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1430600000006

第6章 兴国安邦之略 统率全局之法(5)

在明代,有一次朱元璋对廷臣说:“我昨天命令宦官调出库藏的古镜十余面,用它来照人容貌,可是大多数镜子都会使人的容貌发生失真或变形,我便召集熔炼金属的工匠数人,向他们询问其中的缘故,没有人能够给予答复,最后有一个人说:‘因为制作镜子的器模不正,导致铸出的镜体发生偏斜,所以使用这种镜子来照人容貌就会发生失真或变形。’我听到此人的解释,不禁为之震动。镜子是一件物品,略有偏斜,就可以使人的容貌失去本来的样子,不能照出原样。人君主宰天下,辨别邪正,明察是非得失,一切推究于心术如何,如果心术不正,众多的事情就不会正常协调的。正心之功怎能忽视呢!”朱元璋通过对古镜的考察,认识到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领导者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对照自己、鞭策自己。有的领导者行事作风不正,歪点子极多,喜欢用不光彩的方法去管理团队。不管其出于何种目的,是公心还是私利,都会对自己和整个团队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一些领导者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波逐流,就在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不正之风运用于管理工作中去了。当领导者心中的“正”渐渐发生倾斜的时候,他的外在行为也在随之改变。即使他想保持“自己”,也不可能再是“自己”了,因为这种矛盾已经造成了他人格上的自残和心理上的错位。久而久之,领导者就再也不会执著于一个专一的目标,为着一个专一的理想去努力奋斗,而只是应对于此,逢迎于彼。失去自我的领导者又怎能率领众人不断前进呢?

作为领导者还要懂得“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的道理。对于大多数的领导者来说,对下是领导者,对上是被领导者。因此,在处理上下级的关系时,“正”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某些领导者对更高一级的领导者极度谄媚,围其鞍前马后地转,事事看其脸色行事。他们是“宁损千资,毋伤一官”(宁肯得罪一片,不可得罪一个)。而对待下属则是颐指气使,趾高气扬。领导者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是最令下属鄙视的。当下属对你的人品发生了质疑,人们就不会再信任你,更不会服从于你的命令。所以,领导者行为处事一定要光明正大,视权力如自己的眼睛,既要很好地爱护它,又要正确地使用它。中医上有句话叫“君子无梦”,是说君子心胸坦荡,光明正大,睡觉也安心,一觉睡到天亮,连梦都不做一个。“正”是一面旗帜,它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更能使下属紧紧地凝聚在你的周围。

再者,领导者在激励下属的时候,也不可以偷偷摸摸,让他人觉得鬼鬼祟祟的。如果领导者把某个下属单独请到办公室,对这位下属大加激励,或是众多人在一起,领导者偏要和某一下属交头接耳,搞得神秘兮兮的,其他下属看在眼里,就会心生怀疑,产生反感,甚至会导致在团队内部流言四起,是不是领导偏爱这个人呀?产生如此等等一系列疑问。这样就会影响大多数下属的工作情绪。的确,有些事情不宜公开,不公开可以,但不能施行暗渡陈仓之策,这种做法在整个团队中只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领导者不可不慎重行事。

汉代董仲舒说:“为人君者,正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而无有奸邪其间也。”“正”是领导者的执政之本。在一个现代社会中,领导者要想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没有“正”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立足的。“正”是领导者创造突出业绩、终身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9.杨震暮夜却金

【原文】

杨震①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②,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③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④,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⑤。邓骘⑥闻而辟⑦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⑧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⑨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⑩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注释】

①杨震:东汉华阴(今属陕西省)人,字伯起。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

②欧阳《尚书》:西汉欧阳伯和创立了《今文尚书》的“欧阳学”,所以也叫“欧阳尚书”,著作没有流传下来。

③关西:古时指函谷关以西。

④礼命:聘请任命。

⑤笃:诚。

⑥邓骘:东汉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他的妹妹是汉和帝刘肇的皇后。和帝死后,安帝即位,邓太后临朝,邓骘当了大将军,专断朝政。

⑦辟:征召。

⑧茂才:秀才,后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⑨遗:赠给。

⑩转:迁调官职。

【译文】

杨震是个孤儿,自小生活贫苦而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博通古今,诸位儒者叫他“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教了二十余年的书,从没有应过州郡的礼聘。众人说他年纪大了,做官有些迟了,杨震则更安心继续教书。邓骘听说了这件事就请他去做官,那时的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经过多次升迁,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去往东莱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来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正是那里的县令。王密夜晚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而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十分惭愧地走了。后来杨震调任涿郡太守,为人公正廉洁,子孙常吃素菜,出门徒步而行。有些老朋友劝他为子孙置办些产业,杨震却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留给他们,不是更为丰厚吗?”

