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文化与茶艺
1292600000018

第18章 基础知识(17)

茶形主要是指茶叶的外形。我国的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等种类,其外观形态各有千秋。一些干茶外形独特,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如针形、如翠竹等。苏东坡曾形容当时龙凤团茶的形状之美为“天上小团月”。清代乾隆把茶芽形容为“润心莲”,并说“眼想青芽鼻想香”,足见这个爱茶皇帝很有审美的想象力。茶叶在冲泡过程当中吸水膨胀,可以表现出独特的冲泡动态,或上或下,婷婷玉立,例如对于安溪“铁观音”即有“青蒂绿腹蜻蜓头”、“美如观音重如铁”之说。对于武夷岩茶则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

3.茶色之美

茶色之美包括干茶的茶色和茶汤的汤色两个方面,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对干茶颜色的描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茶经·四之器》中对茶汤颜色的描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宋代赵估《大观茶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茶叶的色泽,给人一种质量的美感。在茶艺中主要是鉴赏茶的汤色之美。茶人们把色泽艳丽醉人的茶汤比作“流霞”,把色泽清淡的茶汤比作“玉乳”,把色彩变幻莫测的茶汤形容成“烟”。例如,唐代诗人李郢写道:“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乾隆皇帝写道:“竹鼎小试烹玉乳。”徐夤在《尚书惠蜡面茶》一诗中写道:“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4.茶香之美

好茶妙在其味,最重其“香”。对于茶香的鉴赏一般至少要“三闻”:一是闻干茶的香气,二是闻冲泡后充分显示出来的茶的本香,三是要闻茶香的持久性。古代的文人特别爱用兰花之香来比喻茶香,如王禹珃称赞茶香曰:“香袭芝兰关窍气。”范仲淹称赞茶香曰:“斗茶香兮薄兰芷。”宋代苏东坡写道:“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在苏东坡的笔下茶香透人肌骨,茶本身就是一个香体美人。茶艺到明清时期进入瀹(以汤烹茶)时代,更注重茶的香气,那是一种高雅、安祥、和谐情趣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茶叶中的香气成分有二三百种,不同的香型是香气物质的组成所不同而已。绿茶,多为浓郁的板栗香,有的为清香、毫香、嫩香。乌龙茶多为馥郁的花果香,红茶有蜜糖香、花香、果香等多种。在领略茶香的同时,更易使人全心品赏茶艺。

5.茶味之美

茶有百味,其中主要有“苦、涩、甘、鲜、活”。茶味可以通过直接刺激人的舌部感观,给人带来独特的品味。苦指茶汤入口,舌根感到类似奎宁的一种不适味道,如:绿茶入口微苦;涩指茶汤入口有一股不适的麻舌之感;甘指茶汤入口回味甜美,如花茶的鲜醇带香;鲜是指茶汤的滋味清爽宜人,如乌龙茶的醇厚;活是指品茶时人的心理感受到舒适、美妙、有活力,给人带来独特的美感。如绿茶的先苦后甜、乌龙茶的花果香、祁红的蜜糖香等,可以给品饮者带来无限遐思。国人品茶,犹如品味人生,重在去感受茶的“味外之味”。

(二)境之美

“境”作为美学范畴,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其后中国诗学一贯主张“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自有境界”。人们普遍认为:“喝酒喝气氛,品茶品文化。”故品茶和作诗一样,也特别强调情景交融,特别重视境之美。茶艺美学的境之美是指环境美和艺境美。所谓环境美,即品茶的场所优美,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部分。外部环境,中国茶艺讲究野幽清寂,渴望回归自然。

俗话说“茶能六艺”,在品茶时则讲究“六艺助茶”。六艺是指琴、棋、书、画、诗和金石古玩的收藏与鉴赏,以六艺助茶需特别注重于音乐和字画。

有人说,当音乐的音响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所以,背景音乐对茶艺表演的氛围营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营造高雅的艺境,还常需借助名家字画、金石古玩、花木盆景等作为装饰。总之,美观、舒适、大方、幽静的品茗环境有助于茶艺参与者静心进入茶艺精神境界,感受茶艺对心灵的熏陶。茶馆环境如图3-1所示。

(三)艺之美

茶艺美学的艺之美,是指程序编排的内涵美、茶艺表演的动作美和神韵美。现代茶艺在生活中有休闲型茶艺和表演型茶艺,在社会活动中有不同的功能。丰富多样的茶艺类型,寓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前多数茶艺类型倾向于表演型的,对表演的服饰、背景、音乐、器具等特别讲究,注重茶艺环境的营造,让茶艺观赏者提前感受茶艺的艺术氛围。

