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兵家
1314200000008

第8章 推陈出新--唐宋兵兴武学(1)

● 宋代的何去非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以其对策“词理优赡,长于论兵”被任命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后为武学博士。何博士在武学任教期间,获得了施展军事才能的机会。除教授武学外,还取得了两项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一是他所参与校订的著名的《武经七书》,受到神宗的赞扬,诏命予以“褒赏”。二是著述了一部“皆评论古人用兵之作”的《何博士备论》。这两项成果的产生,与宋王朝兴办武学、何去非担任武学教授是分不开的。

兵家熬过两汉的沉寂和魏晋南北朝的混乱,终于进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时期。唐宋两朝,言兵之盛,成果之丰是前所未有的。盛唐忙于开边,而宋朝又苦于边患,两朝的后期又都陷在战乱里,而且战争自身的发展,也从冷兵器开向热兵器过渡,迭次屈起的少数游牧民族,其文明程度渐次提高。军事才能日见其长,战争向空前的深度和广度递进。需要技术进步的第一推力,在需要的刺激下,官方开始校定兵书,整顿武学,甚至以武学取士(武举),有志报国乃至忧国的士大夫,也一时言武讲兵成风,唐代的李筌、杜牧、陈皋,宋代的三苏、陆游,均好兵法,各有成就。

唐宋是中国兵家的中兴时代。

风尘侠士李将军

李靖是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无论是官方正史还是稗史小说都有他色彩丰富的一笔。野史小说封他为风尘三侠之一,把他和莫须有的红拂,虬髯公搅在一起,塑造成一个来无影去无踪,仙风鹤骨,兴唐灭随的江湖豪侠形象。而历史上真实的他,却是一个深藏韬略的唐朝开国勋将,当然,他的处事为人也确有潇洒的侠士风范。

叛隋归唐

李靖原名李药师,后来因为被封为卫国公,故尔人称李卫公。李靖家从后魏到隋朝,一直是高官显贵,隋朝的名将韩擒虎就是他的舅舅。

李靖青年时就由科举进入仕途,当了地方官。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钻研兵书,常与其舅韩擒虎讨论用兵之道,受到韩杨素的关注。当隋炀帝倒行逆行引起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李以贵族子弟的身份,仍然忠于隋朝。在他提任马邑郡丞任上,他发现上司太原留守李渊心怀异志,遂决意向正在巡游江都的隋炀帝报告。但身处李渊的控制下,无计得脱,没办法,他只好将自己混作囚犯,认人解送江都,但一个偶然的不巧,事情败露,走到半途的李靖被李渊捉回。就在将被斩首的时候,李靖大叫:

“公起兵为天下除暴安民,想要成就大事,为什么要以私家恩怨而杀忠臣义士?”

李渊很欣赏这句话,同时李世民也央求父亲不要杀害李靖,就这样,李靖保住了首级,从此进入李世民幕中,成为其手下的干将。

灭梁展才

李靖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递次削平隋末君豪。只有南方的萧铣拥兵割据长江中下游,自称梁帝,时时与唐为敌。铲除萧铣成为统一的关键。这一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李靖头上。

公元620年,梁的内部出现动乱,君臣相互猜忌,人人自危,造成了灭梁的大好时机。李靖见状,立即向唐高祖李渊提出灭梁十策,建议唐大集水军,从巴蜀顺江直下,突袭梁都江陵,同时另遣偏师佯动汉水,吸引梁军注意,然后四路进军江陵,一举下之。李渊同意了他的建议,遂命他和宗室赵郡王李孝恭…同主持灭梁军事,但实际上由李靖负全责。

公元621年,李靖领命开始行动。首先,唐军偏师攻占安襄两州,吸引梁军北顾。同时,巴蜀两地大军乘江水大涨之机,乘战舰二千余艘顺流直下,一时帆樯蔽空,楫橹接天,大军顺利地攻下扼守长江要道刑门山的宜都,接着又攻占清江,歼敌万余,守将文士弘逃走。李靖军直抵江陵城下,破梁守将杨君茂、郑文秀,俘敌四千。接着其他三路唐军也围了上来,把个江陵围得如铁桶一般。

