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1431300000016

第16章 秦汉交通道路建设(六)

四复道·甬道·阁道

秦汉时期出现了几种特殊的道路形式。例如实现立体交叉的复道,两侧筑壁以保证通行安全的甬道,以“阁梁”方式跨越险阻的阁道等。

1复道

秦汉史籍多处说到“复道”。秦始皇大治宫室,曾“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又“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长安“桂宫周匝十里,内有复道,横北渡,西至神明台”(《艺文类聚》卷六四引《三辅故事》)。“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汉哀帝祖母傅太后居北宫,“从复道朝夕至帝所”,由于往来方便,以致经常干扰最高行政事务,“使上不得直道行”(《汉书·孔光传》)。复道这种特殊的交通道路,或可长达数十里。梁孝王“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史记·梁孝王世家》)。

《史记·留侯世家》记述如下史事:

(汉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刘邦于是从张良计,先封“平生所憎”之雍齿以示群臣,平息了不安定情绪。这里所谓“复道”,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上下有道,故谓之复道。”看来,复道是类似陆上高架桥式的空中道路,因而刘邦可以居高临下窥见诸将偶语。江苏徐州汉画像石有表现人似乎循屋顶行走于两座楼阁之间的画面,大概可以说明复道的形式,与宫殿建筑比较,这当然是极其苟简的复道结构。参见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徐州汉画象石》,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8月。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陶楼,四隅角楼以及门楼之间有道凌空相通,这种建筑形式,或称“飞桥”、“天桥”,提供了复道的实体模型。甘博文《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院墙四角,各有一方形望楼,望楼之间以飞桥相连,桥身两侧皆有障墙,成悬槽之式,以防外面敌人之射袭。”(载《文物》,1972(2))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院墙四隅上建角楼,高二层,各角楼之间和门楼,均架设有栏杆的天桥相通。”(载《考古学报》,1974(2))

“复”字,甲骨文作(《粹》1058),金文作(《从》),金文与《说文·部》字有相近处。《说文》:“,度也,民所度居也,从回,象城郭之重,两亭相对也。”复道,正是相对的亭楼之间相与连通的空中道路。

汉文帝行中渭桥,曾有人从桥下走出,惊乘舆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王莽时灞桥失火被焚毁,据说火灾起因是寄居桥下的贫民取暖用火不慎(《汉书·王莽传下》)。看来,秦汉桥梁建筑已包括平阔滩地上长长的引桥。复道之出现,无异于引桥在陆上的延长。有的学者称这种建筑形式为“飞桥”或“天桥”,似乎注意到这种复道设计的最初起由是受到桥梁建筑的启发。而关于秦始皇“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及西汉桂宫“有复道横北渡”(《艺文类聚》卷六四引《三辅故事》)等记载所见“渡”字,可以印证这一推论。

复道,即上下有道,尊贵者行复道上,有利于保证安全。然而,这样的理解仍不足以完整地说明复道的作用。应当看到,复道凌空而过,并不必与下边的道路方向一致。因此,在行人车马繁错拥杂的地段,复道的出现,也显然起到便利交通的作用。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说到汉惠帝在长安城中筑作复道的经过: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高庙,汉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曰:“急坏之。”叔孙生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上乃诏有司立原庙。原庙起,以复道故。

这一段复道,用于“东朝长乐宫”,可避免“数跸烦人”,不再动辄清道戒严,影响交通,显然是一种立体交叉形式。讨论秦汉时代的复道,当然不能忽视它作为我国早期立体交叉道路的意义。

东汉时,高台建筑逐渐减少,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高层楼阁大量增加,复道也随之得到发展。《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李贤注引蔡质《汉典职仪》:“南宫至北宫,中央作大屋,复道,三道行,天子从中道,从官夹左右,十步一卫。两宫相去七里。”是南北宫间有划分三条分行带并留有侍卫位置的复道长达7里。《后汉书·窦武传》记载,王甫与郑飒“共劫太后,夺玺书,令中谒者守南宫,闭门,绝复道”。据《后汉书·百官志四》,宫中甚至专门设置称作“复道丞”的职官。

复道不仅仅是一种宫室建筑形式,又是军事防御系统中的有效结构之一。《墨子》书中《号令》、《杂守》等篇都说到作为城防工事的复道。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驻军图》中,标识“箭道”二字的城堡上可看到向南有道路蜿蜒折下,旁边标有“复道”二字。可见汉代军事建筑中确实有复道的形式。城堡设置复道的一面与其他两面比较,正缺少崛起的亭楼,复道本身或可作为补充。复道伸向河边,意图似为控制渡口,并与对岸的“周都尉军”接应。参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3月。

秦汉复道,是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总结交通史时不应当忽视的重大发明。参见王子今、马振智:《秦汉“复道”考》,载《文博》,1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