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道:中国生活艺术读本
1433500000008

第8章 名茶与生活的相遇(3)

乌龙茶后来渡海到了台湾,其名字也发生了变化,当地人都叫它“冻顶茶”。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台湾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是—个有志青年。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怎么去呢?乡亲们得知此事后,都纷纷捐助,给林凤池凑路费。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想念他们。”还交代说:“考上了,以后要再回台湾,别忘了这是你的出生故里啊。”林凤池学问好,考中了举人,住了几年后,决定回台湾探亲,临行前考虑带礼物的问题,觉得福建武夷山的乌龙茶有名,就要了36棵乌龙茶苗带回台湾,种在了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乡亲们的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采制的台湾乌龙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觐见皇帝,他把这种台湾乌龙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说:“好茶,好茶。”问是什么地方的茶,林凤池说是福建茶种移至台湾冻顶山采制的。道光皇帝说:“好吧,这茶就叫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茶”。

益寿绿叶红镶边

乌龙茶到底是什么类型的茶叶呢?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它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的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间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类型。乌龙茶能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在日本被称为“美容茶”、“健美茶”。

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公元l’725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公元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公元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

在台湾,乌龙茶代表半发酵茶家族中的一种做法,同时也代表一种茶树品种名称。“青心乌龙”这个品种,在台湾只要有产茶的地方,几乎都有它的芳踪。

茶农们习惯称它为“乌龙”或“乌龙仔”,不论用“乌龙”还是“乌龙仔”,所做成的茶大家都叫它“乌龙茶”。而在产制乌龙茶的茶区,所栽种的品种,不单单只有青心乌龙。

因地区的不同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茶种,如青心大有,武夷,梅占,水仙,佛手,金萱,翠玉,台茶4号、15号、16号、17号等。从这些茶树上所采收的茶菁,只要按照乌龙茶的做法,制成的茶也叫做乌龙茶。

目前台湾产制乌龙茶的地方,不但涵盖了南北,也贯穿了东西,北至桃园,南到屏东,西部平原到高山,东由花莲到台东,可谓茶香满宝岛。在研究单位里,把乌龙茶归类为半球形的包种茶。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需求,除了少数地区所产的茶,它的外形几乎都做成球形或更甚者做成珠形。这都因消费大众误以为乌龙茶外形愈美品质愈好所致。

其实即使茶叶的外观再美,一经开水冲泡后,同样是舒展开来,品茶最重要的是闻其香、品其味,只求外观的美,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尽管如此,乌龙茶的外形也不能太离谱,外形要呈自然弯曲,条索紧结,整体颜色墨绿鲜艳。由于制作方法雷同,不同名称的乌龙茶所表现出来的香气、滋味也会大同小异,一般消费大众很难区别。

乌龙茶内质的要求为:茶汤色金黄明亮,清澈有油光;香气因制作不同可以表现为各种不同的花香或熟果香,以高扬细长纯正为佳。滋味甘醇厚重滑口,以不苦涩为佳。

台湾生产乌龙茶的地方很多,因为产地不同它的名字也就不同,名间乡所产的茶过去叫埔中茶,现在叫松柏长青茶。竹山镇的茶以前叫照镜山茶,现在叫杉林溪茶。鹿谷乡所产的茶叫冻顶乌龙茶。中寮乡的茶叫二尖茶,水里、信义所产的茶统称为玉山茶,又名为沙里仙茶和塔塔加茶。仁爱乡因地区辽阔产茶区包括大同山、东昭山、清境农场牦峰、翠峦、红香、平静等地区,对外统称高山茶或直接以地名称呼。

乌龙茶不仅来历神奇,而且其饮用也是颇有故事的。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

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他们认为不“洗茶”的人“不讲卫生”“不懂茶艺”。但是否想过,这样“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其实,“洗茶”一词始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

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速去除。

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中不卫生的灰尘等东西。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

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为拓宽我国乌龙茶销路,谋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洗茶”用语宜修正为“浸茶”或“温茶”较为确切和科学。

