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1317900000013

第13章 社会政治历史的演进(7)

南庚更。南庚为沃甲之子,《纪年》说他名更。卜辞里的“王更”(《合集》10952、21371)即指南庚而言。他继位后仅几年时间可能就逊位于祖丁之子阳甲。关于南庚的卜辞有一百四十多条。

阳甲和。阳甲是祖丁之子,《今本纪年》说他名和,故又称和甲,犹河亶甲整又称整甲然。卜辞有兔甲(或释为象甲、虎甲等),一般认为即阳甲。由于阳甲是武丁的父辈,所以第一期卜辞又称他为父甲。关于阳甲(包括兔甲和第一期卜辞的父甲)的卜辞有一百八十多条。《古本纪年》说:“和甲西征,得一丹山。”古代名丹的地方很多,较古者为尧子丹朱的封地,在今豫西丹江一带,和甲西征之丹山,当以此处近是。

盘庚旬。盘庚是阳甲之弟,《纪年》说他名旬。盘庚在卜辞中作“般庚”,偶尔也写作合文(《屯南》2671、2118),也是般庚。武丁时期又称他为父庚。相关卜辞(包括般庚和第一期卜辞的父庚)共近百条。盘庚迁殷是一个著名事件,它标志着商王朝前期的终结和后期的开端。

下面,我们来研究早商时期殷都屡迁的情况。

《尚书·盘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所谓“于今五邦”,指成汤建立商王朝之后到盘庚迁殷时,其都邑有五次迁徙。关于这五迁的情况,古书上有多种说法,比较而言,当以《古本纪年》的记载时代最早,也比较系统可信。据载,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等九王皆“居亳”。这个“亳”即今郑州商城。这以后的五迁情况,略如下述。

中丁迁嚣。《古本纪年》:“仲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嚣作隞,索隐认为两者相同,“并音敖字”。这个地方旧说多以为在今河南荥阳一带的敖仓(《史记·殷本纪》集解引皇甫谧说)或敖山(《水经注·济水》),也有人以为在今山东沂蒙山区或郑州商城。我以为,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尚书》序正义所引东晋李颙的说法,谓“嚣在陈留浚仪县”,地在今河南开封一带。从中丁时“征于蓝夷” (《古本纪年》)的情况看,他不大可能从亳西迁,而应当是东迁的,李颙的说法或当近是。嚣作为殷都,只居中丁和外壬两王。

河亶甲迁相。《古本纪年》:“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征蓝夷,再征班方。”这次迁都应与商王朝向东方的征伐有关。“相”的地望,一般以为在今河南内黄,但也有的说“相”为《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睢水》的沛郡相县。《元和郡县志》卷九载“故相城在县西北九十里,盖相土旧都也”,其地在今徐州市南和安徽宿州市以北的符离集。从早商时期商王朝向东经营的趋势看,这后一说较为合适。商王朝都于相,仅河亶甲一王。

祖乙迁庇。关于祖乙的迁都,史载有较大的分歧,《纪年》说他“居庇”,《史记·殷本纪》说他“迁于邢”,《尚书》序说他“圯于耿”。关于邢、耿两地名,《史记》索隐云:“邢音耿。近代本亦作耿。”学者们对此无异说。邢当在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周时为邢国。

关于庇的地望,陈梦家以为即春秋时鲁国季氏之费地,引《古文尚书》“费誓”作“粊誓”为证,是费与比音近相通。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南。《纪年》明确指出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四王“居庇”,所以,庇应是当时商王朝的主要都邑。在商王朝的几处都邑中,庇是其最东者,祖乙迁都于庇对商王朝在东方的疆土开拓有卓越功勋。

直到武丁时殷人还对此念念不忘,商王朝名禽的大将有事于“东土”时,殷王就曾“告于祖乙”(《合集》7084)。在殷人心目中,祖乙是开拓和巩固“东土”的神灵,所以才向他祷告。殷人有事于某个方向而向祖先神祈祷,仅上述一例,这有利于说明祖乙所迁之庇是位于东方的。至于邢地,疑为祖乙的别都。《尚书》序说:“祖乙圯于耿”。圯的古义是毁、败,所谓圯于耿当指祖乙在邢(耿)被北方强敌打败,或者是耿地遭受古黄河水患之灾。