当时,由于唐军行动甚速,梁军大部还散在江南和岭南,以致江陵受困,兵力单薄。但萧铣也是久经战阵的悍将,尽管大兵压界,他自恃城高沟深,舟师精锐,仍倾全力孤注一掷,率舟师迎战靠近江陵最近的李靖军。李孝恭见状,就要率军迎战。李靖劝阻说,梁军拼命而来,势必力战,如果缓之一日,他们势必要分兵守城,以御他路唐军,届时再攻不迟。李孝恭不听,率师出战,结果被梁军杀败,退至南岸。梁军战胜,大掠唐军军资,结果兵船负重,行动迟缓,行列散乱,李靖马上纵兵反击,大败梁军,直抵江陵外廓,江陵舟师全数瓦解,萧铣只有固守待援一线生机了。

李站这时命令将缴获的梁方舟舰全中散弃于江中,任其漂流而下。诸将不明其意,问之。李靖告诉他们:

“萧铣地广兵众,主力未损。我们现在担心的是江南的梁军来援。倘若江陵一时攻不下,敌方援军四集,那我们就危险了。现在我将所获舟舰舍弃,使之塞江而下,下游梁军看见了就会怀疑江陵已破,从而迟疑不动,待他们前来察看真实情况,往复一趟也须十天到一个月,这样我们就争取到了时间,定可攻下江陵,活捉萧铣。”

果然,下游梁军见弃舰流下,疑而不进,萧铣日夜盼援不至,弹尽粮绝,只好出城投降。李靖率兵进入江陵,秋毫无犯,城中安堵。梁的各种援军见江陵已下,唐军如此宽大,遂望风而降。随后,李靖又奉节安抚岭南,收了梁的全部遗产。

突厥授首

唐朝初年,突厥成为最大的边害,多次入寇,攻城掠地,掳掠人口和财物,最严重时曾经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桥。李世民断位后,决心翦除突厥,根绝边患。于公元629年底,以李靖为总指挥,率李绩等五员大将,精兵十万,分六路进攻突厥。

次年正月,李靖军冲寒冒雪抵达朔州,探知突厥刚刚受了雪灾,部落处于饥馑之中,军心开始不稳。李靖抓住这个时机,将主、力部队交副手张公谨带领,自己亲率三千精锐骑兵,星夜急驰,突袭突厥颉利可汗驻地定襄。

当打着李靖旗号的唐军如飞将军白天而隐出现在颉利可汗面前时,颉利大惊失色,他万万没有想到李靖敢于孤军深入,十分惊、恐地对部下说:

“唐军若非倾国而来,李靖怎敢率孤军至此!”遂下令弃城而逃。李靖乘胜追击,斩获无数。

接着,李靖又派人往说颉利大将康苏密,离间他和颉利的关系,攻心攻战并用,康苏密遂降。颉利见状,慌忙再退阴山,经过白道时,又遭李绩的截击,再折一阵,余下数万残兵,退往漠北。一边遣使到长安请降,以为缓兵之计,一边磨牙吮血,准备待来年草青马肥之时,卷土重来。

李世民见李靖取胜,十分高兴,认为李靖以三千轻骑孤军深入破敌乃历史上的奇迹。遂派使臣前往漠北受降抚慰颉利,并让李靖率军接应。没想到李靖却说服了李绩张公谨等人,亲率骑兵一万,自备20天的口粮,出敌不意掩杀过去。这边突厥见唐使到达,以为没事了,正在饮酒作乐,忽闻唐兵杀到,颉利猝不及防,只好率部逃窜,突厥在突然袭击下,丧失了反击能力,被唐军斩杀来,颉利的老婆儿子均被活捉。颉利逃不远,又被李绩截住一阵掩杀,颉利全军溃散,他几乎是只身逃往其舅氏苏尼失部落,旋被大同唐将张宝相俘获。至此,扰害北疆几十年的突厥被消灭,北部边境从此后几十所无大战事。

