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的情趣
1295000000005

第5章 遍游四宇,汗漫九垓(上)

毛泽东的性格好静又好动,静则读书写作,通宵达旦十几个小时,日复一日,足不出户;动则走南闯北,风云激荡,极不安分。如果以静、动相比,毛泽东似乎更好动。无论是游学、旅行,还是公差、调研、视察,甚至是充满艰难的行军,他都津津乐道,兴致勃勃,不知疲倦。他生前到过的地方,已无法统计,这里仅就其突出集中、范围较大的几次活动,略加叙述。

变梦想为现实的一次尝试

1910年秋,毛泽东第一次走出韶山,结束了闭塞的乡村生活,开始了他那漫长的闯荡生涯。

1917年夏,毛泽东作了人生第一次“游学”。游学,本是旧时一些书生文人用以寻师求学或以文谋生的一种方式,类似“行僧”的一边化缘一边云游天下。毛泽东发现了这种旧的形式可以为他所用,并且赋予它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新内容,使得毛泽东式的“游学”从根本上不同于旧式游学。这是他长期以来寻求到的一种学习方式。

早在湖南湘乡县东山小学堂求学时,毛泽东就以明清之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立志,给自己取名“子任”,表示了一介学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救天下必须先知天下,为此他发奋读书。1912年,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期间,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了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因此惊讶世界之大,而学无止境。他考进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后,已不满足于书本知识,逐渐悟出获取知识的另一种更重要的途径。他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写的《讲堂录》中记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习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汗漫”,是不着边际的意思。《淮南子·俶真》曰:“甘瞑于溷澜之域,而徒倚于汗漫之宇。”“汗漫”,还可用来形容水势浩瀚。“九垓”,同九州,古时泛指全中国。这里的“汗漫九垓”,是游历全中国的意思,反映了青年毛泽东的恢弘志向。《讲堂录》里还记有他赞赏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的句子。

然而,使他受到直接启发的是偶尔见到的一则消息。1936年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了这件事。他说:“有一天我读到了一份《民报》,上面刊载着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他们一直走到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一试。”于是,便有了这次游学。

此时,正值学校放暑假,同学们纷纷回家,毛泽东决定不回韶山,邀了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老同学萧子升同行。他俩身无分文,仅带了纸、墨、笔和雨伞等简单用品便出发了。两人一路步行,途经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历时一个多月。一路上,他们的食宿大多靠给学校、商店、大户人家和普通农民写对联等换取。他们接触了许多贫苦农民,亲眼目睹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屋无片瓦,田无一分,家徒四壁,忍饥挨饿的悲惨生活;走进绅士富家的深宅大院,他们体察到了人间贫富的巨大差别;通过和当过县衙门房的老人交谈,他们得知旧中国“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官场黑暗腐败的内幕,为这不平的世道感到极大的愤慨。

游学中,除考察社会、民情外,他们还经常谈论文学,对联作诗,顺路访幽探胜,情趣盎然。在去宁乡县的途中,他们为拜谒一位隐居的翰林而联诗。毛泽东出首句,“翻山渡水之名郡”,萧子升作二、三联,“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毛泽东结句“沾衣晨露浸饿身”。在宁乡县城,他们游历了香山寺,登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又参观了云山书院旧址云山学校。走出该城至郊外的玉潭河边,两人坐下小憩一会儿,欣赏着眼前的景色。水旁,小船云泊;河上,横跨一座精巧的小桥;近处,狮固山布满松林;远眺,山峦起伏,云蒸霞蔚。两人不由诗意兴起,吟诵唱和,其中有“云封狮固楼,桥锁玉潭舟”两句。

离宁乡县城西140华里的沩山上有座著名的佛教寺庙密印寺,建于唐代,后屡修屡焚。当时,这座寺庙还保存着大殿、东西配殿、藏经阁、山门等建筑物。山门题额:“十万密印寺”。山门前的对联是:“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大殿四壁嵌有一万多尊砖佛像,有“万佛殿”之名。毛泽东和萧子升踏访了这座名寺,参观了寺内的建筑,以及菜园、斋房和厨房,向方丈打听了寺院盛衰的历史、僧人的生活,探讨了一些佛教文化知识,并一起讨论了老子和庄子的经典,住了两夜才下山。