南庚迁奄。《古本纪年》:“南庚更自庇迁于奄。”奄在今山东曲阜。南庚、阳甲两王居于此处。

盘庚迁殷。《尚书·盘庚》:“盘庚迁于殷。”《古本纪年》“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墟考古发掘材料证明这些说法是正确的,然而其中亦有纠缠不清处。《史记·殷本纪》:“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乃遂涉河南,治亳。”杨雄《云州箴》:“盘庚北度,牧野是宅。”《尚书正义》引壁中《尚书》谓盘庚五迁“将始宅殷”。这些材料表明盘庚迁殷应当有一个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推测:盘庚先自奄迁到今殷墟一带,即《尚书·盘庚》所谓的“迁于殷”和《殷本纪》的“都河北”,然后又“渡河南”到今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因为这里是“成汤之故居”,迁于此以表示“行汤之政”(《史记·殷本纪》)。这次迁徙即《尚书·盘庚》所谓的“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大概到了武丁初期,才北渡大河,定居于今殷墟一带。总之,盘庚迁于殷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此后又再次迁徙,《尚书·盘庚》上、中两篇即再次迁徙前的诰谕。

殷都屡迁的情况表明,经营东方是商王朝的一个战略重点。汤以前的商族是沿古黄河和太行山东麓,由北而南发展的。商王朝建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殷人西方已无劲敌,故从中丁开始逐渐将都邑往东迁,以加强与东夷方国部落的联系,河亶甲和祖乙时已达到今苏北和鲁南地区,至南庚时才折返向西迁移,盘庚时复至商的中心区域。到了晚商时期,今晋境方国兴起,对商王朝构成威胁,但商王朝的东方则无甚战事。这与早商时期通过殷都东迁而加强经营东方是很有关系的。

盘庚迁殷之后,商王朝的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以王次的先后为序进行探讨。晚商时期,从小辛至纣王帝辛,共十一王,情况如下。

小辛颂。小辛为盘庚之弟,《纪年》说他名颂。他在位的时间很短,仅三年(《今本纪年》),应当与他政绩不佳,致使“殷复衰”(《史记·殷本纪》)有关。卜辞称“小辛”者有二十余条,称“父辛”者六十余条。甲骨文有讼字从耳、从两口(或省为一口),常和王字系连。由于“讼、颂古今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三篇上),所以甲骨文讼当即后世的颂。卜辞里的“王颂”(《合集》10560)“颂王”(《合集》9376)当指小辛。

小乙敛。小乙为小辛之弟,《纪年》说他名敛。由于他是武丁之父,所以在第一期卜辞里备受尊崇。他在卜辞中的名称除了小乙、父乙之外,还有内(入)乙、祖乙、小祖乙、亚祖乙等。甲骨文有敛字,其初文为两人争语之形,或省作一人急语时唾沫飞溅形,正合于敛的造字本义。卜辞中的“敛王”(《合集》9375)、“父乙敛”(《合集》19945)当指小乙敛。武丁卜辞有“王后我母娩”的记载,系武丁问其母分娩生育之事。这说明武丁为王的时候其父小乙尚在世。小乙为王时曾让其子武丁“旧劳于外,爰暨小人”(《尚书·无逸》),让他到民间锻炼,小乙年老时又将王位让给武丁。由此可见,小乙是一位很有眼光的人物。关于小乙的卜辞有五百多条。

