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曾经说过:“一个卓有成效的领导人知道,领导最主要的任务是创造人的能力和想象力。”不是每一个下属都有特别突出的才能,通常他们在工作中是默默无闻的,这就需要领导者能够了解下属,体察内情。美玉总是藏匿于陋石当中,领导者就是那个破石取玉之人。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下属的优点,使其发挥自己的长处,那么这个人的个人能力就会大大地增强,甚至会发生质的飞跃。这种知人善用的做法也会有利于企业竞争机制的建立。一个领导者能够善用下属就会为下属提供一些方便的条件,使其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这些下属的工作态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工作。与此同时,其他的下属自然而然也会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也会积极努力地工作。这种竞争机制既鼓励了个别人才的脱颖而出,又强调了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性。这样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技术的创新与产业革命。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领导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邓小平同志指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总之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只有尊重下属的个性,充分地了解下属,发挥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舞台,才能增加企业的活力,从而使企业走得更高,飞得更远。
#3.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
【原文】
丞相掾①和洽②言于曹操曰:“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③,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④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⑤壶飧⑥以入官寺⑦。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⑧。古之大教,务⑨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操善之。
【注释】
①掾:指官的通称。
②和洽:西平(今河南西平六十里)人,历事曹操、曹丕、曹睿。官至太常,为官清贫守约。
③格物:规范事物。
④裘:皮衣。
⑤挈:提。
⑥飧:熟食。
⑦官寺:官府。
⑧疲瘁:因过度疲劳而生病。
⑨务:无非。
【译文】
丞相的助手和洽对丞相曹操说:“天下之人的才能品德各有不同,不能根据一点来取人,过于节俭,这样对待自己是可以的,但是用来规范事物,那就往往会产生偏差。现在朝廷的说法是,穿新衣服、乘好车的官吏就是不清廉之官;而不修饰外貌、穿着破旧的官吏就是清廉之官。这样就导致官吏们故意弄脏自己的衣服,藏起车子与穿戴;朝廷中的大官,也有自己提着饭罐去上朝的。创立教化,显示给世人,就是贵于其不偏不倚,这样才可以持续下去。如今提倡一项难以忍受的行为用来制约不同的人,勉强这样做,必然会导致人们疲倦、沮丧。古时候那些伟大的教化,无非是力求做到通达人情而已,凡是偏激怪异的做法,就包藏着弄虚作假了。”曹操认为这是对的。
【心鉴】
唯才是举
古人云:“十剑立泽,必有芳草;十步之遥,必有俊杰。”发现人才,首先要立足本地,眼睛向内,然后还要放眼世界,扩大视野来选拔人才。领导者需要解放思想,破除常规,不拘常理,大胆地选用人才。
和洽为曹操提出了一种选贤任能的新标准。曹操欣然地采纳了他的意见。曹操在多年的南征北战过程中,有无数贤臣能士为其出谋划策。正是由于他拥有新的人才观念,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才得以平定天下,笑傲疆场。这不仅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领导者应该本着唯才是举的原则,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剔除传统的出身、资历、年纪等识才标准,以崭新的观念去选拔人才。
领导者要求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重视人才,而任人之先就要择人。领导者在选人方面光凭自己的经验是不够的,这就如同闭门造车。选择人才最忌没有变通,领导者选取人才既不能拘泥于前人所定的规则,也不要被世俗的种种风气所束缚。所以领导者应该时时接受新思想,打破自己传统的思维模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选拔人才。