在两人去安化的路上,一个风清月明的晚上,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毛泽东建议在野外露宿,以河滩为床,树当衣柜(挂包裹),得到萧子升的赞同。他们称月亮为灯,蓝天作帐,两人头枕石头,和衣而卧。睡前,萧子升要去水边洗脚,毛泽东嘲笑他:你还要保持那绅士的习惯啦!你是一个要饭的绅士哩!夜里,萧子升难以安眠,时而担心包裹被人偷走,时而噩梦惊醒;睁开眼睛疑神疑鬼,把一块突兀的石头当成卧虎,害怕自己一动它就会扑来,搞得整夜精神高度紧张。而毛泽东生性胆大,心无杂念,倒头便睡,直至天亮。睡醒起来,萧子升发现毛泽东不远处的草丛里钻出一条毒蛇,吓得再也不敢在野外露宿了。

走进安化县城,毛泽东去查阅了安化县志,到东华山看了农民起义烈士墓,拜会了安化饱学先生、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夏先生时年64岁,早年毕业于清代两湖学院,学识渊博,熟悉经、史,平时喜吟诗作对,性格高傲,一向不理游学先生。毛泽东求见,两次被拒。他并不灰心,复而第三次登门。夏先生只得开门相见,并挥笔写了“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一句原对放在桌上,以试来人学问深浅。毛泽东见后,即书原对:“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先生看着他写完,大吃一惊,觉得对边胜过出边,还带有火辣辣的批评味道,自感有愧,连声赞好,并留餐宿,昼夜长谈,还赠给毛泽东八元银洋。在城里,毛泽东和萧子升还游览了孔圣庙、培英堂、东华阁、北宝塔等名胜古迹,观赏了祭孔用的“铜壶滴漏”(又叫铜钟滴水),并在北宝塔第七层塔壁上题词:“伊水拖蓝,紫云反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

这次游学的最后一站是沅江县。当时洞庭湖水正泛滥成灾,县城被困,城外的良田、房屋被洪水淹没,灾民们痛不欲生。所有这一切,都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以后,毛泽东还作过几次类似的“游学”。例如,1918年夏,他同蔡和森一起,游历了洞庭湖边的浏阳、沅江等县农村,达半个多月。他们帮助农民干活,写字帖,写信,鼓励农民联合起来,同地主豪绅进行斗争,摆脱贫困。毛泽东、蔡和森都是意志坚强、有胆有识的人,且政见相同。在游学中,两人一起在旷野中露宿,在烈日下行走,以艰苦的环境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胸怀和品性。

忙中偷闲,观光名城

五四运动前后,建党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频繁地往返于长沙、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利用工作间隙和顺路,游览了这些历史名城和沿途的风光。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流连的地方,是第二故乡,几乎所有的名胜他都到过。1925年夏,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他重游了岳麓山、橘子洲头。昔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情景历历在目,毛泽东不由地心如潮涌,激情澎湃,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气势非凡的词。

去古都北京,他向往已久。1918年夏,因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的事,才有机会,如愿以偿。此行至河南郾城漯河寨时,因铁路被洪水冲断,火车一时无法通行。毛泽东利用候车的时间,组织大家到附近的农村去考察,了解北方农民的生活情况。他和罗章龙、陈绍休一直往北走,到了许昌。许昌县的古城村原是曹魏故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迫汉献帝迁都于此。原城已毁,仅存遗迹,城垣宫殿的碎砖残瓦俯首皆是。毛泽东等目睹了这片荒凉的景象,对世道沧桑,不胜感慨。他们一起凭吊了魏都废墟,又作诗纪行。不久,水退路通,他们又登车启程。

毛泽东在北京半年多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但京城的美景,同杨开慧的甜蜜初恋,在精神上给了他极大的补偿。他俩曾一同在料峭寒风中漫游了故宫、北海。事隔将近二十年之后,他在对京城风物的回忆中还流露出一种潜在的深情。他说:“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了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各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此间,毛泽东还和准备留法的青年游览了地处保定的名胜莲花池,并合影留念。在保定逗留的4天里,他还颇有兴致地“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

