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
1293500000038

第38章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3)

金融安全直接影响经济安全。当今金融市场的发展,资本流动的加速,为许多国家发展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但也给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要高度重视金融领域的安全,积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1.增加金融安全管理的透明度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基本上是一种行业内部监管,大部分的监管文件、监管报告、报表资料仍然属于内部资料,是高度保密的。同时,缺乏社会监督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融机构报表、资料的真实性审查,报表资料缺乏真实性保证,容易产生错误的导向。如何提高金融机构运行透明度以及对监管行为实行公开披露,是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一项全新的任务。

2.完善金融安全管理的法律手段

近年我国已经出现不少危机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信托公司与城乡信用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及时处置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处置机制,如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和相关法律,很多时候受资金、政策及其他方面的制约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已相当严重的问题久拖难决。《金融机构撤销条例》是完善金融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的一个好的开端,随着金融市场开放和国际化,对金融监管和风险化解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实行多元化资金管理组合

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也是一个常用的风险管理策略。有效的资产组合就是要寻找彼此之间相关关系较弱的资产加以组合,在不影响收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当资产组合中资产的数目趋于无穷大时,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将趋于零。分散策略不仅可用于管理证券价格风险,也可用于管理汇率风险。一个国家在国际储备管理中,经常通过储备资产多元化来分散汇率风险。银行在信贷管理中,也可以利用分散化的原理减少信用风险。银行的贷款对象不应过度集中于单一客户,而应分散于各行业、各地区、各国家。为此,银行一般都设立了对单一客户贷款的最高限额和限制性比率。若某客户贷款需求量十分巨大,多家银行将组成银团为其提供贷款,以分散信贷风险。

4.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理机制

一是要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对金融机构一定时点的资产与负债,特别是不良资产清理后,划分为好账户与坏账户,将母体机构的全部或部分不良资产划到或折扣转移到管理公司账户的资产冻结并等待重组,一部分经营资本及一些特殊的负债划至管理公司账户的负债方,准备抵扣不良资产,正常的资产与负债留置母体机构的新账户,使母体金融机构轻装上阵,正常运转。二是要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重组新业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国家来讲,一方面,政府要给予金融机构一些鼓励性的优惠政策,对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削减不良资产额成效显著的银行、部门和特殊人员给予奖励,要区别对待健全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和破产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激发处理不良资产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对不良资产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施加压力,要求其降低不良资产,增加呆、坏账资本金的提取,压缩财务开支,追究有关贷款责任人的责任,促其加大不良资产回收力度。从金融机构来讲,一方面,金融机构可通过不良资产项目招标,签订超过处理不良资产基数后给予重奖的目标责任制,制定特殊奖励政策,激励业内部门、分支机构处理金融不良资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给相关的内部部门、有关分支机构下达一定的限制性指标,通过对原信贷责任人施加回收不良贷款压力、对新资产下达贷款风险控制指标等方式,力求在不良资产处理上抓出成效。

(二)财政安全事件的应对

1.制定合理的债务政策

政府明晰并公开所面临的风险种类、负债的数量及其可能招致的成本以及这些不同的债务实际发生的概率。这种方法与当前对财政事务透明度的要求相一致,但是必须区分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尤其要明晰政府的隐性债务和或然债务。对目前的财政收支进行梳理,剔除财政支出中不合理的开支和不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开支。政府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支出结构。同时,依法加强对财政投资使用方效益的监督,强化财政支出的预算约束,及时对财政投资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集中财力准确履行政府职能,保证财政职能到位,避免由于政府包揽过多和资金使用低效益造成的财力分散,使财政职能缺乏必要的财力保障而“虚脱”。制定合理的债务政策,统一管理政府内外债务。要适量发行中长期国债,减缓偿还期限过短给财政造成的压力,在中央财政赤字逐步减少后,适时将债务利息转入经常性预算,以真实反映债务规模;建立国家债务管理特别预算,主要是综合反映内外债的借、用、还等情况,以便实行国家统一的债务监督,提高效益。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规范财政收入,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最终达到缓解财政风险的目的。

2.实现财务阳光预算和透明化

目前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在预算管理方式上,参照企业的做法,对支出预算实行成本核算制,较为准确地确认政府支出折旧制,以此均衡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发生的支出;确立“盈利”规则,通过盈利指标来督促各部采取措施,节约经费支出。在预算编制方法上,采用科学的零基预算法,以达预期的量化目标和提高效率;建立滚动式的多年支出预算框架,克服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和随意性。在预算内容上,用量化的服务指标来充实。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可完善和推行零基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支出效益考核制度等规范的支出管理制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把有关风险的决策结合到预算过程中去,从而促使政府对直接支出和原有支出进行比较,而不至于做出可能会产生偏向的决定。但是,并非所有的风险都能够通过预算进行管理。直接的显性风险越多,就越适合政府通过预算方法估计其成本并为此目的预留资源。

