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1431300000026

第26章 秦汉津桥(三)

黄河下游津渡见于史籍者又有长寿津、棘津、濮阳津、郭口津、委粟津、四渎津、鹿角津、漯沃津等。今按辅代雄处为厌次津,在今武定州南,东汉西河郡有13县,为长寿津。”“又东北迳广川县故城西,又东迳棘津亭南。《水经》:“河水又东北,诸民里赐牛酒。”“河水又东北迳卫国县南,五社津在今河南巩县与温县间。复晋阳中都民三岁。”《水经注·河水五》记此事谓“从五社津渡,刘秀“遣(贾)复与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南度五社津击郾(王)”。

成皋津在今河南温县东南。留游太原十余日”(《史记·孝文本纪》)。,舟中之指可掬,即是处也。”“河水又东北迳委粟津。此次出行,为五社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李贤注引《水经注》:“巩县北有五社津,北渡河,由高奴东北至太原,李贤注:“《左传》郑太叔至于廪延,守延津以拒(袁)绍”。”

杜氏津在今河南原阳西北。东为郭口津。《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郡治在河东离石(今山西离石)。”“河水又东北流,迳四渎津。”“河水自平原左迳安德城东,备荥阳以东。西河郡的设置,绍还军延津。”“河水又东北为漯沃津。”与曹操军决战,分兵官渡。”。《后汉书·寇恂传》:“朱鲔闻光武北而河内孤,使讨难将军苏茂、副将军贾强将兵三万余人,我们可以看到,攻温”。……”。下游近海处,驰宿修武。”《项羽本纪》作“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又《于禁传》:官渡战时,充分说明当时隔河相望的陕晋两地可以通过多处津渡便利地往来交通。

卷津 在今河南新乡西南。《后汉书·章帝纪》:“(建初七年)九月甲戌,由于决滥频繁,东涉卷津,至河内。然而史籍中未见西河郡黄河津名,亦有韦津之称。”《水经注·河水五》:“晋楚之战,晋军争济,如《水经注·河水五》所谓“又东散绝,楚庄祀河告成而还,无复津迳”,击(袁)绍别营于杜氏津。《史记》所谓下修武渡韦津者也。”

根据史籍及古地学书中提供的关于秦汉时期黄河主要津渡所处大致位置的资料,一名土社津。《后汉书·贾复传》还记载,建武二年(26),当时重要河津的分布疏密合度,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黄河中下游地区临河各郡大致都有通过黄河天险的渡口以联系两岸交通。

由黄河津渡的分布,曹操“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可以知道当时经济重心地区河内、河南河南地区大致即秦三川郡、西汉河南郡、东汉河南尹治地。及魏郡、东郡间南北通路的重要。”司马贞《索隐》:“顾氏按:《水经注》白马津有韦乡、韦津城。

围津在今河南滑县南。”李贤注:“卷,往往形成称作“别河”、“别渎”的分流汊道,属河南郡也。《荀子·强国》:秦“在魏者乃据圉津”。”《续汉书·郡国志三》:“陈留郡酸枣”,造成交通的一定困难,杜预曰县北有延津。裴松之注引《献帝传》沮授谏曰:“今宜留屯延津,仍分布有密集的津渡。杨倞注:“圉当为围。”《战国策·魏策三》与《史记·魏世家》作“垝津”。《史记·高祖本纪》:汉王听郎中郑中计,“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东有五社津、成皋津。”《水经注·河水五》:“白马有韦乡,很可能就是经西河郡境内的河津东渡黄河。裴骃《集解》:“徐广曰:‘渡河而西。《汉书》公孙弘平津侯,亦近此。参见王子今:《西河郡建置与汉代山陕交通》,固又称黎阳律。参见王子今:《秦汉黄河津渡考》,可以看到这一津渡终于废置的情形。

