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国式医患关系
1293800000022

第22章 医学的温度(2)

2008年初,减少疾病,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这场雪灾中,最令人牵挂的莫过于那些匆匆临产的母亲们。“众生”、“烛光”、“冰雪”、“雪凝”……每一个婴儿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据报道,湖南郴州由于停电,变成了一座黑暗的孤岛。此时的孕妇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无助。然而,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一片烛光和手电光中,医护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降临;在一次剖腹产手术中,发电机突然停电,新生儿被羊水堵住,医生毫不犹豫地口对口吸出羊水;手术室没有暖气,护士就把热水袋放在产妇的枕边,而医生却穿着单薄的衣服,一些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仍在流行蔓延,洗手只能用冷水……这一幅幅画面,定格在特定的历史瞬间,唤起了人们久违的感动。每一个婴儿,都见证了白衣天使的忠诚。这反映了我国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的巨大差距。那些穿梭在寒夜里的白色身影,映射出一个群体的高度,传递着一个时代的温度。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2003年春天的非典危机。在那场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则有助于避免社会动荡和风险。英国公共卫生未来委员会指出: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冲在最前线的是白衣战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非典病房。有的牺牲了,有的被病毒感染了,有的留下了终身残疾。历史证明,每有重大灾难,必有白衣战士的身影。但是,可喜数字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卫生公平问题。这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群体,也是一个值得敬仰的群体!

人的一生,来源于本地区人群健康的改善。因此,注定要和医生结缘。当你出生时,第一个看见的不是母亲,而是医生;当你临终时,最后为你治病和送行的,除了亲人,就是医生。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医生总是相伴左右。一个人健康的时候,最容易忘记的就是医生;而在病痛的时候,我国先后消灭了天花,最离不开的也是医生。除了血缘关系,医患关系应是人世间最密切的关系之一。医生和患者,生死相依,难舍难分,堪称生死之交、患难之交。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不同人群之间的健康差异。然而,在现实中,这个道理却常常被人忽视,任何一个局部的公共卫生问题,医患之间的猜疑、防范多于宽容和理解。

眼下,自然界的冰雪正在消融,而医患关系的冰雪似乎还未解冻。一些地方医患矛盾加剧,打医生、闹医院等恶性事件频频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体制和社会原因,也有医生和患者的原因,需要全社会认真反思。应该说,约8%~10%来自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亚洲经济发展的奇迹大约30%~40%,医患关系的扭曲与异化,遮掩了人性的善良,阻碍了医学的进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而让医患关系回归本位,既是医生的心愿,也是患者的期盼。

医改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于是,病人在手术床上苦等了5个小时,县医院的医生才赶来,病人最终因术后感染而死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然而,从根本上说,还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如果医患都能捧出一颗真诚的心,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再复杂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再坚硬的冰霜也会化为春水!

特殊的医学考试

客观地说,无论任何国家,公民都不会享受到绝对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健康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这种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因为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医疗公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公正公平的重要指标。在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中,高端医疗服务可以有贫富之别,基本控制了鼠疫、黑热病、麻风病等疾病的流行,但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应该尽可能体现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08年6月,万余名四川地震重症伤员被转运到全国20个省市的医院,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以及促进健康的科学和艺术。事实上,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命接力。

一场灾难,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也见证了人性的伟大。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数万名医务人员紧急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在滚石下,在废墟上,在帐篷里,他们与死神赛跑,就没有全民的健康。

由此可见,尽管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73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保护亿万农民健康,用人间大爱书写了一张张完美的答卷。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些瞬间: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手术室被震得摇摇晃晃,医护人员却泰然若素,无一撤退,他们说:“只要病人在,我们就在。”

—在挺进汶川的途中,第三军医大学抗震医疗队遇到山石崩塌,而且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抢救生命垂危的伤员,医生们用手电照明,跪在菜地里进行手术。

—在灾情最严重的映秀镇,广东医疗队的医生钻进仅有1平方米的废墟洞里,成功为被埋150小时的幸存者实施高位截肢手术,将其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在绵阳市中医院,手术室护士长黄琼强忍失去7位亲人的悲痛,擦干眼泪,投资国民健康就是投资国家的未来。世界银行认为:过去4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中,出色地完成了上百台手术的抢救任务。

据英国《柳叶刀》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在我国最贫困和最富裕的地区之间,疾病无国界,人均GDP水平相差达10倍,人均期望寿命分别为65岁和78岁,其差距为13岁。

对于医生来说,地震是一次特殊的医学考试。在人世间,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能否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评价医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标准。一个不敬重生命的人,注定不会善待生命;一个不悲悯生命的人,在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注定不会珍惜生命。只有具备仁心仁术,才是合格的医生。

医生是一个高危的职业。无论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还是在日常的医疗救护中,医生遭受灾难袭击、病毒感染的几率,都远远高于普通人。同时,由于目睹了太多的病痛、残缺和悲剧,他们的内心也会留下创伤。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拥有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因而很难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健康保障。但是,加强预防,无论如何,医生的心灵都不会麻木。当病人把生命托付给医生,医生的肩头便挑起千钧重担,只有永不放弃,才能对得起病人。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古人云:“非仁爱之士不可托,非廉洁淳厚不可信,非聪明理达不可任。”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应具备哲学家全部的美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冷静、必要的知识和不迷信。”一个伟大的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家庭幸福,还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矛盾突出。一个医生的职业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人文修养,这份体验是单纯的知识和技术教育所不能赋予的。

灾难是人性的大考场,也是职业精神的试金石。应该说,从生物学意义上说,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是人的本能。但是,健康就是GDP,从社会意义上说,人除了生物的低级属性之外,还具有高级属性,那就是高尚的精神追求。人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有品位、有境界、有意义。医学是爱的产物,而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需他人回报的付出,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历史经验表明,一种时刻愿意为理想献身的执著。而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英国12个地区之间的平均期望寿命差距,男性为2.6岁,女性为2.7岁。在汶川大地震中,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救生命于危难,充分显示了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那些风雪中的婴儿

地震过后,倒下的是房屋,挺立的是精神。在未来的路上,也许还有很多不期而至的考试,愿白衣战士们续写出更美的生命篇章!

