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舌尖的缠绵(聂作平美食语录)
1309900000051

第51章 我感谢(代后记)

后记类似于演出完毕后的谢幕,用于表达感谢和谦虚。聂老我也未能免俗——谦虚就算了,还是来一次感谢吧,感谢所有和这本小册子有关的人和事。

感谢母亲。吃着她做的家常便饭长大,然后便像一朵命运的蒲公英,被一阵阵没有方向的风吹落到江湖。人近中年,越来越觉得从母亲的菜园子里摘回来并由她亲手烹饪的菜才是人间之至味。

感谢孔子。他老人家轻描淡写的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直被我认为是有关饮食的经典论断。优质和优雅的生活,一定会或隐或现地体现这八颗汉字的精神。

感谢张岱、李渔、袁枚、梁实秋、周作人、汪曾祺等前贤。诸公关于饮食的锦绣文章,一直是我多年以来热爱并见贤思齐的。犹记得十余前年,刚从大学分配到一家生产锅炉的冰冷工厂,除了几个同学偶尔凑钱喝回烂酒,几乎没有饭局可言,那时候,上述诸公的文字曾让我口舌生津。

感谢多年来请我大吃大喝的狐朋狗友。“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每当回想起觥筹交错,酒酣面热的饭局——套用一句最滥情的话——仿佛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感谢知名和不知名的厨师们。这么多年来,到底在多少家餐馆品尝过多少位大师傅的作品呢?这是无法统计的。从公路旁最简陋的“苍蝇馆子”到都市里最奢华的高档酒楼,菜品、价格、味道均有霄壤之别,但它们都有一个最低的底线:能够填饱饥饿的肚皮。

感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程蓉伟先生。这些有关饮食的文字,原本零散地发表在一些报刊上,蓉伟兄读过几篇,觉得不错,于是动了结集出版的念头。蓉伟兄是我的牌友,我们经常聚集在成都市中心一家有众多银杏树的会馆里,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打牌,百分之一的时间谈文学。这就是那百分之一的产物。

感谢亲爱的读者。读者是真正的衣食父母,尤其对我这样一个体制外的职业写作者而言,巴金说他要把心交给读者,这不一定办得到,但我至少在努力把最好的作品交给读者。

春天又来了,如火如荼的春天像潮水一样势不可挡。这是一个踏青品美食的好时节,我将关上电脑,呼朋唤友,冲进这个春天的敏感地带大吃大喝,直到被眼花缭乱的美食折腾成全中国最幸福的小市民。

同志们,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