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1428100000028

第28章 重建:以意逆志诠释学(1)

一、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1996年10月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西安联合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所谓‘激活’传统,正是要改变这种新陈纠葛、‘死的拖住活的’的现象,让传统中一切尚有生机的因素真正活跃起来,实际地参加到民族新文化乃至人类未来文明的建构中去。”

作为论争主题,学者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有着不同的论说,显示了学术观点、方法、立场的差异性;但作为论争事件本身,是文化精英凭借文字等传媒载体生产知识的精神活动。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学者不同甚至对立矛盾的论说呈现了关于汉语知识生成的现代叙事的共通性。古代的经学注疏、现代的比较诗学等形式显示命题诠释的知识生成的方式,这种知识生成在现代语境中是在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论题中展开的。

质疑转换论者则推崇从现代向传统的变化促成汉语知识生成。他们以现代知识永恒为主题来拆解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意义。其提出“要从古人那里深挖探宝,而是以诠释传统命题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生成知识。命题诠释既是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古代文论的历史构成,梦想老树生花,也因事过境迁隔山不打鸟,同属不可取”。“现代文论永不可能是古代文论,这是不可逆的。

以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为文化背景,以一百多年以来中西体用之争、传统与现代关系之论、现代化与民族化之辩等论题为思想语境,在20世纪末,多个学科的中国学者共同介入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学术论争。”就是认定现代文论范畴和术语虽出于西人创造,但他们一旦为世人接受,就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立足汉语意义拓展的立场,成为人类共通的语码。“若从历史而不是地域的角度来看待现代西方文论的话,那么它与中国古典文论就不只是两个对峙的系统,而更是人体和猴体的关系。……现代西方文论不光是西方的文论,主要是现代的文论。”

转换论争中传统知识再生与现代知识永恒的主题阐释常常纠葛在一起,二者共同建构中国古代文论的前现代性。传统知识再生的论说被质疑:“在我看来,‘转现代换’也好,就是知识的生成不是以新造的面目与形式展开,‘失语’也好,都是一种漠视传统的‘无根心态’的表述,是一种崇拜西学的‘殖民心态’的显露。”其强调传统知识的本然状态与自足性;现代知识永恒的主张被批评:“没有对古代文学理论的认真继承与融合,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实际上很难得到发展,获得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的。

自从1995年提出中国文论与文化的“失语症”到现在,并在此历史经验基础上建构以意逆志诠释学的现代汉语学术话语。”其也确定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传统材料的不可或缺。

转换论争以此中国古代文论的自足性、传统性来共同建构其前现代性特质的同时,还共同设定了融合古今中外作为汉语知识生成的现代终极目标。“融会中西古今,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所显示的汉语文化特色之学术形式是命题诠释。

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从而形成足以与世界文论话语平等对话的话语系统——这是很有代表性的观点。”

对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认同者强调从传统向现代的流动产生汉语知识。所以,其转换论说以传统知识再生为主题。他们常常以汉语知识的现代失语为问题出发点,追求激活传统。

虽然以传统文论是现代文论宿命的对立面来质疑转换的可能性,但论者把现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比作新郎新娘,认定“新郎新娘,亲密无间,古今中西,成为中国学术的基础样式。命题诠释是汉语知识生成的学术形式,也是汉语学术的核心样式。可以说,欣然和合。——这乃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伦理结构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化完成光荣复兴的逻辑起点”。而认同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论者更是把王国维、朱光潜、钱钟书等人视为先驱,认定“在古今中外融合这条路上,已经有前人为我们开辟了道路”。

这种把融合古今中外作为现代知识目标有异于把西方知识作为现代目标。但二者同样是在时间维度上规划的知识图像,同样是在进化观念上追求普世性知识生成。把中西知识的空间性差异处理成时间性差异,这种历史决定论的认知图式所展开的现代叙事,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论争各方对其内涵与意义作了不同论说,在这诠释史中,甚至出现截然对立的观点。学术是生成知识的专业活动,凸现汉语知识的前现代性而阐释汉语知识的现代生成性,强调西方现代知识的永恒性而无视西方现代知识的生成性。

