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撒切尔夫人传
1293000000015

第15章 新星升起(9)

更为严重的是:希思曾经保证政府将不再干预企业的事情,并放弃对那些不能自立、无力偿还债务的企业的支持,可是他不但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反而增加了政府对一些不景气企业的补贴,而且还把一些衰落的公司实行国有化。希思在很多问题上,都来个180度的大转弯,这不但使那些大选中相信了他的诺言并支持了保守党的人为之震惊,而且使一些内阁大臣都感到不理解。在保守党内,虽然表面上所有内阁成员都可以参与决策过程中起作用的只是几个主要大臣,即核心内阁,在保守党的内阁中没有民主表决制度,首相只要得到几位最高级同僚的支持,就能随意采取行动,有时甚至可以独断专行。如果有哪位大臣认为首相的决定不能被接受,他最好的选择就是辞职。

撒切尔夫人实际上不赞成首相的决定,她曾很认真地考虑了是否辞职的问题。然而,在保守党内,一直有忠于领袖的传统。保守党的一贯原则是,一旦党选择了自己的领袖,那么全党就应该忠于、服从自己的领袖。撒切尔夫人是一位优秀的保守党员,她也恪守保守党的一贯原则,她把忠诚看得高于一切,决心忠于自己的领袖。当然,她也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她离开了内阁,很可能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东山再起。她的这种考虑不无道理。在政治生涯中,时间和活动舞台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她决定留下来,分担走入困境的希思内阁的集体责任。

教育大臣是撒切尔夫人担任过唯一的内阁大臣职务。她在这个职位上虽然尽心尽力地工作,但由于政府政策上的问题以及她个人工作作风的原因,她在社会上的声誉很不好,成了英国“最不受欢迎的女人”。同时在内阁中,她的日子也不好过,处于孤立状态。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好像是再也没有晋升的机会了。教育大臣在内阁中是最不重要的职务之一,撒切尔夫人也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她一直找离开教育部的机会。她甚至考虑干上几年就调到与政治中心接近的部门去。到后来她由于得不到调动的机会,已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几乎沉不住气了。可是,希思却像她一样固执,对她的工作偏偏不作变动。实际上,希思已开始厌弃她了,决心把她圈在教育部这个地位和作用相对不太重要的部门。教育大臣似乎成了撒切尔夫人政治生涯的顶点。

)第十章 竞选党魁

希思这届保守党政府运气很不好,再加上政府自己的失策造成的困难,使得它的日子很不好过。威尔逊工党政府给希思留下了工资膨胀得难以收拾的局面。为应付这种局面,希思做了威尔逊想做而未来得及做的事情,这就是通过一项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会可以随便举行罢工的权力。无容置疑,工会对此怒不可遏、强烈反对。但是由于议会中保守党人占多数,工会未能阻止议会通过这项法案。然而,在这项法案成为法律后,工会竟然对之置若罔闻。结果,英国最大的工会之一--机械工人联合会因拒绝遵守禁止罢工的法令而被特设的全国劳资关系法庭罚款75000英镑。机械工人联合会主席休·斯坎伦带领工人发起了反击。他号召停工一天,以与政府对抗。罢工取得成功。各造船厂、发电厂及其他一些工厂关门一天,报纸杂志停刊。那年秋天,这位工会主席采取号召停工一天和一律不加班加点的做法来和政府对抗。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的管理,发电厂的发电量开始减少,全国电力供应出现短缺。就在这时,国际上又偏偏发生了石油危机。阿拉伯国家在动了1973年10月中东赎罪日战争后,为了迫使西方国家取消对以色列的援助,实行了石油禁运,结果造成石油价格暴涨,一下子翻了两翻。于1970年7月接替伊恩·麦克劳德财政大臣职务的托尼·巴伯在1971年春的财政预算中宣布了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然而在这种形势下,再好的政策也是付诸东流。

工会得寸进尺,在机械工人联合会取得几次罢工胜利后,紧接着煤矿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并且屡次拒绝政府提出的增加工资的建议,坚持要求满足他们提出的增加幅度,即增加31%。这个要求完全同政府的限制工资增长的政策背道而弛,政府不可能答应。于是,矿工工会仿效机械工人联合会的做法,强令禁止工人加班加点,并停止对矿井作安全检查工作。希思政府采取的对策是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开始限制用电。政府还发起了一场以SOS (SOS“关掉一些东西”这句话的英文缩写)为口号的宣传运动。于是,大街上的霓虹灯招牌关掉了,办公大楼数里的恒温器指数被降到华氏63度,公路上车辆的行驶速度被限制在每小时50英里。到了12月份,火车司机也加进了与政府对抗的行例,一律不准加班加点,禁止星期日上班。政府作出最后的努力,于1974年1月1日决定实行每周3天的工作制,以节约能源,保证能向工业部门定量分配有限的石油。那年,英国老百姓度过了一个寒冷、昏暗和混乱的冬天。到1974年2月,英国失业人数已达到220万,开创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高纪录,英镑比价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点,所有的加油站前都排起了长龙。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矿工领袖又互不相让,双方一直在进行的谈判宣告破裂。希思首相再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宣布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就在希思宣布举行大选的两天后,煤矿工人以81%的压倒多数,投票赞成举行罢工。

