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力
1292400000014

第14章 创新的思维形式(5)

(1)直观性。形象思维的直观性主要是指形象思维所用材料与反映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思维所用材料及其思维产物主要是直观的色彩、线条、形状、图案和声音等,而这些形象信息的摄取、加工及最终产品都具有可感观性和具体性。在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能够运用最易被人们直接感知的形象符号再现某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共性。一般说来,它总是借助于形象观念等思维形式,通过形状、大小、声音、颜色和气味等可感知的语词为人们勾勒出直观的画面形象。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可以说,形象思维的作品,诸如神话、诗歌、小说等,总是能给人以直观可感性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2)生动性。形象思维的生动性是与其直观性紧密相连的重要特征,它主要是指形象思维运行手段与产物描述的生动性。对形象思维的这一特性,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其一,形象思维运用意象来进行思考,而意象本身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形象的个性特征的示意性图画来表达的,这种意象本身就具有生动性的特征。其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想象、联想和整合的基础上完成的,总是“从一个意象推想到另一个意象”,正如钱学森曾指出的那样,形象思维不是线型的,是交叉并进的,不是流水加工的,而是多路加工的,所以形象思维是多面型的。其三,形象思维始终要通过具体多样的有细节特征的事物来反映生活、认识事物,而且正是这些细节特征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形象。

(3)创造性。创造性是形象思维最为宝贵的特征,也是形象思维的最主要特征。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是形象思维,那些简单的形象再现只是感性认识中知觉表象的再现而已。

(4)形象性。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等。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5)非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3.形象思维的作用

(1)形象思维有助于人们摆脱抽象思维的干扰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也是形形色色的,对于这种充满生机的复杂现实,如果仅仅依据抽象思维,固然能够把握事物的一般本质,但却不能具体地体现事物的个性特征,而这正是不同事物之间的重要差别。放弃了这种差别就等于放弃了矛盾,思维便缺少了创造性。因为运用直观的形象材料的思维活动更容易展开想象,从而激发主体的创造性。爱因斯坦正是在头脑中浮现“如果有人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的情景,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2)形象思维有助于人们认识与理解客观事物

基于形象思维的本质与特征,我们不难发现,形象思维能够比其他思维形式更集中、更典型地再现生活,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及其属性。

在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形象思维去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例如,在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中,个性鲜明的人、典型生动的事总是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正是形象思维对于外界形象直观的记录、分析和整理并进行选择性描述的结果。同样,炼钢工人通过钢水的颜色变化推断炉温,厨师依据炒菜的温度变化掌握火候,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疾病等,都是人们自主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思维活动的例子。在科学研究中,天文学家观测星空,考古学家探寻古迹,化学家设想复杂的分子结构,物理学家构建理想的实验模型,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其每一步进展与突破,无一不与形象思维的认识与理解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形象思维有助于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往往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交织、互相推动、综合运用的过程,单纯只凭借一种思维形态成功发现科学理论的事例是十分少见的。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往往层次繁多、结构复杂。

其一,形象思维为科学发现奠定形象直观的认识基础。

法拉第的“场”

科学家法拉第在研究电力、磁力和重力的过程中,在缺乏相应的数学计算工具和证明途径的情况下,正是凭借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才能在实验的配合下提出物理科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场”。可见,形象思维能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说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象的本质,为科学理论的发现提供必不可少的认识基础。

其二,形象思维为科学发现提供克服逻辑局限性的思维辅助。

关于原子结构的解说

在19世纪,物理学家们普遍知道,在一个原子里,既有带正电的粒子,也有带负电的粒子,而对于二者在原子内部的关系却无从得知。问题就在于这种关系无法逻辑地推出,而在当时又不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在这种窘境中,卢瑟福用太阳系原子模型来解释原子结构,说明电子在一定轨道上绕核运动的状况,这种形象的解说让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一目了然,理所当然也成为大家公认的最合理模型。

