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1325100000007

第7章 第二套敌战计(3)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卬,公孙鞅心中大喜。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卬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卬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卬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卬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卬。公子卬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卬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用计锦囊

笑里藏刀以表面上的友好、善良和美丽的言辞、举止作为假象,掩盖阴险毒辣的用心和企图。它的诀窍是:使敌人轻信而安然不动,我方则暗中策划,做好准备,后发制人,不使敌方得以应变,就是暗怀杀机,外示柔和的计策。

使用笑里藏刀一计,要根据敌方指挥员的特点实施,对骄傲自大的要增加他的傲气;对心怀畏惧的,要表示我方的诚意,使敌人放松警惕,我方则暗中准备,寻找有利时机发难。

运用此计的关键在于一个“笑”字。笑必须自然真实,掌握好分寸,使敌人“信而安之”。如果“笑”得做作,“笑”得过火,反而会引起对方的警觉。“笑”的目的是为了“藏刀”。无论何时何地,“刀”要藏在“笑”里,千万不能暴露出来,以防此计被人识破。“刀”可以明出,也可以暗出。“刀”一旦出鞘,要迅速果断,使敌人不及应变。

此计的含义有三种:

1.口蜜腹剑。嘴里讲的话比蜜还甜,心里却藏着一把杀人的利剑。正所谓“笑中有刀潜杀人”。

2.刚中柔外。表面上谦恭和善,骨子里却阴毒无比。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韬晦之术。

3.伪装顺从。一方面对别人表示诚心服从,按别人的意愿行事;另一方面心怀异志,等待时机,杀人越货。

对笑里藏刀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1.要警惕无缘由的主动亲近。如果敌人突然对我们表现出十分亲近的样子,而我们又一时找不出同我们亲近的缘由来,那就应该提高警惕,加强戒备,这很可能就是敌人要向我们发动攻势的信号。

2.“辞卑而益备者,无约而请和者”要防。敌人的言辞突然谦卑而实际上又在强紧备战的,没有事先约定而突然来议和的,其中必有阴谋。对于这样的敌人,我们决不能完全相信,要察言观色,看透本质。

3.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的人,我们不能完全相信,这样的人很少讲仁义道德。

4.戒骄戒躁。骄傲自恃,刚愎自用,急躁浮动,喜欢奉承之人,是敌人可利用的心理缺点。敌人之所以能利用我们,是因为我们有可利用之处,要想不被敌人所利用,必须彻底克服可被利用的缺点。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原文注译

[原文]

势必有损①,损阴以益阳②。

[注释]

①势必有损:势,局势。损,损失。②损阴以益阳:阴,这里是指局部利益。阳,这里是指全局利益。全句意为:舍弃某一部分利益,使全局得到增益。

[译文]

当局势发展到损失已不可避免的时候,要舍弃局部的利益,以求得全局更大的增益。

按语注译

[按语]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①。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决,即在长短之相较。而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②。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③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推测者也。

[注释]

①我敌之情,各有长短:长短,即长处,短处,优点、缺点,优势、劣势。全句意为:敌我双方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

②以短胜长之秘诀:这里是指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限制敌人的长处,专门攻击敌人的短处的秘诀。③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忌常常和王族们赛马。孙膑看到他们的马相差不远,都有上、中、下三等,于是向田忌献策:用下等马对上等马(输),用上等马对中等马(赢),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赢),比赛结果,两胜一负,因而获得胜利。这就是上述“以短胜长之秘诀”的一个典型例子。

[译文]

我方与敌方的情况,各有长短与短处。在战争中,各方面都超过敌人是难得做到的。决定战争胜负,即在于双方力量,长处与短处,优势与劣势的较量。而在优势与劣势的较量中,也有劣势战胜优势的诀窍。比如赛马,用下等马对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这一类事例,就是军事谋略家具有的独特的谋略,这可不是用一般道理可以推测出来的啊!

