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1319500000009

第9章 秦策(4)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注释]

①输:送,在此指告诉。②即:倘若。③车约:当作“约车”。约,准备。④不:即“否”字,下同。⑤(tiǎo):同“挑”,挑逗,引诱。⑥欲其为我詈(lì)人:言欲其忠于己。詈,骂。⑦昭阳:楚怀王柱国(军政首脑)。⑧楚王:楚怀王。

[译文]

陈轸从楚国返回到秦国。张仪对秦王说:“陈轸是大王的臣子,但是却经常向楚王泄漏秦国的机密。我不能与他共事,希望大王把他驱逐出秦国。倘若他打算再次去楚国,希望大王杀了他。”秦惠王说:“陈轸怎么敢到楚国去呢。”

秦王召见陈轸问道:“我想听听先生的意思,只要您告诉我打算去哪里,我都会为您准备好出行的车马。”陈轸说:“臣愿意到楚国去。”秦王说:“张仪料到先生会去楚国,我也这样认为,除了去楚国,您还能去哪安身呢?”陈轸说:“臣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地到楚国去,以便遂了大王和张仪的心愿,而且还能表明臣没有私通楚国。楚国有个人,娶了两任妻子。有人勾引他的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妻子痛骂了这个人;那人转而去引诱他年轻的妻子,年轻的妻子顺从了这个人。没多久,那个有两个妻子的人死了,有个客人问勾引者说:‘现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要娶年老的那个呢?还是年轻的那个?’这人回答说:‘年老的那个’,客人又问:‘年老的那个骂你,年轻的顺从你,你为何却选择年老的呢?’答道:‘她们在别人家里做别人的妻子时,我当然希望她们顺从我,一旦要做了我的妻子,自然希望她为我去骂别人喽!’当今的楚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昭阳也是一位贤能的相国。我陈轸既然做了大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秦国的内情泄露给楚王,楚王一定提防我上述的行为而不会接纳我做他的臣子,而昭阳也会反对与臣共事,臣想借此来证明我并没有私通楚国。”

陈轸出去了,张仪进来,问秦王说:“陈轸打算去哪里?”秦王说:“陈轸真是天下难得的辩才啊。他上下审视了我说:‘我定一定会去楚国。’我对此也无可奈何。我于是问他道:‘你一定要去楚国,那么张仪的话果然应验了。’陈轸说:‘不只张仪一个人这么说,可谓路人皆知这件事。从前,伍子胥对他的君主尽职尽责,天下的人都想让他做自己的臣子;孝己敬爱他的父亲,天下人都想让他做自己的儿子。所以被卖的奴仆不离开里巷就被卖掉的,这是好奴仆啊;被抛弃的妇人嫁到本乡本土的,这是好妇人啊。如果我对大王不忠心耿耿,楚国又怎么会接纳我做他的臣子呢?忠心耿耿到头来却被抛弃,我不到楚国去,又能去哪里呢?’”秦王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善待陈轸。

[原文]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①。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②,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③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④,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⑤,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谷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⑥,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⑦。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⑧,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注释]

①曲沃:地名,此时为秦地,位于今天的河南陕县境内。②交善:相交亲密友好。③其:委婉的语气词。④唯:音义同“虽”,即使是。⑤商於(wū)之地:指今陕西商县以南直至汉中的广大地区。⑥责:索取。⑦惋:怨恨。⑧弭:止。

[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攻下了秦国的曲沃。后来,秦打算攻打齐国,以报仇雪恨,可是齐、楚两国交好,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就对张仪说:“我想要出兵攻打齐国,但是鉴于齐、楚两国关系很好,请贤卿为我参谋一下该怎么办才好?”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金钱,让臣去游说楚王试试看!”

于是张仪动身到南方去拜见楚王,诡言说:“敝国国君最尊重的,莫过于大王;臣张仪所最愿事奉的,也莫过于大王。相反,敝国国君最痛恨的,莫过于齐王,张仪最憎恶的,也莫过于楚王。现在齐王的罪恶,对秦国来说已是罪大恶极。敝国打算出兵讨伐这个恶人,可贵国与齐关系很好,因此敝国国君再无法听从大王的号令,而张仪也无法再为大王效犬马之劳了。假若大王能够念及秦国对您的敬重,从现在开始闭关绝塞,与齐国断交,臣张仪定会让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商、於献给大王。这样一来,齐国必定国势衰退,不得不听从大王的指挥,同时对秦国也有很大的恩德,而且还获得商、於的土地,这可谓一举三得啊。”

