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力
1292400000004

第4章 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1)

一、思维方式的含义、特征、要素与类型

1.思维方式的含义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思维方式标志着人们思维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由许多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思维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思维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主体的知识及其结构,思维主体的观念、语言、习惯、情感、意志、文化等精神素质,以及思维主体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思维的客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对象、思维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思维的物质工具。其中,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构成了思维方式中最实质、最基本的部分。

有一个成功的公式是这样的:

热情×思维方式×能力=工作成果

其中,热情是第一位的,也是日后全部工作成果的原动力。思维方式是第二位的,因为它决定我们会把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奉献给哪一个领域的工作,决定我们会走哪一条路。能力是第三位的。工作热情相对感性化一些,跟我们个人的成长历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思维方式最终取决于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大部分是靠后天学来的,是学而知之的东西。所以,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成了我们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手段。

2.思维方式的特性

(1)时代性。思维方式具有时代性,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同时,时代的发展也必然对思维方式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要求。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是根植于特定历史时代的实践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中,在此基础上生长和发展起来,并随着历史时代的推移而发生变革。

(2)相对稳定性。人类的思维活动复杂多变,但其思维方式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从思维活动的客体方面看,由于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反映这种联系的思维方式也必然相对稳定。从思维的主体方面看,思维方式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存在和人们的实践经验。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广泛性,为大多数人采用,经过多次的反复和传承,构成了人们惯常的思维样式和方法,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的行动。

(3)能动性。思维世界是物质世界在精神领域的反映和内化。思维方式一经形成,就会以其精神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科学、进步的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则会阻碍人们正确的实践活动,阻碍社会发展。

3.思维方式的要素

思维方式由多种要素构成,主要包括世界观、知识经验、思维方法、思维传统等,思维方法是其核心内容。

(1)世界观。世界观是主体对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它从总体上指导主体认识和把握世界。第一,世界观决定着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在人类认识的历史长河中,每次世界观的转变都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化。自发唯物论、朴素辩证法的世界观形成了直观整体的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形成了机械性、分析性为特征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了辩证思维方式。第二,世界观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是通过总结最抽象、最概括、最普遍的理论思维方法,对主体的一切认识与实践活动提供总的普遍的方法指导作用。第三,世界观对信息具有选择性。在世界观中形成的思想框架及思维准则,对事物及其所发生的信息具有认知、评价、选择作用,并依据主体的思维目标和需要,加工、处理、同化所获得的信息,制约着思维的结果。第四,世界观的把关定向作用。世界观的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是决定思维方式性质、内容和结果的基本因素,也是思维方式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处于最高层次,不但制约着其他要素,而且决定着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2)知识经验。知识是人类认识成果的结晶,它来源于并检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范围极其广泛。它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关事物的认识,理论知识则是经过加工、提炼、抽象、概括形成的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等。首先,知识、知识结构是构成思维方式的基础,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思维就是在知识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加工、处理外部信息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是思维的条件和内容,也是思维的结果。当知识的储存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并形成相应的思维结构时,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演化为一定的思维方式。其次,知识和知识结构的发展变化也是思维发展变化的基础。人类思维方式的更替往往是随着知识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原始人的拟人化思维方式,能源经济时代的模糊整体性思维方式,资本主义力学发展达到成熟的时期出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之出现了系统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个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它直接受到个人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同。

(3)思维传统。思维传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全部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思想观念、社会心理,以及以往的社会风尚、民族习惯和其他文化因素等,在人们的思维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传统定势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会以这种习惯性的思维角度、思维路线、思维框架去思考问题。即使时代向前发展了,环境变化了,传统思维方式仍然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存并发挥作用。任何传统思维方式都有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和自己的特点。比如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在内容上着重人的伦理纲常,以人伦为中心,追求天道与人道的结合;在思维特征上,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比较突出;在思维方法上,疏于逻辑推理,着重人的内心体验。因而,在整体上具有人伦情感的伦理性、自我反思的内向性和直观整体的辩证性等特征。

