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二十讲
1431200000033

第33章 孝文帝改革(3)

然犹不忘前言,听自死别府,免其孥戮。元丕二子、一弟,首为贼端,连坐应死,特恕为民。朕本期始终而彼自弃绝,违心乖念,一何可悲!故此别示,想无致怪。谋反之外,皎如白日耳。”冲、烈皆上表谢。

是时,代乡旧族,多与泰等连谋,唯于烈一族无所染涉,帝由是益重之。

帝以北方酋长及侍子畏暑,听秋朝洛阳,春还部落,时人谓之“雁臣”。

魏太子恂既废,颇自悔过。御史中尉李彪密表恂复与左右谋逆,魏主使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禧奉诏赍椒酒诣河阳(椒酒:用椒浸制的酒。),赐恂死,敛以粗棺、常服,瘗于河阳。

六月,魏穆泰之反也,中书监魏郡公穆罴与之通谋,赦后事发,削官爵为民。罴弟司空亮以府事付司马慕容契,上表自劾,魏主优诏不许。亮固请不已,癸亥,听亮逊位。

齐明帝永泰元年(戊寅,498)

九月,魏主得疾甚笃,旬日不见侍臣,左右唯彭城王勰等数人而已。勰内侍医药,外总军国之务,远近肃然,人无异议。

冬,十一月,辛巳,魏主如邺。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己卯,499)

春,正月,乙酉,魏主发邺。

戊戌,魏主至洛阳,过李冲冢。时卧疾,望之而泣;见留守官,语及冲,辄流涕。

魏主谓任城王澄曰:“朕离京以来,旧俗少变不?”对曰:“圣化日新。”帝曰:“朕入城,见车上妇人犹戴帽、着小袄,何谓日新!”对曰:“著者少,不著者多。”帝曰;“任城,此何言也!必欲使满城尽着邪!”澄与留守官皆免冠谢。

三月,庚子,魏主疾甚,北还。夏四月,丙午朔,殂于谷塘原。

高祖友爱诸弟,终始无间。尝从容谓咸阳王禧等曰:“我后子孙邂逅不肖,汝等观望,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取之,勿为他人有也。”亲任贤能,从善如流,精勤庶务,朝夕不倦。常曰:“人主患不能处心公平,推诚于物。能是二者,则胡、越之人皆可使如兄弟矣。”用法虽严,于大臣无所容贷,然人有小过,常多阔略。尝于食中得虫,又左右进羹误伤帝手,皆笑而赦之。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祭(五郊、宗庙二分之祭:五郊谓东郊﹑南郊﹑西郊﹑北郊﹑中郊。古代礼仪,帝王于五郊设祭迎气。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rù)收;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二分,指春分、秋分。古代帝王祭日以春分、祭月以秋分,故曰二分之祭。北魏有所变化,祭日以三月朔日(即初一),祭月以九月朏日(即初三),但仍沿用此前“二分之祭”的名称。),未尝不身亲其礼。每出巡游及用兵,有司奏修道路,帝辄曰:“粗修桥梁,通车马而已,勿去草刬令平也(刬(chǎn):同“铲”,削除。)。”在淮南行兵,如在境内。禁士卒无得践伤粟稻;或伐民树以供军用,皆留绢偿之。宫室非不得已不修,衣弊,浣濯而服之,鞍勒用铁木而已。幼多力善射,能以指弹碎羊骨,射禽兽无不命中;及年十五,遂不复畋猎。常谓史官曰:“时事不可以不直书。人君威福在己,无能制之者;若史策复不书其恶,将何所畏忌邪!”

梁武帝普通四年(癸卯,523)

夏,四月,李崇长史巨鹿魏兰根说崇曰:“昔缘边初置诸镇,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来,有司号为‘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班齿:即班序,古代朝臣在朝廷之上的位置按官位高低顺次排列,高者居前,低者居后。),致失清流,而本来族类,各居荣显,顾瞻彼此,理当愤怨。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入仕次叙,一准其旧,文武兼用,威恩并施。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矣。”崇为之奏闻,事寝,不报。武卫将军于景,忠之弟也,谋废叉,叉黜为怀荒镇将。及柔然入寇,镇民请粮,景不肯给,镇民不胜忿,遂反,执景,杀之。未几,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反,杀镇将,改元真王,诸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拔陵引兵南侵,遣别帅卫可孤围武川镇,又攻怀朔镇。

普通五年(甲辰,524)