1.解说美

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艺表演中有很多重要元素,如表演者的气质、茶、茶具、茶案、音乐等,但其中起着画龙点睛作用的是解说词。尤其是在茶艺推广和普及过程中,茶艺解说有助于茶艺观赏者了解茶艺。茶艺解说词在选词组词时受传统文化中崇尚对称、重视均衡的特点影响,喜欢在选词造句上成双成对,如茶艺十八道的解说词:“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第二道:孔雀开屏,叶嘉酬宾;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风拂面;第五道:重洗仙颜,乌龙入海;第六道:再注甘露,玉液移壶;第七道:祥龙行雨,凤凰点头;第八道:珠联璧合,鲤鱼翻身;第九道:捧杯敬茶,众手传蛊;第十道:鉴赏汤色,喜闻高香;第十一道:三龙护鼎,初品其茗;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兰芷;第十三道:二品云腴,喉底留甘;第十四道:三斟石乳,汤气回肠;第十五道:含英咀华,领悟茶韵;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龙戏水;第十八道:宾主起立,尽杯谢茶。”这一套解说词,既展示了茶艺表演的优美,烘托了高雅清幽的品茗环境,又将宾客引领到茶艺表演的氛围之中,领悟品茗的真谛。

2.动作美

每一门表演艺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茶艺表演也不例外,在表演茶艺时要正确把握个性、标准,表现出茶艺独特的美学风格。茶艺动作包括手的动作、眼的动作、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茶艺演示并非泡泡茶而已,技艺姿态要雅观,既体现一定艺术性,又包含个人修养。首先,手指姿态雅观,执拿茶叶罐、茶匙和茶刮宜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同时,无名指和小拇指做出雅观的衬托姿态。双手端茶荷,用大拇指及食指,也可再加用中指。或手指并拢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其次,动作轻柔灵巧,包括用茶匙取茶、用茶刮拨茶、拿放茶叶罐和端茶荷等,女性茶艺师还要特别注意手腕柔软,姿态优雅。最后,是全神贯注,轻松自如,面带微笑,让顾客感觉到茶艺师的专心和真诚。

茶艺表演的全过程,是茶艺美学体现的关键。表演时要自由旷达,毫不做作,注重意境,充满生气和活力,融入自己的理解,不能一味地模仿、照搬,只有茶艺表演时多姿多彩,才能使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缤纷异彩与清丽脱俗等各种风格融于一体,美在其中。

(四)人之美

茶艺表演的美学体现,最关键的还是人,是由人来实现的。对于茶艺表演者来说,每个动作、神态、语言、仪表均应体现一个“美”字,“美”不仅在外表,更重要的是求内在。表演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要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茶叶基本知识、美学知识、礼仪知识等,必须懂得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所以,外在美是内在美的形式载体,内在美是外在美的依据渊源。

1.外在美

人的外在美是由容貌、体型、风度、服饰等组成的,是人美的一部分。首先,体型美的基本条件,要求:骨骼发育正常,关节不显得粗大凸起;肌肉发达均匀,皮下脂肪适当;胸部隆起,男性正面与反面看上去略呈V形。女性胸部丰满而不下垂,侧视应有明显的曲线。通常半球或圆锥状乳房容易唤起形式美感;腰细而结实,微呈圆柱形,腹部扁平,男性有腹肌垒起块隐显;臀部圆满适度,富有弹性;腿部要长,大腿线条柔和,小腿腓部突出,足弓要高,脚位要正;双手视性别而定,男性的手以浑厚有力见称,女性的手以纤巧结实为宜。其次,衣着要干净、整洁大方,手指干净,头发清洁整齐等。最后,气质美,气质高雅,和蔼可亲,易于亲近。气质美除了前面所述的要求之外,还需要人的更多内在因素组成才行,如知识、情趣、修养等。

外在美是天生的资质,但是内在美却是在后天生活中不断磨砺出来的。

2.内在美

心灵是人的思想、情操、意志、道德和行为美的综合体现,是人的内在美。心灵美是茶艺中对人的最高要求,因为它是人其他美的真正依托,是人的思想、情操、意志、道德和行为美的综合体现,是人的深层的美。茶艺师在茶艺表演时,要人静、人定、入禅、入境,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性。以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人静”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其境界是有不同积蓄的差别。茶人应超越纯自然物质的效用,超越具体的器具,超越形式、时空、仪式程序,并超凡脱俗,得到彻底的超越,使精神流畅而向无限中飞越,万趣融于其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人的心灵美的核心是善,孟子认为善心包括“仁、义、礼、智”,它是指人的恻隐之心。这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相映衬,才可体现出茶人完整的美。茶艺中以美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导了茶艺的同时,使人们充分认识茶艺、茶道和茶人的精神、思想、行为之美。在道的指导下、艺人的行为下产生了符合于时代人文和物质的美的茶事活动,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使文化在载道之艺的茶事中开拓创新,发扬光大。