可以说,起源于汉语知识空间性的“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争,实现的是以传统与现代的时间规划方式来解决知识的空间性问题。质疑者与认同者都是在传统与现代二元搭建的意义维度上,追求汉语知识的生成性。可以说,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的历史经验显示了汉语文化自身提问方式与解答方法的学术传统。

突破冲击与反应的中西文化关系解读模式,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争是现代性视野中关于现代知识的倒叙、补叙,是在现代规划的知识图像中确定的汉语知识生成。

二、传统转化的现代危机

另一方则强调,“‘转换’说的提出,论说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的历史经验,正是要在民族传统和当代生活之间架起桥梁,促使古代文论能动地参与现时代人类文化精神的建构,其积极意义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

在20世纪末“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争中提出了传统转化的论题,呈现了汉语知识现代生成的基本观念。对此,精神生产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我们又曾提出过“融汇中西”、“杂语共生”的基本战略,并要求率先从返回自己的文化家园,也就是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入手来进行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建。无论是建构理解逻辑还是梳理理解传统,现代语境中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正是传统转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谈论一种文化的现代转换并不是要否认这种文化过去所取得的伟大的成就,甚至不否认在这种文化的传统中能发现某些永恒的价值,它只具有这样一种含义,呈现出效果历史与诠释之弧等特质,即虽然这种文化的过去成就辉煌无比,但新的一代人发现这些成就并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并且作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传统主义者,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对传统价值的赞美已日益失去说服力。”现代语境中传统转化的汉语知识生成呈现出危机。

汉语知识生成的话题在现代语境中得以展开,起源于知识生成面临的空间问题。知识是文化系统的生成物,中西文化系统在几千年中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形态,也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中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样式。命题诠释从古至今延续下来,因此出现中国知识作为西方知识对应的一种空间存在。一方认为,“所谓‘转换’,与‘失语’说一样,也属于对理论前提未加反思就率尔提出的一个虚假命题,是不能成立的”。

转换论争无疑是一个触及知识生成问题的重要学术论争,其建构了汉语知识生成的现代性视野。但是这种以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论、进化时间观为基础的现代性视野使中国古代文论进入中国知识悖论、现代转换循环的困境。

在此,作为汉语知识的中国古代文论具有截然对立的两面性。一方面,在传统、现代的序列中意味着古旧与腐败;另一方面,又在中、西的结构中充当民族与特色。或者说中国古代文论在传统、现代的时间序列中是被排斥的知识,而在中国、西方的空间中又成为差异性的力量。这也就造成“中国古代文论”在中国现代性中的意义处于否定与肯定两个极端的位置点上。自此开始,“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20世纪末中国学界的前沿话题,激起了热烈讨论。

同时,从而整体上显示了西方现代诠释学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解决方法的有效性。但与西方现代诠释学在真理与方法视野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相似一面的同时,以线性的时间观确立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种时间观的认识论基础就是一种历史决定论的观念。一种前现代、现代的话语配置成为支撑现代性叙述的根本动力,并且把这种话语方式扩张与转化到中、西的地缘分布问题上。从而认定前现代、现代序列,设定中西现代目标所建构的历史图像,排除了前现代的西方与现代的中国同时共存的可能性。因此,在这种传统、现代的历史主义支撑下无法真正讨论作为中国知识的中国古代文论。因为作为“传统”的中国古代文论就是现代视野设定的“前现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面对“失语”的尴尬文化现状,我们又提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特别是切实进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并认为这是解决“失语症”的具体路径。总之,它已经内在于现代性的逻辑之中了。所谓的“传统”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而“古代文论”不仅是一种现代学科知识中的一部分或理性化的结果,而且是在现代文论诞生之后才得以产生的。也就是说,“古代文论”是现代的产物,其讨论的对象固然是“古代”的知识,但其规划“古代”的方式却是现代的,其中汉语文化存在通过训释古典而探讨古昔圣贤微言大义的学术形式。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就是以命题诠释方式实现知识的生成。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论争的起源与动力来源于知识的空间性存在。在论争中,无论认同者还是质疑者,都把中国古代文论视为现代知识对立物、补充物;视之为知识生成的重要资源。整体来看,转换论争是在古、今、中、西的框架中处理知识生成问题,是对中国古代文论这一汉语知识在现代语境中命运的关注。

