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道还元注疏
1435500000015

第15章 症候源流详解(7)

吕真人曰:何谓泥垣客水灌?泥垣者,即指人之中宫而言。泥即土字之义,垣有墙垣之义。人之中宫四面有如墙垣,故曰泥垣。中宫之上,虽不可燥,然亦忌湿。谓之客水灌者,即湿气聚于中宫之谓也。盖人多因气之不运,下之真火衰,然后所依之谷水,生成痰湿;或气不运而血多损,致招外之水湿,从毛窍直入,先注于中宫。内外交并,而中土之气重矣,故谓之客水灌。客水既灌于宫中,则日久散溢而流布,举四方无不受其害,故谓之湿流四方。四方即指周身四体而言,或先注于上,则上身先肿;或先注于下,则下身先肿。但寒湿与热湿,则各因乎其人。此等肿症,其端不一,总不外虚实二字括之,虚则补,实则泻。倘若虚而不能补实而不能泻,则难矣。大抵实者治之较易,虚者治之较难,虚实交相夹杂者,尤足令人踌躇审酌。更有一种五气颠倒杂乱乖逆者,往往无药不愈,实无药能愈,则亦一有形之鬼耳。此一节言水湿聚中宫之害,但学者应各按其根由,以酌驱治之方,不可混而施行也。

疏:

此言“湿阻中焦”而导致的“水肿”之病证。《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水肿候”云:“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府蔵,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隋·巢元方撰《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二十一,《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地室狂火烧,燥止五位。

吕真人曰:何谓地室狂火烧?地室者,亦指中宫而言。中宫固不可湿冷,尤患火烧而燥烈,谓之狂火者,乃无根之火或由多食辛燥等物,积而成火,或郁积成痰生热;又或有时身临燃火之场,外热从腠理直达,入于中宫而成火。但外火之入,亦因中宫素有火之根苗,始能相感而发。凡此皆谓之狂火烧。其始发也,或口臭,饮食渐灭,其相反者,则饮食加倍而面黄体瘦。又其甚者,则四肢挛掣而为痛,不能行持,或反逆,一食即吐。然中宫之火,虽至盛极,亦只在中宫作恶,不向别宫烧燃,故曰燥止五位。夫曰五位者,何?河图五为中土,故云然也。果其症与脉合,治法无他,大用泻胃之药,反手即愈。愈后,则须慎饮食,以防其复发。非有别策,无待他图。此一节,言火困中宫者之无难治也。

疏:

此言中焦有火,脾有热胃有火所致诸症,如中医“消渴”之“中消”,西医的糖尿病即与此相似。《黄帝内经素问》云:“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唐·王冰次注,宋·林亿等校正《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三,《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运转百货,驾驭众司,山虞藉以厚生,反奸还当内省。

吕真人曰:何谓运转百货?乃人所食之百物,聚于中宫,为脾胃所运动,使之变化,胃则主乎乘载,脾则主乎运动,化其形质,其精英则留于内脏而长气血,糟粕则运转而使之去,故谓之运动百货。何谓驾驭众司?众司者,指各宫之主而言,驾驭者,有统摄之意。盖心肝胆肺肾及命门大小肠各经,无不为中宫所统括,犹之乎河图水火木金,分镇八方,实统领于中五也。中宫一败,众司皆失其职,人之享大年者,首在中土无亏,此天地自然之理,不易之妙用。试于其驾驭而随举以言之。山虞藉以厚生者,何?山虞乃掌山林材木之司,此即以喻人之肝也。何谓藉以厚生?藉者,藉乎土也。人之中土苟不治,土瘦则木衰,土崩木必斜,土燥木将落,土过湿则木易朽,故必中土无患,而后肝木得以遂其生机,畅其茂育,谓之藉以厚生,不信然乎?何谓反奸?即肝木之受病也。盖肝之衰残不能荣畅,皆由土瘦致之。虽木原来是克土之物,然实藉土以生,故肝木衰残作患,其本原亦多因土之不治,所以必当内省。省者,原乎土之谓。土必培养使之厚,然后木得植其本根。源流不外如此。此一节与下节,皆申明驾驭二字之理,使学者知中土为人五脏之要领,而达乎其本也。

疏:

此以肝脾之关系为例,说明脾土的重要性:“虽木原来是克土之物,然实藉土以生,故肝木衰残作患,其本原亦多因土之不治”。

水衡赖以壮志,退弱缘失扶持。

吕真人曰:何谓水衡赖以壮志?水衡者,掌川泽之司,即以喻人之肾也。水本为土所克,何以独云赖以壮志?盖土运化百物之精华,而生阴海之精,且生金以益水,故土虽克乎水,而实有壮乎水之奇功,谓之赖以壮志。试思人之中土安和,则百脉为之流畅,肾水自然日充,即此便见中土之有资于水也。何以退弱?退即水之退,弱即水之弱,水之退弱,其根由有因土败不能生金,而水无源,且土败不能止水之泛流,而阴海之水遂至灭消者。水败由土先败,故曰缘失扶持。皆言土之不能保其安和也。此种症,世人罕知。因水之退弱,由渐而至,不甚警觉,非同火逼水溢等类之猛,所以人罕细究。治之固当益水,尤当理其中土,使之安和,自然水日充盈也。此一节与上节,皆举以为驾驭众司之一验,亦不可视为等闲。人当静参之。