【心鉴】

廉洁奉公

《周礼·天官冢宰·小宰》篇记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在六条标准中,均冠以“廉”字,强调“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可见,廉洁是评判领导者的一个重要标准。

廉洁是官德之首。杨震出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令王密因曾受其举荐,才得以当上县令,所以他感恩戴德,趁着月色送来黄金十斤。杨震却义正严辞地加以拒绝。像杨震这样的清廉行为,虽然只是一个生活细节,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却体现出了一个领导者的高尚节操。自古以来廉洁不仅是领导者的道德规范,而且是领导者的行为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凡是有作为的君王和臣子都懂得一个道理:若不廉政,吏治废弛,国运不昌,改朝换代,亡无日矣。于是,他们振兴纲纪,整肃吏治,从而带来一定时期内的繁荣兴盛。如李世民、康熙、乾隆、包拯、海瑞、林则徐等,他们的故事被人们千古传颂。

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明,廉生威。”领导者只有从自身做起,保持廉洁,这样才能使人们对你信服,社会风气才会转正,同时也就达到统率全局的效果。廉吏于成龙被康熙皇帝称为“清官第一”。从他被清朝授予广西罗城城县知县起,就开始了其清廉的仕途生涯。那时于成龙已四十五岁,家计尚可维持。后来又被任命到罗县,那里偏处山区,条件十分恶劣,他却毅然前往,上任后仍勤俭廉洁,备受百姓的爱戴。后又受到重用,任外帘官。当时众帘官皆美服盛饰,并带着清秀的随从,唯有于成龙“布袍数浣,破被如铁,一苍头从”。于成龙每天粗茶淡饭,别人给他起外号为“于青菜”。在他临终前,身旁只有一袭破袍,几罐盐豉,生活十分清苦。在于成龙去世后,百姓们罢市祭奠,家家供奉其画像。康熙闻知感慨万分,赐其“清瑞”的封号。由此可见廉洁是领导者最起码的要求,领导者掌握着权力,但权力的行使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私利。那些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领导者必然会遭到大家的唾弃,唯有廉洁的领导者才能得到下属的拥护和支持。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廉洁风范广为世人所传颂。戴高乐任总统时,最蔑视的就是唯利是图、损公肥私的行为。无论到哪里,他总是随身带着支票本,以便直接支付私人费用。戴高乐身居总统高位长达十一年之久,却从未在总统府的开支中报销过服装之类的私人费用。当他离开政府时,一辆小卡车就足够搬运其行李了。并且离任时拒绝享受各种荣誉和优厚的待遇。戴高乐身居高位却能两袖清风、清正廉明,为其他领导人树立了典范。廉洁是公正、勤俭的代名词,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成长着、发展着,并与腐败行为不断地斗争着,它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象征着一种希望正破土而出,不断地茁壮成长。廉洁是一棵松,在万木凋零的冬日,它依然挺拔翠绿;廉洁是一片云,无论是凝成水,结成冰,它依然晶莹甘纯。廉洁是一种官德,也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它使人威严,使人崇高。当不廉行为的潜流在暗地里悄悄涌动的时候,它如一座坚实的堤坝,承载了令江水永固的大任。

南宋吕祖谦在《东莱吕太史别集》中提出:“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廉洁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首要条件。当然,贪婪是人类最主要的劣根性之一。欲望是人生命中的一种自然存在物,每个人的心里都充塞着各种欲望的骚动。领导者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关键是看你怎样对待它。歌德曾有句名言:“伟人在节制中表现自己。”这种节制不是要摒弃欲望,而是要在理性的指导下合理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相反,庸人是在纵欲中表现自己,一个人只有把欲望自觉地限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而这样的人如若成为领导者,自然就会受到人民的爱戴。当今的领导者很容易陷于物欲横流的生活之中,他们时时受到金钱、权力、女色等的诱惑,丧失了原有的理想和抱负,精神委靡不振,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其堕落的行为就是因陷于深度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的结果。曾经有一位纵欲者问苏格拉底:“难道你没有欲望吗?”这位哲人肯定地回答:“有。可我是欲望的主宰者,而你是欲望的奴隶。”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就要看领导者自己的选择了。所以,作为领导者应该做到廉洁奉公。