纵观我国的历史长河,历朝历代的当政者都把门第、出身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殊不知这种迂腐的选拔人才方式,埋没了多少贤人志士,从而致使一些无能之人身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领导者都能够唯才是举、任用贤士,进而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虞国大夫百里奚因国家灭亡而被晋国俘虏,后作为晋王女儿的陪嫁来到秦国,沦为奴仆,替人养牛。后又趁机逃到楚国,过起了牧羊的生活。秦穆公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派人到楚国设计用五张羊皮赎回了百里奚,并委以重任。当时已是70岁高龄的百里奚因受重用而大展宏图,于是辅佐秦穆公,内治其乱,外治其敌,最终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正所谓“古来忠烈士,多出寒贱门”。出身卑微的人并不意味着没有能力,况且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有的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已。所以,只要是人才,有能力,无论其出身如何,都应该委以重任。只有做到不以出身取人,才能够使得才能卓越的人脱颖而出,施展其才华。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仍存在着偏见,那些没有显赫出身,没有值得炫耀的门楣的人,一般总是被人瞧不起。领导者选人应主要看其本身是否有真才实学,其他的因素只能是作为参考。所以,领导者需要把眼光对准人才自身。无论他是伏于槽枥,还是隐于山野,领导者都应该独具慧眼、礼贤下士,尤其是当他们处于困境之时,更应力排众议、举贤任能,使贤才能够施展其才华,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原通用电器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过:“我的经营理念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贡献,这种贡献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数得清。”可见,只要有能力,任何人都可以为企业贡献一份力量。可是,现在的领导者仍习惯于按资历来选人,凡事都要论资排辈。不可否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历和经验象征着一个人的学识与内涵,但是这些可以代表一个人自身的能力吗?其实并不然,高资历中也不乏泛泛之辈,相反,即使没有经验的人也同样会有经国之才。例如,当年十八路诸侯在汜水关前被董卓的大将华雄打得束手无策,此时关羽自告奋勇前去应战。袁绍问是何人,又问现任何职。公孙瓒介绍关羽是跟随刘玄德的马弓手。袁术立即大怒说:“你怎么敢欺负我各路诸侯没有大将?凭一名小小的马弓手,就在此与我胡言乱语,给我打出去!”袁绍在一旁也说用一个马弓手出战必会被华雄所耻笑。曹操却极力阻止袁氏兄弟,坚持让关羽出战,并叫人“煮热酒一杯,以助行色”。关羽这才“停盏施神勇,温酒斩华雄”,立下“威镇乾坤第一功”。这时曹操非常高兴,而袁氏兄弟仍大怒,并把关羽、张飞都赶出了大帐。曹操批驳袁绍说:“得功者应该赏赐,为什么要计较出身的贵贱,资历的高低呢?”在这里,曹操的唯才是举、不计资历的主张,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袁氏兄弟的任人唯资的旧观念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种不同的选才观,为袁氏兄弟的覆灭和曹操的胜利埋下了伏笔。同样道理,如果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也用人唯资,其思想必会僵化和凝固,从而事业就会失去朝气勃勃的生命力,停止前进的脚步。所以领导者应该力排众议,摒弃资历的束缚,全面客观地审视、抉择人才,切忌以资历夺人定性,以免导致人才的流失。
孟子说过:“以天下与人易,天下得人难。”天下得人难,难就难在作为一个领导者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现今的一些领导者普遍不肯重用青年人,认为他们年轻气盛,易骄傲浮躁。确实,青年人是有这样的一些缺点,但是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青年人勇于创新,敢闯敢拼的优点。历史上的东吴大将周瑜二十四岁时,就被拜为水军都督,三十四岁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可谓是年轻有为。中国最为知名的品牌企业海尔集团,事业却起步于一些年轻人。当时海尔集团的员工平均年龄是三十二岁,干部的平均年龄则只有二十六岁,你能说他们年轻就不行吗?所以,领导者不但不能以年纪的长幼来断定一个人是否有才能,而且还要大胆地任用那些年轻人。古人说得好,自古英雄出少年!领导者应该放开手脚,举贤任能,以致力于改革创新,开拓新思路、寻找新方法,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我们的企业需要以新鲜的血液来更新原有的旧思想与旧观念,而青年人恰好拥有新鲜的视角与不竭的活力。现在有些领导者总以为年轻人还稚嫩,挑不起大梁,总是说:“再考察考察吧!”一搁就是几年。殊不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等不起的,市场的争夺实质上就是人才的争夺。
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有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正如诗中所说,现代企业的领导者也应该有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破除传统的选才标准,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摒弃那些旧的选贤标准,勇于任用贤才,广泛地选拔人才,做到唯才是举。这样才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飞速发展。
#4.魏文侯纳谏
【原文】
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⑤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释】
