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1325100000018

第18章 第五套并战计(2)

此计由一“指”一“骂”两个部分组成,按对象是否明确,可以把“指”和“骂”分为四种:

1.实指实骂。所指的“桑”和“槐”都很明确,并且对它们采取了实实在在的惩治措施。

2.实指虚骂。所指的“桑”很具体,但所骂的“槐”并不明确。

3.虚指实骂。表面上所指的“桑”不明确,但暗里所要骂的“槐”却很明确。

4.虚指虚骂。何为“桑”,何为“槐”,都没有具体指明,只是抓一件事借题发挥。目的在于引人警戒。

对付指桑骂槐之计,应注意以下防范对策:

1.认清虚实。当自己处于弱者的地位,有人打算用指桑骂槐之法而慑服时,及时准确地认清对方的虚实很重要,如果在对方虚张声势,而实则色厉内荏的情况下,我们误以为这些都是真实的被其虚假的强硬所吓倒,就会失去难得的机会而吃大亏、上大当。如果在对方确有很强实力的情况下,我们低估了他们的力量,不能知难而退,只知冒进,结果会像以卵击石、灯蛾扑火一样,自取灭亡。了解对方的虚实,要通过详细的观察和研究,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绝不能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

2.联合众小。在对方的力量确实很强大,而自己一时无法与之对抗的情况下,摆脱困境的积极办法之一就是联合众小以抗一强,众多弱小者联合起来,如果进攻则会形成“好虎抵不住一群狼”之势;如果防守,则会形成“法不治众”之势。在被人威胁之时,千万不能自我孤立,否则就会弱而更弱。战国时,苏秦联合六国,抗拒强秦的所谓合纵,就是这种谋略,可惜的是这种联合被破坏,六国先后被灭掉。

3.不为天下先。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指的是那些敢于第一个以身试法的人,要被当做“鸡”来“杀”的必然下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绝不能有意无意地充当炮灰,首先去破坏有关的章法,而成众矢之的。如果在别人开了头之后,我们再参加进去,那就安全多了。所以“不为天下先”乃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

4.支援“桑”树。劈竹子的时候,头几节是比较困难的,只要劈开了头几节,无论竹子有多长,“皆迎刃而解”。指桑骂槐有时也会产生这种破竹之势,尽管我们暂时没有被当做“桑”,但是如果不及时有效地遏制住其“骂槐”的势头,我们自己也将难以自救。所以,在“桑”树被骂时,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千方百计地给予支援,使他能顶住对方的气势,不致产生更大的突破口。要知道,此时的救人即是自救。为了精诚互助,任何前嫌都要捐弃。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原文注译

[原文]

宁伪作①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②,云雷屯③也。

[注释]

①伪作:假装、佯装。②静不露机:静,平静、沉静。机,这里是指的心机。③动雷屯:语出《易·屯·象》:“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草茅穿土初出叫做“屯”。屯卦为震下坎上。坎为雨,为云,震为雷,云在雷上,说明茅草初出土时,即遇雷雨交加。用屯卦又是九五陷于二阴之中,并为上六所覆蔽,有阴阳相争不宁之象,更意味着事物生长十分艰难。所以说“屯,难也”。面临这样的艰难局面,人们必须冷静处置,认真调理,周密策划,要“经纶运于一心”而不动声色,要“‘盘桓’安处于下”而以屈求“伸”,要因势利导,待机而动,而决不可“快意决往,遽求自定以为功”。(以上引文均系王船山语)。

[译文]

宁肯装作无知而不采取行动,不可装作假聪明而轻易妄动。要保持沉静而不泄露任何心机。这是从屯卦象辞“云雷,屯,君子以经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注译

[按语]

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假之病昏以诛曹爽①,受巾帼请命以老蜀兵②,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③,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岂其机变④未发时,静屯似痴⑤;若假癫,则不但露机,则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颠者败。或曰: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⑥。狄青征侬智高时⑦,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视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沮军⑧,青不听。万众方耸视⑨,已而挥手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露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贴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⑩士大夫共祝视,乃两面钱也。

[注释]