1919年底,毛泽东率驱张代表团第二次来京,翌年4月动身赴上海。途中游览了天津、济南、泰山,“在曲阜下车,去看了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弟子濯足的那条小溪,看到了圣人幼年所住的小镇。在历史性的孔庙附近那棵有名的树,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我还在孔子的一个有名弟子颜回住过的河边停留一下,并且看了孟子的出生地”,然后,“《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我都环绕过一次”。南京城墙周长67公里,毛泽东登上缓步而行,用了一天的时间,绕行一周,饱览了钟山龙盘、石城虎踞的壮丽景色。“这些事情,我在那时看来,是可以同步行游历湖南相比美的”。从北京出来,路上共花了25天才到上海。

上海这座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变幻不定的霓虹灯下映照出洋人、官僚、买办、绅士们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和乞丐、报童、黄包车夫疲惫枯槁的身影,都给毛泽东留下难忘的印象。为第一批赴法学生送行时,他来到黄浦江码头。环视远近,只见江岸上,洋人、买办的商业大厦星罗棋布,像一只只巨手搜刮着这块土地的财富;水上,列强的军舰、货轮挂着五花八门的旗帜,在寒风中趾高气扬地飘动。毛泽东愤慨顿生,暗暗发誓:一定要赶走这些帝国主义强盗,让上海成为人民的天堂。第二次由京到沪,停留两个月,曾到上海半淞园为六位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开欢送会。会议中间,毛泽东和青年会员们浏览了这座小巧秀丽的公园,“近览淞江半水,绿草碧波,望之不尽”,还冒雨拍照合影,有依依惜别之情。以后,毛泽东经常来上海,其中最令他难忘的是1921年7月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出席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这一时期,毛泽东三次来到广州。1923年6月12日至20日,毛泽东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5号(今恤孤院路3号)。这是一幢两间两层楼砖木结构的普通房子,坐西向东,门临街道,屋后有小池塘,塘边种了一片蕉林。三届一中全会移至毛泽东的住址“春园”(东山新河浦路24号)举行。“春园”由三栋小洋楼组成,距三大会址南面一百多米。当时,门前有一条通往珠江的小河与大片茨菇塘。晚上,毛泽东和代表们常在河边散步。1924年1月,毛泽东第二次来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第三次时间最长,从1925年10月至1926年11月,达一年之久。毛泽东住在东山庙前西街38号,去过黄埔军校讲演,在中山四路的番禺学宫(原是一座孔庙)主办全国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所到的这些地方,都已成为现代革命的旧址,供游人参观、学习。

武汉,有闻名遐迩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毛泽东两次北上赴京,都路经这里。第二次曾逗留了十天,浏览了汉口、武昌的风光。在江汉码头,一睹龟山、蛇山之间滔滔不绝的汉水,驱张斗志倍增。1922年春,毛泽东来到武汉交换开展工人运动的经验。1927年4至5月,中共五大在武昌召开。当时,毛泽东对党的政策,特别是关于农民运动的政策,很不满意。他向大会提出一个决议案,主张解决农民急需的土地问题。大会没有采纳,甚至未予讨论。面对大革命濒临失败的形势,毛泽东心境苍凉。在妻子杨开慧的陪同下,他默默无语地登上蛇山黄鹤楼。万里长江,浩浩荡荡,奔腾不息;龟山、蛇山隔江相望,虎视眈眈,大有锁江断流之意。毛泽东触景生情,词到心头,一气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其前后两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改苍凉为激情,表示了他同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寂寞城墙内访民情

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上了井冈山。由于革命处于低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他率领工农红军活动的范围,主要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赣南,向北最远游击到南昌附近,向西至湘赣边界,打下过长沙,向东至闽赣边界,这样一大块广阔纵深的地带。为了不断粉碎敌人的“会剿”、“围剿”,毛泽东格外灵活地指挥部队机动作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一时期,毛泽东几乎走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到过所有的县、市,如宁冈、永新、遂川、万安、泰和、吉安、吉水、峡江、宜春、新余、永丰、乐安、兴国、宁都、于都、赣州、信丰、安远、寻乌、会昌、石城、广昌、瑞金等;在闽西,他到过武平、上杭、龙岩、连城、清流、宁化等县。他有几首诗,对此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例如,“黄洋界上炮声隆”,“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万木露天红烂漫”,“雾满龙冈千嶂暗”,“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毛泽东绝不是单纯的行军作战,而是把战争的场面和自己独到的观察、联想融汇起来,抒发革命激情,表现了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和趣味。

