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1325900000058

第58章 选举志

(北宋)欧阳修 等

【导读】

本文选自《新唐书》卷四四、卷四五《选举志》。

古代中国的选士制度,早在汉代就初见轮廓。汉代推行征辟、荐举制度,多偏向世家大族,至东汉时已蔚然可观。经过建安年间的战乱, 地方残破不堪,官府的治理有名无实。曹魏起于丧乱之间,无力甄别地方人物,不得不改道易辙,依靠地方士族的舆论、清议选拔官员。曹魏朝廷为此设立中正,以出仕朝廷的地方士族充任。中正之设,本为品评人物,为选官之参考。但是随着中正制的日久相袭,士族对选举的非正式影响渐渐被制度化了。长期操持选官事务的士族自然而然地排挤了寒族,两者之间的分野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不相往来。

中正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以后,直到隋代方才没落。隋代弃用中正制后,试图以科举制取而代之,这种尝试始于隋文帝时期。科举制最初录取的人数很少,对帝国正规的官僚制度缺乏实际的影响。也许隋文帝的用意不是建立永久的选拔制度,而是临时征集新征服地区的人才,巩固立足未稳的帝国。皇帝最初的热情消退后,科举制渐渐被束之高阁,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初唐。武则天执政后,一边清洗旧贵族,一边收揽人才补充空缺。她不仅意识到科举制的便利,更对其进行了改良,如增加了科举录取的人数, 并首创殿试制度。武则天的动机与隋、唐初年的几位皇帝相差无几,都是期望借此招揽支持者,巩固统治。但是她僭越的统治如此漫长,已经足以使一种临时性的举措发展成朝廷的常规制度。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由学馆者:来自学馆的考生。此处学馆实为国立学校,具体见下文“凡学六”、“凡馆二”两段。由州县者:来自州县的考生,即来自私塾或自学者]。其科之目, 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秀才、明经、进士:皆见下文。明法:主要考律、令。明字: 主要考《说文》、《字林》。明算:主要考《周髀》、《九章》。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汉书》、《后汉书》。开元礼:考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的礼仪。道举:此科目只玄宗一朝考过,主要考《老子》、《庄子》等。童子:针对十岁以下儿童的考试]。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指《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 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期亲:指服丧一年的亲属]; 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唐时主要依据人口多少将都督府、州、县分出等级]。国子监生,尚书省补,祭酒统焉。州县学生, 州县长官补,长史主焉[祭酒:此指国子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长史:府僚属吏之长。]。

凡馆二:门下省有弘文馆,生三十人;东宫有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皇缌麻以上亲:指为皇帝服丧三月以上的亲属。大功以上亲: 服丧九月以上的亲属],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

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未终经者无易业:未学完不准改学其他]。凡生, 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 《孝经》、《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 《尚书》、《公羊传》、《穀梁传》各一岁半, 《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 《缉古》三岁, 《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

…………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繇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源于春秋时期。后世由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 为之送行,称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俎豆:宴客、祭祀等用的礼器。《鹿鸣》:《诗经》篇名,多在大宴宾客时演奏],因与耆艾叙长少焉。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到考工员外郎那里考试。考功员外郎, 官名。]。

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

凡弘文、崇文生,试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或《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各一,或时务策五道。经史皆试策十道。经通六,史及时务策通三,皆帖《孝经》、《论语》共十条通六,为第。

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

其教人取士著于令者,大略如此。而士之进取之方,与上之好恶、所以育材养士、招来奖进之意,有司选士之法,因时增损不同。

自高祖初入长安,开大丞相府,下令置生员,自京师至于州县皆有数。既即位,又诏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其后又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州、县、乡皆置学焉。及太宗即位,益崇儒术。乃于门下别置弘文馆,又增置书、律学,进士加读经、史一部。十三年,东宫置崇文馆。自天下初定,增筑学舍至千二百区,虽七营飞骑,亦置生,遣博士为授经。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

…………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遂使时君笃意,以谓莫此之尚。及其后世,俗益媮薄,上下交疑,因以谓按其声病,可以为有司之责,舍是则汗漫而无所守,遂不复能易。呜呼,乃知三代乡里德行之举,非至治之隆莫能行也。太宗时,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谨有名于当时,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不署以第。太宗问其故,对曰:“二人者,皆文采浮华,擢之将诱后生而弊风俗。” 其后,二人者卒不能有立。

…………

所谓制举者,其来远矣。自汉以来,天子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唐兴,世崇儒学,虽其时君贤愚好恶不同,而乐善求贤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师外至州县,有司常选之士, 以时而举。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其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而天子巡狩、行幸、封禅太山梁父,往往会见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礼甚优,而宏材伟论非常之人亦时出于其间,不为无得也。其外,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长垛:测试箭法的准确]、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

【延伸阅读】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代进士贵重,一旦中式,即意味着成为候补官员的一员。此外又有雁塔题名、曲江赐宴等风雅之事。孟郊中进士时早已年过不惑,可是喜悦、兴奋的心情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