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宫廷社会史
1431800000007

第7章 征服者精英与皇亲(2)

1683年以后 ,征服时期著名英雄的后代更容易出任高级军事和行政职务。八旗爵位的承袭者还可通过自己的功绩获得新的爵位。在后征服时代 ,特别是在 18世纪 ,满洲旗人中有人获得了新的世袭贵族爵位。因侍奉三个皇帝而获高官厚禄的富察氏就是一个例子 (参阅下文)。

蒙古贵族

蒙古王公与爱新觉罗氏关系极为密切 ,这种关系始于 16世纪,一直持续到 20世纪初叶。蒙古贵族被纳入征服者精英集团的过程 ,与蒙古人归顺大清帝国的过程是一致的。

在17世纪 ,蒙古人可能占据着当时满洲的一半土地和后来名为承德的地区 ,所以 ,赢得他们的支持对满洲人统一东北地区是至关重要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采取了同样的政策 :提拔和赏赐 率众来归的蒙古部族首领。早期的归顺者 ,如喀尔喀巴约特部贝勒的儿子古尔布什等 ,被赐予高级爵位、牛录 (既有蒙古牛录也有满洲牛录)、各种礼物和爱新觉罗氏妻子。1644年之前共有 37位蒙古人拥有高级爵位。在整个清代 ,统治者都承认并奖赏战功和行政业绩。然而 ,清朝创立蒙古贵族圈的意义不在于承认个人的功绩 ,而在于他们与皇帝的战略和地缘政治考虑有直接关系。

早期的满族历史表明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能够抓住蒙古部族之间的世仇所提供的机会 ,分化和征服蒙古人。虽然 1593年科尔沁部参加了进攻努尔哈赤的九族联盟 ,但他们于 1627年和 1628年决定与皇太极结盟 ,共同对付察哈尔蒙古领袖林丹汗。其他部族踵行于后 ,东部蒙古各部和女真组成的联军打败了察哈尔蒙古人 ,他们在林丹汗于 1635年去世后归顺了满洲。

蒙古联盟通常是暂时性的 ,而且性质特殊。清朝成功地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赐予蒙古盟友贵族头衔。起初他们对察哈尔蒙古首领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虽然林丹汗的儿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成了额驸 (他的母亲成了满洲亲王济尔哈朗的王妃 ),但察哈尔亲王布尔尼的反叛 (1675年)凸显了更好地控制察哈尔蒙古人的必要性 ,他们被遣回了大同、喀拉干 (今张家口 )和独石口以北原来的牧区。1675年以后 ,每个察哈尔旗都被置于一位总管的掌控之下 ,后来 (1761年之后 )由一位都统掌管。察哈尔各旗还被安插进了不少喀尔喀、科尔沁和卫拉特军队。

奖赏盟友惩罚敌人是政治活动的一个通例。在这方面 ,清统治者走得更远。他们通过把蒙古部族编入旗籍的办法来削减蒙古世袭贵族的自主权。1636年,科尔沁、土默特、翁牛特、敖汉、奈曼、巴林、阿鲁科尔沁和札鲁特等部被编入旗籍 ,他们最终形成了两个盟 :卓索图盟和西盟 (或昭乌达盟)。内蒙古最后共有 24部49旗。新建各旗的行政控制权都不掌握在贵族之手。一个新的官职 ———札萨克 ———被设立起来负责旗务。虽然札萨克是从世袭贵族中挑选的 ,但清廷能够以各种各样的理由 (包括无能、年老和疾病等 )委任不同世袭家族的后人出任这个职位。札萨克也被置于高级行政官员的控制之下。负责蒙古各旗和各盟人事的中央机关是理藩院。