在行军、打仗的间隙,毛泽东还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写了十几篇调查材料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是寻乌调查。

寻乌县城,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一座古老的小城。“一道坚城的内外,表现它那寂寞的情调,除非到一、四、七的圩期,才临时地热闹几小时”。毛泽东在这里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全面了解了寻乌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写了八万多字的调查资料。其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寻乌的典故和农民生活的情况。例如,在谈到土地税时,毛泽东写道:

“相传从前安远典史杨霄远跑到北京皇帝老子那里,头上顶个盘子,盘上里面覆着许多酒杯子,表示安远、寻乌两县山多田少,手里拿着一篇奏文,上面写着‘万顷山冈一线田’等等话头,请求减轻田赋,弄得那个皇帝大发脾气,说你那么个小官敢到我面前上奏,我可不依,喝声推出斩首。然后拿了奏文一看,看到‘万顷山冈一线田’的地方,却说‘话还说得有理’,就批准他的奏文。因此安、寻两县田赋较之他处为轻。至今两县地主富农当每年完粮时候,还要拿些香烛到杨霄远庙里祭他一番。两个县城都有杨公庙。”

当调查到农民被地租、高利贷和苛捐杂税这旧社会的“三把刀”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卖孩子(当地土话叫“卖奶子”)时,毛泽东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写道:

“债主怎样强迫农民还债呢?打禾了,债主挑了箩子走到农民的稻田里去,对农民说:‘你的谷子还了我来!’农民无法,望着债主挑了谷去。既交了租,又还了债,‘禾头根下毛饭吃’,就是指的这种情形。许多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之下扯着袖子揩眼泪呢!”

“‘嫁姑娘卖奶子,都要还埃。’这是寻乌的习惯话。债主们对那种‘可恶的顽皮农民’逼债,逼到九曲三河气愤不过的时候,往往是这样说的。读者们,这不是我过甚其词,故意描写寻乌剥削阶级的罪恶的话,所有我的调查都很谨慎,都没有过分的话。我就是历来疑心别人的记载上面写着‘卖妻鬻子’的话未必确实的,所以我这回特别下细问了寻乌的农民,看到底有这种事情没有?细问的结果,那天是三个人开调查会,他们三个村子里都有这种事。……”

“听见人家卖了儿子了,债主就急急地到他家里去讨账。‘卖了奶子还不还埃(我)吗!’债主很恶声地叫着。他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这时候是他这笔债的生死关头,卖了奶子犹不还他,钱一用掉,永久没有还债的机会了,所以他就顾不得一切了。”

“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

长征,“游历”了半个中国

长征,对毛泽东来说,首先是参与和直接指挥红军进行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战略大转移,是一场为摆脱困境、寻求生机的异常艰苦的战争;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游历”。人生在世,有许多事是难以预测的。毛泽东未曾料到,他青年时代遍游中国的梦想,会在这样险恶的条件下实现:在敌人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下,伴随着炮火硝烟、枪林弹雨,和英勇的红军战士一起,穿越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份,历时整整一年,走了二万五千里的路。但是,尽管困难重重,毛泽东还是大饱了眼福,有许多景物,其壮观、奇特、峻险和美丽,是一般旅游者不可能经历和看到的。总起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类:一、城市风光。据有人统计,红军在这一年里共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或城镇。其中,既有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也有繁华热闹的市井商埠;既有兵家必争的重镇要塞,也有依山傍水、世外桃源般宁静美丽的小城。风格各异,趣味迥然。二、少数民族风情。长征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进行,那里聚居着瑶、侗、苗、壮、彝、藏、回等少数民族。他们穿戴不同的服饰,住着不同的房屋,信奉不同的宗教,守着不同的习俗。途经这些地区时,毛泽东大开眼界,充分领略了异乡异土不同民族的情调,同时发了大量的电报,要求部队注意保护他们的村寨寺庙,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搞好统战和团结。三、文化古迹。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迹众多,到处都有碑刻庙宇、历史传说。毛泽东每每遇上,只要条件许可,他都停下来观望浏览,打听了解,或回忆古书记载,有感而发。他曾走进汉人的关帝庙、城隍庙、观音阁,回族的清真寺,藏人的喇嘛庙,兴致勃勃地蹚一蹚传说中姜太公钓过鱼的渭河浑水。四、自然景观。长征经历的自然环境,是难以形容的。美国记者斯诺曾称之为“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毛泽东亲身经历之后,有许多非常传神的表述。例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娄山关,“水拍云崖”的金沙江,“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岷山千里雪”的岷山,“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的“莽昆仑”,“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六盘山,对于茫茫草地,毛泽东曾称之为“阴雾腾腾、水草丛生、方向莫辨的一片泽国”。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长征之路的艰险,是罕见和惊人的。然而,在他的“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里,所有这一切都被难以想象地等闲视之了。这是多么伟大的洒脱、伟大的豪情和伟大的气魄呵!