疏:

此以脾肾关系为例,说明脾土的重要性:“土虽克乎水,而实有壮乎水之奇功”。

万化原可兴,百恶亦可作。所以五行无土不生,千川得土以镇。

吕真人曰:万化原可兴者,盖以中宫之土,为化育之本,宇宙间惟土可以兴万化,人身亦惟中宫之土,兴一身之化育,故谓之万化可兴。何谓百恶亦可作?盖人之中土,一不安和,则诸灾并作,八方之司,皆受其累。主气者不能长乎气,主血者不能生乎血,主水者不能生乎水,掌火者不能调乎火。其余诸经百窍,无不受累靡穷,故谓之百恶亦可作。合而观之,五行中水火木金,各统其职,分镇八方。其生生之根苗,皆自中土始,亦犹之乎河图五行,皆自中五生出也,故谓之无土不生。千川得土以镇者,试观宇内川流,枝分万沠,合流统会,而至于海。若无土以镇收之,则无所依归,且不知倾荡于何所。人身中之川流,亦赖土以镇,方不至于倾荡,故曰得土以镇。此一节,统承上文以明中土之功用极大,不可不首为调理也。学者志之。

疏:

沠:古同“派”,水的支流。

此统括脾土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金匮要略》云:“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调则荣卫相得,血无妄出。”汉·张机撰,嘉兴徐彬注《金匮要略论注》卷十六,《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因其变故,补不足而削有余;使之安平,致广生而昭大化。

吕真人曰:因其变故者,即中宫之土受病,察其变出之端绪,与脉理相符,或变而兼错出于别宫,百变而不离其,则谓之因其变故。何谓补不足而削有余?不足者,亏歉之义;有余者,太过之义。夫土亦安有太过?盖中宫或夹实火与实积,便是太过。惟视其不足,则培养以补之,有余则推泻以削之。譬如地上有土石推塞,务要划去,以免阻碍之意也。此调养其土,不至太过与不及,常得其至中,然后中土安乐而平顺,故曰使之安平,使治。内包许多调治之法,果能使其中土安乐平顺则百病不生,诸脉调和,其生生之妙,运转于周身,不诚广乎?故谓之致广生。广生既可致,而身中化育之极功,遂昭明于无外,谓之昭大化。此一节统括本宫,而浑言调养中正之要。从八方而说归于中,亦合乎天地之道。学者勿忽焉可。

疏:

此言脾胃病之治则:“补不足而削有余,致广生而昭大化”。《御纂医宗金鉴》云:“胃为后天之本,不及固病,太过亦病。”《御纂医宗金鉴》卷三十二,《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要之,坤土率艮土以化成,权操生死。

吕真人曰:八卦每宫已历历,枝分节解矣。若统其要而论之,坤与艮同位乎中宫,坤土分其权于艮土,实统率以任化成之功,居中以制外。土治则木由斯长,水由斯纳,金得所藏,火得所归。若土不治,则水为泛滥之水,金为亢露之金,木为无根之木,火为野烧之火。然则土之所司,其权不诚重乎?人之生死,权实操于此。宫得土则生,失土则死,推之,土治则生畅其机,土病则身受其患,亦一理也。土虽至顽,其功用实最大。此一节,总结上坤艮二宫之大意也。

疏:

坤土即胃,艮土即脾。此总结脾胃之功能。

震木统巽木而藏纳,令掌荣枯。

吕真人曰:震木统巽木者,震为肝,巽为胆,肝统乎胆也。何谓藏纳?藏者,藏乎魂也;纳者,纳乎血也。肝胆二宫荣美畅发,则魂安血和。其和于体貌,有充实壮盛之气象。倘木或受伤,则魂不安,血不畅,其著见于形色,则有败苗槁木之意概,至其作患,则上已一一发明于本宫矣。谓之令掌荣枯者,即以木得所,则外亦有荣美之态;失所,则外自有枯槁之形也。木之宜调理,岂虚语哉?但调理固须药品,尤在遏情止欲,不使木被风摇。倘情欲多牵,徒凭药味,未见调理之能顺木之能畅秀也。此一节,总结上震巽二宫而言。木之妙用,以见调养之不可不周焉。

疏:

