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1304700000034

第34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典出: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经典今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极力提倡的,意思是思维活跃喜欢学习,能放下架子向比自己资历浅、水平低的人请教。孔子说,人若能做到这两点,就是个真正的学者。

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勤学好问的人极多,有很多口口相传的故事,“张曜拜妻为师”就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张曜是清朝咸丰年间的河南布政使,基本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官不可谓小。但在文化人林立的清代官场,张曜显得有些孤独:他小时候没怎么念书,肚子里墨水不多,之所以能高升到省部级官员,靠的是一身过硬的武功,他是从武将序列中走出来,最后又转到文官系统的。

朝中士大夫们看着张曜别扭,经常拿他开涮。开涮如果没有恶意,张曜也不计较。但有人却利用这一点做文章,御史刘敏楠在皇帝面前说张曜“目不识丁”,连公文都读不懂,文山会海,他怎么处理?绝对不能委以重任。皇上想了想,觉得也是,加上其他原因,就把张曜降了职,由布政使改任总兵,级别虽然没变,但权力小了一大圈。张曜知道皇帝不放心自己的能力,觉得很受打击,回了家,想:看来要混下去,没知识确实不行。可是自己年龄不小了,怎么学呢?总不至于到私塾跟六岁小孩一起听课吧?请个老师到家里来,也不好。让骂自己目不识丁的读书人来教自己读书,多没面子啊。

那怎么办呢?张曜是有办法的。堂堂一个总兵,曾经的布政使,怎么会没有办法呢?他的办法就是让老婆教。老婆出身书香门第,有文化,给自己当老师绰绰有余。但在当时,男女尊卑有序,丈夫给妻子当学生,不仅闻所未闻,而且似乎不合礼法。但张曜就是张曜,不是孔门信徒,他才不管这一套呢。他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实用:只要比自己有文化,就可以当自己的老师。他把这想法给妻子一说,妻子先是吃了一惊,然后不知怎么想的,竟提出行拜师礼的要求,还找借口说:“当学生就得有当学生的样子,不行拜师礼,我不收你这弟子。”张曜心想,妻子挺贤惠的,平时都是她听他的,现在暂且听她一回。

于是张曜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自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向妻子行拜师礼。妻子毕竟是妻子,为了丈夫今后不受同事们的气,教得非常认真;当然张曜学习态度自始至终也是端正的,在妻子面前更是毕恭毕敬。为了表明自己摘掉“文盲”帽子的决心,张曜还故意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挂在胸前,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时时警示自己努力学习。几年下来,张曜已经满腹诗书了。

后来张曜到山东做巡抚,这时朝廷那帮人又议论开了,说的还是老一套:张曜“目不识丁”,怎么能当巡抚呢?张曜听了,可不像上次那么忐忑,立马拧着脖子,说这帮人信口雌黄,侮辱人格,要求皇上当场面试。皇上觉得挺有意思,就当场测试。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张曜和朝中那帮进士出身的人相比,差距不过毫厘之间。众人备感震惊,皇帝龙颜大悦,张曜扬眉吐气。张曜高高兴兴去山东了。张曜去世后,光绪帝赐他“勤果公”的封号,号召大臣们向他学习。

慧眼看经典:学习的过程中,老是端着个架子,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持这种态度,学业是不会有大长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