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大捷
公元1560年,戚继光任台、金、严参将,负责台州防御,台州例来是倭完必侵之地,戚继光一上任,就大力整顿卫所,加固城墙,大造战舰,交依靠民众,建立了报警系统。次年,倭寇五下余艘船二千余人分头骚扰掳掠。成家军在当地军民配合下,分头出击,先在新河城下击溃来犯倭寇,继而歼之,取得初战胜利,在新河战斗同时,戚继光亲率主力于台州城外花街与倭相遇。双方大战,戚家军正奇两路夹击,倭寇大败。接着,戚继光又在上峰岭设伏,以一千余人击败二千余众。直打得来犯倭寇片帆不,台州大捷,戚家军牛刀小试,即已威震敌胆。
巧攻横屿
随着浙江海防力量的增强,倭寇为避开戚家军的锋芒,转而身福建沿海骚扰,攻城陷镇,甚是猖獗,于是,朝廷调戚家军入援福建。
横屿是倭寇的最大的据点之一。它位于宁德东北二十里的三都澳中,是个四面环水的岛屿,只有西部退潮时与陆地连结,但是即使这一陆相接的一面,涨潮时汪洋一片,退潮时一片淤泥,易守难攻,长期成为倭寇进兵的跳板,以致宁德县上下三百里,三年渺绝人踪。
戚继光入闽后,决意拔掉这个钉子,他亲自考察了横屿地形地势,发现如果以水师进攻,舟舰易于搁浅,而以陆路进攻,则难涉淤,戚继光没有为困难所吓倒,他想出了“负草填泥”的办法,决定乘敌不备,以步兵涉泥滩进攻。
退了潮,成家军列鸳鸯阵形,每人负草一捆,一边走一边以草垫泥,戚继光亲自击鼓,每进百步,止鼓休息。以后续草,岛上倭寇见戚军停停走走,以为已陷在烂泥里挣扎,拍手大笑。及戚军逼进岸边,一倭寇遂列队出迎,以期将戚家军赶下海去。戚继光早有准备,一面挥兵与敌正百接仗,一面令人绕攻敌营栅,在成家军两面夹攻之下,倭完大败,大部被歼,少数投海逃遁,戚继光一把火烧了敌营,从此打掉了倭寇的大本营。
肃清倭患
在福建讨倭取得初步胜利后,戚家军回师浙江。戚家军一走,福建又再次面临倭患,倭寇高兴地说:“戚老虎走了,这下不用怕了。”兴兵大进。于1562年,和陷兴化城,兵屯平海卫。
为了彻底荡平倭患,朝廷命另外两个抗倭名将俞大猷、谭纶与戚继光一道,兵集福建,克日本剿,这样,戚家军再度人闽,与俞、谭并肩作战。
戚继光到达福建后,马上抵平海卫前线侦察敌情,然后与俞、麻二人制定作战计划。遂以戚家军为进攻主力,配以俞大猷、刘显二军、三路进攻平海卫。
届时戚继光一马当先,先令前队施放火器,乘倭寇大乱,挥队继进,双方肉搏,这时俞、刘两军并至,三路夹攻,倭寇大败,斩敌二千余,整个战斗才用了四、五个小时。
平海卫大捷后,倭寇平息了一阵子,后来,又乘戚家军主力回浙休整,集中二万余人大举进凶,兵围仙游镇,当时镇中只有戚家军二百人另加民兵二百五十人,敌强我弱,力量相差甚是悬殊。戚继光一面急调浙兵增援,一面巧设疑兵,使倭寇不敢贸然攻城。此外他还故意制造了一批质量很差的木炮,内装火药、铅丸,有意让倭寇劫去,结果倭寇施放时,后膛爆炸,死伤数百。
当浙军回返,戚继光开始反攻,首先攻其南营,然后再逐一破东西北三营,戚继光出其不意,火攻敌营,倭寇从睡梦中惊醒,惊慌失措,没死的身东营逃去,戚继光追踪而至,东西营旗又被焚毁,余下的倭寇集中北营,戚军集中兵力,再攻之,倭寇不支,溃逃海上,至此,倭寇再也形成不了大气候,逐渐地,为患上百年的倭患平息了。
后来,戚继光又被调到北边疆镇守长城,抗御鞑靼,戚家军随他北上,在这里,戚家军又一次显了戚继光练兵之效。初来乍到,戚继光召集各部队训话,在瓢泼大雨中,只有戚家军能一动不动停立几小时,鞑靼闻“戚老虎”之名,皆远避之。
戚继光有两部明清时期最杰妯的军事学著作,一部是《纪效新书》,一部是《练兵实纪》,这两部书是冷兵器身热兵器过渡时期的划代著作,后面我们将专章介绍之。
炮战之神袁崇焕