震木即肝,巽木即胆。此总结肝胆之功能。

坎握润下之功,非火不治。

吕真人曰:何谓坎握润下之功?盖坎为水,水曰润下。人之肾主乎水,水亦依然润乎下也。论其常理,得水以润,然后火不燥。此特云非火不治,则何以故?盖水之性,惟润乎下,则只觉其下流;若不得火,则水第趋于下,而不能上升;水若不升,则上部岂不枯燥?所以水必得火而后上升,以滋润乎上部也。且更有说水不得火,则水为冷水,着木而木不生,着金则金寒,着土则土湿冷,水亦为无用之水,尤恐有泛滥之忧。乌乎能治。所以水非火亦不治,其中至理,人多昧昧,特为剖明,使人知究心于此也。此一节,总结上坎宫为生身之本,而申言其相需之妙用也。

疏:

坎即肾脏,此总结肾中水火之功能。

离为温中之本,无水则炎。

吕真人曰:离何以为温中之本?盖离为火,火入中宫而后不冷,不冷而后有生化,故中宫藉火以暖之,离所以为温中之本也。然火性最烈,触物便伤,若无水以制之,则不免于燋燥,所以火又赖水以济其美,不得水则火愈飙而愈烈,势必火炎昆冈,观此便可识水火交济,而成化育之功。此中奥蕴,知之者鲜矣。此一节,总结上离宫火德,而申言其所相助之功能。与上节合观,而皆有至道在其中焉。此中妙奥,能悟者,其学过半矣。

疏:

离即心,此总结心之功能。

兑苟失位,声气安求?

吕真人曰:兑为西方之金,在人为肺,何以谓之失位?金燥金破,金实金伤,皆谓之失位。金主乎气,金若失位,则气不治,前已论之详矣。惟其气不治,故曰声气安求。或发声而气不接,或吐气而声难出,或声与气皆奄奄欲绝,皆金之失位所由致也。治则或宜培土,或宜罢火,或宜益水,各各不同,但当究其端绪,不可错认。前亦分明论之。此一节,总结上兑宫而言其患。学者不可不为之细究也。

疏:

兑即肺,此总结肺之功能之一。

乾若招非,官司互变。

吕真人曰:乾若招非者,乾为首,居最尊之地,实统众司而咸会。乾宫受病则庶司之会于乾宫者,皆起蟊贼之祸。此倒用之句也,当解作官司互变,则乾宫招非。如此看便了然。盖乾宫通五脏,内之五脏,有变故皆应于元首。曰官司互变,即五脏之变也。其应于首,即乾之招非也。此一节总结上乾宫,而言其统会各经脉络。治则按各经而察其发见之端,上文详别之矣。学者自当推究详明可也。

疏:

乾亦即肺,此与“兑苟失位,声气安求”合而总结肺之功能。

或贻外来之劫夺,或由内发而牵连,无不包管于易象,即以著见于周身。

吕真人曰:此统结上数宫之变故,而合以言之。或贻外来之劫夺者,盖病有自外而入,感于四时不正之气,风寒暑湿从腠理直入中于经络,直劫内之正气,正气不能敌,则不正之气胜,而病遂进。然皆由招之使至,若内固而腠密者,不正之气断难入;惟内虚而腠疏,不正之气始冒袭而入,俨若招之使来,故直谓之贻外来劫夺。何谓内发牵连?内发者,五气不平,互相戕贼,致生疾病,由内而发于外,谓之内发。何谓牵连?或一宫生其祸端而连及于别宫,或此宫病息而所牵连病未已,又从而连去,节外生枝,如藤之延蔓,故谓之内发而牵连。症候多端,莫可纪极。然症虽千变万化,要不外阴阳五行之不顺所致。阴阳五行,皆易象所统括,一包而无一不包,故曰无不包管于易象。所以篇内特以八卦统之也。百病可以八卦统之,其理自可一一推究,而尤有著见之可凭。著见者,症之所流露也。合周身而皆有可验。但患学者浅尝辄止耳。

疏:

此即医易同源之谓。

触类旁通,察之明而见之定;潜心体认,理其本更治其标。语求统宗,不为泛涉;人思集益,可试静观。

吕真人曰:触类旁通者,症候多端,自当由一端而竟万端,且因其委而穷其原,谓之触类旁通。假如同是水不治,则当究其所以不治之故,自得其所以治之方,其余仿此。又如同是一症,而同中未必无异,则当究其所以异,最忌执一也。人苟能触类而旁通,则真见日广,随所遇而无不察之明,察之既明,所见自然有定,亦何至临时疑惑也?但临症之际,尤贵沉潜其心,不可躁妄,则体认自细,由是制方以治病,自得其治之之妙用。或理本,或治标,或舍标而治本,或本与标齐治,无不得其当焉。所以贵触类旁通者,因篇内语语,只求透明其统会之宗旨,不为枝枝节节,至沉烦而莫可纪。故语得简要,而不流于泛涉,但患人自矜高不思进益耳。果欲多方集益,求医道之宗旨,将此静观,自然有得。倘或不信,何以试之?今所以呕心作此者,亦欲人同登斯道之堂耳。人自当细为体会,庶不致以蒙昧终也。

疏:

此与上段共言医易汇通之重要性、必要性。《类经附翼》云:“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明·张介宾撰《类经附翼》卷一“医易”,《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顺德卢梦龄初校

南海李小溪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