看来,乌龙茶身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这就需要大家自己去品茗了。

“不知春"里品人——武夷岩茶

福建省武夷山岩茶又叫“不知春”,为什么叫不知春呢?传说有个叫寒秀堂的书生,爱茶如命,读《茶经》,吟茶诗,作茶赋,喝山茶。一天,他听人说武夷山山美、水甜、茶香,便要亲临其境,尝试一番。但来到武夷山后,不巧清明、谷雨已过,春茶采摘已毕,甚为扫兴。但他被武夷的山光水色吸引,顺山路来到九曲边,看到了“水仙”茶,在九龙窠看到了“大红袍”,在慧苑坑看到了“白鸡冠”,在凤林丹岩看到了“吊金龟”等等茶树名种,只是茶树上的嫩梢芽叶已不多见。当他走到天游峰下的一块大石旁时,忽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似兰又似桂,清甜浓郁。顺着香味走去,来到一个阴暗冰凉的岩洞,发现在石头堆里长着一株大茶树。树叶又大又厚,满树郁郁葱葱,随风摇曳。寒秀堂忍不住感叹地说:“春过始发芽,真是不知春哪。”话音刚落,洞外传来一阵笑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个红衣姑娘提着茶篮站在洞口,笑吟吟地说:“哎呀,‘不知春’这茶名起得真好,谢谢先生。”红衣姑娘是武夷山的茶姑,年年到此采摘香茶,但始终不知其名,刚才听到书生给茶树起了个美名,忙施礼道谢。寒秀堂却不好意思地说:“小生不过随口说说而已,既然姑娘喜欢这个名字,就管它叫‘不知春’吧!”

虽然这些名人没有炒热该茶,但从北宋开始,该茶却悄然进入了京都皇室,而到元明时期,该茶更是成了贡茶。这就奇怪了,是谁让武夷岩茶成为贡茶的呢?原来是元代一位名叫高兴的官员的贡献,那么高兴是何许人呢?高兴,字功起,蔡州人。少年豪放好武,曾入山狩猎,一箭射死猛虎。

后为宋朝黄州制置使陈奕麾下武将。南宋德祜元年随陈奕降元。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卒后谥武宣,追封梁国公,加封南阳王。

溪边奇茗冠天下

传说归传说,事实上,武夷岩茶作为十大名茶之一,很早就有人加以推介,唐朝的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把武夷岩茶尊称为“晚甘侯”;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中说“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宋代的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轼在《咏茶》中说“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等等。但他们在规模、手段和效果上都不能与高兴父子相比,因为在传媒相当发达的当代,文学尚且处在社会边缘,更何况在古代,凭借躲藏在字里行间的几句佳言美语不仅不可能形成什么舆论氛围,更不可能影响什么行政措施,充其量不过是土大夫们应酬消遣时互相唱和恭维的话题罢了。

不过,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却不是很好,那是为什么呢?原来,查慎行有一首《御茶园歌》,该诗把武夷山御茶园的兴废归咎于横征暴敛的高兴父子,说他们是“灾黎元”的罪魁“祸首”。更有甚者,有书竟然记载高兴在政治上不可靠,经不起考验,有叛国的污点。说他身为宋朝武将,拿着丰厚的俸禄,肩负保家卫国的职责,按道理,在国难面前,他要冲锋陷阵救亡图存或者马革裹尸战死疆场以报国家,可他非但没有恪守这一传统美德,反而贪生怕死地跟随顶头上司陈奕降元当了异邦的爪牙,实在有失汉民族的凛凛气节。

他的人品如何,已经无从查考了,姑且信之。然而,就武夷岩茶而言,他却是一位大功臣。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公元1279年,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了“石乳”,作为土特产敬献给大主子元世祖忽必烈以表孝心、以报宠恩。孰料,兼具活、甘、清、香的口感和消化药用的武夷岩茶不仅讨好了满装牛奶羊肉入主中原不久的主子的胃口,而且也讨得了主子的欢心,人被擢升,茶被钦定为御用贡品。于是,民间茶坊成了皇家茶园,而自产自销的私营个体成了包产包销的官营公司,到后来,引车担浆者牛饮解渴的粗茶,成了王公之辈微啜细品的香茗。自此以后,武夷岩茶的名声自官场传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漂洋过海,令后来的英吉利小岛上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口齿生津之际抒发了一通浪漫的情怀:

我觉得我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

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真可惜酒却是那么有害,

因为荼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日本女作家左能典代更痴迷得推崇备至,情不自禁地说道:“谁喝了武夷岩茶,谁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为了进一步稳定武夷岩茶的地位,高兴不仅自己努力,而且还带动自己的儿子来做这件事情。他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一职后,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到公元1302年,高久住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御茶园设有场官、工员。