历史上,以士大夫从军为谋:士:者多,而为亲冒矢石的将军稀,袁崇焕就是这稀少中的一个,他的名重青史,不仅仅在于他是为国戍边的干将,负屈含冤的忠臣义士,还在于他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在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轩折关头,巧妙合理地大规模运用火炮,不仅以谋胜,以力胜,还以技术先进胜。
投笔从戎挽危局
喜崇焕出身贫寒,是一介寒士,35负中进士,走是一条文人登仕老的路,但是正值之事之秋的袁崇焕,很快就感到了民族的危机,深以后金崛起,边备不修为忧,他在福建当地方官时就好谈兵事。公元1622年,后金军西渡辽河,在这种情况下,喜崇焕上书献策,被选人兵部,当满朝文武在,一片惊慌中议充关外,退守山海关时,袁崇焕却匹马出关处,考察民情地形,他回来后,口说指画,详道关外情势,力众义,主守关外,关自荐说,只要给我兵马粮钱,我一个人就足以守之,他镇定自信的话语,稳定了惊慌中的朝廷,从此也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公元1622年。袁崇焕奉命监关外军事,受命之初,就定出了“主守而后战”的方针,但辽东督帅王在晋却胸无大志,怯敌惧战,执意要退到山海关一攻,依关筑城自守。袁崇焕力言其非,并与前来巡视的孙承宗一起,力排万难否定守王在晋的决策,孙承宗受命督师辽东,袁崇焕被任为宁前兵备道,镇守宁远,从文臣彻底转为武将。
宁元炮声隆
宁远是塞外进关之必经咽喉,宁远不下,后金兵就无法攻山海关。坚守宁远,以卫关门,进可恢复辽东,退可确保山海关无虞。
袁崇焕一上任,马上着后两件事,一件是尽可能多备红夷大炮等西洋火器,必令将士操练演熟。充分发挥其威力,另一件是加固宁远城,使诸将包干,限完成,一年后,炮兵练习精熟,发炮准确,演习有序,宁远城也加修完毕,城高三丈二尽,雉六高尺,上宽二丈四尺,坚不可摧。
接着,袁崇焕又着手恢复屯田,招抚流亡,广积粮饷,并积极向后金占据的辽西推进,在袁焕的建议下,孙承宗遣将收复了辽西诸城,遣将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及大小凌河诸要塞。整个辽东前线处于有利地位,后金努尔哈赤无计可施,日夜烦恼。
但是,就在辽东形势转好之际,把持朝政的阉宦魏忠贤排斥孙承宗,以一个懦夫高接替,此人一上任便尽改前任正确的部暑,下令将关外据点统统撤至关内。一时间,锦州,松山诸镇尽撤,孙承宗与袁崇焕数年苦心经营毁于一旦,而后金闻之大喜过望,遂派兵蹑之,在这种黑云压城,是非颠倒的情势下,袁崇焕毅然抗命,坚决不肯撤宁远回关,他掷地有声地说:“我就是这地方的地方官,官在此,当死在此。”
后金努尔哈赤乘此千载良机,于1626年初,亲率大军十三万军分两路包围了宁远城。当时,袁焕的手下仅万余人,而后金八旗劲旅,一向所向披靡,很少一次用如此许多的兵力围攻一城,明显是要一向吴下宁远,然后大举南时,面对强敌压境,朝野人心慌慌,议战议守两不相能,山海关集明军数十万然诸将个个面有惧色,统帅高第拥兵着关上,存心观望,不发一卒救援。
袁崇焕把火器列在守城之具的首位,在四面城墙上均设红夷大炮,并参以乌铳火枪,指派熟习火器的将士专门负责,另派人专门负责砂石麻包,以备填补缺口.以及派武艺好的执刀弓箭,以防敌人爬城。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拂晓。后金军突然猛扑宁完城坦,揭开了宁远保卫战的序幕,八旗前赴后继,悍勇异常,但在宁远城密集而准确的炮火下,死伤惨重,尸积如山,气焰为之一顿。
