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1325100000037

第37章 军形篇(2)

石推辞说:“我年老了,病又一天天地重下去,就是上朝也动不得了……”州吁又问石厚:“你父亲已托病不肯入朝,我想亲自去向他请教一个办法好不好?”

“主公亲往,他也未必愿见,还是我回家去一趟,代公先说句好话,看他的意思怎样!”

石厚于是回家去了,石问他:“新主要召见我,究竟为着什么?”

石厚告诉父亲,说:“就因为国人对新主没有好感,诚恐王位不稳,故想请父亲决一良策!”

“这有什么困难?”石说,“凡是诸侯即位的,必先禀告王朝才算真王,如果新王能得到周天子的诰命,国人还会说什么呢?”

“这意见十分好,但现在无人能入朝去,恐怕天子会起疑心,最好先派一个能在天子面前说得着话的人去疏通一下,但谁可担当此任呢?”石厚说完,向父亲投下希望的一瞥。

“那还不容易!”石抖擞一下精神说,“目前周天子最相信的是陈国的桓公,只消他一说,包会成功。如果新主能亲往陈国走一趟,央陈桓公帮帮忙,这件事绝不会让人失望的。”

石厚把这番话告诉州吁,州吁不胜欢喜之至,立即备好礼物,带了石厚到陈国去。

石和陈国的大夫子很是相好,他见机会来了,乃割指沥血写了一封信,托一个心腹人带往陈国,秘密交给子,托他转呈陈桓公。陈桓公拆开信,这样写着:

“外君石碏百拜致书陈贤侯殿下:卫国不幸。天降重殃,竟出弑君之祸。此虽逆弟州吁所为,实臣之子石厚贪位助桀。二逆不诛,乱臣贼子行将接踵于天下矣。老夫年迈,力不能制,负罪先公,今二逆联军人朝上国,实出老夫之谋,幸上国拘执正罪,以正臣子之纳,实天下之幸,不独臣国之幸也。”

陈桓公看罢,便问子:“你看这件事咋办?”

子毫不考虑地回答:“我国和卫国素相亲睦,守望相助。卫国的不幸,亦即我国的不幸。他们来,乃是自投罗网,切不能放他们回去!”“好,就这么办!”

于是便定下擒州吁之计。

州吁和石厚威风凛凛地到了陈国,陈国桓公特派公子佗出郭迎接,安置他们在一间华丽的馆舍里,致陈侯仰慕之意,并请第二天在太庙里接见。州吁见主人这么殷勤客气,心里非常欢喜。

翌日,太庙上摆设得肃穆堂皇,陈桓公站在主位,左右文官武将排列得很整齐。

大夫子先陪石厚到来,一上石阶,石厚一眼瞥见门口竖立一个白牌,写着“为臣不忠,为子不孝者,不得入此庙”14个大字,顿时心里一怔,回头问子:“立这个牌是什么意思?”

子很有礼貌地向他解释:“这是上几代立下来的规矩,已经有好多年了。”

石厚这才把心放下。不一会儿,州吁驾到,站在宾位,赞礼的高唱,请人庙去行礼。州吁把衣冠一整,方要鞠躬行礼,子大声高呼:“奉周天子命令,擒拿弑君贼州吁、石厚两人,余人俱免!”

话声未完,已先把州吁拿住,石厚急忙拔剑想抵抗,一时着急,拔不出鞘,只用手格斗,打倒了几个人,但埋伏在左右壁厢的武士一拥而上,把石厚也捆绑起来。

门外的车马随后,一时不知所措,子出去向他们抚慰一番,并当众宣读石的信。大家才知道是卫大夫石主谋,便一哄而散,跑回卫国去。

陈桓公想将州吁、石厚就地正法,左右臣子却异口同声说:“石厚乃石碏的亲生子,况且这件事又是他策划的,未知他的意思怎样?不如请他自己到来,把两人交还给他亲自处置好了,才可以避免误会。”于是把州吁和石厚分别监禁起来,连夜使人到卫国去通知石。

石自从告老居家之后,未曾出过门口半步,今早见陈国有使命到,心里便明白一切,即令人驾车伺候,准备上朝,再派人通知各文武官员出朝相见。

各官员见石破例要上朝议事,很是惊奇,便怀着焦急疑惑的心情齐集在一起,石到来了,当众宣读陈侯的来信,谓州吁和石厚已被陈国拘禁了,专等卫大夫亲自发落。

“各位都明白一切了,要怎样处置这个忤臣逆子?”石问。

“这是国家大计,全凭国老主张是了。”群臣齐声答。

石继续说:“两个逆徒罪恶昭彰,俱杀无赦!不明正典刑,何以谢先灵?有谁肯到陈国去诛两逆贼?”

右宰丑站了出来说:“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州吁此畜生,我去解决他!”

有几位大臣跟着说:“主谋人州吁明正典刑是天公地道,但从犯石厚,似可以从轻发落——”

话未说完,石将眼一睁,拍案大叫起来:“州吁之恶,皆由逆子所酿成,各位说要从轻发落,岂不成怀疑老夫徇私?我要亲自去,亲手杀此不忠不孝的逆贼!”

