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力
1292400000022

第22章 创新的思维方法(7)

以后,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劝告,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些什么,即不是找正面论据,有几个要点,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有效掌握记忆的方法,可以使所记信息条理有序地存储于大脑之中,但在动机和目的上是相同的,得到牢固和长久地保持,又能及时迅速地提取使用,从而为思维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材料保证。大脑记忆有其固有的规律,根据规律采用相应的记忆方法,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就能达到有效记忆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记忆效果。为了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必须进行有效记忆。

记忆效果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请老师给两个班的同学布置了默写课文的作业,都说第二天测验,第二天果真测验了,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结果两个班成绩差不多。测验后,只告诉一班同学两星期后还要测验一次,二班同学不知道。两个星期后又进行测验,一班同学的成绩比二班同学要好得多(一班同学在测验前也没有复习)。这说明,他看书看得特别快,并不是一班同学比二班同学更聪明,记忆更好,而是由于老师在第一次测验后,对一班提出更长久的记忆目标,结果一班同学就记得长久些。

这个实验都告诉我们,可是效果很差:读过的书像过眼烟云,在学习中要养成一种习惯,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明确提出记忆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好的记忆效果。

2.记忆思维方法的基本特性

(1)敏捷性

敏捷性又称快速性。它具体表现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记住、储存更多的信息。这一特性,他遇到了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与人脑的暂时神经联系的速度有密切联系。人脑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快,思维记忆力的敏捷性就强;反之,敏捷性则弱。

(2)持久性

持久性主要是指记忆活动及其效果的巩固程度,一般表现为思维信息较长时期被储存和被保持在人脑中,甚至终生不忘。记忆思维能力的持久性既与人脑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持久性有关,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也与记忆活动本身重复的频繁性有关。

(3)还原性

还原性是指记忆思维能力在提取和运用信息的功能活动中再现客观事物本质程度上的特性。它主要表现为记忆的信息不歪曲、不遗漏、不出错,客观、正确、充分地再现客观事物信息。

(4)系统性

假说方法是先根据事实,他的记忆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

系统性指记忆思维方式在储存、提取和运用信息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展开,把所储存信息联系起来系统化的功能作用。这种联系有利于创新思维活动的联想、想象、发散等活动状态。

3.理解记忆法

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叫做理解记忆法。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科学也无法发展。生活中的每项方针、政策都是在吸取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科学的重大发现也是在找出错误、排除错误,如科学要领、范畴、定理、法则和规律、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人们记忆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是寻求推翻它、驳倒它的例子,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理解记忆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确性及迅速有效性,都是为了证实某一理论并赋予它更多的科学性。

七、记忆思维方法

前进动力的助推器—记忆思维方法,依赖于学习者对材料理解的程度。

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为了记忆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它可以存贮1015比特(byte,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

理解记忆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的。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读书的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妨来背背这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还有一首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绝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首诗的总字数有48个,可是只要读几遍也就会背了,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原因就在于这两首诗形象易懂。

既然记忆有这种规律特点,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就要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理解记忆,在记忆的时候展开积极的思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可以运用理解记忆的时候不去运用,就向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以后,而偏偏要使用机械记忆进行无意义的重复,那可就不止事倍功半,而是相差十倍二十倍了。

4.联想记忆法

利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联想记忆法。联想,就是当人脑接受某一刺激时,而是学习目的的不明确,浮现出与该刺激有关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美国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洛雷因说:“记忆的基本法则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事物。”

联想记忆法的种类如下:

(1)接近联想法。两种以上的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同时或接近,然后寻求证据,这样只要想起其中的一种便会接着回忆起另一种,由此再想起其他。记忆的材料整理成一定顺序就容易记得多了。

(2)相似联想法。当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相联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好。

(3)对比联想法。当看到、听到或回忆起某一事物时,往往会想起和它相对的事物。对各种知识进行多种比较,不是为试错而试错。这两种方法在方向上是相对立的,抓住其特性,可以帮助记忆。这就是对比联想法。

(4)奇特联想法。奇特联想法就是通过奇异的、特别的内容和形式变换的联想,在头脑中呈现相应的物象来增强记忆的方法。

5.多通道记忆法

要记忆外部信息,必先接受这些信息,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条,有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等。有多种感知觉参与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这种记忆方法效果比单通道记忆强得多。

古书《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说,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活动,抓住一本书,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这说明远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人就已经认识到读书学习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口念,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用手写,用脑子想,这样才能增强记忆效果。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重复读上多遍,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确立一个假说,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试错法的试错不是目的,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

感觉器官对记忆的影响

有位老师曾经用三种方法让三组同学记住十张画的内容:对第一组同学,他只是告诉说画上画了些什么,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并不给他们看这些画。也就是说这组同学只是听,没有看。对第二组同学正好相反。老师只给他们看这十张画,可是不再给他讲每张画画了些什么。也就是说这组同学只是看,没有听。对第三组同学是又让听又让看。老师不但告诉他们画的内容,一目十行,而且在讲每张画的内容的同时,就给他们看那张画。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分别问这三组同学记住了多少画的内容。结果第一组记住的最少,只有百分之六十;第二组稍多,记住了百分之七十;第三组记住最多,哪怕每次只读五十字,达到百分之八十六!这说明只听不看的同学记得最少,还仅仅是两种感觉器官并用,记忆效果就比只用其中一种好得多。如果把所有的感觉器官一齐调动起来,记忆效果就更好了。

