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文化与茶艺
1292600000016

第16章 基础知识(15)

宋人茶诗较唐代更多,由于宋代朝廷提倡饮茶,贡茶、斗茶之风大兴。同时,宋代又是理学家统治思想界的时期。理学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阶段,要自我修养和内省,茶是再好不过的伴侣。宋代的知识分子注重克制感情,磨砺自己。这使许多文人常以茶为伴,以便经常保持清醒。所以,文人儒者往往都把以茶入诗看作高雅之事,因此造就了茶诗、茶词的繁荣。像苏轼、陆游、黄庭坚、徐弦、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辙等,均是既爱饮茶又好写茶的诗人。在众多诗人当中,据统计宋代诗人陆游咏茶诗写得最多,有300余首。

如苏轼《行香子·茶词》:“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锺。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三)元明清以来茶诗的发展

元代,由于饮茶之风从文人雅士刮到民间,加之文人生活降到底层,所以,元代诗人不仅以诗表达个人情感,也注意到民间饮茶风尚。明代大多数人饮茶是忙中偷闲,既超乎现实,又基于现实。因此,明代茶诗反映这方面的内容比较突出。明人饮茶强调茶中凝万象,从茶中体味大自然,体会人与宇宙万物的交融。清代朝廷茶诗很多,大多数是歌功颂德的俗品。但也有一些人写出了饱含感情的好茶诗。如郑板桥的“竹枝词”,以民歌形式写茶中蕴含的爱情: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当代也不乏茶诗佳作。由于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茶诗的内容和思想也大不同于历代偏于清冷、闲适的气氛。新时代的茶诗,更突出了茶的豪放、热烈的一面,突出了积极参与、和谐万众的优良茶文化传统。如朱德的《看西湖茶区》、《庐山云雾茶》,董必武的《游龟山》,陈毅的《梅家坞即景》,郭沫若的《初饮高桥银峰》等,此外赵朴初、吴觉农、庄晚芳、王泽农、陈椽等都写过茶诗,并以深刻的寓意、清新的笔触,把我国传统茶诗词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茶与小说

唐代以前,由于茶只是供帝王贵族享受的奢侈品,加之科学尚不发达,因此,在小说中茶事往往在神话志怪传奇故事里出现。东晋干宝《搜神记》中的神异故事“夏侯恺死后饮茶”,一般认为成书于西晋以后、隋代以前的《神异记》中的神话故事“虞洪获大茗”,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中的鬼异故事“陈务妻好饮茶茗”,还有《文陵耆老传》中的神话故事“老姥卖茶”,这些都开了小说记叙茶事的先河。唐宋时期,有关记叙茶事的著作很多,但其中多为茶叶专著或茶诗茶词;不过,《唐书》、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等,宋代祝穆等著的《事文类聚》也有关于茶事的描绘。明清时代,记述茶事的多为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三言三拍”、《老残游记》等,无一例外地都有茶事的描写。清代的蒲松龄,大热天在村口铺上一张芦席,放上茶壶和茶碗,用茶会友,以茶换故事,终于写成了《聊斋志异》。在书中众多的故事情节里,又多次提及茶事。在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有专门写茶事的“申子平桃花山品茶”一节。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则写了王婆开茶坊和喝大碗茶的情景。在众多的小说中,描写茶事最细腻、最生动的莫过于《红楼梦》。《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谈及茶事的就有近三百处。如荣国府的规定,吃完饭就要喝茶。喝茶时,先是漱口的茶,然后再捧上吃的茶等。

茶在国外的小说和戏剧中也有不少动人的描写,如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女作家辛克蕾的《灵魂的治疗》中,对茶都有动人的描写。在埃斯米亚、格列夫等的作品中,提到饮茶的多至四十多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于作品中以饮茶作为转折处桥梁的,也不亚于英国作家。茶在国外戏剧中也有反映,如日本的电影剧《吟公主》反映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宣扬“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非议当时丰臣秀吉的穷兵黩武侵略扩张政策,不惜以身殉道。1692年英国剧作家索逊在《妻的宽恕》剧本中,就有关于茶会的描述,英国剧作家贡格莱的《双重买卖人》、喜剧家费亭的《七副面具下的爱》中,都有茶的场面。荷兰阿姆斯特丹1701年,开始上演的戏剧《茶迷贵妇人》,至今还在欧洲演出。

三、茶与书画

(一)茶与书法

“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茶能触发文人创作的激情,提高创作效果。但是,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两者永远地联结起来。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在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像茶与水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丽,而注重内在的生命感,从朴实中表现出韵味。

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苦笋帖》,如图2-9所示。

宋代,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轼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和郑燮的《竹枝词》等。

(二)茶与绘画

茶文化中的雕塑技艺,主要集中在茶具和团茶、饼茶的造型及饰面上。如宋朝北苑的龙、凤贡茶,其饰面的花纹特别讲究,经常更新。宫内更有在贡茶上加上其他装饰物的活动,当时称之为“绣茶”。再有就是工艺雕塑中的茶事内容。这类例子也很多,如清乾隆时,著名雕刻家杜士元在一件《东坡赤壁》的雕刻中,即刻有一船,船上七人风姿各异,船头有一童子在持扇烹茶,茶盘中有三只茶杯,清晰可见。至于与茶有关的建筑,主要有茶馆、茶寮、茶室和茶亭等。

绘画是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的一种描摹或再现。在现存的史册中,能够查到的与茶有关的最早绘画,是唐朝的《调琴啜茗图卷》。