①魏文侯:名斯,“文”是魏斯的谥号。
②中山:战国时代的小国,在今河北省定县。
③击:魏击,后继承君位,即魏武侯。
④趋:是指十分恭谨地快走。
⑤向者:刚才。
【译文】
魏文侯派遣乐羊带兵攻打中山国,攻占以后,就将其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左右大臣:“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大家都说他是个仁君。任座却说:“您得了中山国,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却封给您的儿子,这怎么能说是仁君呢!”文侯十分生气,任座快步走出。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说:“是仁君。”文侯说:“您是怎么知道的呢?”翟璜说:“我听说,君主仁厚,大臣就直率。刚才任座说话直率,所以我知道您是位仁君。”文侯听了很高兴,就让翟璜把任座叫了回来,并亲自走下堂来去迎接,把他奉为上客。
【心鉴】
接纳谏言
美国钢铁公司总经理加利曾经说过:“我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喜欢听反面意见,在这一点上超过别人很多。”可见成功的领导者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当听到不同的声音,而又是合理的建设性意见时,总是乐于接受别人的劝谏,集思广益,进而作出睿智的决策。
在上面的故事中,由于任座的直言,使得魏文侯十分恼怒。但是他后来听从了翟璜的劝谏后,就又特意地把任座请了回来。魏文侯接纳了翟璜的建议,因为他知道只有虚心地接纳臣子的进谏,才能使自己作出正确的决策,进而治理好整个国家。所以当政者应该以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听取臣子的意见,接受正确的建议,并把它应用到自己的治国方略中去。周代姜子牙在《上略》中就有“将拒谏则英雄散”之语,可见那些不注重纳谏、不能纳谏的帝王,如若没有特殊才干,一般是不会有什么出色的表现的。即使才力过人,如果一味地独断专行,拒谏不纳,也会招致极其危险的后果。
接纳谏言是有好处的,唐宪宗的皇后是大将郭子仪的女儿。唐宪宗驾崩后,她成为皇太后,此后又经历了五个皇帝。郭太后的孙子唐武宗做皇帝时曾经特意向她请教如何当好皇帝,她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纳谏”。于是,唐武宗把祖辈传下来的全部谏书都拿出来阅读。在亲历了六朝天子的郭太后看来,永保李家江山的秘诀也就只在“纳谏”这两个字上。纳谏能端人心,正言行,防止君王骄奢淫逸。广泛地接受谏言,能使君臣一心,共创大业。睿智的领导者应当做到广纳谏言,听取各方面意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从而指导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作出英明的决断,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决策的质量。
诸葛亮有言:“为政之道,务于多闻。”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更应如此。领导者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广泛采纳下属的意见。可是,这往往不是轻易能够做得到的。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下属的谏言对于领导者来说往往是不甚中听的,领导者又有谁不愿意听奉承的话,不喜欢绝对服从自己的下属呢?所以,有些领导者刚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将其“一棍子打死”,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自己堵住了自己广开言路的大门,破坏了整个团队的团结性,孤立了自己,甚至有时候会因决策的失误而导致整个事业的失败。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意识到,那些敢于进言、发表不同意见的人,不一定就是与你志趣相悖的人。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往往是表里如一、胸怀坦荡的人。所以,只要下属的建议符合事实,对于工作有帮助,即使暂时违背了你的意愿,即便是再尖刻,你也应当认真地去听取,虚心地去接受。
作为领导者应当善于纳谏。“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这是古人用来比喻纳谏与进谏的关系的。盘子是圆的,盂是方的,二者都是盛水的器皿,用来比喻纳谏者,而水则用来比喻进谏者。水形因盛它的器皿而成形,因此谏言的听取与否则取决于领导者。汉朝的刘邦在上林苑围了一大片良田用来打猎,宰相萧何便上书劝谏此事,希望他能把这片土地分给百姓耕种。刘邦十分不高兴,认为萧何是为了取悦于民而蓄意破坏自己的良好形象。于是,将萧何关入大牢。这时,刘邦的近侍卫长来劝谏说:“宰相为民请命是分内之事,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是因为李斯总是把过错归于自己,把功劳归于秦始皇,致使秦始皇不能察觉自己的过失。其灭亡是必然的。萧何没有学习李斯,他是对的。”刘邦听后翻然悔悟,放了萧何。由此可见,是否善于纳谏是一个成功领导者的标志之一。领导者切忌独断专行,应该善于征求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多么的能干,不需要别人的意见来指导。殊不知你已经错过了一个虚心向别人学习,获得无偿帮助的好机会。领导者忽视了这样的机会是其莫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