五月,临淮王彧与破六韩拔陵战于五原,兵败,彧坐削除官爵。安北将军陇西李叔仁又败于白道,贼势日盛。

秋,七月,广阳王深上言:“先朝都平城,以北边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非唯不废仕宦,乃更独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忻(xīn)慕:高兴而仰慕。)。太和中,仆射李冲用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帝乡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本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虞候:北魏时期在军镇中供人役使的低级职役者。白直:两晋南北朝时在官府当值无月薪的小吏,后泛指官府额外吏役。),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同族留京师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即为清途所隔,或多逃逸。乃峻边兵之格,镇人不听浮游在外,于是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言之流涕!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政以贿立,边人无不切齿。及阿那瓌背恩纵掠,发奔命追之(阿那瓌(ɡuī):即郁久闾阿那瓌,公元520年九月被立为柔然可汗,曾协助北魏政府镇压破六韩拔陵起义,后利用中原分裂局势,壮大了柔然政权的力量,使其一度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公元552年,遭到新兴的突厥族攻击,阿那瓌战败身亡。奔命:应急出战的部队。),十五万众度沙漠,不日而还。边人见此援师,遂自意轻中国。尚书令臣崇求改镇为州,抑亦先觉,朝廷未许。而高阙戍主御下失和,拔陵杀之,遂相帅为乱,攻城略地,所过夷灭,王师屡北,贼党日盛。此段之举,指望销平;而崔暹只轮不返,臣崇与臣逡巡复路,相与还次云中,将士之情莫不解体。今日所虑,非止西北,将恐诸镇寻亦如此,天下之事,何易可量!”书奏,不省。

讲评

本篇选自《资治通鉴》卷一三六至卷一四二、卷一四九至卷一五〇,《齐纪》二至八,《梁纪》五至六,纪年起于齐武帝永明二年(484),止于梁武帝普通五年(524)。

孝文帝在位期间,北魏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革。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事实上由冯太后主持,颁行了均田制及与之配套的三长制,以实现经济体制与汉文化的接轨;第二阶段由孝文帝主持,将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从制度到法律,从法律到礼仪,从礼仪到风俗,均纳入改革的范围,北魏政治、社会及文化面貌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改革堪称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一章,不仅为北魏政权的最终走向奠定了方向,而且对此后的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自始至终充满着激烈的矛盾与斗争。推行均田制遭到了汉族士人的抵制,这是经济利益之争。禁胡服、断北语遭到了鲜卑勋贵的抵制,这是风俗习惯之争。迁都洛阳作为改革的关键一环,更是困难重重,保守的鲜卑贵族极力抵制,其中既有与孝文帝有骨肉之情的太子拓跋恂,也有享有免死之诏的功勋老臣。为获得保守势力的支持,孝文帝作了某种程度的妥协与让步,但仍然无法阻止来自保守势力的反对。守旧势力最终发动了公开叛乱。从政治意义而言,叛乱是鲜卑贵族中青年与老年两代间,因意识形态不同而引起的政治冲突。从文化意义而言,则是北魏建国以来所形成的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观念之间的尖锐冲突。孝文帝不徇私情,诛太子,杀功臣,跨越一个又一个政治障碍,极力将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

孝文帝定都洛阳,事实上将北魏分割成了两个文化区域,一批鲜卑老臣留守北方,形成了强大的保守势力,迁都集团则由鲜卑贵族中的新生力量与中原士族结合而成,由此形成了南北在政治上的分裂。迁都集团迅速汉化,融入农业文明之中,完成了与汉族的融合。留在北方的保守势力则退回到草原文化状态中去,继续保留原来的鲜卑生活习俗和意识形态,由此形成了南北在风俗习惯上的隔阂。后来的六镇兵变,北魏政权分裂为东魏、西魏,以及尔朱荣叛乱,北齐、北周政权反汉化潮流的形成,均种因于此。

选文包括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的颁布,迁都洛阳的争论及迁都过程,迁都后守旧势力的叛乱,禁胡服、断北语、定族姓、与汉人士族通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因改革形成的南北差异所引起的六镇兵变等内容,展现了两种政治势力在改革过程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与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孝文帝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为改革牺牲亲情,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顽强毅力和坚忍精神。

思问录

分析孝文帝改革引起的利益和观念之争,以及孝文帝为克服各种阻力而采取的措施。

结合孝文帝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分析北朝隋唐间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的曲折历程。

延伸阅读

刘精诚.魏孝文帝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