3.通过市场机制转移风险

要让市场而不是政府来评估和配置风险,让市场发挥作用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减少盲目性,分散风险,降低政府损失。要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分散风险是指增加同类风险单位的数目来提高未来损失的可预测性,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目前国有经济战线过长,超出了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直接形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根据风险分散理论和原则,财政应减少对一般竞争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投资,并通过有偿转让国有资产等方式,逐步退出一般竞争领域,分散与避免国有企业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对确实需要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也必须改变投资方式,采取财政贴息、参股、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和社会投资,发挥财政资金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使企业投资经营风险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办法来化解。

4.建立财政安全损失控制机制

既然有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风险控制最积极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幅度,这就是损失控制。损失控制可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前者重点在于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后者则着重减少风险的损失。损失预防是损失控制措施的第一步,在实际的风险防范体系构造中,针对本系统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预防方案,是这一过程中的要点。损失抑制是指在损失发生时或损失发生后,为缩小损幅而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对于财政安全而言,风险发生的不是单因素而是多因果关系造成的,而监管不力或管理制度缺陷是导致财政安全的内在根本原因,这就要求通过程序法来加以治理,即以制度化的程序作业方式进行损失控制,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制定风险应急计划,使财政安全治理目标得以长期稳定的实现。

(三)经济战略资源安全的应对

资源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国际外交舞台上的重要筹码,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军事冲突和战争中是否处于有利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经济战略资源的安全供给,及时化解危机。

1.建立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

我国要实行全球资源战略,建立全球资源供应体系。这个体系应由国内资源勘查开发供应体系、国外资源供应体系和资源战略储备体系三部分组成。国内资源供应体系应是以煤炭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其他新能源多元发展的供应体系。国外资源供应体系应是市场采购与直接开发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供应体系。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应实行“实物储备与产地储备相结合”、“国家为主、分级储备、官民结合”、“东中西合理布局、沿海与内地相结合”的储备体系。

实施全球资源战略重点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坚决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转变资源开发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思想观念,采取重大实际步骤,逐步加大利用国外资源的力度。利用国外资源主要有几种途径:一是从国际市场购买现货;二是投资买断矿山,包括参股购买生产能力、采矿权等;三是投资到国外进行勘查开发,包括投资获得探矿权和采矿权等。几种方式结合进行,逐步建立国外资源开发基地,保证我国资源的稳定供应,形成完善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战略资源储备运行机制

一方面要深化资源市场改革,尽快实施与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积极推进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石油价格定价机制,逐步将国内成品油价格向世界主要消费国家看齐;同时,进行国内成品油价格构成改革,提高政府税收的比重,从而在提高国内石油消费效率的同时,开辟新的财源,为建立石油储备等重大政策的实施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而且,要加快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及现货市场建设,充分利用我国的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游戏规则”的制定,逐步获得在国际油价方面的发言权,降低和化解石油等能源业已存在的危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要推进粮食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多渠道经营;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和产权制度改革,妥善解决企业“三老”历史包袱,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规范粮食流通秩序;增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化解粮食危机,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3.以替代战略化解经济战略资源危机

不断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需求多元化,防止对石油需求的过度依赖,大力开发新能源,提高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及生物能源的利用比率以及其应急应用的技术。新能源包括核能、氢能及各种自然、生物能源。随着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主要能源的消耗增加,新能源的发明和使用将是人类长期的努力目标。我国在核能利用上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氢能的研发方面也属于先进水平。我国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但对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自然界一次能源的利用比例目前还很低,必须储备开发这些能源的技术和设备,在危机时立即发挥作用。

4.以节约战略化解经济战略资源危机

危机的表现在于供求的巨大矛盾,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供给,另一方面必须降低需求的消耗。应通过各种节能型技术改造活动,努力向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努力降低能耗。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全社会树立节能理念;二是在所有的行业中大力推广节能设施。节能重点领域是在生产部门,在若干主要耗能领域要对主要设备的技术指标采取一些强制的标准,使单位产出的能耗逐年下降。对于各种节能方面的活动,国家应予以优惠补助,而对于不达标的企业应予以惩罚。对于消费者而言,国家要鼓励消费者使用耐用家电等。发展循环经济,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各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

5.建立弹性、灵敏的反映市场需求的资源投资管理体制

要形成一个经济战略资源良好的运行及危机化解循环机制,就必须建立富有弹性和灵敏度的资源投资管理体制。从资源投资的直接主体入手,主要是国家储备企业。国家储备企业应采取“总经理负责+监事会”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是一些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通行做法,少数特大型国有独资企业经批准不设董事会。在这种体制下,为了保障企业经营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有效制衡机制,应当完善总经理和经理层的职权行使机制。具体而言,经理层至少应在两个方面模拟董事会运作。一是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协助经理层开展相关活动;二是健全决策责任制,确立重大问题由经理层集体决策并可追溯个人责任的议事规则。而在贯彻执行集体决策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体现总经理负责制。

四、突发恐怖袭击事件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