家臣羊肩连忙说:“国老不必发怒,我愿意去执行国老的命令!”

他两人赶到陈国,谢过陈侯,先后去执行任务。先把州吁押赴市曹,州吁对右宰丑说:“我是君,你是臣,安敢犯我?”右宰丑说:“你兄长为君,你为臣,你却把他刺死了,我现在不外跟你学一学罢了。”

说完,一刀下去,州吁顿时身首异处。

羊肩把石厚押出来,石厚向他求情,说:“我自己是知道死有余辜的了,但事到如今,只请你把我押回卫国去,见父亲的最后一面,然后就死!”

羊肩说:“我奉你父亲命令而来,着即就地正法。你如要见见父亲,我带你的头回去见见好了!”

不由石厚再说,一刀从脖子里捅过去,什么都完结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军形篇》

孙子说,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具备了必胜的条件然后才与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孙子在《军形篇》中提出的“胜兵先胜,败兵先战”乃兵家重要的作战准则。“先胜”就是已经“先为不可胜”,有准备,有把握,已胜券在握;而“先战”则必出于准备不充分,仓促上阵,企图侥幸取胜而孤注一掷。

历代兵家都很重视“先胜后战”这一谋略。《尉缭子》云:“兵贵先胜于此,则胜于彼;非胜于此,则弗胜于彼矣。”意思是说,作战中最应重视的是,自己一方先须具备必胜条件,然后才能获胜,如果自己一方不具备获胜条件,那就胜不了。说的也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一道理。

怎样才能“先胜而后求战”呢?首先是要创造制胜的条件,其次是要把握胜利的时机。有了制胜条件而又能及时把握它,才是正确运用了孙子的谋略。

古往今来的兵战,无论是以弱击强,还是以强击弱,首先要做到“先胜”,只有“先胜”,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谓先胜,即要有正确的谋略战术,周密而切合实际的作战计划,不打无把握之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红军赢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就是“先胜后战”的典型一例。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以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蒋介石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术,兵分8路由南向北,企图一举全歼红军。

当时红军只有3万余人,且装备低劣。面对强敌,毛泽东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指挥红军后退,撤至根据地中部隐蔽待机。

这时张辉瓒率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9000余人向龙冈进犯,由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法,制造了张辉瓒部的孤军深入。毛泽东当机立断,集中红军主力将其包围,将敌全歼,活捉了张辉瓒。

张辉瓒部的被歼,使敌闻风丧胆,纷纷撤退。红军乘胜追击,又歼敌半个师。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说明,弱军战胜强军,首先要创造制胜的条件,谋略运筹得当,制胜有方。

“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不仅能应用于指导战场上短兵相接的较量,也可应用于商场上的竞争。现代商战是一种有备而来的智力的角逐,正因如此,孙子先胜后战思想在商战中也显得十分可贵。

商场上的先胜包括哪些内容呢?依据商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信息反馈等经营的基本过程来看,先期的市场调查、产品的质量、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宣传、销售等等,都属于先胜包括的内容。一般来说,在商场竞争中,谁的产品质量好,谁的市场选得准,谁就创造了“先胜”的条件,从而在竞争中领先对手。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饮料市场已呈饱和状态。饮料经营者都急于把已有的产品推销出去,而没有用心去思考改进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日本三得利公司的决策者在分析了市场后,得出结论:只要开发出有质量的产品,就不愁没有销路。这一论证使该公司找到了“先胜”的条件,于是在众多公司纷纷收兵,准备减产或改产之时,三得利抓住战机,改进本公司的饮料质量,采用精美的包装,从而使其饮料在日本饮料市场上一枝独秀,在1972年至1990年日本饮料滞销期中,保持年均增长率两位数,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科学研究也能运用“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有一次对他的研究生谈起他的成功之道。

他说:“你们要想在科学研究中赶上或超过前人,一定要弄清在前人的工作里,哪些地方是他们不懂的。看准了这一点,钻研下去,一定会有所突破。”

他本人就是这么做的。有一回,他在听一位同仁的演讲时,知道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找来了几乎所有关于孤子的文献,埋头研究起来。他发现所有的文献都是研究一维窨中的孤子的,而在物理学中,有广泛意义的是三维窨。这显然是一个漏洞和缺陷。他看准了这个方向,研究了几个月,找到一种新的孤子理论,并用这一理论处理三维窨的某些亚原子过程,得到了许多新的科研成果。

李政道的这一研究方法,运用的是“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他先是熟悉和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状况,寻觅前人研究的弱点,并以此为契机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一旦攻克了弱点,也就获得了成功。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使你从对某个领域的不了解,一下子走到该领域的前沿。

总之,“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无论是军事家、企业家还是科学家,只要巧妙运用,没有不胜之理。先为不可胜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兵法·军形篇》

战争是以流血为代价,以胜负为结局的。在双方交战中如何把握住胜负呢?孙武在《军形篇》中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军事谋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武说:从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先要创造自己不被敌方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却要看它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因此,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保证敌人必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敌人有无可乘之隙,被我所败,却不能由我而定。