努尔哈赤不愧为高手,见全面扑城受挫,马上改变战略,集中兵力,拼死于一处掘城,在上万八旗兵冒死掩护下,掘地兵终于把城墙弄出了一块缺口,有丈余许,后金兵蜂涌而上,袁崇炮拔剑而起,率亲兵杀向缺口,一面砍杀爬上来的敌人,一面运石填塞。在厮杀中,袁崇焕左臂受伤,左右欲扶之下城,袁崇焕自裂战袍裹上伤处,挥刀又上,诸将士见状,人人奋先,顷刻间把后金兵打了下去,城缺也补上了,而后,八旗兵又再冒死伤累藉之难,挺进于炮火不能达到的城下死角挖城,袁崇焕见挖城的人不多,遂以沸油浇掷浸油来蕃,一时敌兵惧兵。
努尔哈赤发狠猛攻了三天,死伤累万,辎重还让夜间出击的明军烧毁,愤极,乃亲自督战,摆鼓助阵,八旗官后士气大振,个个争先,冒死扑城,但是经袁崇炮调教出来的炮手大奋神威,炮打得又快又准,将八旗兵炸成一片火海,一片血海。努尔哈赤无奈,只好下令撤兵,抬走了数万伤兵。留下一万多八旗骁勇的尸体。袁崇焕乘胜追击三十里,缴获大批军资而还。
努尔哈赤败归,愤极大叫:“我自25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袁崇焕何许人,竟能如此,”他万万越不到兴师动众的一次南重庆,在大门口就载在小小的宁远城下,铩羽而归。
宁尧大捷后,袁崇焕因功升兵部侍郎、辽东巡扶,主持关外军事。他收复了被高第放弃的锦州各城,修城完兵,大铸红夷大炮,以攻守之具。162年,后金皇太极复率大军围攻锦州、完远,以报上次兵败之仇。但是,袁崇焕以两城互为犄角,充分发挥本炮的作用。结果双方大战两个月,在隆隆的炮声中,皇太极又一次重蹈乃父后辙,丧师而最。
后来,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中了敌人的后间之计,亲手自坏长城,以通敌罪将袁崇焕车裂,一代名将,死于非命。
历史的转折
在袁崇焕之前,我国还没有出现过主要依靠火炮取是胜利的成功战例,虽然火器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但直到明末袁崇焕之前,火器还只是辅助兵器,对战争的进程不起决定作用,袁崇焕和孙承宗是大规模利用火器的首创者,他们正确认识到清兵的骑射与野战能力远非明兵能敌,只有依靠筑城修堡,并以火炮的优势,才可挡住敌人的攻势,百而收复了全辽。袁崇焕早在福建的时候就了解到西洋红夷大炮的威力,在袁崇焕的建议下,明朝开始进口大炮,并加以仿制,而袁崇焕则专心于炮兵建设,训练了一批熟练的炮手半建立了一套炮兵后勤补给系统。
孙承宗也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与袁崇焕的合作中,他发明了车营战法,即把大炮安装在车上,并配以辎重弹药车,和相应的步兵,既可野战,又可守备,每营骑兵2,400步步兵,200人,火枪1984支,大炮264门,炮车128辆,如果能进一步改善,将车车固定,那么这种车炮组织已赶上了并超过欧洲当时的炮兵了。
值是,在具体作战实践上,承承害还是要逊袁崇焕一筹。宁远城炮战的声名,让明朝上下天始重神火炮,崇祯三年,徐光启招集一些传教士,研制火炮改进技术,并大量制造西洋炮,分发明军使用。后金方成也从此对火炮刮目相看,皇太极明智地意识到,宁远两次败绩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大炮。从此一改过去对火器不重视的态度,派人偷偷以高价聘请了一批汉人工匠,从1631年开始仿制红夷大炮,并改名为“红衣大炮”。同年,皇太极在攻打大凌河城时,首次使用大炮,一炮就将城墙打穿,从此以后,红衣大炮就成为清军攻城拔垒的主要武器。在此基础上,清军筹建了火器营和炮队,在日后人关的日子里,火炮发挥了极大作用。。用炮这种采用先进技术的优势由腐朽的明朝手中迅速移到清人手中,可惜,清朝统治建立后,并没有将此兵器发展的正确趋势顺延发展下去,反而闭关自守,自我满足,不再向西方学习交流,结果到了1840年英国人挟坚船利炮叩关时,中国的大炮竟还不哪当年袁崇炮所用大的水平,不仅射程近,没有瞄具,而且制造粗糙,极易爆炸,外国人讥讽说,这种炮对自己人威胁比对敌人还大些。当年八旗兵的末世子孙们再一次尝到了“利炮”的滋味。