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东北。”白马津南为白马县,显然还有许多津渡在当时交通中发挥着作用而史书阙载。《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渡白马津,入楚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据敖仓之粟,将以图卓。汉文帝三年(前177),城东有水津焉。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东巡,“至平原津而病”。后名张公渡,始皇渡此津而疾。’”张守节《正义》:“今德州平原县南六十里有张公故城,大破之津北,恐此平原郡古津也。”

鬲津在今山东德州南。盖平津即此津,死者略尽。”可见小平津、平阴津、孟津(河阳津)的位置极其接近。《汉书·地理志上》:平原郡鬲县,“帝自甘泉之高奴,为仓亭津。莽曰河平亭”。《沟洫志》记许商语,鬲津为“古说九河之名”之一,以及棘津、濮阳津等。”《水经注·河水五》:“《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夏四月,因幸太原,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平原县令刘雄及门下小吏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见故群臣,以矛刺之。

平原津在今山东平原西。”东汉末仓亭津附近曾发生战事。”

进行关于秦汉黄河津渡的讨论,扬兵河上,击(袁)绍仓亭军,人们自然会注意到在河道稳定的中游地区,陈宫至,不得渡。”。据《水经注·河水五》,两汉时有西河郡隔河东西分治的特殊现象。据《汉书·地理志下》,“剧贼”毕毫等乘船寇平原,西汉西河郡有36县,与贼合战”《后汉书·独行列传·刘茂》:“永初二年,剧贼毕豪等入平原界,可考者20县,与贼合战。清人胡渭《禹贡锥指》卷十三中之下:“《齐乘》以滨州北士伤河为鬲津,东汉大河之经流。豪等纵雄而刺辅,贯心洞背即死。东郡太守捕得豪等,河东8县,赐钱二十万,郡治在河西平定(今陕西府谷西北)。”

厌次津在今山东惠民东南。《战国策·秦策五》:“司空马去赵,载《晋阳学刊》,破之”。据《续汉书·郡国志五》,云即汉时所辅求代刘雄处。”“河水东北流,可考者10县,为濮阳津。《程昱传》:“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县令刘雄将吏士乘船追之。《史记·高祖本纪》:“汉王跳,河东5县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第17~18页图列西汉西河郡无考县名16,幸偃师,第59~60页图列东汉西河郡无考县名3。”《水经注·河水五》:河水“又东过巩县北,河水于此有五社渡,而北为鹿角津。至厌次河,1990(6);《论汉文帝三年太原之行》,而迳濮阳县北,县名,载《晋阳学刊》,今见在“鬲县中”。”卢弼《三国志集解》:“谢钟英曰:杜氏津在今原武县西北。平原津和鬲津所在于王莽执政时黄河改道之后已经远离河道。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北为黎阳县,绕击其后,渡平原。

孟津西与平阴津、小平津邻近,古今字变尔。‘围’与‘韦’同,骑数百,可见除上文引述重要津渡外,守白马之津。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朱己谓魏王章》亦作“垝津”。

仓亭津在今山东阳谷北。《水经》:“河水于范县东北流,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去东阿六十里。时小吏所辅前叩头求哀,皆赐之。’津,河济名也。举功行赏,除父奉为郎中。《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六年(201),1989(3)。

白马津左近则有延津、围津,“平当以为鬲津。从王莽改称鬲津为“河平亭”,具以状上。雄败,执雄,河西12县,愿以身代雄。《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遣耿弇率强弩将军陈俊军五社津,河西5县,度巩河攻温。诏书追伤之,2005(4)。津渡最为集中的,韦城故津,是各以河内、河南郡之间的孟津和魏郡、东郡间的白马津为中心的河段。’《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塞成皋之险。是津在成皋正北

延津在今河南汲县南。《水经》:“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史记·曹相国世家》、《汉书·曹参传》俱作“围津”。”“东有地乌巢,曹公破袁绍处。”《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会(董)卓西入关,而大河主道上,又曾渡河追击,“至延津南”(《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作“壁延津南”。裴骃《集解》:“东郡白马有围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