传世典故

李代桃僵:李、桃:李树和桃树。僵:僵硬、干枯。原意是以李树代桃树受虫蛀。比喻兄弟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它转用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即用甲来代替乙,或以劣势的兵力牵制优势的敌人,以便为全局争取时间或提供有利条件。

本计语出《乐府诗集·鸡鸣》。诗中说:“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林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此诗的本意是比喻兄弟休戚与共的情谊。后人借“李代桃僵”的成语,表示为借助某种手段,以一事物的损失、牺牲,来换取另一事物的安全、成功,以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的转危为安的谋略。

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赵王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他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北率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落荒而逃,越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用计锦囊

在两军对峙时,在政治舞台上,在商业竞争中,获得全胜往往很难,有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或做出一定的牺牲。在这种情况下,要恪守“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尽量牺牲局部以保全大局,牺牲眼前以希图长远,牺牲他人以拯救自己,牺牲小的利益以换取更大的利益。可见,李代桃僵是一种舍小保大的计谋。

此计以“李”表示做出牺牲的一方,以“桃”表示被保全的一方。因此,“李”与“桃”之间要具备内在的联系,否则无法完成替代任务。要注意“李”轻“桃”重,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反向替代。

此计有以下五种含义:

1.丢车保帅。在象棋中,为了保住帅,宁可丢掉最有攻击力的车。此法在军事、外交、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诸领域无不适用。

2.弃子争先。在围棋中,古人有“逢危须弃”的要诀。弃子从表面上看失去了一些棋子,但有利于占据先手,达到全盘棋活的目的。此法亦具有普遍适用性。

3.忍痛割爱。壁虎在尾巴被捉时,会猛力挣断尾巴。壁虎挣断尾巴肯定是痛苦的,但为了活命,这样做才是值得的。其实人比壁虎更会忍痛割爱。

4.抓替罪羊。本来自己有罪,却把罪名强加到别人头上,这样便能逍遥法外。这是一种阴险的手段。

5.代人受过。在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人即将遭难时,自己主动替他承担罪责。这是一种主动献身的行为。

对李代桃僵之计应采取以下防范对策:

1.非己之过莫要揽。推功揽过虽是一种美德,但只有在正常的同志关系中,才能起到保护好人的作用。如果无原则的承揽别人的过错,很容易被利用,成为别人的挡箭牌,替罪羊。自己的无谓牺牲,反为坏人提供了逃之夭夭的机会和条件。

2.不白之冤莫要忍。在自己受到了不白之冤的背后,肯定会有另一个人逍遥法外,幸灾乐祸。如果我们忍受了别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罪责,无疑就成了代替桃僵的李树了。所以一旦发现自己被人当了替罪羊时,一定要奋起抗争,莫要忍耐。

3.是非之地莫要留。别人争斗之地,或别人作案之地,即为是非之地。尤其是别人的作案之地,千万不能长时间逗留以防有人移花接木,嫁祸于人。总之不能给别人留有空隙,不能授人以柄。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原文注译

[原文]

微隙①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②。

[注释]

①微隙:指微不足道的间隙。②少阴,少阳:阴,这里指疏忽、过失;阳,指胜利、成就。

[译文]

敌人出现微小的漏洞,必须及时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也一定要争取到。即使是敌人的微小疏忽,过失,也要利用来为我方的微小胜利服务。

按语注译

[按语]

大军动处①,其隙甚多;乘间取利②,不必以战。胜固可用,败变可用。

[注释]

①大军动处:动,指兵力调遣,运动、展开。全句意为:在大部队调遣的过程中。②乘间取利:间,间隙,机会。全句意为:利用敌人的空隙和过失,乘机取得有利的战果。

[译文]

在大部队调遣、调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间隙很多。利用敌人的空隙和过失便可获得利益,就不必定要通过战争的途径。打胜仗时可以用此计,打败仗时也可以用此计。

传世典故

顺手牵羊:意思是乘机顺便把别人的羊牵过来,即伺便窃取。比喻顺便拿走人家的东西,或顺事做某件事情。也用以比喻手疾眼快,有借力使力的智能和技巧。军事上是指利用敌方的间隙和薄弱之处,达到发展和取胜的目的。