东部蒙古各部相对弱一些 ,并在 17世纪陷于分裂。他们最后被完全纳入了清朝的政治体系。清统治者接下来面对的是喀尔喀蒙古人 ,他们在 16世纪末 17世纪初控制着现今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东部蒙古各部一样 ,喀尔喀蒙古分裂为三个群体。左翼的 7个喀尔喀旗在扎萨克图汗的领导之下 ,汗位继承争端把他们与土谢图汗统领的喀尔喀右翼分裂开来。喀尔喀的第三个群体由薛禅汗统领。各部族间的内部争端削弱了喀尔喀蒙古的凝聚力 ,使他们难以抵挡其他蒙古部族的攻击。

虽然一些喀尔喀首领在 1635—1637年间向满洲人进贡 ,但满洲人与喀尔喀蒙古人的关系在整个 17世纪 40年代和 50年代都是极不稳定的。虽然内部四分五裂 ,但对满洲军队而言 ,散布在广袤地域的喀尔喀蒙古人是一支非常可怕的力量。随着 17世纪 70年代新的准噶尔汗噶尔丹统一漠西蒙古各部 (厄鲁特 ),喀尔喀地区的力量平衡出现了重大转折。噶尔丹是准噶尔重要领袖巴图尔洪台吉的儿子 ,他曾在拉萨学习 ,皈依了藏传佛教。因他父亲去世而引发的系列斗争使噶尔丹重返世俗社会。他于 17世纪 70年代统一了准噶尔各部 ,当时满洲军队仍在巩固对中原地区的占领。 1678年达赖喇嘛授权噶尔丹代表厄鲁特联盟与东部的喀尔喀蒙古人商讨厄鲁特人希望迁入部分喀尔喀草原之事。

当1688年噶尔丹率领准噶尔人对付喀尔喀人时 ,土谢图汗帐下的蒙古各部寻求清廷的保护 ,而扎萨克图汗及其帐下各部与噶尔丹结了盟。最后 ,所有喀尔喀部族于 1691年 5月在多伦诺尔正式归顺了康熙皇帝。他们的归顺对此后的事态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厄鲁特与喀尔喀之间的和谈失败了 ,康熙皇帝御驾亲征 ,经过一系列战役 (以 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为高潮 ),打败了噶尔丹。噶尔丹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准噶尔帝国的终结 ,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承袭其位 ,准噶尔人和他们的盟友继续挑战清朝的边疆政策至 18世纪。清朝平定帝国内亚边疆的军事努力直到攻占伊犁 (1756年)以后方告结束 ,在这些战役中获得的新疆域把中国的边界扩大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1691年以后清朝对喀尔喀的政策仿效了他们对待东部蒙古人的模式。汗国 (爱马克 )也被编入旗籍。虽然朝廷确认了薛禅汗、土谢图汗和扎萨克图汗的头衔 ,但只给了他们名义上的统治权。 1728年,当赛因诺颜汗在土谢图汗的领地上被立起来后 ,爱马克就变成了 4个盟。旗和盟都由理藩院委派的札萨克掌管。消除喀尔喀自治的时间不少于 40年。

在行政上外藩蒙古各旗与蒙古八旗是分开的 ,在整个清代都保持着更大的自治权。因而 ,皇帝创建了一系列行政职务监管外藩蒙古事务。18世纪中叶 ,皇帝委派一名将军监管喀尔喀旗务 ,他驻扎在乌里雅苏台。乌里雅苏台将军取代了原先设在科布多的指挥部 ,该部是 1718年设于当时的喀尔喀与准噶尔边界的。科布多成了新机构的治所 ,有自己的办事大臣 ,管理漠西蒙古疆域 (1761年)。1758年,有一位大臣驻于库伦,管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事务。1786年,库伦办事大臣又接管了东部土谢图汗和薛禅汗的爱马克行政管理事务。