场官主管岁贡之事。后来贡制扩大,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采茶36()斤,制贡茶五千饼。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必须精制成贡茶,沿着驿站递送进入大都(今北京)。

武夷贡茶鼎盛于元朝。元亡明兴,贡茶制度仍沿袭前朝,明朝洪武年问,皇帝朱元璋诏令全国产茶之地按规定的每岁贡额送京,并诏颁福建建宁(武夷山当时归属于建宁府)所贡的茶为上品。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并下令不得捣为“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成芽茶入贡。明朝嘉靖年问,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茶业衰落,武夷岩茶遂免于进贡。御茶园前后经历了255年。御茶园精制贡茶,取晚天子,源于进献贡茶的北宋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其造成加重茶农负担的后果,理应受到抨击。但由于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贡茶,使武夷岩茶品质更精,影响更大,为世人青睐,被皇帝所认可,进一步确定了武夷岩茶的高贵地位。

世间的事真堤说清楚,种瓜就得瓜,科豆就得平豆,司有时种瓜不仅得瓜还得豆,就像花开两朵—样,—朵香自己,—朵香别人,达到了主观和客观的双赢。高兴父子就是这样在有意无意中歪打正着地使武夷岩茶飘香千里万里千年万年,使得我们不得不—改主日蔑视的心理而重新审审f也f门的行为了。武夷岩茶出名后,很快就声名远扬,连外国人都知道了。公元1610年,荷兰人将它们带往欧洲,公元1640年首次进入英国。此后近两百年,欧洲国家都盛行喝武夷岩茶,且这一业务长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承接。然而,到了公元1834年,长期经营华茶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丧失了茶叶进口垄断权。自行生产茶叶便成了这个贸易巨头的主要目标。为了移种中国茶,

掌握中国的制茶技术,东印度公司找到了福琼。

福琼何许人也?如今在伦敦吉尔斯东大街9号的墙上有一块蓝色的牌子,上面镌刻着这样的字句:植物学家福琼公元1880年逝世于此。福琼(Fortune)即罗伯特·福琼(:Rorbert,Fortune,公元1813年一公元1880年),也有人译做复庆(Fortune),在公元1842至公元1845年间,他曾作为伦敦园艺会领导人在中国待过一段时间,对中国比较了解,回国时带回了100多种西方人没有见过的植物。福琼于公元1843年7月在武夷山采集植物标本时,对九曲溪的绮丽风光着迷而绘有一张《九曲风光图》,该图刊在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文本上。

像这样一个拥有植物学家头衔的英国绅士,人们很难把他和间谍联系在一起。然而法国《历史》月刊2002年3月号文章却惊爆一个秘密:福琼窃取中国茶叶机密。英国驻印度总督达尔豪西侯爵于公元1848年7月3日命令福琼:“你必须从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挑选出最好的茶树和茶树种子,然后由你负责将茶树和茶树种子从中国运送到加尔各答,再从加尔各答运到喜马拉雅山。你还必须尽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经验的种茶人和茶叶加工者,没有他们,我们将无法进行在喜马拉雅山的茶叶生产。”福琼在东印度公司每年500英镑薪酬的驱使下充当起了间谍的角色。

公元1848年9月福琼抵达上海,然后到黄山,而后又到了宁波,在公元1848年12月15日写给驻印总督的信中,他高兴地报告:“我已弄到大量的茶种和茶树苗。”此后,他及其随从到了武夷山,其问住宿在一些寺庙里,打听到一些茶道的秘密,还了解到了使绿茶变成武夷岩茶的过程。同时,他还为打通武夷岩茶到福州的运输通道出主意,并招聘了8名中国工人到加尔各答。

三年后,福琼终于完全掌握了种茶及制茶的知识和技术,从此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加大,世界的茶叶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在印度茶叶的挤压下,武夷岩茶的出口市场日益萎缩,到1939年时,福建武夷岩茶的出口降到最低点,只有约2万5千担。当然华茶的衰败和武夷岩茶风光不再的原因远没有那么简单,但福琼窃取中国“近5 000年历史的诀窍”,极大促进印度茶叶种植业的发展却是毋庸置疑的。回到英国后,福琼发表了他的旅行手记,丝毫也没有透露与他的间谍使命有关的细节。他从手记的出版中又获了利。

武夷山的风光别具一格,吸引了不少游人。武夷山所产的茶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味兼红茶绿茶之长。来游武夷山的人,都要品尝一下武夷岩茶。这里流传着一个袁枚品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