)第二节茶艺编创的概念及其原则

【学习任务】

1.理解茶艺编创。

2.掌握茶艺编创的基本原则。

【课前预习】

请查找中国茶艺编创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国茶艺编创的基本情况。

一、茶艺编创的基本概念

茶,原本只是一片绿色的叶子,有了人的介入,茶的生命开始有了意义,“和、静、清、寂”……人们用情感来冲泡一杯好茶,把对茶的内心感受,通过艺术的冲泡过程诠释出来。茶艺就是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融入了人们的审美理想。茶艺之美,主要是指茶艺程序编排的内涵美,所以茶艺的编创尤为重要,是将茶的色、香、味展示出来的关键,同时,它也是茶艺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必要技能。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套茶艺程序编排要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生活性和文化性、规范性和自由性相统一以及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而编创出具有时代特色、有生命力的茶艺。

二、茶艺编创的基本原则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茶艺编创要在继承传统和前人硕果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需要,去独创一些元素,即是人们常说的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茶艺的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继承传统茶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的创新,是推陈出新。继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批判性地、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创新是一切文化艺术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茶艺也不例外。茶艺的独创性,第一,体现在对茶艺表演的主题的提炼上;第二,体现在茶艺表演的表现角度和表现手法上。创新不是随心所欲地胡乱编造,它必须根据茶艺的特性和舞台艺术的要求,结合茶叶、茶具的特点来构思,表现一定的情节,体现一定的主题,既有时代性,也有地域性。它的风格应该和茶道精神的要求相吻合,具有和、雅、清、静的特点,并且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现。

科学性是茶艺编创的基础,在茶具选配、茶席布置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神韵及程式设计、环境布置中不墨守成规,要敢于创新,合理地创造出茶艺的新形式、新内容,并使之具有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生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

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茶艺馆的大量出现,品茶也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时尚文化,茶文化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走在城市街头,人们经常会看到大大小小风格不一的茶馆,很多人也已习惯于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到茶艺馆品品茶、聊聊天、看看茶艺表演,放松一下。还有会议、座谈,人们都会用茶来接待自己的贵宾,茶成了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茶艺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成为一种雅尚文化。茶艺着重于人的道德、行为在品茗过程中的陶冶升华,使物质性的茶上升为精神性的审美文化。脱离传统文化的茶艺表演形式是缺少灵魂的表演,一台茶席的设计并不只是色彩的协调搭配,也不仅仅是用具摆放的合理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表象,能让人们找到文化的积淀,这样的茶席布置才耐人寻味,这样集生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的茶艺表演才更具有欣赏价值。

(三)规范性与自由性相统一

无规矩不成方圆。各类各式的茶艺,都具有一定的程式和礼仪的规范要求。陆羽《茶经》中严格程式规定:“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而成“比屋之饮”。在当今,饮茶行为的程式化演化为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制度。南宋朱熹《家礼》中对茶礼程式有详细记载,并规定每个家庭必须掌握的平常的祭祀礼节,因其频繁而被称为“通礼”。茶艺礼仪与宗教的关系密切,佛教茶礼的起点是在两晋南北朝,如今,在民间,人们仍用“清茶四果”、“三茶六酒”祭天谢地,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

在茶艺编创中,不要因为规范性而限制创造性。茶艺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动作,可以根据茶的特性和艺术性的要求融入个人的个性风格,可以自由发挥。茶艺师的个人修养以及对茶的感悟尤其重要。茶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时,所表演的形式甚至内容已经淡化了,重要的是表演者的个性表现——准确说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四)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相结合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不排斥不对称美。相反,中国人认为,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而从不对称美中,人们可以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对称与不对称结合使用,可以相铺相成。例如,本山是闽南乌龙茶的一个特色品种,与铁观音颇为接近。本山和观音的区别可以从叶形对称性上判断:铁观音是沿叶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最宽处位于叶片中间;本山是沿叶脉左右对称,上下不对称,最宽处偏向叶尖。

茶艺编创要注意对称美与不对称美的相互结合,既引人遐想、变化无穷,又不会显得过分零乱。

)第三节茶艺编创的基本环节

【学习任务】

1.熟记茶艺编创的基本环节。

2.完成简单的茶席设计。

【课前预习】

请收集中国茶艺编创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中国茶艺编创的过程。

茶艺编创包括茶席设计、程式设计、仪容设计和环境设计四个基本环节。

一、茶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