到清代末期,外藩蒙古共有大约18个盟201旗 (译者按:原文为200个旗,经详查后应为201个旗,其中漠南51旗,漠北86旗,漠西64旗)。由于夏冬季节逐水草而迁徙的范围被限定在清廷划定的区域之内,传统部族民众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蒙古人不能迁往本旗之外的牧场了。1843年以后,想迁出限定区域的蒙古人和喇嘛需要申领关防。此外,在泛满洲化的背景下,在清廷的鼓励下,藏传佛教寺庙在蒙古地区急速扩张,对蒙古文化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作为征服精英集团组成部分的蒙古贵族内部是有区别的。皇帝施予内蒙古贵族的恩宠最多最厚,他们与清统治者结盟的历史也最久。虽然清统治者确认了喀尔喀可汗们的传统的地位,但他们非常谨慎地限制喀尔喀贵族的领地和爵位。有一项研究表明,喀尔喀札萨克中有一半是一等台吉 (蒙古的亲王衔),超过三分之一是辅国公,而内蒙古各旗的札萨克中有五分之三是拥有头三等爵位的王公。虽然也有明显的例外,但喀尔喀贵族和青海、新疆的蒙古贵族一样,贵为额驸者较少。

无论地位高低,所有蒙古人都得服从北京设立的官僚规制。他们的爵位须得到理藩院的确认,该院保存着贵族爵位证书,并负责处理继承事务。没有理藩院的批准,任何人不得承袭爵位。即使清廷真的惩罚蒙古贵族,也比惩罚皇亲国戚宽容得多。有一项研究表明 ,多数蒙古贵族得到了提升而非降级 ,虽然世袭爵位依辈分递减 (除非拥有者得到 “世袭罔替 ”之特权)。

蒙古人给予了清朝很有价值的帮助。驻扎在清俄边界上 82个要塞中的许多官兵是蒙古人 ,他们还出兵参加了征伐漠西蒙古人的大多数战役。蒙古王公和满族人同在理藩院为官。许多蒙古人担任清朝的文武官职 ,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贵族爵位。其中一个例子是班第 (死于 1755年),他是隶属于蒙古正黄旗的博尔济吉特蒙古人。他从八旗官学毕业后进入官场 ,先后在理藩院、兵部和各省任职。他在 1754—1755年平定准噶尔之役中的表现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并获得世袭一等子爵。班第是 50名画像悬挂在紫光阁、画像上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名的大臣之一。虽然班第本人被升为一等公 (1755年),他去世以后 ,他儿子巴禄承袭的是子爵爵位 (译者注 :此处原文有误 ,应为一等诚勇公)。

清廷以官职和荣誉表彰著名的蒙古部族后代 ,与对待满洲征服者英雄的后代一样。土谢图汗爱马克的名将桑斋多尔济是土谢图汗的弟弟察珲多尔济的后代。他是清廷公主之子 ,在迎娶一位公主之前就被提拔到北京的宫廷任职。他在 1756年平定青滚杂卜叛乱中起了重要作用 ,后来担任驻库伦的蒙古大臣 ,与他们家族的其他许多成员一样。

策凌 (死于 1750年)是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策凌是一位喀尔喀贵族 ,在他的部族领袖土谢图汗于 17世纪 80年代归降满洲人后 ,他被引介到清宫。1692年,康熙皇帝叫他到上书房学习。 1706年,他迎娶了皇帝的十公主。1710年十公主去世后 ,策凌率下属来到额尔德尼召西北的牧场 ,他在那里成功地统率清军在平定厄鲁特的战役 (1721年)中打了胜仗。1723年,已是郡王的策凌奉命巡视阿尔泰山各处关隘。他帮助族人获得了赛因诺颜汗位 ,代表朝廷在恰克图进行谈判 (1727年 ),并签订了条约。他因 1731年平定厄鲁特之役中的战功而被封为亲王 ,并获赏银 10000两。翌年 ,他被授予 “超勇 ”称号 ,以表彰他在额尔德尼召击败厄鲁特战役中发挥的作用。作为乌里雅苏台将军和赛因诺颜汗的盟长 ,他被允许 “像皇室成员一样 ”系黄带子。策凌是在太庙立有牌位的仅有的两个蒙古人之一。策凌的孙子拉旺多尔济迎娶了乾隆皇帝的七公主 (参阅第四章)。策凌家族与皇家的姻亲关系一直保持到清王朝结束。第七代孙那彦图亲王 ,迎娶了庆亲王奕劻的长女。义和团运动后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时 ,那彦图陪伴左右在她召见蒙古贵族时充任翻译。