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

1936年秋,长征已近尾声,红一方面军在横跨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六盘山一带后,进入黄土高原。初次见到黄土高原,毛泽东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眼前,到处都是一望无际、单调划一的黄土颜色:田野、山冈、村落是黄的,窑洞、耕牛和农人的肤色也是土黄的;这里气候干燥,风起必卷土,因而风也是黄的,树木枝叶上都落满黄土;甚至,有时天空也是黄色的,因大风狂作,沙土弥天盖地,整个世界变成混沌一片,好像是洪荒时代的来临。毛泽东目睹着这些景象,不由得联想起,此时的故乡湖南,正是金风送爽、姹紫嫣红的季节,晚稻飘香、蜜橘摇枝、红叶灿灿,且处处水秀山清,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相比之下,这里的色彩和线条显得单调多了。

但是,随着部队的开进,黄土高原的景物越看越有味。路上,常见一些用土堆的城墙,在长年风雨的侵蚀下,已颓残不堪,几只老鸦停在那里,时而聒噪几声,似乎提醒人们注意这历史遗迹。走进村寨,可见窑洞或平房,千篇一律的朴实无华、坐北朝南和北墙无窗,为的是抵御风沙的侵袭。白天,太阳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升起,照耀在黄土地那毫无遮掩、毫无矫饰的赤裸着的胸膛上,辉映出一片金光灿烂;夜晚,寒风在旷野中自由来往,狂放不羁。偶尔,还会遇上头扎白肚巾的牧羊少年,扯着嗓子高唱《信天游》,大胆地表达出心中的男女之爱。所有这一切,使毛泽东渐渐体察到,西北高原、黄土风情具有一种独特的美,那就是古朴、庄严、真挚和粗犷。

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在陕北黄土高原居住了近十三年。中间只外出两次,一次到山西东征,一次去重庆谈判。在陕北,他们活动由西到东,贯穿全境。先后到过吴起镇(今吴旗县)、甘泉、瓦窑堡(今子长县)、保安、延安。延安是革命的圣地,那里的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曾陪伴毛泽东度过了十个不平凡的春秋。1947年3月撤离延安后,他在瓦窑堡、清涧、绥德、米脂、佳县一带和敌人周旋。仗打胜了,他走出窑洞,轻松地坐在躺椅上,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来,晒晒太阳,照张相。”机智地甩掉身后的追兵,他高兴地哼起京剧《空城计》。有一次,他在佳县南河底村搞调查,听说附近有一闻名的白云山庙,便抽空前去光顾。