孙武的这一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首先是向我们揭示了在战争双方的力量较量中,存在着敌方与己方、可胜与不可胜、先为与后为、为与不为等诸多对立的方面。要使自己成为“胜兵”而不是“败兵”,孙武的“先为不可胜”谋略强调了三个原则:

第一,把握不败给敌方的条件,以保存己方实力。这就要求己方不仅是“为”,而且要“先为”,并且一定要“为”到“不可胜”的程度,能经得起敌方的任何进攻。

第二,要待时而动战胜敌人。在孙武看来,“先为不可胜”的目的在于,“以待敌之可胜。”而“不可胜在己”,增强军事实力关键靠自己;“可胜在敌”,要战胜敌人则要看敌人是否有导致失败的因素。

第三,预测战胜敌人的时机而不蛮干。在孙子看来,自己“为”到了“不可胜”的程度,只是具备了战胜敌人的主观条件,要把战胜敌人变成事实,“以待敌之可胜”即预测、捕捉、等待击败敌人的战机绝不容忽视。因此,即使达到了“不可胜”的优势,也不要贸然发起进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孙武说“胜可知而不可为”。

以上三条原则,体现了孙武保持不败、等待机遇、转换战机的胜负观,是对战争规律的总结,即使在今天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依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812年6月,拿破仑统率60万大军,对俄国不宣而战。当时俄国前线部队只有13万人,难以抵御法军强有力的攻势。俄军统帅库图佐夫面对强敌,决定采用“先为不可胜”的作战方略,先大步后撤,保持自己不败,再待机破敌。

库图佐夫在指挥俄军向东退却时,沿途实行坚壁清野,使法军得不到粮食和战备物资。同时又派出小股部队不停袭扰法军后侧和交通线,以疲惫法军。

俄军退至博罗季诺地区,库图佐夫见这里地形有利,决定在此与法军进行交战。他命令俄军抢占有利地形,以逸待劳。长驱直入的法军在此遭俄军迎头痛击,猝不及防,伤亡5万余人。

重创法军后,库图佐夫仔细分析了形势,认为此战虽胜,但法军从人数到装备仍处于优势,拿破仑也对俄军重视起来,俄军反攻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主动放弃了博罗季诺地区和首都莫斯科。临走之前,库图佐夫将来不及运走的粮食和军用物资全部烧毁,使莫斯科成为一座空城。

打了胜仗还撤兵,当时的许多俄军将领都觉得不可思议。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法军占领莫斯科后,一无所获,加上严寒的冬天,法军供给奇缺,疾病流行,处境艰难。拿破仑欲进不能,欲守不成,被迫撤军。

精疲力竭、饥饿交加的法军此时已斗志全无,听到撤军的命令后,便竞相后退,秩序混乱。

库图佐夫见法军如潮后退,抓住战机,组织反攻,大败法军,收复了全部国土。等到拿破仑逃回巴黎时,数十万的军队只剩几千人了。

俄军以劣胜优,打败入侵的法军,首先是库图佐夫采用了诱敌深入、避敌锋芒的战略,待法军师乏兵疲之机,再进行反攻。这是在不具备先机制敌条件下运用“先为不可胜”谋略而取胜的典型战例。

首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对手所战胜的思想,不仅能运用于军事行动,也可运用到其他领域。

詹姆斯·布坎南是第十五任美国总统,年轻时曾是名律师。一次,一位当事人与人争吵,在盛怒下说了一些过激的话。对方控告他威胁他人生命。由于原告掌握了确凿证据,而被告在法庭上又很难辨清被告的话是否有不良动机,处于不利地位。布坎南没有纠缠于争吵中的细枝末节,而是不动声色询问原告:“先生,假如你是一位胆量稍微大一点的人,你会在意我当事人过激的言辞吗?”

“我像任何一个勇敢的人一样无所畏惧。”原告答道。

布坎南设下圈套:“那么,我的当事人威胁你时你也不会畏惧吧?”

“不会的,先生。”

“你不怕他吗?”

“是的,我不怕。”

“那么,你还指控什么呢?我提议驳回原告的控告。”法庭即刻了结了此案。布坎南在这里运用了“先为不可胜”的谋略。起初原告以威胁他人生命起诉,言之凿凿。布坎南避其锋芒,不去与他论理,辩解当事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那些话的,因为这一点难以解释清楚。这就创造了不被论敌胡搅蛮缠的条件。接着提出假设,如果是个胆量大一点的人,就不会在意别人的言辞“攻击”。

原告听明白了布坎南是在暗示他是个懦夫,大庭广众之下他不愿受此“羞辱”,于是竭力表白自己是一个勇敢者,这正步入了布坎南设下的圈套。等原告一再声明自己不怕任何威胁时,战机出现了。因为既然你不怕威胁,又何必控告别人呢?布坎南机智地抓住了论敌的漏洞,果断地予以回击。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下,将对手彻底击败。胜于易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