在1974年2月的大选中,保守党的竞选口号是:“谁来领导英国?”全国煤矿工人联盟总书记劳伦斯·戴利和联盟副主席、共产党人米克·麦加希公开宣称,他们在工业界采取的行动,可以搞垮经过选举产生的保守党政府。工党在竞选纲领中宣称,它“反对保守党和工会对抗、冲突的政策”,它将“放弃斗争到底的哲学”,并提出了“一种解决危机的办法”。哈罗德·威尔逊保证将在“公正、平等、关心低工资工人”的基础上,同工会达成一项“社会契约”。他还保证减少对穷人的征税,增加对富人的征税,废除保守党政府制定的旨在限制工会举行罢工权力的劳资关系法。

投票结果,保守党和工党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胜利。工党虽然战胜了保守党,但仅比它多得了5个席位。如果算上其他政党,工党所得的议席则比其他政党所得议席总数还少32席。这样,工党在议会中未占绝对多数,不能组成多数党内阁。希思试图与自由党组成联合政府,但是未能与自由党领袖杰里米·索普取得一致意见,于是,组成联合政府的计划破产。希思不得不向女王递交了辞呈,工党上台执政,威尔逊重返唐宁街。工党在议人会中相对的、微弱的多数意味着威尔逊政府不可能在议会通过任何有损其他党派所代表的社会利益的集团的议案,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重大的有别于前届政府的措施。不过,由于工党与工会有特殊关系,再加上威尔逊又吸取了希思政府的教训,采取了一些妥协措施,总算解决了现实危机。威尔逊向矿工提出了一个新的、工资增长幅度更大一点的建议,矿工接受了工党政府提出的条件,于是,全国又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

希思领导的保守党政府仅仅执政了3年零8个月。这段时间,对撒切尔夫人来说是一段极难熬的岁月,对保守党来说也不是很辉煌的时期。然而,尽管保守党政府遇到很多困难,但还是取得了一些具有长远影响的成就。英国正式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结束了游离于欧洲大家庭的状态。在内政上,进行了货币改革,实行了货币10进位制。在税收上,用价值增加税代替了混乱的、不利于调整企业积极性的雇主征税的办法。

在这段时间,保守党的有些政策虽然不是明显的失误,但也不是很成功的。希思政府取消了出售地方当局建造的住房的限制,并取消了信贷控制。这项措施从理论上讲没有什么问题,它可以使能够买住房的人大大增多了。但是有些超前,当时并没有建造起足够的可购买的住房。抵押利率也随着住房成本的大幅度增加而急剧上升。结果出现了住房的供不应求,“只卖高价、不守信用”的现像随处可见。当时,在卖房问题上,只要出价高,就没有做不成的交易。这种状况便得很多新婚夫妇都买不起房子。保守党政府的这项措施使很多原来支持它的选民都疏远了它。此外,保守党政府本想通过改组地方政府来减轻那里的官僚主义,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改组增加了管理费用,为了支付这笔费用,只好增加税率。

大选后不久,在保守党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希思作命撒切尔夫人担任影子内阁环境事务大臣,帮助希思来收拾残局。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撒切尔夫人呕心沥血,付出了最艰苦的劳动,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处于反对党议员的地位,情况就不相同了,其办公条件与执政时相比有天壤之别。她在伊丽莎白大厦的办公室没有了,为她服务的工作人员没有了,拉着她到处跑的专车和司机也没有了。又回到了议会大厦内的一个小房间里。她的秘书艾瑞森·沃德现在不得不担负起所有的事务性工作。

环境事务部所要管的事涉及的范围很广。在这个部任职期间,撒切尔夫人在下院发言讲话的次数超过她的同事中的任何人。这期间,她所完成的工作量之大是有目共睹的。此外,她还坚持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其辛劳之程度可想而知。这时,她已是49岁。