白云山庙,顾名思义,就在白云山上。因其山顶常有白云缭绕,庙依山而建,庙名便由此而来。该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并增建。有53座各种不同形式的殿、庑、亭、阁、楼、台等建筑,重叠衔接,松柏相映,远望似飘浮于白云之中的仙宫,号称“白云胜景”。庙内壁面有1590余幅彩色壁画,碑石共108块。这天清晨,由佳县县长等人陪同,毛泽东手拿一根柳木棍,顺着盘山的松柏林荫道走去。登上山顶,他看了看澄碧的天空,笑着说:“可惜今天没有云,否则我们就真成了一群腾云驾雾的神仙了!”这时,从茂密的树丛里转出一个老和尚,见众人急忙合掌施礼,并称毛泽东“首长”。毛泽东说:“你们过去是称‘施主’么,不要破坏了规矩。”进入方丈室,毛泽东详细地询问了庙里的生活,要求和尚参加劳动,取消剥削,还打听了建庙的历史等情况。然后,由老和尚领路,参观了寺庙。从殿堂到佛像,毛泽东都很有兴趣,注目浏览,对于石碑和牌匾,尤其看得仔细,口中不停地诵读,表情非常肃穆。“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好好保护,不要把它毁坏了。”毛泽东看完对老和尚说。又回头叮嘱县长:“请县里拨一些经费,把庙修一修。”听了县长的一口答应,毛泽东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1948年3月,毛泽东出陕北,渡黄河,来到山西境内。继续东进,到过兴县、岢岚、五寨、神池等县。在去代县的途中,经雁门关。雁门关,又名西陉关。自古以来,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古人云:“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天下郡国利病书》谓:“雁门,古句注,西陉之地,重峦叠嶂,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雁门关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中间有一条路,盘旋幽曲穿城而过,异常险要,为历代戍守重地。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所建,万历年间复筑城楼。关内有战国时赵国戍边良将李牧祠旧址和若干碑石。其中有明代《武安君庙碑记》,载李牧率兵屡胜匈奴事等。关外有一大片开阔地带,是闻名的古战场。毛泽东一行从这里上了雁门关。看完牌楼、石碑,他大发感慨,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地对周围的人说:我们中国人民,历来都是反对外来侵略的。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了中国人民不受外国的压迫,有多少英雄豪杰在和侵略者的拼杀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雁门关以北古战场上,杨家将几代人的战绩最多、贡献最大。我们现在的人民解放军,也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坚持抗战八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再花几年时间,要打败美蒋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使中国强大起来,使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再也不敢来欺负我们的人民,再也不敢侵略我们的祖国。这样,我们才对得起历史上一切为祖国献身的英雄们。……因还要赶路,时间不允许过多耽搁,经身边人员再三催促,最后毛泽东不无遗憾地说:“好吧,咱们走吧。如果有时间,到山头上去看看长城也很好啊,百闻不如一见嘛。有些古书上,把这里描写得很吸引人。”说着,还朝远处望了望。

出雁门关,直奔代县。走进县政府机关大院,有人介绍说:“这里就是代州官府的一堂、二堂。这个建筑物高大,很威风。听说,当年这里的州官一上大堂,如果审什么人,不要说审老百姓了,就是一般的小官吏站在堂前,也被吓迷糊了。”毛泽东听后表情很风趣:“这么高大的房子,夏天在这里歇凉还可以;如果到了冬天,在这里办公,不弄个大火炉子可受不了哇。”说得大家全笑了。一句幽默话,反映出毛泽东的无畏性格和对封建权势的极端蔑视。离开代县,又经繁峙县的伯强村、五台山,在山西边境的下关村进入河北。

星移斗转,春天来到。四月的河北已经脱去冬装,草返青,枝发芽,麦苗绿油油,桃花红欲燃。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透过车窗,沿途春色尽收眼底。在前往阜平的路上,毛泽东目视外景,心想未来。他兴奋地和同车人说:过去,人们都说平山不平,阜平不富,这里有山有水,为什么不能富呢!一个是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更重要的是过去农民没有土地,没有生产资料。今后土地改革了,多打粮食,就有饭吃了。在山上多种树,造果木林,几年之后,收入也会很多的。在山区多种草,发展牛羊畜牧业生产,农民是可以富起来的。以后应当把阜平不富的名声改过来,把阜平改成富平县。

到阜平县,毛泽东住城南庄,遭敌机轰炸后移花山村。从这里再往下一站,便是党中央机关从陕北转移到河北的目的地——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平山县境内,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村前,滹沱河水奔腾而过。沿河而上,是巍巍的太行山脉;顺河东下,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1948年5月,毛泽东来到这里,居住了将近一年,召开过许多中央会议,包括著名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组织和指挥了震撼中外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1949年3月23日告别西柏坡,乘车经保定,到涿县改乘火车,24日到达北平。