大破吐谷浑

北疆太平了,可西部边患又起。李靖攻灭突厥后四年,位于青海和新疆南部的吐谷浑攻打河西走廊,并扣押唐使,凶焰方炽,一时又天下震动。

李世民决心铲除这个祸害,下诏大举进攻吐谷浑。在李世民心里,李靖是领兵最佳人选,无奈他已年迈退休。正踌躇间,李靖闻讯,主动请缨,李世民遂命李靖挂帅,率军数万,分五路进袭。

吐谷浑可汗伏允闻道唐军来攻,立即下令撤退,并将沿途野草烧尽,好让唐军马匹无草可吃。这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应该暂驻鄯州,待来春草青之时再进兵。但李靖麾下行军总管侯君集不同意,他认为现在吐谷浑败逃,人心离散,不如乘势追击,待来春草青马肥,适有利有这种游牧部落,再攻就难了。李站同意侯君集的意见,遂挥军猛追。一路忍饥忍渴,横越沙漠戈壁,奔袭二千余里,接仗数十阵,最后达抵星宿州,吐谷浑可汗无路可走,被部下所杀,身死国灭。后来,唐太宗将李靖俘虏的伏充嫡子立为西平郡王,诏复其国。西部从此也太平了几十年。

李靖一生战功赫赫,以抗御外侮为主要战绩,类似东汉的马援。他与马援一样,多次被人诬陷,每逢及此,李靖不申辩,不求告,闭门谢客,安然自处。幸好李世民比刘秀明白,并没有因此不信任李靖,一代名将遂得以善终。

李靖一生兵学著述颇丰,著有《李靖兵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兵家著作,其中后者在宋朝被选人官方的《武经七书》,成为兵学经典,对兵学发展作出了推陈出新的贡献。我们在下一篇目将专节介绍。 。

起于卒伍的猛将

看过京剧《打金枝》的人大概还对剧中的驸马爷一郭子仪之子对公主那句负气的怨词有印象:你不问问你家江山哪来的!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将郭子仪,恰是一个“再造王室”,挽狂澜于即倒,使唐朝危而复苏的人物。众所周知,使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是安史之乱,即边帅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而从根本上说却是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昏庸荒淫,吏治不修,奸佞当道,武备不整,偏喜边功,以致海内虚耗,内轻外重所致。虽然从大局上讲,此后的唐王朝并无清明气象,但却能敉平叛乱,收复两京,不能说不赖郭子仪等优秀将领之力。

临危受命 牛刀小试

郭子仪是个地道的老行伍,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加之身材魁伟勇力绝伦,且好读兵书,所以很早就投身军旅,在边关屡建功勋。到安史之乱爆发时,他已经是仅次于节度使的朔方右兵马使,独当一面的将军了。

当时,安史叛军集天下精兵,自范阳一路南侵,势如破竹。内地多年不见兵革,兵无枪械,心无战意,好容易招募起来的唐军,一触即溃。转瞬之间,河北,河南诸郡顿失敌手,连东都洛阳也丢了,叛军直逼潼关,眼看唐朝江山岌岌可危了。

这时,郭子仪被任为朔方节度使,率部邀击叛军,以解潼关之急。郭子仪临危受命,立即率部出发,闻说静边军有异动,遂出其不意斩叛将周万顷,收编静边军,首仗击败进攻河曲的叛将高秀岩,遂后设伏一举歼灭安史精锐薛忠义的七千骑,收复云中、马邑。郭子仪出师牛刀小试,一转安史叛乱以来消沉的气氛,使全国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豁达大度 联手破敌

李光弼是中唐优秀少数民族将领,资历、军功及才干均与郭子不相上下。二人曾同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麾下为将,由于年少意气,二人未免有些互不服气,虽常能见面,却从不说话。待到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李光弼心中即不服气,又怕郭挟私报复,所以萌生了离开朔方军的念头。

郭子仪担任方面无帅后,深知李光弼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为消除隔阂,他主动打到李光弼,诚心诚意地承担了造成从前不和的责任,要求二人尽释前嫌,当国家生死存亡之秋,共同担负拯救危机的重任。李光弼这个出身少数民族的军汉被感动了,二人言归于好。接着,郭子仪又上表推李光弼堪当重任。当朝廷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时,郭子仪又将朔方军精锐分给顾一万。二人握手道别、洒泪上路,从此成为生死之交。