汉军

并非所有汉军都是汉人后裔 ,汉军的名称也不是起源于种族 (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柯娇燕指出 ,“尼堪 ”一词 (后来被译为 “汉人 ”或 “中国人 ”)最初的含义更为宽泛 ,指的是按照 汉(“) 人的方式 ”生活的人。这个名词被用于称呼 1644年之前居于辽东并加入满洲征服大业的各族民众。1644年前自愿归顺满洲的东北人都被编入汉军。汉军最初是辅助蒙古和满洲骑兵的炮兵队。

归降满洲的最著名的汉人是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继茂。这些前明降将被加封亲王衔 ,并有公主下嫁。但后来他们在失败的反清叛乱 (1673—1681)中失去了一切。许多名气略小的人物 ———其中有 25人在 1644年以前就有了高级爵位 ———也建立了贵族世家并一直维持到清亡。他们当中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李永芳 (死于 1634年)。他是守卫抚顺的明军将领 ,未经力战就把抚顺拱手让给满洲人。在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 ,他被编入汉军正蓝旗 ,成为三等总兵官。他的后代承袭三等子爵爵位 ,子孙中有许多人以自己的功业获得了贵族爵位。到乾隆末期 ,李永芳的爵位已传了 10代。

康熙皇帝把自己的九公主赐婚给了佟国维 ———皇帝的舅舅和岳父 ———的孙子。佟国维是家族中侍奉满洲人的第二代。抚顺佟氏最终因功业卓著而被改编入满洲镶黄旗。佟家有 5人在满洲军队中为将 ,6人为大内侍卫 ,13人在八旗中任都统 ,12人出任巡抚或总督 ,数人出任中央各部尚书。佟家的另一个名人是隆科多 ,他在康熙末年担任步军统领。一般认为是他辅助胤禛登上了皇位。

贵族还有其他几种。第一种是宗室 (将在下文讨论 ),由宗人府统管。第二种是外藩蒙古贵族 ,由理藩院管理。其他贵族都由吏部管理。约定俗成的一条规矩是 ,皇帝一般要把岳父封为公 ,可承袭三代 ,妃嫔的父亲所获爵位低一些。与以前各朝各代一样 ,清朝也封赏孔子后裔 ,授予曲阜的孔氏家族族长公爵爵位。1724年,雍正皇帝还授予明朝皇室后裔朱之琏一等侯爵爵位 ,春秋两季还派他前去祭祀明朝皇帝陵。1749年,这个朱氏家族被封为延恩侯。

爱新觉罗

宗室是由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创建的。通过采用这个名称 (“爱新”在满语中意为 “黄金 ”,是金朝的名称 ),努尔哈赤确认了女真金朝的合法性 ,并把自己的子孙后代与其他觉罗 (或氏族 )区分开来。正如佟万伦指出的 ,关于满族起源的说法于 1612年在《满文老档》中初次出现 ,在 1635—1636年的《旧满洲档》中得到了详细阐述。到1655年,《大清实录》(1635年以后以满、蒙古、汉文编撰 )中收入了关于爱新觉罗和满洲人起源的解说。完整版的神话宣称 ,满洲人起源于布儿湖地区 ,该湖位于长白山 (现今中国吉林省与朝鲜边界的界山 )东北布库里山下。有一天 ,三位仙女到湖里洗澡 ,圣鸟喜鹊衔来一枚红果 ,当名叫佛库伦的仙女吃下红果时 ,红果下沉入腹 ,怀胎成孕。佛库伦不能再与姐妹重返天庭 ,她留在凡间 ,生下了满族的始祖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听从母命 ,乘一小舟顺流而下 ,来到有三个部族长期争斗不休的地区。布库里雍顺对他们宣布 ,上天已赐予他爱新觉罗姓氏,派他前来调解部族间的纠纷。他解决了他们之间的争端后 ,他们尊他为主。布库里雍顺采用满洲为其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