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1)城市化方式:户籍管制,人口迁移受到户籍限制,但是,实行了临时居住制度;对推进城市化方面有犹豫,甚至限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还算较快;由于政府太强和城管制度,贫民窟较难存在,低价小产权房不容许存在,大产权房价格很高,城市中居住成本太高,农村向城市的大部分转移人口不能留在城市中;人口在城乡间和地区间剧烈流动,家庭不能团圆,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未来社会不稳定的隐患较大。(2)产业和就业结构:农业增加值下降较快,但是,农业中就业比率下降速度较慢,实际是中国城乡差距较大的一个深层次和最基础的原因;出口加工型和国内消费型工业发展,吸收了农业中转移的劳动力,形成比较优势;国内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率都较低,导致就业困难,GDP能耗较高,污染物和炭排放量较大;由于1978年后,土地承包经营,人多地少,家庭经营平均规模比印度还要小,由于种种原因,土地集中速度较慢,加上农村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弱。(3)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采取了引进外资和建立对外开放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措施;出口拉动对经济的成长贡献很大,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4)企业规模结构: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重视大企业、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企业的集中度逐步提高;忽视小企业发展,每千人口拥有小企业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导致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转移到城市,城镇中就业困难,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5)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组合:共产党领导下的集中的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保持了30年经济增长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既通过改革调动了经济的活力,又有政府推动和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优越性;重大事项决策的效率较高;但是,政府各部门对经济的审批管理仍然很多,经济发展的民间活力还是受到影响;政府各部门和行政性事业机构分配财力的权力太乱和太强,机构和编制没有从经费预算制度上得到控制,国民经济的税费负担越来越重。(6)结果评价:经济高速增长,总量规模较大;工业体系形成,工业、城市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人民富裕的速度不如东亚模式快,国强民不富;实际的失业率较高,城乡收入差距和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控制,还在继续拉大。如果打分,四种模式中国排名第二,基本成功,但与东亚模式相比,有重大的不足。
(二)现代化道路比较对中国未来如何走的启示
东亚、拉美、印度和中国四种现代化类型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从这样三个方面认识和思考问题:在比较反映出来的中国的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不调整,未来的隐患在哪里?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如何清晰地调整一些思路,确定一些战略,改革体制和制定对策?清楚地看到现代化成功国家的背后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组合条件,避免被可能不正确的主张所误导。
现代化道路上,会遇到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人口老化、姓别比例、技术进步缓慢、产品竞争力不强、资源消耗过大等等。但是,中国在未来30年时间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最重大的,特别是现代化道路可能中断,或者政治上翻车的问题,我觉得应当重点和集中地进行讨论。如产品竞争力不强,我们可以想办法,但是,社会动荡,政治上没有控制住,政治上翻车,现代化进程中断,这种格局大部分是不可挽救和不可逆的。
1、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组合上,是民主化,还是集权制?是转向国有加计划经济,还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集中的政治体制
一些学者认为,只有政治上的民主化,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世界上几种现代化模式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在今后完成工业化,估计在30年左右,中国还是需要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还是需要一个威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以保证结构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保证在一些关键的方面党和政府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一些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项,民主参与、科学决策,但是在党的领导下,看准了的,正确的,就要拍板干,要有决策的效率。在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现代的城市社会和非农业经济转型时,通过四种类型现代化道路的比较,证明印度、菲律宾,包括目前泰国的民主制度,导致政权频繁更换,政局不稳,政令朝定夕改,办事效率很低,社会动荡,产权和财产得不到保护,创业、投资和经营,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创业、投资和经营的人心不定;而由于民主化各方的制肘,一些重大的事项,在议会中久拖不决,一些投资建设也因弱政府受到强社会的抵制而延期甚至取消,政府不能有效地集中社会资源办一些大事。这就是现代化进程中印度模式发展缓慢政治体制方面的重要原因。
从东亚的模式来看,政治体制的民主化,一定是在第一次现代化完成之后开始。而且,在政治体制转型的时候,将迎来一个混乱和低速增长时期,台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后来,随着体制的进一步理顺和成熟,可能会步入一个稳定的增长期,但是,由于基数已经较大,增长不可能再有较高的速度。
这并不是说,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推进民主化进程。我们在2006年开始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就发展党内民主、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区间民主协商、立法科学和民主化、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推进财政公开和民主化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司法以法独立办案、发展民间组织和发挥宗教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切,都要在政治上相对集中和经济上更自由为原则,以改革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为重点,坚持可控和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稳步而坚定推进。