武丁昭。武丁是小乙之子,《今本纪年》说他名昭。《尚书·无逸》说,由于武丁年青时尝受过民间疾苦,经受过磨炼,所以才能“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后来在甘盘(《尚书·君奭》)、傅说(《史记·殷本纪》、《国语·楚语》)的辅佐下,武丁勤于政事,在位五十九年,被尊为“高宗”(《尚书·无逸》)。在第二期卜辞里,他被称为父丁,第三、四期卜辞称其为祖丁,第五期卜辞称为武丁。相关卜辞共有六百多条。武丁子孝己在卜辞中称为“小王”,可见他在武丁时期曾为王。第三期卜辞有“小王父己” (《合集》28278)之称,可证小王必指孝己。小王之称绝大多数见于第一期,只偶见于第二、三期。《合集》21546片记小王田猪事,可见此小王为其生称。第一期卜辞有“(侑)小王”(《合集》5029),或据此说小王在武丁时已死,故而侑祭于他。此说似将卜辞分期绝对化了。现在所指出的第一期卜辞虽然多在武丁时期,但也可能有些延续至祖庚时期。侑祭小王之辞可能为祖庚时期所卜。祖庚、祖甲时期他被称为“兄己”(《合集》23120),廪辛、康丁时期称为“父己”(《合集》27415),帝乙、帝辛时期称“祖己”(《合集》35866)。从他不绝于祀典的情况看,亦当是称过王的。《尚书·高宗肜日》载祖庚祭祀武丁时祖己曾训诫祖庚,要他“典祀无丰于昵”,耳提面命,俨然长兄教诲小弟景况。若此,则武丁祖庚之际实际上是两王并存。这是上古时代民主政治的遗存。和孝己相关卜辞共有一百三十多条。

祖庚跃。祖庚是武丁之子,《古本纪年》说他名跃(或本作曜)。

在祖甲时期的卜辞里他被称为兄庚,第三期卜辞称为父庚,第四、五期卜辞称为祖庚。相关卜辞共有一百多条。

祖甲载。祖甲是祖庚之弟,《纪年》说他名载。《尚书·无逸》:“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继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

这些情况都和武丁类似。周公曾称赞说:“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尚书·无逸》)在周公看来,祖甲是商代名王之一。祖甲可能对商代制度进行过一些改革,周祭制度即由祖甲所创,但在其后的廪辛到文丁时这项制度却又废而不用。《国语·周语下》说:“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韦注:“乱汤之法,至纣七世而亡也。”。他在第三期卜辞里被称为父甲,第四、五期卜辞称为祖甲。第三期卜辞里的“帝甲”(《合集》27437—27439)亦指祖甲。和祖甲相关的卜辞共有二百多条。

廪辛先。廪辛是祖甲之子。《史记·殷本纪》称其为廪辛,《汉书·古今人表》和《纪年》作冯辛。《纪年》说他名先。卜辞未见“廪辛”之名。他在康丁时期卜辞中称为兄辛,武乙时期卜辞里称“父辛”(《屯南》3720、3728),文丁时期卜辞里称“三祖辛”(《合集》32658)。相关卜辞共有近二十条。这种情况与他在位时间很短且无卓著贡献是有关系的。

康丁嚣。康丁是廪辛之弟,《今本纪年》说他名嚣。在文献中康丁均伪作庚丁,这是因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康和庚极相似,它只是在庚字的下部多四小点,后世文献由此而致误。武乙卜辞称他为父丁,第五期卜辞称康祖丁,亦偶称为康或康丁。相关卜辞共有三百多条。卜辞有“王嚣”田猎的记载(《合集》28663、《屯南》637),“王嚣”亦即康丁嚣。

武乙瞿。武乙是康丁之子,《今本纪年》说他名瞿。武乙不仅酷好田猎,而且以蔑视神权著称。他曾“辱”天神,并且“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史记·殷本纪》)。武乙在河渭之间田猎时被暴雷震死。在文丁卜辞里,他被称为父乙或武乙,帝乙卜辞称为武祖乙。相关卜辞有二百余条。

文丁托。文丁(文献或误为太丁)是武乙之子,《今本纪年》说他名托。文丁时期,周的势力崛起。为了遏止周的发展,文丁杀死周王季历。文丁时洹水曾枯竭,故第四期卜辞有“燎于洹水泉” (《合集》34165)的记载。在第五期卜辞里,他多被称为文武丁,也被称为父丁或文武帝、文武等。相关卜辞有八十余条。