①司马懿:三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字仲达。初为曹操主簿,多谋略,善权变,后任太子中庶士,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曹芳即位,他与曹爽同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249年),杀曹爽,专国政。曹爽: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昭伯,曹操侄孙。魏明帝时,为武卫将军。曹芳即位,他与司马懿受遗诏共同辅政,用何晏为心腹,与司马懿争夺政权,被司马懿所杀。②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巾帼,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与发饰。假请命,假装上表请命。老,疲劳,这里作使动词,意为使疲劳。全句的意思是指:司马懿接受诸葛亮送来的妇女服饰,而不因受到侮辱而被激怒,依然假装上表请命而拒不出战,以此来疲劳蜀军。③姜维:三国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字伯约。本为魏将,后归蜀,深得诸葛亮信任,任为征西大将军。诸葛亮死,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曾九伐中原无功。④机变:指机谋。⑤静屯似痴:像屯卦所要求的那样,沉静得近乎痴呆。⑥南俗尚鬼:南俗,南方的风俗。尚鬼,崇拜鬼神。⑦狄青:北宋大将,宋汉臣,汾洲西河(今山西汾阳)人。行伍出身,在对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为范仲淹等所擢用,由士兵累升为大将。侬智高:宋时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浦)的壮族领袖。宋庆历元年,势力扩展到癲犹州(今广西靖西县东部),建立“大历国”政权。皇祐四年又自立为“仁惠皇帝”,从邕州沿江而下,攻破横、贵、浔、龚、滕、梧、封、康、端诸州,进而围攻广州。皇祐五年,宋遣大将狄青征讨,败侬军于昆仑关归仁铺,智高退走云南大理,后不知所终。⑧沮军:使军队士气沮丧。⑨耸视:耸立而视。⑩幕府:指带兵的将领。

[译文]

假装不知,其实心里非常明白;假装不行动,其实是(客观形势)不允许现在有所行动,或是要耐心地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行动。这就是当年司马懿用假装患病、神志不清的计谋诛杀曹爽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也是司马懿当年接受诸葛亮“赠送”妇人服饰,却并不因受到侮辱被激怒,借口要上表请命而拒不出战,以疲劳蜀军,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姜维九次征伐中原,是明知不可为却偏要执意妄为,那就是真的痴了,所以必然要遭到失败。《孙子兵法》说:“善于用兵的人,打了胜仗,却没有智慧的名声,也没有骁勇的功劳”。当他们的机谋还没有实行时,他们会像屯卦所说的那样,保持异常的沉静(丝毫不露声色)如果是假装疯疯癫癫(却是不行的),那不仅会泄露心机,还会因乱动而引起人的疑惑。所以说,(只能装痴而不能装颠)装痴可以反胜,装颠则会失败。有的人还说:装痴既可以用以对敌,也可以用来治军。宋代,南方的风俗崇尚鬼神。狄青率军征讨侬智高,大军起初开出桂林以南时,狄青便假装祷祝天神说:“这次出征是胜是负还不知道啊!”说罢便取出一百个钱用手拿着,与天神相约:如果此次出征能取得胜利,就让掷出的钱落地之后都正面朝天!左右的人劝狄青说:这样做不行啊,倘若掷出的钱正面不朝天,将意味着出师不利,恐怕损伤部队的士气呀!狄青根本不听劝说。于是士兵们一个个耸立观看。狄青挥手一掷,一百个钱纷纷落地而且正面都朝天。人们齐声欢呼,声音响彻林野,狄青自己也非常高兴,随即又招呼左右的人取一百个钉子来,按照钱落在地上的稀密,把钱都钉在地上,再用青纱笼罩,狄青并亲自把纱罩封好,说道:“等到胜利凯旋,一定要酬谢天神后再把钱取回。”后来,狄青领军平定了邕州,胜利班师回来按照原先讲的那样去取钱,将军和士兵们都围在一旁共同祷祝观看,却见到所取的钱原来两面都是同样的正面啊!

传世典故

假痴不癫。假:伪造的,不真实的。痴:呆傻,愚笨。癫:因精神错乱而疯狂。指表面上装作痴呆,愚笨而内心却非常清醒。在军事上指为了麻痹对方或为了隐瞒自己的士兵,而伪装笨拙,但是行动起来却又极其诡秘。

本计计名是从民间俗语“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等转化而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回避某种矛盾,或者为了度过某种危难,或者为了对付某个势力强大的对手,在一定时期内,故意装作愚蠢、呆痴,行“韬晦”之计,以求保存自己,然后等待时机,战胜对手。传说中的箕子佯狂就是运用此计的一个典型。殷商时期,纣王的太师箕子因无法劝说纣王放弃暴政,便佯装痴傻。一次,纣王作长夜之饮,喝得酩酊大醉,连年月日也忘记了,问左右的人,大家因畏惧纣王凶残,都跟着说不知道。于是,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想了一下,也说自己不知道。左右的人感到奇怪,便问箕子道:“你明明知道,为什么也说不知道呢?”箕子回答说:“纣王是天子,他终日沉溺酒色,连年月日都搞不清了,这说明殷朝快要亡国了;一国的人因害怕纣王凶残无道都说不知道的事情,独独我说知道,那我的性命不是危在旦夕了吗?所以,我也假装酒醉说搞不清啊!”这便是箕子使的“假痴不癫”计。以后,人们把它运用于军事上,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举行兵变,主要是作为一种欺骗,麻痹对手,以便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发起攻击的计谋。二是作为一种愚兵之计。

用计锦囊

假痴不癫是一种麻痹对手,待机而动的计谋。《孙子兵法·九地》对此有专门论述:“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这段话的大意是:能蒙骗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计划一无所知;改变任务,变更计谋,使人们无法识破其中的奥妙;改变驻地,迂回绕行,使人们无法推测真实意图。

