书城经济货币
1291500000005

第5章 货币会逐渐走向消亡吗?

货币消亡这个问题,其实是马克思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当人类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上开始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那时候美好的社会中,商品还需要用货币来计价了吗?答案肯定是不用。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货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货币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社会经济生活离不开货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必然性。物物交换的局限性要求有某种商品充当共同的、一般的等价物,而金银的特性决定其成为货币的天然材料。作为货币的金、银等贵金属,便于携带、铸造和分割,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货币是历史的产物。它是从商品生产中产生的,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现阶段,货币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但它也终将随着商品生产和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到那时,货币将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人们只能从书本上和历史博物馆里看到它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消费资料还是生产资料都是完全的商品,货币都是本质上的货币,不是形式上的货币。货币处于普遍化阶段,而不是萎缩的阶段。从现实来看,不仅当代资本主义货币经济高度发展,而且现在社会主义货币经济也高度发达。

其实,关于货币的“去留”,主要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完全消除论,另一种是完全保留论。对于经典理论而言,社会主义的货币是会消亡的。很多学者倾向这一经典理论,接受货币的最终走向消亡观,既有这样的思潮,并产生重要影响,存在很多的追随者,至少说明大量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消除货币及其关系,消除观有着充分的存在依据。但是,从现实和实践角度出发,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公众和学者普遍认为货币不能消亡,应当保留。这一观念又说明许多问题的回避、克服又依赖于保留货币及其关系,保留货币又有其必要性。

此外,还存在着一种比较客观、实际的“不完全消除”,亦即“部分保留”的观念。比如,在列宁实行完全消除货币的尝试失败后,斯大林曾经指出:消费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重要的消费品实行计划供应,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生产资料基本实行计划供应、不进行市场交换等思想,即是一种不完全消除货币及其关系,而有所保留的思想。其虽然不成熟,亦有诸多不到之处,但其思想是一种与人直接相关领域保留货币,不直接相关领域消除之的观念,其提出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

追溯到更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他考虑到国家间交往的必须性原则,在其所著《乌托邦》中指出,“国家间不能消除货币”,这也是一种不完全消除货币的思想。

当我们在读马克思的著作时,虽然文章充满了消除货币观念,但他在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描述和所面临问题的处理政策中,却隐含了不完全消除货币及其关系,而在与人直接相关领域有所保留的思想。这说明完全的、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货币消除政策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坚持货币消亡的观点,似乎不切实际。

通过货币来取代物物交换,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律,不论怎样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创设一个“经济帝国”,其成败最终取决于是否合乎这样的规律而不取决于主观愿望。只有出现了另外一种交易媒介,能够以之更经济地解决整个社会庞大的交易需求,货币才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但不管最终货币是否会消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必须遵守经济规律,不能人为强行取消货币,否则只会导致经济混乱。上个世纪在共产主义发展的高潮阶段,对于是否应该保存货币的讨论一直不断,但谁也没有最终作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取消货币的结论。也有莽撞地把货币取消了的,结果是经济乃至政治的崩溃。货币的出现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不管怎么说,货币的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