千里疆场彼此弯弓目
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起义的高峰,它不仅声势浩大,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具有从前农民起义所未有之理论造诣,一大指农民军事家以不拘成法的战争艺术,极大地改观了清代长期单调乏味的战争舞台,不仅如此,这些昔日的泥腿子在军事理论上也插上一足,拿出了自己的东西。
作为对阵的一方,湘淮军则集中了乡绅阶层的精英。虽然他们背负的传统比对手要重,但是却表现出更明智、更坚韧、更灵活、更富时代的特性。湘淮军的将领们以他们士大夫超乎常人的敏感,捕捉到了时代变化的丰富信息,踏实地进行了合乎时代的潮流的军事近代化改革。正因为如此。他们成了最后的赢家,还是为同一个原因,他们义不容辞地成了中国近代化的先驱,洋务派的首领,应该指出的是,洋务的“自强运动”即近代化改革,是首先从军事上开始的。
冯云山和杨秀清
冯云山是拜上帝会的实际组织者,也是金田起义的实际策划和组织者,洪秀全在整个太平天国的初中期,仅仅是作为精神领出现的。在起义前夕,由于一种特殊的机缘,杨秀清托言上帝附体取得了“代天父立言”的特权,由此进入领导中枢,成为太平军的主要军事领导人。
冯云山是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顾全大局,少说多做的实干家,没有冯云山,就不可能有磁平天国起义。他是赵义组织拜上帝会的实际组织者,太平天国的绝大部分领袖都是他一手发展和培育起来的。他不公对起义起行了详尽周密的规划,而且照《周礼》建立了太平军的军制,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使太平军有了良好而严密的组织,大大高过同期其他农民起义。
非但如此,冯云山还能顾全大局,任劳任怨。杨秀清与萧朝贵都是他发展的会员,但到起义前夕都排位于其上,冯云山毫无怨方,自觉地听从杨秀清指挥,作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上马杀贼,下马草檄,文武足备,可惜牺牲过早,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个能控制平衡各方力量的中枢人物。
杨秀清系广西山区贫苦的客家烧炭人出身,虽目不识丁,却智勇过人,一起入拜上帝会者数以百计,只有他成为太平军主帅,并非出于侥幸,他在起义团营一发动时起了最主要的作用。在他领导下,太平军成为一支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军队,绝非一般农民起义军可比。太平军取得北上攻克武汉三镇,并东进占领金陵的重大胜利,与杨秀清的谋划布置有直接关系。
作为军事统帅,杨秀清有几大优点。一是刚果敢为,不拖泥带水:二是多谋善断,能时度势,他的敌人说他是“狡贼”,一个“狡”字虽然是贬意,倒也传神,三是善于用人,不象后期洪秀全那样一味猜忌,忌贤妒能,在他领导之下,不仅一批最早的领导者得以发挥才能,而且成长起一批后起之秀,否则,太平天国的后期将无法支撑下去,四是能坚持冯云山制定的军制,贯彻始终,当然,他也有一些重大缺陷,主要是小农意识,目光短浅,即不能专力北伐,颠覆清朝,又不能扫平江南,成偏安之局。大事尚未成便起内哄,争做皇帝,以致身死名败,起义大业也告瓦解。
石达开