撒切尔夫人在影子内阁环境事务大臣这个职位上并没有呆多久,命运就给她安排了新的机遇,当然也是严峻的挑战。

1974年8月,议会宣布休会。由于工党在这一年2月份的大选中仅以相对微弱多数取胜,因此工党政府的行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因此,威尔逊首相决定解散议会。再次举行大选,撒切尔夫人和所有的议员一样都清楚地意识到威尔逊要采用这一招。所以,还在议会休会之前,保守党就开始着手准备竞选宣言。从当时的情况看,希思的处境并不是很糟,2月份的大选,保守党仅比工党少个席位。希思认为保守党可以很快东山再起。他确信这次失败只是偶然的。党内很多人也持这种看法。

撒切尔夫人照样是要负责起草有关她那个部门的竞选宣言。她做了积极的准备工作,并在影子内阁中为自己的各项主张据理力争,最后获得通过。完成这项工作后,她离开议会前往肯特郡休假去了。她的假期是两周。她很需要休息,而且这个假期来之不易。可是,休假的第一天,她就连续5次接到了从伦敦保守党中央总部打来的电话。第二天,她就回到了伦敦。原来是让她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她的各项主张,后来又要要把她的建议、主张拍成一部电视短片,准备到月底作为保守党的一个政治宣传材料在电话台播出。

撒切尔夫人在住房提出的建议与她过去的主张截然相反。撒切尔夫人曾是“塞尔斯顿”集团的成员,该集团是保守党内的右翼派别组织,主张搞自由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可是这一回她却主张政府干预住房问题。她许诺道:保守党将把最高抵押借款利率降到9.5%;首次购买住房的人每储蓄2英镑的押金将可获得1英镑的红利;租住地方当局公房已满了年的人将完全有权按市场价格2/3购买住房,并由地方当局提供100%的抵押借款,房客不必交纳任何保证金。撒切尔夫人的计划一经公布,立刻遭到工党强烈抨击。工党谴责撒切尔夫人的计划是“玛格丽特的仲夏疯”。是明目张胆的“竞选贿赂”,到头来会全部落空。工党这一次真的言中了。威尔逊选择了10月10日为大选日。这一天,选民果真没有被保守党的种种许诺收买,保守党人所抱的种种美好希望落空了。工党不仅获得了大选的胜利,而且又一次在议会中成为绝对多数党。威尔逊的选举战略和策略获得了巨大成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羊群走路靠头羊。政治生活与其他事业一样,事业的成败最终都要归功或归罪于领导人,特别是最高领导人。像保守党这样领袖高度集权的党更是这样。在连续经历两次大选的失败后,保守党人不可避免地开始对他们的领袖是否适合继续担任这一职务提出疑问。然而,希思并不想辞职,他很眷恋领袖这一职位,他的好多抱负还没有来得及实现。尤其是,在英国,议会大党的领袖就是潜在的首相,而且他又尝到担任首相的各种甜头。1918年,法雷哈姆李勋爵将契克斯--位于白金汉郡乡村的一座富丽堂皇的房屋,赠送给各党派的领袖即未来的首相。希思出身贫寒,因此对这座房子的感情就更加强烈了。他与以往的保守党领袖和首相不同,他们自己家里一般都有一所类似于契克斯的房子,而希思这样一位出身于工人家庭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失去保守党领袖的职位,还意味着要失去契克斯,这是非常令他心痛的。

可是,保守党人对待领袖的历来原则是:他们会忠于他们所选择的领袖,但是,如果领袖不能为党带来好处,那就会毫不留情地将他换掉。历任领袖受到的都是这种待遇。保守党在一年内就输掉了两次大选,虽然有很多客观原因,换上其他的人当领袖也不一定能赢,但是保守党人还是把责任推致领袖希思头上。政治就是这样无情。尤其是在大选期间,希思的某些做法又为党内的反对派提供了口实。他曾宣布,如果保守党获胜,他将和其他政党组成联合政府,克服危机,渡过危机,渡过难关。这本身就是对保守党自己的执政能力信心不足,而且这也不符合英国两党制的传统。

按照保守党的选举领袖的规则,现任领袖辞职后还可以参加新领袖的竞选。希思在保守党内的亲密朋友和身居要职的同事,如卡林顿勋爵和吉姆·普赖尔,都来给希思出主意。他们认为,对希思来说,上策是他先宣布辞职,然后参加新领袖的角逐,如果他再次当选,那么就可以堵住那些反对派的嘴。即使不能出现这种结果,他们也可以在反对派站出来挑战之前将政见与希思相同的人,如威廉·怀特洛,推出来接替希思。可是,希思对朋友们的忠告不予理睬。他坚信他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两次大选失败只是出于偶然因素,待局面稳定下来、烟消云散之后,人们自然会看清事情的真面目,会认识到他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