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1325900000032

第32章 党锢之祸

(南朝宋)范晔

【导读】

本文选自《后汉书》卷六七《李膺传》。

自东汉中期以后,宦官多次协助皇帝清洗威胁皇权的外戚,从而在内廷占有越来越大的优势。外戚在内廷受到冷遇,逐渐与外廷的大臣、士人接近。汉桓帝去世后没有后嗣,桓帝的皇后让一位未成年的皇室成员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的灵帝。根据先例,桓帝皇后的父亲窦武被拜为大将军,以外戚身份参政。

不久,窦武与宦官发生冲突。在太傅陈蕃的鼓励下,窦武决定诛杀全部宦官。但是计划不慎泄露,宦官发动袭击,窦武、陈蕃被杀。太傅陈蕃在士人中颇有影响,而窦武本人生前也曾与士人交好。在窦武事件的刺激下,内廷与外廷之间爆发冲突。一些外廷的官员被捕杀,亲属受到株连。其门生故吏被放逐,被免官禁锢,史称“党锢之祸”。

史书大多同情被迫害的官员与士人,指责宦官是致使东汉王朝衰颓的祸首。但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对东汉士人风习的评价,对后来的作者启发颇深。在今天看来,窦武事件本身只是东汉宫廷政治中平淡无奇的一幕,但在东汉末年的政治气氛中,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传统冲突波及外廷的官员,使内廷与外廷之间积蓄的怨恨情绪不断激化。

东汉选拔官员的察举、征辟制度使外廷官员在士人中影响至深。宦官清洗外廷后,士人的反抗风潮不断,对外廷官员的清洗因此扩大为对士人的禁锢。士人又大多来自地方世家大族,后者因此对宦官心怀怨恨。窦武事件由一次传统的宫廷政治斗争,以政治动员的形式扩大。外戚、宦官、官员、士人、地方世家都相继加入,东汉王朝陷入不可收拾的冲突之中。

“党锢之祸”也许是汉代儒学复兴最后的余音。随着汉末内战爆发, 游牧民族入袭,儒学凋零不堪,一如帝国政治的破败。直到大约一千年后,在新的政治土壤上,儒学的复兴才会再次降临。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祖父修,安帝时为太尉。父益,赵国相。膺性简亢[亢:高亢,不与常人为伍。简亢:简略,不善应酬。],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荀淑:当时学者。陈寔:党锢之祸起,曾自请入狱。]。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司徒:官名。胡广:人名。作三公多年。多任用名士。],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护乌桓校尉:官名。]。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纶氏: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登封县。], 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荀爽:荀淑之子。因为其御:因此为李膺驾车。],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官名,负责纠察京师百官及附近各郡。]。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野王令:野王县的县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合柱:即夹墙。]。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受辞:审讯口供。],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 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公族有罪”至此:贵族犯罪,按礼的规定可以饶恕,但主管的官吏可以不这样做。]。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愆:罪,过失。],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鼎镬:古代的烹饪器。此指把活人扔进鼎镬煮的酷刑。],始生之愿也。”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 乃遣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休沐:休息日。汉制五日放假一天,令官员休息沐浴。宫省: 皇宫。]。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阤,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及遭党事,当考实膺等。案经三府[三府:指司徒、太尉、司空。],太尉陈蕃却之。曰:“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此等犹将十世宥也,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 不肯平署[平署:联名签署。]。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惧,请帝以天时宜赦,于是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及陈蕃免太尉,朝野属意于膺,荀爽恐其名高致祸,欲令屈节以全乱世,……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后张俭事起[张俭事起:张俭也是东汉著名党人,因上书揭露宦官罪恶而和宦官结仇。公元169年,被人诬告,朝廷下令逮捕。张俭出逃所经之处,人们冒死收留。],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侍御史:官名。负责举奏官员不法行为。蜀郡:郡名,治所在今成都。景毅子顾:景毅的儿子景顾。],而未有录牒[牒:讼词。此处指宣布其有罪的文书。],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延伸阅读】

袁绍昙花一现

袁绍家族世代为东汉显宦,四代族人中有五人位列三公,在朝廷和士人之中拥有广泛的影响。东汉宦官在宫廷之中颇有影响,但对袁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也不得不加以拉拢。在“党锢之祸”中,袁绍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保护被贬斥的士人,声名日重。

少帝刘辩继位后,外戚何进和太傅袁隗辅政,渐渐取得对抗宦官的优势。袁绍向大将军何进进献清洗宦官的计划,自此与何进渐有默契。何进认可袁绍清洗宦官的提议,但不愿像袁绍之建议一样,发动政变攻杀宦官,而是期望得到太后的认可后行事。何进一相情愿地试图说服太后同意清洗宦官,却徒劳无功,遂命董卓率军进京,对太后施加压力。面对何进和袁绍的步步紧逼,宦官不愿坐以待毙,在宫中谋杀了何进。何进部将和袁绍等人率兵进宫,尽杀宦官。部分宦官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出逃,途中遭遇董卓军。董卓遂率军奉少帝进京,从此把持朝政。

董卓进京后,废少帝,改立刘协为献帝,这些专擅朝政的举动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关东州郡的官员、士人纷纷起兵讨伐董卓。袁绍被拥戴为盟主。讨伐董卓的行动半途而废,但是地方士人却借此机会积极参与政治,为割据地方进行了预演。袁绍得河北士人拥戴,在冀州立足,又击破公孙瓒,却在南征曹操时兵败官渡。曹操先前已得汝南、颍川士人拥戴,此后又乘势收取袁绍的地盘,一举奠定北方的基业。袁绍在汉末政治舞台上昙花一现,因此常为后人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