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德国精神
1292100000001

第1章 序

在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中,说起别的国家,国人或许总是很容易说出这样那样的批评,但说到德国的时候,国人却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褒扬。在我们的意识中,德国精神是和严谨、忠诚、顽强、毅力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就有了“真的很德国”这样的广告词。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国家,德国无疑有其伟大优秀的一面,就这一点来说,国人对德国的褒扬是有根据的。中国人对德国这种几乎众口一词的溢美之语,有其深刻历史和现实渊源,粗粗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原因:

一是德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德国在近代奇迹般的崛起,让晚清以来的中国人视为国家崛起的典范。1871年德国统一,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强国。自19世纪晚期以来,处于备受欺凌状态的中国人便开始把德国视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洋务派积极向德国学习军事现代化,李鸿章向德国派出了多名军官,后来又向克虏伯公司购买了大量军火,似乎向德国学习军事就可以跻身于强国之列了。直至现今,中国人以德国为榜样的热情并未减弱。在2006年热播的一度引起轰动的《大国崛起》中,关于德国历史,差不多就是将其定格为一部令人神往的后发国家的“崛起史”。共同的后发国家背景和德国式崛起的魅力,在中国人心目中平添了对德国的好感。

二是从历史来看,在较长的时间里,中国和德国有相似的遭遇,好感部分源自“惺惺相惜”之故。德国在统一以前,曾经饱受分裂和外来侵凌之苦,可谓与中国“同病相怜”。一战后,德国战败,德国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被废除,德国自身在国际社会一度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二战后德国分裂,在国际社会已不复有当年的咄咄逼人姿态,加之战后历届德国领导人对**灾难的深刻反省,相较同为***恶首之一的日本之反省态度要远为深刻,两相对比之下,中国人对德国的好感又加深一层。

三是从现实来看,中德两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交集要远远大于彼此的利益冲突。中德两国相距遥远,不存在地缘和历史问题。双边经贸关系良好,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经贸伙伴,双边贸易额由1972年的2.73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630亿美元,约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德是对华提供发展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1985年,两国政府签订了财政合作协定。截至2003年4月,德已向中国承诺提供财政合作资金33.2亿欧元。截止2003年4月,德在华直接投资项目3295个,协议金额151亿美元,实际投入86.2亿美元,居于欧洲国家首位。德国也是我国在欧洲最大的教育合作伙伴。目前中国在德各类留学人员约3万人。虽然两国也偶有摩擦,但互利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良好的双边关系是中国人对德国良好印象的基础。

四是德国民族精神中的某些特征,在国人心目中印象深刻难忘。德国人思维缜密,作风严谨,举世皆知。对习惯于“差不多”的中国人犹如一面镜子,在每每为自己同胞“差不多”就行而感到愤慨的时候,德国人“既然有规定,就必须遵守,否则规定还有什么意义”的作风总能让国人生发一通感慨;当我们为中国足球扼腕痛惜的时候,中国球迷最佩服的,往往是技术并不那么突出,而意志异常顽强的德国队,“小伙子们,注意了!比赛还有最后一分钟,我们还会利用这个机会把我们的竞争对手彻底打败”的顽强精神,让多少中国球迷神往不已……

德国精神有其伟大的一面,德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也勿庸置疑,这是德国在中国人心目中赢得崇高地位的基础。在看到德国精神积极一面的同时,今天的国人还缺乏对近现代德国历史悲剧和教训的深刻思考。对于德国从受欺凌转而成为盛气凌人的强悍帝国的内在原因,我们很少有深刻认识;对于**利用民粹主义和受害者心态上台,进而威胁整个人类和平的历史悲剧,我们对此的轻描淡写似乎要多于由此引发的警醒;对于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和国际社会中面临的自身发展瓶颈和彷徨,国人多是有意无意地一带而过……

当然,德国的不足和历史悲剧丝毫不妨碍我们对德国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判断,恰恰是因为这个伟大国家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憾,这才称其为一个丰满的德国。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以自信平和的姿态客观评判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尤其是像德国这样的大国。我们不需要那种凭自己某种想像建构起来的高大全的德国形象,而是要认识和了解一个真实全面的德国。舒绍福先生编著的这本《德国精神》,既向我们展示了德国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激发我们发奋图强的动力,也向我们揭示了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其他方面,引起我们的警醒,相信对于中国人全面认识德国及其民族精神,是一本不错的读物。鉴此,欣然为之一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王乐理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