其三,形象思维是发现科学理论的灵感源泉与动力支柱。

众所周知,科学理论的发现往往产生于僵局时的偶发性的“一丝灵感”,而这一丝灵感则较多地来自形象思维。

4.抽象思维的含义

抽象思维,就是以概念作为思想载体的思维,即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空洞的、臆造的、不可捉摸的抽象是不科学的抽象,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抽象思维是与直观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相对应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这有两种意义:

(1)“抽象”是指人们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主体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行认识的过程,是指主体认识活动中舍弃了对象的非主要的、枝节的、表面的、非本质的东西,从而以概念或概念体系反映对象的本质、规律的活动过程和方式。

(2)抽象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类型,指的是以概念或概念体系反映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因而辩证思维也应包括在这一范围内。同时,我们不能把抽象思维仅仅限制在分解对象的知性活动范围内,甚至把它与辩证思维并列为两种思维方式。

5.抽象思维的特点

(1)抽象性和概括性。抽象是把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与非本质属性和特征区分开来,舍弃非本质因素,抽取出本质因素的过程。概括是把抽象出的本质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关于对象的一般规定的综合统一认识,进而把这种认识推广到同类事物,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性和一般性的过程。只有抽象和概括,才能形成概念,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形成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使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2)能动性和间接性。抽象思维的能动性首先表现为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分析与综合,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它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自发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主动创造过程。当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思维能动地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形成关于对象的一般规定的认识。所谓间接性,是说思维只能加工感性材料,从而形成理性认识,不能直接认识对象的本质。只有思维能达到理性认识才是深刻的、本质的、全面的认识。思维的能动性和间接性不能分离。能动性只有在间接性的条件下才能发挥,间接性也只能在能动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否则,思维就只是“直观”的代名词。

(3)逻辑性和系统性。所谓逻辑性,指的是思维必须按照一定的形式和方法,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进行。抽象思维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认识方式,必定有逻辑性的特点。抽象思维的逻辑性意味着抽象思维本身必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6.坚持形象和抽象相统一的思维方式

(1)形象思维与和抽象思维的辩证关系

第一,各有所长,相互渗透。形象思维由于以观念形象为思维载体,因此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十分丰富,而且极具个性,并常常于抽象思维力所不及之处显示出独特的创造性。但不容怀疑的是,形象思维中总是渗透着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思维载体的抽象思维,在任何时候也都离不开想象的因素和成分,否则,它在单纯的逻辑之外,既缺乏创造性,更难于将其外化为新的物质现实,

第二,分则俱损,合则两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虽然功能各异,并且对于获得对现实的某种本质认识有异曲同工之效,但是如果仅仅掌握了其中的一种思维形式,而对另一种绝无所知,那么,主体思维对现实必然难以把握。更何况两种思维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不可能截然分开而独立把握。当然,由于具体情境不同,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对二者亦不可等量齐观,必须有所倚重,才会事半功倍。

(2)发展形象思维,强化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从整体上综合地、形象地反映和认识客体的思维形式;抽象思维是从整体的某一方面分条地、符号式地反映和认识客体的思维形式。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可以在社会实践中相互配合使用,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但毋庸讳言,相对于抽象思维,我们大多数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更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们的思维囿于已有的抽象教条而不能超越。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或者说增加思维的形象性、具体可感性,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八、单向思维与多维思维

依据思维主体运用固定或多种多样的思维指向,科学思维可划分为单向思维方式与多维思维方式。

1.单向思维的含义

所谓单向思维,就是思维主体从某一方面或按照某一固定的思维指向,来透视或把握思维客体的过程。

单向思维的存在,就在于其思维必须有以单向运行为环节的过程。对此,列宁曾指出:“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事实上,思维之初从模糊的整体出发,必须经过某种单向化分割过程,然后才能上升为综合整理。从单向思维模式的形式来看,它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思维模式和理论衍化而成的逻辑思维模式。

(1)经验思维模式。这是以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典型经验构成的知识结构为模型系统的一种思维形式。其运作方法是,从经验出发来观察事物,并以经验作为检验事物的尺度。如同笛卡儿所说:“我们所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一个模式,以用于解决其他问题。”对于时常遇到的简单情况、简单问题,我们可以运用经验模式去处理,迅速而准确地找到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