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人类历史上,互联网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无论是其引发的信息革命还是其作为“第四媒体”所产生的巨大活力,互联网对人类产生的深刻变革意义无论如何强调也不过分。但正如国家领导人所说,对于互联网,我们未知的领域远远大于已知。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是媒体,更关系政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活动,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一场科学技术革命,以及它对人类生产力带来的极大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存在和展开其活动提供了新的空间,形成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存在形式。
有社会学家认为,网络虚拟空间及其间发生的各种活动形成了虚拟社会,虚拟社会这一概念从纵横两个方面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把人类新的社会存在形式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结在一起,既突出了互联网的技术特点,也揭示了互联网带来的人文意义,成为我们从社会哲学视角研究在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新的存在形式的基本范畴。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社会”,必然存在一个治理的问题,但虚拟社会匿名、开放、高度自治等内在特点决定了对其管理存在较大难度,如何应对虚拟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虚拟社会已成为一大课题,是我国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虚拟社会的建设和管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管理、推动和保护互联网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与其缔造者一样富有创新精神。
本书试图剖析虚拟社会本质并探索虚拟社会科学管理的这一重大命题。经过一年的努力,这本书终于如期付梓了。本书引用大量网络热点舆情案例,并结合几位作者十余年日常工作思考与总结,围绕着虚拟社会概念、如何应对虚拟社会带来的挑战等议题,力图全面介绍虚拟社会的形成历程、主体(网民)特征、发展规律及其所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和挑战,等等。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社会各界正确认识虚拟社会及其影响能有所帮助,能对党员领导干部“读网”、“懂网”、“用网”有所启发,也能对政府相关部门创新和改进虚拟社会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本书的写作分工如下:第二章、第四章、第九章、第十二章由赵志云撰写,第一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一章由钟才顺撰写,第三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十章由钱敏锋撰写,全书由赵志云负责统稿。由于作者学识所限以及时间仓促等客观因素,书中的理论探索和行文顺序、内容协调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之处,真诚希望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能够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