五代时,西蜀和南唐,都专门设立了画院,邀集著名画家入院创作。宋代也继承了这种制度,设有翰林图画院。在国子监也开设了以画学课。所以在宋代以后,特别是与今较近的明清,以茶内容的存画也逐渐多了起来。宋代现存最完整的茶事美术作品,首推北宋的“烹茶画像砖”。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所作的《斗茶图》广为流传。图中共画四个人物,旁边放有几副盛放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一茶桶,袒胸露臂,显得满脸得意的样子。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一旁,又目注视前者。由衣着和形态来看,斗茶者似把自己研制茶叶拿来评比,斗志激昂,姿态认真。

同样,18世纪时,随饮茶在欧美的盛起,以茶为题材的画作,也陆续见之于西方各国。据美国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等介绍,1771年,爱尔兰画家N.霍恩,就曾创作过一幅《饮茶图》,以其女儿的形象,画一身着艳服的少女,右手持一盛有茶杯的碟子,左手用银勺在调和杯中的茶汤。

此外,如现在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院中的凯撒的《一杯茶》、派登的《茶叶》,收藏在比利时皇家博物院的《春日》、《俄斯坦德之午后茶》、《人物与茶事》,以及悬存在苏联列宁格勒美术院的《茶室》等,也都是近两世纪来深受人们喜爱的茶事名画。

四、茶与谣谚、传说、歌舞及戏曲

在长期的采茶、制茶活动中,广大茶农用自己的心血浇灌了茶,同时也播下民间艺术的种子,从而产生了茶谚、茶歌、茶戏以及茶的故事、传说。

在中国的广大茶区,流传着代表不同时代生活情景的、发自茶农茶工的民间歌舞。现在流行在江西等省的“采茶戏”,就是从茶区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的采茶扑蝶舞和《采茶舞曲》等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代表作。

(一)茶与谣谚

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它不是一般的传言,而是通过一两句歌谣式朗朗上口的概括性语言,总结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经验和他们对生产、社会的认识。晋人孙楚《出歌》说:“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这是关于茶的产地的谚语。唐代出现记载饮茶茶谚的著作。唐人苏廙《十六汤品》中载:“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山。”这里所说的“瓦”,是指粗陶,意思是说用粗陶瓶存放茶叶,容易受潮、变质,犹如爬山骑用跛脚马,很不理想。元曲中许多剧作里有“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讲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说明已是常见的谚语。茶谚中以生产谚语为多。早在明代就有一条关于茶树管理的重要谚语,叫做“七月锄金,八月锄银”。意思是说,给茶树锄草最好的时间是七月,其次是八月。

(二)茶与传说

中国产茶历史悠久,名茶众多,因而茶的传说也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下列举三则名茶传说。

1.西湖龙井

传说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乾隆精于茶道,一见那茶,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乾隆一时兴发,走出庙门,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滴,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此时乾隆龙心大悦。茶名龙井,山名狮峰,都似乎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况且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位。而那茶又实在赏心悦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

2.洞庭碧螺春

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刚走到半山腰,确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口,因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3.安溪铁观音

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名扬天下。

(三)茶与歌舞

在我国江南各省,凡是产茶的省份,诸如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茶歌、茶舞和茶乐。其中以茶歌为最多,以湖北为例,仅采茶歌就不下百首。茶舞主要有采茶舞和采茶灯两类。茶乐多以采茶调为主,并由此逐渐形成糅合民间小调而成的地方剧种。如采茶戏、茶鼓戏、花灯戏等,就是由民间茶歌、茶舞逐渐发展而成的。

(四)茶与戏曲

以茶为题材,或者情节与茶有关的戏剧很多。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里,就有许多表达茶事的情节。如在《劝农》一折,当杜丽娘的父亲、太守杜宝在风和日丽的春天下乡劝勉农作,来到田间时,只见农妇们边采茶边唱道:“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呀,什么官员在此?学士雪炊地,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杜宝见到农妇们采茶如同采花一般的情景,不禁喜上眉梢,吟曰:“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闲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现代著名剧作家田汉的《环珴璘与蔷薇》中也有不少煮水、沏茶、奉茶、斟茶的场面。戏剧与电影《沙家浜》的剧情就是在阿庆嫂开设的春来茶馆中展开的。老舍的话剧《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和各种人物的遭遇,提露了旧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我国还有以茶命名的戏剧剧种,如江西采茶戏、湖北采茶戏、广西茶灯戏和云南茶灯戏等。

【思考与练习】

1.请简述茶艺表演过程中共同要做到的几个步骤。

2.请介绍茶点搭配方法。

3.请简述茶艺六要素之泡茶用水的选择。

4.请列举并介绍我国紫砂壶制壶名家。

5.请简述水的软硬度与泡茶的关系。

6.正确饮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7.为客人介绍至少三种名茶的传说。

8.请为客人介绍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

)第三章茶 艺 编 创

)第一节茶 艺 美 学

【学习任务】

1.理解茶艺美学的概念。

2.掌握茶艺美学的基本特征及研究内容。

【课前预习】

请收集中国茶艺美学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茶艺美学所包含的内容。

一、美学

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与人类有关的表现美和客观存在美的科学。只有与人类有关的美才有意义,才能引导人们产生美好向往和创作美的动力。

二、茶艺美学概述

(一)茶艺美学的内涵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而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以音乐、服饰、书画以及人文精神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茶艺在融合诸如诗歌、饰品、服装、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的美学特征时,形成了一种宁静、典雅、平和的中国式古典美学,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也因此使茶艺充满无穷的魅力。

中国茶艺美学属于美学的新兴应用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茶艺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美的规律的科学,即在茶艺表演过程中对美的认识和创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