帝乙羡。帝乙是文丁之子,《今本纪年》说他名羡。帝乙继位以后的第十年九月甲午日,率众和侯喜等从大邑商出发征伐人方(《合集》36482),经雇、商、亳、攸、杞等地到达今淮河下游一带,到第二年五月才返回。帝乙十五年再次征伐人方。帝乙还曾用几个月的时间征伐盂方(今河南睢县南)。这些都表明向东方的经营是帝乙注目之所在。现在所确指的关于帝乙的卜辞均称其为“王”,可见是帝乙在位时所卜。至于帝辛时关于帝乙的卜辞,现在还不能确定。帝辛受。帝辛为帝乙之子,《史记·殷本纪》说他名纣,《纪年》、《尚书·牧誓》等说他名受。这大概是由于纣、受两字古音相同而通假的缘故。帝辛是一位很有天分的商王,他“姿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史记·殷本纪》),只是因为帝辛为亡国之君,所以自周秦以降,其罪名就愈益附会增加。商王朝的灭亡固然与帝辛有关,但其灭亡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不能都算在帝辛一人账上。帝辛死后,其子武庚禄父曾受封于周,“以续殷祀”(《史记·殷本纪》)。周初三监叛乱被平定以后,周以微子代替武庚,以笼络商王朝贵族残余势力。尽管“殷祀”还保存了相当长的时间,但作为一个历史时代而言,帝辛之死则是商王朝寿终正寝的标志。《古本纪年》说:“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其所说的商王朝年数不知何所本,可能与事实相去不远。

(第三节 周王朝的强盛和衰落

代殷而起的周王朝是我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繁荣鼎盛的时期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周灭殷开始,到公元前249年周王朝的残余势力最终被秦灭掉,周王朝绵亘于我国上古历史达八百余年之久。虽然自周平王迁东洛邑以后周王朝的势力日趋没落,但其典章制度、思想文化却依然有着巨大影响。

一、周族的起源

周族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它兴起于“陶唐、虞、夏之际”(《史记·周本纪》)。相传周的始祖弃曾被舜命为“后稷”,“播时百谷”

(《尚书·尧典》),并和大禹一起治水(《史记·夏本纪》)。关于周族兴起的时代,没有什么大的疑问,专家们争论较多的是周族起源的地域问题。

关于姬周族的最初居地,学者们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不少人认为是在今陕西的泾渭流域。其主要根据有三项:一、《诗经·生民》谓后稷“即有邰家室”,邰地在今陕西武功县。二、与姬周族累世婚姻的姜族自来居于关中平原西部,传说宝鸡一带有姜太公垂钓处姜城堡、神农祠等。三、考古资料表明,关中地区的漆水下游有不少先周文化遗址,可见先周文化是一种土著文化。

和这种说法不同的是姬周族源于今晋境说。首倡此说的是钱穆先生,后来吕思勉、陈梦家两先生陆续采用钱说。从考古学角度对此说加以说明的有邹衡、李仲立两先生。近年,王玉哲、李民两先生又从新的角度对此说加以证实。诸家所论虽然大旨不误,亦多有发明,但因侧重点不同,故而详略取舍各自有别。总括诸家所论,经梳理补充并稍加修正,可以对姬周族源于今晋境说提出下述几项比较系统的论证。

第一,先周历史上屡有邠称。如《孟子·梁惠王下》谓“昔者大王居邠”,《逸周书·度邑》谓“王乃升汾(《周本纪》引为豳)之阜,以望商邑”等。由于邠、豳同字,所以又屡有豳称。如《诗经·公刘》谓“于豳斯馆”,《史记·匈奴列传》谓公刘“邑于豳”,《史记·周本纪》谓庆节“国于豳”。姬周族以邻相称,应当是由于它长期居于汾水流域的缘故。周厉王曾经避难到汾水边上的彘邑居住十四年之久,以至《诗经·韩奕》称他为“汾王”。周宣王败于姜戎氏以后曾经“料民于太原”(《国语·周语上》)。这些都说明汾水流域是姬周族的根基之地。后来公亶父迁岐时才将邠称带了过去,犹殷人所居之地皆称亳然。

第二,《诗经·绵》追述姬周族发祥史说:“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此“土”应当和《诗经·长发》“禹敷下土方”之“土方”以及殷墟卜辞习见的“土方”有关系。或谓土方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唐杜氏”之杜,或谓它在今山西石楼一带,其地望均在今晋境。《诗经·公刘》有“逝彼百泉”、“观其流泉”之句,与今晋境泉水特多的情况相合。《水经注》卷四谓:“水出汾阴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喷泉上涌,大几如轮。”陈梦家说:“此所形容,当是今万泉县东谷中有井泉百余区之地。”此地在今晋西南,公刘所视之泉,当即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