《淮南子》中有言:“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耻。”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认为“立国必须廉政”。廉洁是领导者自身浩然正气的源泉。廉洁的领导者敢作敢为,在他正常行使权力的工作过程中,不必瞻前顾后、思左想右,他敢于秉公执法、当机立断,其工作极具实效性。不管在任何条件下,廉洁的领导者都是按照规定来办事的,从而维系了整个团体的纪律性。与此同时,又对社会上的种种腐败行为产生了一种威慑力,廉洁领导者的高大形象使那些腐败者望而却步。有钱不一定就能使“鬼推磨”,腐败的行为在廉洁的领导者这里是行不通的,这也为其他领导者树立了榜样。廉洁的领导者会对这种腐败行为进行坚决的打击,大刀阔斧地搞廉政,一抓到底,决不手软。所以,廉洁正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消灭着腐败。另外,廉洁是领导者个人魅力的体现。领导者的廉洁作风是一种道德自制力的表现,他们自律自强,不为外物所动。廉洁的领导者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他们为自己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下属也会对其予以充分的信任与支持。领导者的人气上升,威信就会提升,感召力和感染力都会大大地增强。其下属也将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的工作精神,更加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清代洪迈路过衢州看到一首《油污诗》:“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使洗遍千江水,怎似当时不污时。”为人不廉是人生的一大污点,对社会来说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我们要提倡廉洁的精神,让廉洁二字成为领导者的座右铭,使其成为领导者孜孜以求、为之终生奋斗不息的目标。

#10.唐太宗论功行赏

【原文】

己酉,上①面定勋臣长孙无忌②等爵邑,命陈叔达③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④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⑤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⑥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⑦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⑧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⑨,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⑩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

【注释】

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②长孙无忌:辅佐李世民建唐的功臣,任吏部尚书,封为赵国公。

③陈叔达:南朝陈宣帝陈顼的第十七子。辅佐李世民取得帝位有功,任礼部尚书。

④叙:指封建社会按规定的等级次第授予官职及按功劳成绩的大小给予奖励。

⑤淮安王神通:李世民的本家叔父。李渊起义后,跟从攻打京师。任山东安抚大使,后迁左武卫大将军,封淮安王。

⑥房玄龄、杜如晦:二人皆善于谋断,同为李世民得利的政治助手。

⑦窦建德: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清河漳南(今山东省武城县东北)人。

⑧刘黑闼:窦建德年轻时的朋友,隋末参加了瓦岗起义军,以骁勇多谋著称。

⑨爱:吝惜。

⑩吾侪:我们。

【译文】

己酉,皇上李世民当众确定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封邑,命陈叔达在殿下宣布给大家,并说:“我对你们的封赏或许有不合适的地方,请各自谈谈吧。”当时诸将争功,众说纷纭。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举兵,首先响应起义的大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耍笔杆子的人,功劳却在我之上,我私下感到不服。”皇上说:“在起义的最初,叔父虽然是首先响应而举兵,但大概也是为了自求免除祸患吧。后来窦建德吞并山东时,叔父全军覆没;当刘黑闼再纠集余党攻来,叔父闻风逃向北方。而房玄龄等人在军中出谋划策,安定国家,论功行赏,所以理当功居叔父之前。叔父是我的至亲,对您我没有什么可吝惜的,只是不能因私情而和其他功臣赏赐相同而已。”诸将相互说:“皇上最公道了,即使是对淮安王也没有私心,我们怎敢不安分守己呢!”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

【心鉴】

赏罚分明

在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姜子牙和周武王商讨如何治理军队时,武王问道:“将帅何以立威?何以明案?何以禁止而令行?”姜子牙伸出四个手指说:“四个字——信赏必罚。”看来领导者统帅全局,必须合理使用赏罚这一管理手段,对待下属公平公正,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