石达开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出色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不仅在太平军中首屈一指,而且在敌对营垒中也没有可比之人,只是由于太平军内部的纷争,才使他失去了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在太平军胜利进军途中,先是冯云山遇伏阵亡,而后在围攻长沙战役中,萧朝贵也牺牲了,以后的主力作战的指挥任务就全落在石达开一人身上。当时,太平军兵钝长沙城下,三面受敌,处境十分危险,石达开临危受命,先声东击西,设伏击败清军向荣部,然后出其不意北上岳州,缴获大量军资,马不停蹄乘武汉之镇空虚,一举克之。个形势陡然为之转。
接着石达开任前敌总指挥,率大军50万樯帆连云而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28天挺进589公里,直抵南京城下,随后用地雷轰开城垣,攻克南京。石达开凡大小数百仗,未尝一挫,清军称之为“石敢当”,望风披靡。
石达开一生最漂亮的战绩是1855年他主持西征战事以来,在江西与湘军的大战,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旋即派兵北伐西征。西征开始还很顺利,自进入湖南以来,碰到曾国藩的湘军,始败于湘潭,再败于岳州,武昌、田家镇均失守,水师丧失殆尽,余军退守九江,西征大受挫。
在此危面关头,石达开到安庆,主持西征军事,在冷静地分析了敌情之后,他断定与湘军接战胜负的关键是重建水师。从前太平军水师大半由民船组成,不利于炮战,一击即沉,而湘军水师船坚且大,所以能横行江上。于是,他马上建立了造船厂,以最快的速度督造大型炮船数十艘,有了这点本钱,石达开着手布置反攻。
首先,他指挥九江守军,水陆协同,顶住了湘军多次进攻,使湘军气焰为之一窒。然后在湖口与湘军决战。
石达开设计诱使湘军水师快舰120余只总人鄱阳湖内,然后封锁隘口,筑浮桥两道,铺以木板,填上土石,将敌船关在湖内不得出来,而湘军大船被隔在外江又进不来,遂成关门打狗之势。这样一来,外江大船治了快船,舢板配合,运掉失灵,且缺少防护能力。石达开当夜即派小划数十只载煤油及柴束,冲入外江敌船阵中,放火烧船,一下子就焚毁湘军大型战舰9艘,杂色小船30只,余者溃逃。
接着,石达开乘胜追击,于深夜派出小划数址,悄悄驶入停泊于九江江面上的湘军船队,只听一声令下,小划上火箭喷筒齐射,湘军从睡梦中惊觉,发现大船已燃,石达开挥水师继进,大败湘军,曾国藩座船也被俘虏,他只身跳上一只小船逃命。太平军乘胜西指,第三次攻克武昌。
武昌再次落到太平军手里,急坏北京的咸丰皇帝,急令湘军夺回,曾国藩遂派主力胡林翼、罗泽南两部往攻武昌。石达开采用围魏救赵之计,挥军进攻江西,连下数城,逼进南昌,然后于城下设伏,大破回援的湘军主力周凤山部,斩敌数千,,南昌成了孤城,曾国藩坐以待毙,战守绋误,可惜就在这时,石石达开被急调回天京,会攻江南大营,才使得曾国藩得以喘息。
石达开与湘军太战数咽,直杀得曾国藩丢盔弃甲,几次要投水自尽。以后清军将领谈及石达开,莫不有谈虎色变之感。
后来,由于天国的内部分裂,石达开走上了一条十分尴尬的路,他脱离了太平天国,但情势又不容许他还乡为民。欲罢不能,欲做又无心。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只能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反清,可又失却太平天国的精神,这样一来,纵使他个有天大的聪明才智,也只能在反清大起义中敲敲边鼓,最终被人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