楚怀王听了张仪的话内心欢喜,于是在自己的朝廷上宣布说:“我已得到了方圆共六百里秦国商、於之地。”群臣听了这话,都纷纷向楚王表示祝贺,客卿陈轸最后一个拜见楚怀王,却独独不表示祝贺。楚王说:“我不麻烦一兵一卒,也不伤亡一人,却得到了方圆六百里的商、於土地,我自认为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各位士大夫都前来道贺,单单你不祝贺,为什么?”陈轸说:“因为我看来您不但得不到商、於这地方,而且还会招致祸患,所以不敢盲目的祝贺。”楚怀王说:“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如此厚待您,是因为您有齐国的强大援助。现在您土地还没有到手,就先和齐国绝交了,这样就使楚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秦国又何必再去厚待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如果我们先让秦国交出土地,然后再与齐国绝交,依照秦国的计谋是断然一定不会答应的。如果我们先和齐国绝交,然后再去向秦国要土地,必然会遭张仪的欺骗而得不到土地。一旦被张仪欺骗,大主必定要懊悔。这样在西边惹出秦国的祸害,北边又和齐国断交了,那么,秦、齐两国的大军很久就来攻打楚国了。”楚王并听陈轸的话,说:“我的事情已经办妥当了!你最好不要多言,等着我的好消息吧。”楚王于是派出使者与齐国断交,使者还未返回楚国,他又派另一个使者去申明绝交的事。

[原文]

张仪反①,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②。”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③。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④。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注释]

①反:同“返”。②广从:横量为广,直量为从。从,同“纵”③举兵伐秦:楚怀王使将军屈匄伐秦。④杜陵:当为伎陵之误,地在今陕西旬阳西。

[译文]

张仪返回了秦国,秦国派人到齐国游说,齐、秦两国暗暗联合起来。楚国派遣一位将军到秦国去索要土地。使臣到了秦国,张仪谎称有病不上朝。楚王说:“张仪认为我没有和齐国断交吗?”于是派了一名勇士到齐国去,当面辱骂齐王。张仪在证实楚国的确已经与齐国断交之后,才出来见楚国使者,说:“我承诺的土地从这里到那里,总共方圆六里。”使者说:“我听说是方圆六百里,而不是方圆六里。”张仪说:“我仅仅一个小人物,怎么能承诺给你方圆六百里土地?”使者回到了楚国,把这话原原本本的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大怒,打算发兵攻秦国。陈轸说:“我还可以说话了吗?”楚王说:“可以了。”陈轸说:“攻打秦国并不是什么好的办法,大王不如拿一座大都邑笼络秦国,与秦国一道攻打齐国。这样,我们或许可以把在秦国失掉的土地,转而在齐国得到补偿,这样楚国不是没有受到损害吗?现在大王已和齐国绝交,又责备秦国欺骗了自己,那就意味着促使齐、秦两国的结盟,这样的话,国家必然受到重大伤害。”

可惜楚怀王没有听从陈轸的建议,而是执意派兵攻打秦国。秦与齐国结成联盟,同时韩国也加入秦、齐的联盟中来,楚兵在杜陵被打得落荒而逃。所以说楚国的力量并不小觑,但却落得个差一点亡国的灾难,这是由于没有采纳陈轸的正确意见,而是过于了张仪的诡辩谎言罢了。

楚绝齐

[原文]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①:“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②,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

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③。’今轸将为王‘吴吟’。王不闻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④将刺之,管与止之日‘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⑤嗜,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⑥。’”

[注释]

①楚王:楚怀王。②子秦人也:陈轸曾仕秦,故此云秦人。③吴吟:吴歌。④管庄子:又名卞庄子。⑤计听知覆逆:计听,听取计谋。覆逆,事情未出现称为“覆”,事情已完结称作“逆”。⑥惑:乱,迷乱。

[译文]

楚、齐两国断交,齐国派兵攻打楚国。陈轸对楚王说:“大王不如在东边那土地与齐国缓和关系,在西边和秦国讲和。”

于是楚王派陈轸出使秦国,秦王对陈轸说;“你本来就是秦国人,而且我和你又是旧相识,我没有才能,没有处理好国家事务,所以你抛弃了我,投靠了楚王。现在齐、楚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有人认为救援楚国很有利,有人认为没有利。你难道不能在为对你的主人尽忠的同时,也为我考虑一点吗?”