(4)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构成思维方式的实质性因素,在思维方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离开了思维方法就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同时,在思维方式中,不同世界观和知识水平都要通过思维方法体现出来,思维方法的不同往往标志着思维方式的不同。其次,思维方法的丰富内容为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思维方法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认识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已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再次,思维方法是形成现实的思维方式的运行机制。思维方法是把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思维主体的认识和实践需要结合起来,把被认识了的客观规律同思维主体的主观意向结合起来,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的结合统一。世界观、知识经验、思维传统等思维方式的主要构成要素,都要通过思维方法才能在思维方式中发挥作用,从而形成思维方式的运行机制。

4.科学思维方式的类型

思维方式的应用是依据思维目标、任务的需要和思维对象的特征、特点而确定的,同思维任务和对象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思维方式在应用时必须随着思维任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需要采取何种思维方式才能实现预期的思维目标,其关键就在于主体原来已形成的思维结构是否科学、合理、高效。

思维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实践活动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历史时代的社会实践和实践方式,从宏观性、整体性的角度规定了该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的共性;对于不同的实践主体而言,由于他们从事的具体实践活动和具体实践方式不同,因此在思维方式上也显示出具体的个体性差异。

科学思维包括哪些具体的思维方式,学术界众说纷纭。总体来讲,科学思维方式可以按照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思维任务及思维方向划分类型。由于思维自身具有能动性,思维主体之间又具有差异性,各个不同的思维主体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思维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又由于个体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每个人所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就与职业工作密切相关,这一切就决定了,在不同的思维个体中,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或交叉运用各类型的思维方式。同时,由于思维主体所思考的客体不同,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就会不同。因此,思维方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如依据思维解决问题时寻找方法、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发散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方式;依照思维的进程方向,可划分为横向思维方式与纵向思维方式;依据思维的任务是求得事物的共同点还是事物的相异点,可分为求同思维方式与求异思维方式;依据思维对象的运行状态不同,对其所进行的思维方式可分为静态思维方式与动态思维方式;依据思维主体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时所产生的新设想,可分为逆向思维方式与侧向思维方式等等。

二、思维品质及其特征

思维品质作为主体最重要的属性,是个人在自我人生经历中,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持续建构与发展起来的。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内在根源和基础,它的强弱标志着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培养科学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思维主体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实践中建构与完善思维品质,才能在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产生优异的思维成果。

思维品质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同志倡导思维科学,有关思维品质的问题才在我国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思维品质是大脑的思维活动在完成思维任务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反映思维活动本质特征的性质,是主体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稳定性和倾向性的某种特征,也是主体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的特点。在思维能力上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就具有什么样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层次的系统。从横向上看,综合思维品质由各分支品质构成,从纵向上看,每一种思维品质又具有深度、精度、高度的差别。各种思维品质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人独有的思维结构及本质特性,影响和制约着个人日常处理事务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整体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

1.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刨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深刻性的真实写照。人类的思维主要是言语思维,是抽象理性的认识。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深刻性的差异。

2.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它的特点包括:(1)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2)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3)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4)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5)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灵活性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

3.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包括广阔性和综合性,它与片面性和单一性相对立,就是指视野广阔,思路广泛,善于全面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正确认识与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并能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与后果的思维品质。有了这种整体性,思考问题时,就不至于固守一种思维模式,善于发散思维,反应敏捷,思路来得快;解决问题时,就不拘泥于一种办法,不优柔寡断,不轻率从事,能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作出新判断,定下新决心,求得新途径;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从整体出发,很好地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4.创造性

创造性又称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可贵的一种品质。独创性源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伸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独创性就越突出。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人类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要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品质。

5.批判性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于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它有五个特点:(1)分析性,即在思维活动中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反复验证业已拟定的假设、计划和方案;(2)策略性,即能够根据当前任务的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它们组织为相应的解题策略或手段,并使其在解题中发挥作用;(3)全面性,即在思维活动中能够客观地从各个侧面考虑问题,把握问题的进展情况,善于进行自我评价,坚持正确计划,随时修改错误方案;(4)独立性,即不为情景性暗示所左右,不迷信权威,敢于对权威的观点提出疑问,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5)正确性,即思维过程严谨,条理清晰,思维结果正确,结论实事求是。正是有了批判性,人类才能够对思维本身加以自我认识,不仅能够认识客体,而且也能够认识主体,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6.敏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