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1319500000020

第20章 秦策四(2)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①,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②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③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④:“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⑤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⑥?”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⑦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⑧,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⑨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注释]

①文信侯:秦相吕不韦,战国末卫国濮阳人。②燕太子:燕王喜的太子,名丹。③张唐:秦将军。④少庶子甘罗:吕不韦的家臣。⑤项橐(tuó):传说中的聪明儿童。⑥武安君:秦名将白起。⑦咸阳:秦都,今陕西咸阳市东北。⑧赵王:赵悼襄主,名偃,赵孝成王之子。⑨上谷:燕郡,在今河北宣化、涿鹿一带。

[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打算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去燕国作大臣,经过三年的时间,劝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了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做相国,目的是联合燕国共同讨伐赵国,以扩展他在河间的地盘。张唐推辞说:“我到燕国去必定要取道赵国,由于之前讨伐赵国结下的仇怨,赵人正悬赏捉拿我,赏金是可以得到一百里的封地。”文信侯让张唐走了,但内心很不高兴。少庶子甘罗说:“君侯您为何这般不高兴?”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去燕国作大臣,只用了三年,燕太子丹就已经到我们秦国做了人质。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去做相国,可是他推辞不肯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喝斥他,让他走开说:“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去,你怎么能让他去呢?”甘罗说:“古时项橐七岁就能做孔子的老师,今年我已经十二岁了!您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凭什么高声地喝叱我呢?”

甘罗前去拜见张唐说:“您的功勋,与武安君相比谁更大?”张唐说:“武安君战胜赫赫,攻城略地,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当然不如他。”甘罗说:“您果真知道功劳不如武安君吗?”张唐说:“知道。”甘罗问:“应侯在秦国当权时,与文信侯相比谁更专权?”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甘罗说:“之前应侯打算讨伐赵国,武安君阻拦他,在离咸阳仅有七里的地方,应侯把他绞死了。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到燕国去担任相国,您却推辞不肯去,我不知道您的下场如何!”张唐说:“那就麻烦你转告文信侯,我愿意去燕国!”甘罗于是让仓库准备车子,马厩准备马匹,府库里准备钱物,定好启程的日期。甘罗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兵车,请允许我替张唐先去通报赵国。”

甘罗前去拜见赵王,赵王亲自到城外迎接他。甘罗对赵王说:“您听到燕太子丹到了秦国的事情了吗?”赵王答说:“听说了。”甘罗又问:“您听说张唐到燕国做相的事了吗?”赵王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去做人质,这表明燕国没有欺骗秦国。秦国派张唐到燕国去做相国,表明秦国没有欺骗燕国。秦、燕两国互不欺骗,赵国的处境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之所以互不欺骗,原因就是想一起攻打赵国,扩大他们在河间的地盘。现在大王如果割让给我五个城池,以扩大河间的地盘,我将请秦国遣燕太子回到燕国,秦、燕两国断交后,再转而与强大的赵国一起攻打相对弱小的燕国。”赵王马上割了五个城池给秦国,以扩大河间的地盘,于是燕太子丹回到了燕国。赵国派兵攻打燕国,取得上谷郡三十六县,让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文信侯出走

[原文]

文信侯出走,与①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②,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③,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弗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相孰与之贤?”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律令孰与之明?”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④。”

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注释]

①与:党羽,同党。②守相:官职名,是没有实权的一个小官。③孰胜:哪一个会取胜。孰,谁。④因计:按照计谋实行。

[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被秦王驱逐出境,他的亲信司空马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了他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职。恰在这个时候,秦国正调集兵马准备攻打赵国。司空马就对赵王说:“文信侯担任秦国相国的时候,我曾在他的手下办事,当过尚书一职,对秦国的情况十分了解。现在大王您让我做如此一个小官,也需要熟悉一下赵国的情况。请大王您允许我替您分析一下秦、赵国两国作战的形势,您亲自思量一下谁取胜的可能性更大。赵国与秦国哪个比较强大呢?”赵王回答说:“赵国不如秦国强大。”司空马又问:“哪个国家的百姓更多呢?”赵王答道:“赵国不如秦国。”司空马又问:“财物、粮食哪个国家更富裕呢?”赵王答:“赵国不如秦国。”“哪个国家更为安定呢?”赵王回答说:“赵国不如秦国。”司空马接着问:“哪个国家的相国更为贤能呢?”赵王回答:“赵国的相国不如秦国的相国。”司空马又问:“哪个国家的将军更为神勇呢?”赵王回答:“赵国的将军比不上秦国的将军勇武。”“哪个国家的政治更为严明呢?”赵王回答:“赵国不如秦国。”于是司空马就总结说:“既然这样,赵国没有一个方面比得上秦国,大王您的国家就危在旦夕了。”赵王恳求说:“先生您千里迢迢来到赵国,希望您不吝赐教,指点迷津,把救国之道全都教给我,我愿意听从先生的策略。”

司空马说:“如果大王您愿意割让一半的土地来贿赂秦国的话,秦国不劳费刀刃就可以获取赵国一半的土地,秦王肯定很满意。秦国本身既担心赵国军队的誓死防卫,也害怕别的诸侯前来救援,秦国肯定会接受土地,然后退兵,赵国虽然只剩下一半的疆域,但还可以保存下来。秦国一旦获得赵国的贿赂必然会骄傲自满,崤山以东的其他诸侯必定会十分恐惧;一旦赵国覆亡了,他们的处境也岌岌可危,他们肯定会十分恐惧。他们一旦内心恐惧,必然就会出兵救援赵国,这样事情就好办了。我请求替大王您去与诸侯相约合纵策略。如果合纵成功,大王您表面上是损失了一半的江山,实际上却可以联合崤山以东的其他诸侯共同抵御秦国,秦国就不足以灭亡我们赵国了。”

[原文]

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①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能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②。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④,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⑤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注释]

①刀笔:战国时期采用刀往竹简上刻字的方法来记事,所以称为“刀笔”。②平原:津名,战国时为齐国之西境。③上客:尊贵的客人。④武安君:即李牧,名(cuō撮)⑤曲:邪恶不正直。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