饱览京城名胜

阔别29年之后,毛泽东又来到北京(当时称北平,1949年10月1日改称北京),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次,是作为凯旋的胜利者和党与国家的第一领袖来这里定居。毫无疑问,这次在京接触名胜古迹的情况,同昔日相比,无论是机会、条件和方式,还是内容和心情,都有很大的区别。

抵达北平的当天,毛泽东就住在颐和园。

这天晚上,在颐和园的乐寿堂里,布置了铺着白布的大圆桌,上面放着餐具、酒杯,还有两瓶白葡萄酒。这是为中央领导接风洗尘准备的小宴,也是胜利者们的第一桌庆功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叶剑英、彭真、聂荣臻、陆定一和李克农等坐下后,当时任北京市长的叶剑英尽地主之谊,首先举杯说:“请主席喝杯酒吧。今天是很值得纪念的日子,应该喝一杯。”

毛泽东笑着说:“好,咱们都干了这一杯。”

于是,众英雄刷刷起立,觥筹交错,叮当一片。

席间,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问:“这鱼是什么地方养的?很好吃。”听了叶剑英的介绍,得知是昆明湖的鱼,他又接着说:“过去,想吃昆明湖里的鱼是不可能的事,今天终于吃上了……”。宴毕,他还很有兴致地在窗前观赏了一会儿昆明湖的景色。

第二天中午,毛泽东起床后,上万寿山东坡看了景物阁。站在阁前凭栏远眺,昆明湖全景尽收眼底:碧水漾波,轻轻托着精巧的十七孔桥;山势多姿,古松参天;阁耸廊回,错落有致,不是仙境胜仙境。毛泽东非常舒心地说:“颐和园有山有水,风景确实很美,以后就可以让人民到这里参观游览了。”下午,他去西苑机场参加阅兵式,晚上移宿别处。

毛泽东再次来颐和园是一个多月后,和柳亚子一起同游。

柳亚子是国民党元老,共产党的忠实朋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和宋庆龄、何香凝一起被人们誉为国民党的三贤。毛泽东非常赏识他的骨气,20世纪20年代就同他有过交往。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邀他到红岩咀办事处面谈过。以后也多有书信来往和诗词唱和。

5月2日上午,两人在颐和园东门外碰面。柳亚子一见到毛泽东,心情特别激动,他握着拳头半举着说:“共产党伟大!毛主席伟大!人民解放军伟大!”毛泽东说:“人民伟大,包括你,也包括我。”说着,一同入园。

穿过大戏楼,当年慈禧在这里听过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的戏。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戏楼”依旧笑东风,这就是历史的变迁。两人信步而行,走向谐趣园,去领略静谧和谐之美。

绕出谐趣园,顺坡上乐寿堂小憩,两位老友品茗论诗。毛泽东称柳亚子的诗,有趣味,有意义,他非常爱读。并回忆起1945年10月4日给柳亚子信中的赞美之言:“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可惜我只能读,不能做。但是万千读者中多我一个读者,也不算辱没先生,我又引以自豪了。”柳亚子听了连连摇头,说毛泽东的诗才是伟大,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俗易懂,寓意深长,自己无论如何写不出这样的诗。

谈了一会儿,两人又踏访长廊。长廊循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东起邀月门,西迄石丈亭,中穿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的亭子。廊长728米,共273间。内枋梁上绘有精美的西湖风景及人物、山水、花鸟等苏式彩画八千多幅,有“画廊”之称。它像一条玉带把远山近水和各建筑物连成一体,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构思。毛泽东和柳亚子步入廊中,边走边看。柳亚子说:“慈禧太后腐败无能,屈服帝国主义的压力,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她把中国人民的血汗搜刮起来,奉献给帝国主义,建造她的乐园,真可耻。”毛泽东表示赞同,但又阐述了值得庆幸的另一方面。他说:“慈禧用建设海军的钱,建了一个颐和园,当时来说,这也是犯罪。现在看来,就是建了海军,也还是要送给帝国主义的。建了颐和园,帝国主义拿不走,今天人民还可以享受,总比她挥霍了要好呀。”

