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群众工作力
1297300000004

第4章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1)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固树立和坚持贯彻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只有继续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聚合各方面的正能量,才能有效克服前进路上的各种考验和挑战。

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民群众是相对于少数英雄人物和先进分子而言的,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来说是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民群众就是广大无产阶级、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劳动人民。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学说,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中第一位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

作为马克思一生“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内蕴了尊重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观点形成的理论基础。在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等问题上,历史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片面夸大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历史是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思想家之类的伟大人物创造的,人民群众只是被动服从历史人物的领导,在历史发展中起到微不足道的作用。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也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历史根源,还有阶级的偏见。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刻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类历史一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而且是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力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着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是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这一切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广大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他们直接从事着物质资料的生产,创造着社会物质财富,促进着物质文明发展进步。任何一个民族,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停止生产劳动,也要灭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要素。劳动者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劳动对象是人民劳动的成果。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不仅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而且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这里所讲的人民群众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而且还包括脑力劳动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日益成为创造社会财富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活动,日益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资料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前提。二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宝矿。可以说,一切科学理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艺术,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民群众。古代科学知识更是直接总结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结果。比如,中国传统医学就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古代神话小说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作为精神生产重要工具的语言,也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交往而创造的。三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精神财富的创造。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学艺术家都来自于基层,而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虽然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但他们成就的取得与他们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作为脑力劳动者本身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毛泽东鲜明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变革的方向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方向是一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从来不能自发地实现,都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实现的。人民群众不仅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且有时候还直接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在阶级社会中,当旧的生产关系、旧的上层建筑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统治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尽力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时,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实现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更替。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一切革命运动,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都难以成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次王朝更替,无不是人民群众推动的结果。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因为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逃脱不了最后失败的命运。所以说,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充当着“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

由此可见,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选择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独立的纲领、路线和策略,为取得国家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政党代表着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政党的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资产阶级政党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场、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功能。马克思主义者一贯强调,无产阶级的解放应该由无产阶级自己去争取,但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过程中,需要有自己的组织,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来组织。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近代意义的政党,首先产生的是资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在反抗封建统治的过程中,组织成政党,使他们具有联合的力量来实现自身利益,并维护自身的统治。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中而形成的。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早期,由于缺乏阶级觉悟,还没有把资本家作为一个阶级来看待,也没有意识到有组织的集体行动的重要性,他们只是把自己受压迫和剥削看作是机器大生产的结果,于是他们进行一些破坏机器和厂房等的自发斗争。随着无产阶级斗争的持续发展,他们逐步认识到联合起来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组织一些工人俱乐部等性质的组织。但这些工人组织还没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是工人阶级为争取较好待遇,以便于同资本家“讨价还价”。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加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得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无产阶级运动领袖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建立这样一个能够代表本阶级利益、体现本阶级意志的政党组织,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从而在政治斗争中争取执政地位,为自身的解放创造条件。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产生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应当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解放,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提供组织指导。

树立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其他阶级的政党,而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政党首先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代表,是为了彻底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为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争取利益而斗争。但马克思主义政党又与无产阶级本身不同,也不同于一般的无产阶级组织,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无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是无产阶级“最先进的和最坚决的”部分。因而,无产阶级政党是更为先进的群体,他们要比一般群众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先锋队的力量比它的人数大10倍,100倍,甚至更多。”这个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代表,能够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能够组织广大群众进行有策略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整体利益的领导力量。但马克思主义政党,决不能脱离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如果脱离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其先进性就无法体现,就会退化变质,丧失先进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密切联系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树立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决定的。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者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精神追求。但马克思主义也从不否认利益,特别是不否认广大人民追求利益的动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还强调:“把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惟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事实上,坚持崇高的理想与为人民谋利益并不矛盾,而是完全一致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斗目标上的最高体现。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符合全体人民的意愿,是人类最根本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把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目标,但更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论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使命,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积极为争取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

(三)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本质要求

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对权力的来源、掌握权力的目的、行使权力的方式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社会和政党有着不同的权力观。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认为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力用之于人民,权力受人民监督。马克思主义这一权力观,与群众观点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力来源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历史上对于权力的来源问题有着不同的解释。在专制统治社会,统治阶级宣称自己的权力是来自于“上帝”、“神灵”等神秘事物,即“君权神授”,并把国家权力作为世袭的私有资源,以愚弄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觉悟的提高,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首倡主权在民学说,宣称人民是公共权力的来源,但同时他们认为人民的权利是天赋的,这其实仍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权力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辩证地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学说,认为国家权力来源于社会,人民是真正的权力所有者。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强调:“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这一经典论述,说明了国家权力是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人民就有权收回属于自己的权力。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认为公社实现了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力的回归。他指出:“公社—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观点,意味着党的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是党的群众观点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