李光弼独当一面之后,果不负郭子仪之望,率军东出井陉,连战告捷,收复了常山郡所属七县,与叛军主将史思明在九门相持四十余日。李光弼见难以取胜,派人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率朔方军来到常山,两军合为一处,有十余万兵马,旋即与史思明展开激战,史思明不支败走,唐军乘胜收复赵郡、博陵。安禄山闻讯,又增派精锐数万,向唐军反扑。郭子仪乘敌刚到,立足未稳,率军掩杀过去,暂敌二千,来了个下马威,然后主动撤往恒阳,深沟高垒,采取敌进则守,敌退则袭的战术,将敌军锐气磨尽,拖疲拖垮。因为虽然唐军人数多于叛军,但素质远不能及,所以硬拼于己不利。几天之后,郭子仪见叛军被折腾得差不多了,遂倾师出动,与叛军决战,双方杀得黑天昏地,日月无光,叛军大败,几乎全军覆灭,史思明也中箭坠马,扶着半截松枪落荒而逃。河北诸郡闻讯纷纷杀死叛军官守,复归朝廷,安史叛军的老巢范阳与叛军的联系被隔断了。一时间叛军上下一片惊恐,安禄山此时前有哥舒翰坚守潼关,使他进不得,后面郭子仪和李光弼又抄了后路,使他退不得。他把狗头军师高尚、严庄叫来骂道:“你们教我造反,说是万无一失。现在两头被人夹击,手里只剩下几个州,万全在哪里?”

这时,整个战争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军的转折,只要哥舒翰坚守潼关,而郭、李二部北上进攻范阳,安禄山日子就不会长了。但是,刚愎而又昏庸的唐玄宗在形势好转的刺激下再次忘乎所以,强令哥舒翰率素无训练且缺乏骑兵的潼关守军出关反攻叛军,哥舒翰临阵大哭,知道此行必败。果然,唐军大败,叛军冲进潼关,攻入长安,唐玄宗他皇逃往成都,战局陡然恶化。安禄山绝处逢生。

收复两京 再造唐朝

唐朝两京被安史叛军攻下,唐玄宗传位于儿子肃宗,肃宗是个贪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小人,刚一在灵武即位,马上下诏把郭子仪招来护驾,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郭子仪身上,但在具体作战方针上,却又听信身边宦官和奸佞小人乱谈。本来,有人为肃宗规划了一个用时稍长,但能一劳永逸的收复两京方案,建议让李光弼郭子仪两军分头往范阳和长安,来回疲扰叛军,最后将之合围于长安悉数全歼。但是肃宗只求尽快早让他回到长安即可,所以实际是让郭子仪采用由西向东的赶鸭子战术,甚至不惜借回纥骑后,许以收复两京,把子女玉帛悉数归之。

郭子仪在这样的昏君下,做事非常困难,但他仍勉为其难,担收复两京重任于一肩,挥军屡战。公元757年9月在长安城下双方几十万大军决战,郭子仪先派人消灭了叛军设下的伏兵,然后又派奇兵绕到叛军阵后,双方从正午杀到日西斜,突然奇兵杀到,叛军首尾不能相顾,大溃,死6万多,被俘2万多,长安城里的叛军残部随即弃城而逃,长安宣告收复。

接着,郭子仪又挥军东向,连克潼关、华阳、弘农,进逼洛阳。这时,安禄山已死,他儿子安庆绪自恃勇力,派主力往陕州迎击郭子仪。叛军依山列阵,据高临下,地形十分有利。郭子仪令四千回纥骑兵绕到山后,而正面唐军与敌刚刚接触就且战且退,诱使敌军离开有利地形,这时回纥兵正好从后杀了上来,据高临下一击,这边唐军调头回马杀去,镣得叛军尸横遍野,溃不成军,安庆绪只好放弃洛阳,退保相州。这样东都洛阳也回到了唐朝手中。