走到慈禧买的小火轮前,柳亚子说,那时中国相当落后,慈禧能看到这个小火轮,也算大开眼界了。毛泽东也认为这是中国落后的一个象征。他非常自信地说,社会总是要前进的,中国再也不能继续落后下去了,等到全国胜利之后,我们要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一定要改变落后的面貌。

到石舫,驻步观览。石舫,又称清晏舫,是园中闻名的水上建筑。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舫上原有中式舱楼,也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仿外国游轮重建西式舫楼,取“河清海晏”之义,命名“清晏舫”。船体长36米,用巨大石块雕砌而成。西层船楼系木结构,但却油成大理石纹样。顶部用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毛泽东默默地注视着,脸上的表情不断变化。他心想,清政府腐败之极,国家内乱外患,“河清海晏”从何谈起,真是一种绝妙的讽刺。只有江山回到人民手中,国家繁荣富强,“河清海晏”才能实现。

离开这不会动的石头船,两人登上了游船,一览昆明湖。昆明湖名,是乾隆命人拓宽湖面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而命名的。湖面开阔,水波平和,鱼儿欢快游翔,不时漾起层层漪涟。置身此景,柳亚子顿觉视野高远,心如净水,回想起前不久作诗《感事呈毛主席》,得毛答词,“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此游之意尽在其中。船在水面轻轻划动,毛泽东和柳亚子谈话热烈,话题从解放战争到开国大业。毛泽东鼓励他多写文章,不要顾忌。柳亚子高兴地表示:“我一定按照毛主席说的去做,我要尽力做一些对人民、对政府有利的工作。”说话不觉之中,船已绕过湖心岛龙王庙,穿过十七孔桥,泊东岸。毛泽东和柳亚子走到东门,心情极畅,握手告别。

北京的园林古迹,除颐和园外,毛泽东还到过不少地方。

1949年9月19日,毛泽东邀国民党起义将领、湖南老乡程潜、陈明仁游天坛公园,陪同的有刘伯承、陈毅、粟裕、李明灏、李明扬、张元济等人。天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名“天地坛”,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有垣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这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祀谷之处。毛泽东此行,意在动员陈明仁这位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去做亲友故旧的工作,并请他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新政协会议。路上,毛泽东轻松愉快,穿林过坛,天南海北地聊着。游到祈年殿,众人停下观赏。祈年殿是天坛公园中最大的建筑,其坛有三层,每层围有汉白玉雕刻的石护栏。坛中央,耸立着镏金宝顶三层檐尖式房顶的圆形祀殿,上檐为蓝色琉璃瓦,中层黄色,下层绿色。在阳光照耀下,整个建筑异彩纷呈,辉煌灿烂,赢来一片喝彩声。这时,毛泽东从人群中叫出陈明仁,单独与他合影。并谈出了自己的意图,陈明仁当即爽快地答应了。众人游至回音壁,在旁边的古柏林里休息、喝茶。毛泽东请张元济坐在身边,随便问起他早年参加戊戌变法以及光绪帝召见时的情景。又问他,早年在京做官时是否来过这里。张元济说:“这是皇帝敬天之处,我那样的小官岂能来此!”毛泽东听了,爽朗大笑。

建国之初,毛泽东日理万机,致力于抗美援朝、土改、镇压反革命三大任务,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到1952年,各项工作均进展顺利,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基本结束。这年11月3日,他得空游览了景山公园。毛泽东登临景山中峰,在万寿亭凭栏向南俯瞰,对面紫禁城宫殿群一览无遗,数不尽的黄琉璃瓦顶连成一片、高低错落,宛如时起时伏的金色的海洋。面对这般景致,毛泽东不由心弦触动,思绪滚滚。想当年,闯王李自成是何等的英雄气魄,逼死崇祯皇帝,夺得这群宫殿,但仅数月,便退出京城。创业艰难守更难呵!为了永保人民的社稷江山,中国共产党绝不做李自成!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将全力以赴,为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在亭内,毛泽东还朝北眺望,看了兀然而立的鼓楼风姿。然后,从东坡拾级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