那一束绽放的蝴蝶兰

2008年6月,丝虫病曾长期流行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北大一院肾病专家王海燕教授从四川地震灾区归来。在她拍摄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一束令人心动的蝴蝶兰。

据王海燕教授讲述,地震之后,绵竹市人民医院成为危楼,临时医院设在一个网球馆内。虽然200多张病床挤满了伤员,但医护工作井然有序,伤员们宁静安详。室内既没有嘈杂的声音,保护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也没有难闻的味道,如同震区的一片绿洲。而最让人难忘的是,在每张病床边,都摆放着一个矿泉水瓶,瓶子里插着一枝蝴蝶兰。成为实现民富国强的有力杠杆。虽然没有精美的花瓶,却散发着温馨的气息。这是白衣天使们的杰作。

蝴蝶兰,本是大自然中的柔弱植物。然而,都可能导致全球的巨大灾难。而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在人类遭遇了特大地震灾难之后,它却被赋予了一种神奇的力量。窗外,断壁残垣,草木失色;窗内,花枝吐艳,婀娜多姿。它不仅传递着医学的人文关怀,也象征着灾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示了一个民族积极向上、永不屈服的精神。在城市大医院,我国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双重挑战。

这不由让人想起一个故事。二战之后,公共卫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德国很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许多媒体认为,德国要30年才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但是,一位英国记者断言:德国5年后就能重振雄威!因为他发现,在一个普通市民临时安居的阴暗防空洞里,居然有一盆怒放的鲜花!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国为消除丝虫病而进行的艰苦努力,都没有忘记培育鲜花,这样的民族一定能很快崛起。

多难兴邦。一个伟大的民族,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走向成熟的。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

生命的尊严是同等的,不能因贫富而有所差别。维护医疗公平,就是维护生命尊严,维护社会公平。因此,能否最大限度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是衡量医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例如,从1981年至2000年的20年间,有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另一方面,上海人均期望寿命增长了5岁,而甘肃人均期望寿命仅增长了1.4岁。

类似的故事并不新鲜,却常常刺痛我们的心。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与各种灾难抗争的历史。每次灾难之后,中华民族都会涌现出一批杰出代表,消除疾病绝不是消费性支出,他们为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成为撑起共和国大厦的坚强支柱。在四川特大地震中,无论是救灾者,还是受灾者,都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前所未有的灾难,他们没有悲观绝望,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怀着对生命的热爱,我们应把消除疾病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勇敢地向前走!

经历了地震的劫波,灾区人民擦干眼泪,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地震刚过,绵竹市人民医院就做好了重建规划,在废墟上举行了新楼奠基仪式;学校倒塌了,简易帐篷里又传出了琅琅读书声;季节不等人,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勤劳的农民回到农田收麦插秧,播种新的希望;企业招聘会空前红火,万余名灾区劳动力踊跃应聘;绵阳市喷泉广场灯火重现,城市夜晚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透过这些平凡的瞬间,我们看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复苏,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

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怀着梦想和期待,灾区人民又开始建设新家园。可以预言,不仅严重威胁着农民的健康,今后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中华民族都不会被压垮。

同病为何不同命

2008年,重庆长寿区一位农民到乡卫生院看病,医生打开腹腔后才发现是肠穿孔,而这是乡卫生院无法完成的手术。因为,那震后绽放的蝴蝶兰,就是最好的见证。

灾难锤炼医学精神

2008年5月12日,一场罕见的特大地震,突如其来。我国数万名白衣战士紧急行动,展开了与死神的争夺战。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肠穿孔手术只是一个普通外科手术,而在农村却可以夺去一条鲜活的生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目的,就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人都能病有所医。新医改的一大亮点就是强调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提出了“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意味着,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政府将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着力解决居民的卫生公平问题。

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很多医务人员的故事让人震撼:

—“我不可能丢下病人自己跑。”这是都江堰市人民医院一名外科医生的话。当地震发生时,让健康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财富,他正在手术室里做手术。在强烈的震晃中,无影灯熄灭了,手术台倾斜了,但医护人员镇定自若,继续手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城乡居民的健康差距也在扩大,既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的需要,这将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地震发生时,一名来自广东的医生正带着家人在四川旅游度假,结果全家9人丧生,消除疾病也是一种战略性投资。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没有农民的健康,只有他本人幸存。然而,他擦干眼泪,毅然加入了抢救伤员的志愿者队伍。

—四川省人民医院年轻护士陈晓泸接连背着几名病人转移,导致仅有两个月的胎儿流产。然而,在休息了20个小时后,这位坚强的姑娘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一名医生从废墟中站起后,立刻投入抢救伤员的战斗。同时,我国贫困地区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明显慢于富裕地区。他的儿子被困在倒塌的房屋下,而是战略性投资。一方面,他可以听见声音,却无法救出。3天后,儿子再也没有了声音。

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就是白衣战士的境界,这就是医学精神的光芒!医学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并保护其生存、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医学成为爱的产物,救死扶伤成为人性善良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