陈轸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吴国人到楚国去做官的故事吗?楚王对这位客卿很看重,可是某次这位客卿生了病,楚王就派人去问候说:‘是真生病了?还是思念故国呢?’左右侍臣回答说:‘不知道他是否思念故国,假如真是那样的话,那他就要唱吴歌了。’现在我就准备为大王唱‘吴歌’。不知道大王有没有听说管与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两只老虎,因为争吃人而搏斗起来,管庄子打算去杀死这两只虎,可是管与忙紧制止说:‘老虎是贪吃耍狠的大虫,人是他的最香甜可口的美味,现在两只老虎为争吃人而搏斗,小虎必然因打败而死,大虎也必然因搏斗而伤,你就等着去杀死那只受伤的大虎吧!这是一举而杀两虎的好计谋,不需要付出去杀死一只老虎的辛劳,反而能能兼得刺杀两只虎的英名。’现在齐、楚两国现在正在厮杀,厮杀必定对双方都不利,到那时大王派兵再施以援手,既能获得救人于水火的好处,而又避免了伐楚的危险与害处。您是否采纳我的计谋,预知事情的优劣,那就全由大王自己定夺了。计谋是做事的根本,采纳良计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计谋错了,或采纳错计,却能保住国家的大王很少。所以说:‘计谋要再三思量才不会出错,采纳建议要本末兼顾才不会迷惑’。”

秦惠王死

[原文]

秦惠王死,公孙衍①欲穷②张仪。李雠③谓公孙衍曰:“不如召甘茂④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⑤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⑥也,公用之,则诸侯必见张仪之无秦矣!”

[注释]

①公孙衍:即犀首,魏人。②穷张仪,使张仪陷入困境。③李雠:秦人。④甘茂:下蔡人,原为秦将。⑤樗里子:秦惠王弟,后逃奔楚国。⑥雠:同仇。

[译文]

秦惠王死后,公孙衍打算让张仪的好日子到头。李雠对公孙衍说:“不如从魏国把甘茂召回,从韩国把公孙显召回,在秦国内起用樗里子。这三个人,都是张仪的敌人,如果您重用他们,那么诸侯必定能猜到张仪在秦国没有什么权利了!”

义渠君之魏

[原文]

义渠君之魏①,公孙衍谓义渠君曰:“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事情。”义渠君曰:“愿闻之。”对曰:“中国无事于秦②,则秦且烧焫获君之国③;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也。”义渠君曰:“谨闻命。”

居无几何,五国④伐秦。陈轸谓秦王曰:“义渠君者,蛮夷⑤之贤君,王不如赂之以抚其心”。秦王日:“善。”因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⑥义渠君。

义渠君致⑦群臣而谋曰:“此乃公孙衍之所谓也。”因起兵袭秦,大败秦人子李帛⑧之下。

[注释]

①义渠:羌族建立的国家。②中国:指东方六国。事:指战事。③烧螨(nè):焚烧。④五国:指齐、宋、韩、魏、赵五国。⑤蛮夷:指华夏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⑥遗(wè胃):给予,赠送。⑦致:招致。⑧李帛:秦国地名,今地不详。

[译文]

义渠君打算到魏国去,公孙衍就对义渠君说:“此去路途遥远,我不可能与您再相会了!我打算告诉您一件事情。”义渠君说:“我愿意听听是什么事。”公孙衍回答说:“东方六国如果对没有秦国采取军事行动,秦国必定就会烧毁并获取您的国家;东方六国如果对秦国采取军事行动,秦国必定就会派遣使臣,带着厚礼来讨好,以求您的相助。”义渠君说:“太受教益了。”

过了没多久,齐、宋、韩、魏、赵五国联手攻打秦国。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是蛮夷地方的贤君,大王不如拿财物贿赂他,以安抚他的心。”秦王说:“好的。”于是用一千匹锦绣,一百个漂亮的女子,去贿赂义渠君。

义渠君招集群臣在一起商议说:“这就是公孙衍所说的事情了。”于是派兵袭击秦国,在李帛这个地方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医扁鹊见秦武王

[原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②:“君与知之者谋之③,而与不知者败之④。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间的名医。②石:针石,治病的工具。③知之者:指懂得医术的扁鹊。④不知者:指秦王身边不懂医术的人。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