此计多在蓄而待发之际,面对难关之时使用。实施此计关键在于“假痴”,“假痴”有多种表现形式:1.假作不知。2.假作不为。3.假作不懂。4.假作不管。5.假作不能。仅做到了“假痴”还不够,同时要做到“不癫”,即不走火入魔,否则“假痴”就变成了真痴。所以说,“假痴”时一定要掌握分寸,千万不能过火。

本计包含以下三个含义:

1.大智若愚。真正聪明的人在表面上反而好像很愚笨,其实是一种韬晦之计,也就是暂时隐藏自己的锋芒或才能,不使表现出来。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常常以装疯卖傻,装聋作哑来蒙混对方,这种假作不知,假作不为,假作不是的做法,会给人以一种与世无争,弱而无能的印象,这样就避免引起注意,不使人把自己当做直接的,主要的竞争对手,是用假装糊涂来绕过难点的最聪明的办法。人说:“难得糊涂”,就是说糊涂是很难做到的,所谓的难,就难在本不是真糊涂,却要装成糊涂,使人完全相信你,并把你当成真糊涂来对待。

2.深藏若虚。就是把自己所具有的东西,深深地隐藏起来,伪装得如同什么也没有一样。也就是静不露机,蓄而待发。之所以要把所具有的东西深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是因为要等待时机的成熟,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一定会遭到失败。所谓“谋出于智,成于密,败于露”就是这个道理。深藏若虚可以表现为“治而形以乱,饱而形以饥,众而形以寡,勇而形以怯,备而形以驰”。本来很有秩序却表现出混乱的样子;本来很饱暖,却表现出饥寒的样子;本来人很多,却表现出人数很少的样子;本来很勇猛,却表现出很怯弱的样子;本来准备很充分,却表现出毫无防备的样子,这些都是属于迷惑、麻痹敌人的方法。

3.愚兵之计。装傻充呆之计,不仅可以用来对付敌人,也可以用来治理自己的军队。其主要方法是“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就是要蒙蔽士卒的视听,不让他们知道计划谋略的真实意图,之所以要“愚士兵之耳目”,一是为了保守军事机密的需要。因为对于机密绝密的军事情报是不可能“广而告知”的,只要打算对敌人保密,就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军队保密。二是为了统一行动的需要。没有军纪,就没有军队,服从命令,遵守纪律是一个士兵的天职,如果在紧急情况下,就要让士兵了解了之后,再去执行命令,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三是为了稳定军心的需要。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如果让士兵们知道了真情,就会引起恐慌、惊惧,带来思想及行动的混乱,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甚至使军队无法约束。当然这里的“愚兵之术”,绝不是欺骗和愚弄自己的士兵,而是用假装“不知不为”的办法隐瞒某些情况,或是用所谓违反常识的异想天开的办法来激励士兵。所以一概否定“愚兵之术”是不可取的。

对付假痴不癫之计,应注意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1.善于相敌。所谓相敌,就是观察敌方的情况。相敌不但可以直接发现敌人“假痴”的蛛丝马迹,还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提出了通过因果关系,进行逻辑推理的相敌方法。他说:“辞卑而益备者,进也。”即敌人原来的使者言辞谦逊,拖延时间,却正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向我军进攻。又说:“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即敌军来使措辞强硬而摆成进攻架势的,实际上是准备撤退。还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即没有约会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这些具体的相敌之法虽不可套用,但却为我提示了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典型范例。

2.将计就计。发现了敌方的计谋,即利用敌方的计谋为我所用,反使敌方中计上当。此法主要用于已经发现了敌方正在对我们使用“假痴不癫”之计时,我们虽已识破其计,但是却暂时不揭破它。同时也来个假装糊涂,故意把其“假”当做真,让其相信我们已经上当,便放心大胆地继续演他的“假痴”之戏,却不知我们早已为他又布了一层圈套。这就叫做“假变真来真亦假”,虚虚实实难分辨。相敌之法是发现敌人阴谋的方法,将计就计是破解敌人阴谋的方法。

3.当面揭穿。就是在对方耍“假痴不癫”鬼把戏的时候,当场把其掩盖着的老底翻出来,因为他们事先毫无思想准备,遇到这种突然情况时,一时很难应付,只能处于十分被动、尴尬的境地。这样他们为此所煞费的苦心也就付诸东流了。要当面揭穿对方的骗局,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证据,要一下子击中要害,不给其留下狡辩的把柄和反击的机会。

4.攻其必救。如果敌方以强示弱,坚守不击,我们又希望尽快与之决战时,则可采取“攻其必救”的方法,迫使他不得不出来与我们交战,这时他们的“假痴不癫”之计就不攻自破了。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原文注译

[原文]

假之以便①,唆②之以前,断其援应,滔滔死地③。遇毒,位不当也④。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