所谓的命题诠释,也必然内在于现代性之中。

在这现代规划中转换的有序性幻想与融合的和谐性幻想,将现代知识生成具有问题框架特性的文化地理学遮蔽于我们的视线之外。

汉语知识的生成形式多样,涉及理解有效性的问题,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命题诠释的知识生成方式是贯穿中国传统与现代学术体系的始终的。现代知识生成的超空间性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常常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性的有机组成部分。“19世纪最重要的着魔,一如我们所知,乃是历史:以它不同主题的发展、中止、危机与循环,以过去不断累计的主题,本章主要从汉语知识生成的角度,以逝者的优势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各种非西方文化由分散的世界史向统一的世界史的全球化演进中,具体接受西方学科体系而从现代文化结构中产生历史观念。人们开始用进步还是反动来看待历史,开始在线性时间观念基础上以进步的目的论来建构传统、现代二元论。这种现代性视野是把时间作为揭示问题的语境,通过动力来理解世界。其知识图像的建构笼罩于一种时间性的万能叙事,其历史决定论观念使人们失去追问现代文学理论自身合法性以及其自身建构中国古代文论的需求与视野的问题。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争关注现代语境中的汉语知识生成这一学术核心问题,显现了现代语境中汉语知识生成的观念前提。

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所实现的汉语知识的现代生成,一方面,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传统命题的空洞化,是西方观念的填充使以意逆志传统命题形式生造了一种语义。如“‘以意逆志’说中正含着间性理论的原生态的丰富存在”。如董洪利用伽达默尔“视界融合”说来解释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完善整理孟子学说以将其提高到伽达默尔的精密程度。另一方面,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所实现的汉语知识的现代生成是传统命题以化归的方式向西学认同,实现了西方观念的合法化。西方现代语境中生成的诠释学,特别是众多矛盾对立观念中的某一种观念成为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所依赖的标准;其借助以意逆志命题形式完成某种西方诠释学观念的普世化。

论争者以不同的情节来展开汉语知识的现代命运,但中西差异是其汉语知识叙事的共同背景。中与西的空间对立是转换论争的逻辑前提,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具有传统权威与理性自由两极冲突中展开的向度,但论争双方都是以时间法则来处理知识生成的空间问题,把中西对立的空间性问题转化成古今关系的时间性问题。其问题转化使得汉语知识生成的问题在传统与现代形成的意义框架中展开。学界大都赞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但对于从何种路径进行切实的转换与重建,却甚感困惑与迷茫。一方面,把汉语知识规定为传统形态;另一方面,把西方知识认定为现代形态。而其时间法则就是在线形进程上安置中西知识位置,把时间生成性视为衡量知识的价值标准。也就是说,汉语知识在传统与现代两极构成的时间维度上流动、变化才具有意义。

现代转化的命题诠释学术形式实现的汉语知识建构是西方现代转化中国古代传统,即所谓的学术形式。

$第一节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与以意逆志诠释

从知识生成的角度看,学术界已经进行了近十年的讨论。以汉语为载体的知识生成形式丰富多样,而中国古代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知识之路被隔绝。中西比较中展开的以意逆志诠释是西学知识类似性认同,从而缺少以中国智慧对话西方,没有突破已有认识范式而创建新知。

三、命题诠释与汉语知识生成方式

在现代语境中面临中国古代向现代转化的知识之路被隔绝的危机,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形成的诠释经验显示了汉语意义拓展形式与汉语知识现代生成方式,是解决中国古代向现代转化危机的有效方法。这种经验就是字词解释、思想阐释、历史研究、现实运用等诠释形式的统一与语义拓展、边界限定、逻辑建构等诠释方法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