本计当出自《草庐经略·游兵》:“伺敌之隙,乘间取胜”。后人以顺手牵羊,形象化地比喻乘敌人的小间隙,向敌的薄弱处发展,创造和捕捉战机的一种谋略。关汉卿著元剧《尉迟恭单鞭夺槊》台词中,就出现了本计计名。《水浒传》第99回写道:“前面马灵正在飞行,却撞着一个胖大和尚,劈面抢来,把马灵一禅仗打翻,顺手牵羊,早把马灵擒住。”但都不是说的战争。战争史上“顺手牵羊”之计,不乏其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打算进攻北面的赵国。他派遣庞涓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向赵国杀去。庞涓没费多大力气就杀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城下,并包围了邯郸。此时,赵国无力应战,只好派使者向实力雄厚的楚国求救。楚王对于要不要救赵犹豫不决。于是,他召集谋士们商议。楚相昭奚恤反对出兵,认为应当听凭魏国攻打赵国,楚国可以等他们两败俱伤后,坐收渔人之利。

景舍反对昭奚的主张,提出以救赵为名来削弱赵魏的实力,并顺手牵羊,为楚国谋利的计划,受到楚王的赞赏。楚王任景舍为帅,带领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打着救赵的旗号,跨越赵、楚之间的国界,进入赵国。越国大将马上将楚国派救兵的消息通告守城官兵,但这一切都没能阻庞涓的进攻。围城七个月后,庞涓终于攻克了邯郸。这时,传来齐国派一支军队直趋魏国都城大梁的消息。庞涓得知这一情报后,马上从赵国撤兵回国。半路上,齐军“以逸待劳”,把庞涓率领的魏军打得大败。

魏国和赵国都在战争中受到重创。这对楚国是最好的机会。景舍正是抓住赵国向楚国求救的机会,派兵进入了赵国,而且在魏军撤退之后,不费吹灰之力便“顺手牵羊”,占领了部分赵国领土,胜利实现了景舍的计谋。

用计锦囊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捕捉战机,乘隙争利。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不应该放过。

实施此计的关键在于“顺手”,即来去顺路,取之顺手,赢之顺时,得之顺便。如果在不顺手的情况下强行取利,不仅徒劳无功,而且会影响原有的主要目的的实现。

羊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只要稍稍牵它一下,它就会随你而来。但是,并不是见“羊”(意外的小利)就牵。首先要观察它是不是诱饵,敌人常常会留下饵食诱你上钩。其次要明确:小利终归是小利,不能代替自己的主要目的。只有在不影响主要目的实现的前提下,才能顺手去取意外之利。否则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本计主要有三种含义:

1.微隙必乘。敌方出现的微小漏洞也必须及时利用。敌我双方进行交战或竞争,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和部署。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出现大的漏洞或失误等我们去利用的,但是在较大的行动中,难免会出现小漏洞或小失误,对此我们要及时地充分地利用它,因为穿透一个蚁穴,就有毁坏长堤的可能。

2.微利必得。极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获得。事物的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的变化。双方的竞争中也是这样,把小的胜利积累起来,可以成为大的胜利,把局部的胜利积累起来,可以成为全局的胜利。所以只要是安全的,顺手可得的小利,也不要轻易舍弃。

3.见利宜疾。见到可取之利,要迅速果断地获取。可取之利,特别是顺手可取之利,一般只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时过境迁,易取之利会成为难取之利,可取之利会变为不可取之利。所以只有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地下定决心,手疾眼快,干净利落地采取行动,才能获得成功。

对顺手牵羊之计应采取的防范对策:

1.少出漏洞。敌方之所以能顺利牵羊,主要是利用我方出现的漏洞,如果我方能少出或不出漏洞,那么敌方也就无可乘之机了。事先的周密计划和事中的严密组织是防止漏洞的有效办法。

2.亡羊补牢。一旦有了漏洞,要及时发现,并立即加以弥补,“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果不及时发现,不及时弥补,那么其余的羊就会全部丢光。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要尽早知道牢已经破了,羊已经丢了,这就需要及时的反馈。二是在发现问题后,立即做出决断,毫不迟疑地动手补牢,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更不要懒于动手。

3.小利不弃。如果不属于特殊情况,那么我们也要微利在所必争,无论大利小利都不能轻易放弃,对于乘机取利的人要针锋相对地与之斗争。对于自己的“羊”,要心中有数,要时时看管,不使走散。

4.疑人必防。有些人在牵羊之前,怕人发现,往往要东张西望,鬼鬼祟祟的。若发现同我们有利害冲突的人,靠近我们的羊群,就应该提出警告并严加防备,使之牵羊的企图不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