多通道记忆法动员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再错误、再排除的无限交替中实现的。

试错法就是猜测与反驳的结合。这种方法同假设—演绎法有相同之处,来接收和处理信息。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有意识地进行记忆,也有不同之处。这种方法在掌握各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效果显著。因为不论哪一种语言,学习目的总是为了读、写、听、说,这四种能力恰恰涉及到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四种不同的通道,因此,最好采用多通道记忆法。

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能够识别出来。回忆是指已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为了抓住信息,往往是动脑动手,听、说、写并用,采用多通道记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要记住一段比较长的话语,最好是边听边记,有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强调的就是“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有一天,旨在说明动笔对于记忆的重要。因此,在掌握各种语言文字或是接收处理语言信息之时,应运用多通道记忆法,其正确的做法是,人类就无法前进,边听边积极思维,以听懂为第一,总结出所接收的语言信息的内容要点,并在其语言停顿的空隙,扼要地记上几个字或几句话。

6.精选记忆法

对记忆材料加以选择和取舍,仍然重新回想起来。在信息的处理上,从而决定重点记哪些,略记哪些,这种记忆方法叫做精选记忆法。对记忆材料之所以加以选择,是因为每个人每天接触的信息太多了。这些信息并不是都需要记忆的。

据说,就一个劲儿地赶着往下读,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有一位大学生,他在图书馆的石阶上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大脑受到撞击。从此,不可思议的事情产生了,他的记忆好得不能再好,不是因为他的记性不好,什么东西都过目不忘,像《真理报》这样的大报,从头版到第八版,只要他阅读后,从而使认识更加精确、科学。但值得注意的是,每篇文章都能倒背如流。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头却疼痛如裂,因为记得太多了,大脑得不到休息。因此,记忆应有选择,要记忆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材料。善于学习记忆能力强的人,囫囵吞枣。他读了一本又一本,往往善于抓住重点,抓住精髓,善于组织材料。据说古时候,有的人记忆力极好,反驳就是一种“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没有错误,甚至可以把文章倒背如流,过目成诵。可是郑板桥却看不起这种人,把他们叫做“没分晓的钝汉”,怎么个没分晓?就是不分主次、轻重,不管有用、无用,字节)的信息,一股脑儿全都背下来。

7.谐音记忆法

利用谐音来帮助记忆的一种方法。许多学习材料很难记忆,在它们之间不易找出有意义的联系,例如,历史年代、统计数字等等。如果对这些学习材料利用谐音加某种外部联系,给了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这样就便于贮存,易于回忆。

巧妙背诵圆周率

据说,一天,有位老师上山与山顶寺庙里的和尚对饮,临走时,从这个角度看,布置学生背圆周率,要求他们背到小数点后22位。大多数同学背不出来,十分苦恼。有一个学生把老师上山喝酒的事结合圆周率数字的谐音编了一句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也比这样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陈正之这才明白,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待老师喝酒回来,个个背得滚瓜烂熟。这个聪明的学生就是利用谐音法来帮助记忆的。

当然,这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陈正之的读书经历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谐音记忆法只适于帮助我们记忆一些抽象、难记的材料,并不能推而广之,用于记忆所有的材料。

8.口诀记忆法

把记忆材料编成口诀或合辙押韵的句子来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口诀记忆法。这种方法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并排除这些反例,把记忆材料分成组块来记忆,加大信息浓度,增强趣味性,不但可减轻大脑负担,而且记得牢,它是对已有认识的试错,避免遗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的,每一个组块内的信息量多少是相对的。一个字母可以看做一个组块,一个单词,支持它、证实它;而试错法却似乎正相反,一个词组也可以看做一个组块,一个句子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组块内部的信息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结的,如果善于把记忆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就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口诀记忆法就是符合组块规律的一种记忆方法。口诀大都押韵,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口诀很不容易编,记忆的对象又并不常用或都很简单,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后来,用其他方法记忆很方便,那就用别的方法。否则为了编口诀就花去很多时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9.图像记忆法

图像记忆法,指把需要记忆的资料通过各种手段转化为图像编码来进行记忆,因为人对图像的记忆能力是很厉害的,很快就忘记了,容量很大,科学研究表明图像记忆是其他记忆容量的100万倍。可见图像记忆有非常大的空间。

图像记忆容易进入人的长期记忆,不容易遗忘,需要复习的次数也少,它是开展科学思维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要素。记忆思维方法是将感觉对象的信息记住并存储起来的方法。个人之间记忆力的差别主要在于它所处的环境影响和学习训练效果的不同。

1.记忆的规律

记忆的规律是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遗忘。识记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组织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是指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定时间再认和回忆以及对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形式。再认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明显优于其他记忆方法,但需要有一定想象联系等编码能力,也就是转换为好的图像去记忆,所谓好就是要夸张、生动或者有趣。

八、实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