这次收复两京战役,虽然总的战略部署存在严重失误,但在郭子仪的努力下,仍然歼灭了叛军主力,以战术上的完满部分弥补了战略上的缺陷。

巧布疑兵 吓走吐蕃

两京收复后,朝廷对郭子仪开始猜忌,最后解除了他的兵权。唐代宗继位后,唐军忙于对北方用兵,打扫安史乱后的垃圾,而吐蕃却从河西走廊一路杀过来,告急文书象雪片一样飞入朝廷,却都为代宗的亲信宦官程元振扣下,直到吐蕃攻下武功,眼看就要打到长安,唐代宗方才知晓,忙下令让郭子仪出山,抵御吐蕃。当时郭子仪正赋闲在家,手边没有一兵一卒,受命后只招了二十人,就带上这二十人前去赴敌,这时长安已破,唐代宗出奔陕州,郭子仪一路招抚败军,到长安时已有万余人。但是吐蕃兵马有20余万,收复长安靠硬打肯定不行。郭子仪料定吐蕃人一向多疑,今占长安,未逢唐军主力。所以心存疑惑,唯恐是汉人搞的诱敌深入之计。于是,郭子仪决心用疑兵退敌。他令一支部队到城外山上,燃起上万个火把和火堆,擂鼓呐喊,同时派骑兵一队队四出城下巡游,装作有大军压境的样子,而且还派人潜入长安城联络数百少年,夜里四处击鼓呐喊:“郭令公回来啦!唐军打来了!”果然,吐蕃被吓得退出了长安,迅速向西撤去。

郭子仪使万余散兵吓退吐蕃20万大军,使唐代宗十分感动,他回到长安后,赐给郭子仪铁券(即免死券),把他的画像高悬于凌烟阁上。

单骑赴会、谈笑退敌

公元765年,郭子仪已经年近古稀,可是唐王朝又一次面临危机。叛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30万大军分几路兵犯中原,连陷醴泉,凤翔,威逼长安。郭子仪再一次,临危受命,赶赴前线应敌。这时仆固怀恩暴病身亡,而回纥与吐蕃又出现了矛盾。郭子仪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争取回纥,遂派人去见回纥主将药葛罗,转达了郭子仪的问候。药葛当年收复两京时曾见过郭子仪,对他相当佩服,但他不相信郭还活着,遂让使者转告,让郭子仪亲自来谈。

郭子仪闻讯后马上就要单骑赴回纥大营,众将百般劝阻,他儿子郭稀更是死死拉住他的马缰绳不放,不让他去冒险。郭子仪说:

“现在强敌当前,形势危急,如果交战,不但我父子难保,就是国家也很危险,不如以诚意劝服他们,如果成功,是天下人的福分,如果失败,我个人性命又算得了什么!”

言毕,用马鞭猛地打掉了郭稀的手,然后只带了几名随从,冲出了军营。

郭子仪到了回纥营前,令从人高声通报,郭令公到此!回纥兵如临大敌,弯弓搭箭,准备战斗。只见郭子仪不慌不忙,卸掉盔甲,放下长枪,缓步走向营门。药葛罗及回纥众将见真的是郭子仪来了,慌忙列队施礼。郭子仪上前拉起药葛罗的手,叙了叙旧情,然后晓以大义,说从前回纥曾对唐朝有功,现在却来攻打唐朝,这样岂不前功尽弃?仆固怀恩这种人背君弃母,为天下人所不耻,你们跟着他,弃前功而结新怨多么不值得!我今天冒死前来,就是与你们讲清道理,你们可以杀我,但我的将士是会与你们决一死战的。

药葛罗听了汗颜,马上表示是上了仆固怀恩的当,从此不愿再与郭老将军作战。郭子仪进一步说,吐蕃如何无道,乘唐朝内乱,不顾甥舅之情,侵占土地,掠我财物,如回纥愿意助唐击退吐蕃,唐朝愿意将吐蕃掠去的牛羊财物全部转送。

于是两家和好,共誓往击吐蕃。吐蕃闻讯,连夜退兵,郭子仪命人率精骑与回纥联手追击,大败之,毙敌五万,俘虏一万。从此,郭子仪单骑赴会遂成佳话,流传至今。

郭子仪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将才,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昏君宦官的夹缝里发挥才干,挽救危局,表示出兵家难得的隐忍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