30年后的未来,民主化到底怎样走,我认为,那是那个时候我们的后代人研究的事情,是保持和改善现行的体制,还是要进行改革和转型,他们会想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毫无疑问,从现在起的也可能是30年时间中,为了我们现代化的顺利进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富裕,我们仍然,并且必须要坚持共产党集中领导下的政治体制与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发展人民民主,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2)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千万不能动摇
一些学者认为,从中国城乡间和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地区间发展差距拉大看,改革开放30年,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错误的,特别是从美欧漫延的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应当向公有制经济为主和计划经济转向。实际上,从现代化道路的四种模式比较看,印度在独立后的40年中,搞了所谓的社会主义经济,即计划经济和一部分国有制,这种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经济上的计划经济和国有制,可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最糟糕的体制组合,政治上的无集中力和经济上的无活力和低效率,使印度经济超低速缓慢增长,独立后的40年,可以说是印度现代化失去的40年。
有所有制和资源配置方式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30年的历史,朝鲜60多年的历史,拉美一些国家在国有和私有之间摇摆的历史,都证明计划经济是低效率的,形成短缺,票证供应,没有动力和活力,浪费较大;都证明,国有经济产权不清,资本集中导致所用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发生内部人控制和投资经营低效率,债务高企。对于拉美,这是财政赤字债务过多而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曾经使金融体系几乎濒临崩溃。
有的学者认为,搞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才能实现公平。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论断。数据和实践也证明,凡是搞国有经济的国家,要么是贫困的低水平的平均,要么如印度和拉美等国家一样,基尼系数特别高;而东亚搞市场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国家,却失业率较低,因贫困而失业的人口较少,中等收入的人口较多,收入分配较为公平。中国建国后30年,搞了贫困的平均,改革开放后,凡是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和计划经济影响遗留较重的地区,从数据上看,都是城乡差距、居民间收入差距较大和基尼系数较高的地区;而那些个体私营经济比重较大和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较充分的浙江和江苏等地,却是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较低的地方。
2007年底美国房屋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各国所有制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方面要向国有和计划经济转向。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其复杂性,发售者与购买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金融产品需要政府来监管。由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在这方面的忽视、失误,甚至可能是纵容,是其形成经济灾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向类似的金融机构注资,是为了挽救它们,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并不是所谓要向国有经济转变。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这种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了投资和购买者的利益,人民委托政府要加强监管,如要严格监督和管理产品的设计、规则、风险,还包括金融高官的薪酬水平。政府要管理市场失灵的部分,如垄断、交易欺诈、准公共产品等等。对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监管,是一个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对付市场失灵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市场经济应有之义,而不是因此而要转向国有制和计划经济。
未来的30年左右的时间中,中国在经济体制上,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按照邓小平同志设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迈进,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经济为主要配置资源方式,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各种现代化模式的比较看,这一点动摇不得!动摇,就会耽误经济发展,就会耽误我们的现代化进程。
2、要正视中国现代化模式中的重大缺陷,注意中国未来30年,特别是近10年可能发生的大的问题和风险。
(1)失业及其引发的社会动荡。从四类现代化模式的比较看,只有东亚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韩国和台湾在它们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非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坚持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由于高度重视和放开能大量容纳劳动力就业的小企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快速的转移和充分的利用,使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失业率最低,在2%左右。而印度、拉美和中国三类现代化道路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劳动力就业问题方面,都存在重大的缺陷和不足,实际失业率都在10%左右,甚至以上:A、印度独立后的40年中,不成功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使劳动力不得其用,而计划和国有经济,又使能容纳劳动力的企业在数量上得不到发育和发展,结果失业率很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和过多,农村中有剩余劳动力3.5亿左右,毕业大学生的失业率在17%左右,失业率在10%左右。B、拉美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使劳动力过剩的劣势变不成比较优势,而重视大企业的发展和忽视小企业的发展,又使劳动力不得其用,失业率很高,很多时候在10%左右,甚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