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醒与嬗变
1314100000001

第1章 梦醒与嬗变

今年,是戊戌变法100周年,为纪念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戊戌百年沉思丛书”。

戊戌变法是清末具有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清政府日渐腐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1895年康有为等通过发动公车上书,掀开了变法图强运动的序幕。以后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和报馆,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接受维新派的要求,颁《明定国是》上谕,并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改革的谕旨。变法历时三个多的时间,遭到以保守派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距今已经100年,但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将永远载入史册。

100年后的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与100年前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民正以新的腾飞迎接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历史没有如果,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胜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当我们翻开百年前的历史,戊戌变法的重大作用与深远影响,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尤其是站在时代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时值戊戌百年,由《启蒙与呐喊》、《幻灭与新生》、《梦醒与嬗变》和《戊戌百日志》组成的“戊戌百年沉思丛书”将奉献给读者。这套丛书的作者,大多是中青年史学工作者,并由著名近代史专家戴逸先生担任主编,由杨念群、黄兴涛两位先生对全书进行了审读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并致谢忱。

由于时间仓促,这套丛书无论从思想观点、内容叙述以及编辑质量方面,或许还存在着值得商榷与探讨之处和缺点、不足,尚希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匡正。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7

前言

百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悠远的时间区限,讳言说死,而称“百年之后”,祝愿婚姻久长说“百年好和”。百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活不到的年限,所谓“人生不满百”,“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百年也就成了时间久远的代名词。一件事情过了一百年,即使在节奏很慢的古代,也算是有历史的了,而一个事件过了一百年还会让人想起它,仅仅这年限就足以证明这个事件意义不同寻常。

戊戌维新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读书人很难忘怀的历史事件。没有打打杀杀的喧嚣,也没有应者云集的声势,但是戊戌维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却是居于前列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是从1840年以来中国所面临最严峻也最迫切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就没有出路,中华民族就没有出路,就谈不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戊戌维新恰恰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记得中国现代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路虽然很漫长,但要紧处就是那么几步。其实,国家和民族也类似之。人走错关键的几步要受到自己历史的惩罚,民族与国家也是一样,只不过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要远比个人历史长,所以还有机会在未来的岁月中加以弥补,当然,这得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行。

从表面上看,戊戌维新只是少数先进的士人仓猝登台又仓猝被撵下台的政治表演。但就是这短短103天的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国家的旗帜上写下了向西方学习,全面变革的口号。从1840年以来,中国有识之士的学说与见解,从来只是汉学、宋学的异音杂说,西学只有拾遗补缺的位置,经过维新运动一千人的奔走呼号,原来的潜流变成了浪花四溅的大波,从此以后,中国的学术大变,学风大变,思潮也大变。不仅抱残守缺的旧学黯然失色,就是“中学西源”这样的托词也没有了市场,虽然戊戌政变后的短暂的黑暗一时似乎像是要使河水倒流,但潮流毕竟还是向前涌进了。

戊戌维新是一次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虽然人们嘴上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毕竟更偏爱成功者的辉煌和欣赏凯歌行进的飞扬。不过对于想从历史中寻求教益者,失败者的足迹也许更有研究的价值。戊戌维新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在于它的失败。

戊戌维新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惋惜和伤感,由于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自体性变革,这种变革对近代化进程而言,代价最小,震动最小,落后国家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走向近代化,尽管有“不彻底”和“改良主义”之诮,还是很合算的。然而,中国没有这样的幸运,变法很悲壮地失败了。但是,它的种种举措,它的过程细节,都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思索。毕竟,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在现代化的路上走完全程,当我们举目四望的时候,也许会发现我们走过的路程并不太长,不仅没有值得夸耀的资本,反而需要更高明的策略和更大的勇气,好让我们能走得更快一点。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性质与当年的戊戌维新已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在当年改革者的足迹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不少教益。比较起来,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没有像戊戌事件那样离我们今天的事业那样近。

史学界关于戊戌的著述已经很多了,在此,我不想再次描述戊戌变法的过程,重申已经让人说得絮烦的老调,只是想从政治制度、现象和轨迹中,寻出几丝新意,如果寻完之后大家仍然觉得还值得一读,那么吾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