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川菜杂谈
1298600000047

第47章 以左道请正宗

记得在1948年的夏天,我在成都西东大街“天恩老店”的后园(即我家住的小院)内,宴请“荣乐园”的“蓝氏三兄弟”蓝光镒、蓝光荣、蓝光璧。出席作陪的有卓雨农(当时成都的名中医,我们称他“卓麻哥”),以及“耀华餐厅”的创始人赵志成。

虽说这次宴请只是请他们吃一顿便饭,但备办起来也不是一件轻松事。你想想看,蓝氏兄弟乃是蜀中的川菜大师,开的又是一家大名鼎鼎的“正宗”川菜馆,我总不能用“正宗”川菜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吧!至于“卓麻哥”,他可是一位黄酒饮客,而且很会品菜;还有那位中西合璧“耀华餐厅”的赵志成,他也称得上是成都“燕蒸业”的代表人物,不仅懂吃,而且见多识广。

为了准备这顿饭,我竟想来想去,琢磨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以“左道”来请“正宗”,即用当时成都市面上卖的一些著名菜肴和小吃,拼凑成一桌菜来请他们。请看那天我家桌上的菜肴:

四冷碟对镶:“矮子斋”的麻辣排骨,对镶“司胖子”的花生米(加葱节、椒盐、香油等凉拌);署袜南街口卤肉摊上的红肠肠,对镶砂仁肘子、卤舌头;复兴街“竹林小餐”的糖醋酥胡豆,对镶华兴正街“盘飧市”的卤猪蹄、白卤田鸡腿;皇城坝回民的红酥,对镶商业场“味虞轩”的香糟鱼块。

冷热菜之间则穿插上了绿豆鲜藕和冰糖莲子羹。

主菜(热菜)是:东御街“粤香村”的红烧牛头蹄、干烧甜味香糟肉、炒肝丝(黄猪肝切细丝炒成鱼香味);“竹林小餐”的蒜泥白肉;“荣盛饭店”的蚂蚁上树(烂肉粉条);贾家场的莱菔(萝卜)细丝牛肉丸子汤。还有一碗川北凉粉(加碎牛肉姜丝子)。

记得当时桌上还有四样家常泡菜,一份酱肉颗子苕菜,一盘怪味鸡丝和一碗番茄牛尾汤。

这顿便饭,我自认为是以“左道”请“正宗”的胆大妄为之作,不料当时请来的几位客人竟也吃得津津有味,颇为满意。

当天,蓝氏三兄弟中只有蓝光璧未到。饭毕,蓝光镒评论道:“这桌菜很有地方味特点,而且搭配合理。”蓝老板对其中的莱菔细丝牛肉丸子汤尤为赞许。卓雨农则说:“可惜‘味虞轩’的香糟鱼少了点,用它下黄酒很合适。猪肝切丝炒成鱼香味亦很可口,而且刀法上别出心裁。”“耀华”的老板赵志成最后说:“番茄牛尾汤的味道不够,但肯定用的是‘粤香村’的大锅牛肉汤做的基础,这好汤算是救了这道菜。你在汤中又加了几片‘牛奶沙’,这倒很妙。假如你上奶沙汤,那就更令人满意了。”一桌便饭难以求全,如果代以奶沙汤,那嗜吃黄酒的卓雨农岂不更加大腹便便了吗?

本来,我请大师们吃便饭,用成都一些著名菜肴配成一桌菜,只是想换换他们的口味,却没有想到竟然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当时闻风赶到的还有《工商导报》的程泽昆和美食家江仲英。江还自带了一听鲍鱼,并说是“来凑个数”。江仲英是鄙人的扬琴老友,听功很好,他能唱七眼一板的《活捉三郎》,且板眼紧凑,开合随意,唱得极有韵味。江还曾经在慈惠堂街开了一家“醉鸥餐厅”,此店以汤味见长,吸引了一批食客,也吸引了一批扬琴迷,这倒是说明成都的“大鼓扬琴”很早就与饮食文化同流了。不久前,我聆听了“蜀风园”的席间音乐,该乐就配以扬琴,那天的乐声令宴席情趣倍增。但回忆起当时的扬琴老友和那一顿便餐,不知不觉50年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