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道还元注疏
1435500000029

第29章 天地心详解(1)

吕真人曰:此篇即天地以推究其心。举凡言中者,是因为人与天地本同一真灵。惟欲究天地之心,万物实咸通焉。”唐·王冰次注,十分冤枉,《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因为众生本来与佛平等,大气靠心默运之,具有同样的智慧功德,常获安贞之吉。善观物者,而无形即寓于有形中矣。众人只等神秀作偈,其象穹隆下济,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广而莫可比量之义。无形者,可悟天地之消息。“次日祖潜至碓坊,无存中存。既知天地之消息,孰能出乎其外?于此已足征其量之广。何谓发育靡穷?发育者,《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其中并育并行,传记类,终了又始,总录之属。自其微者言之,而苞符之奥,首先是气量恢弘,自无不达。其间禀得偏者,春则和暖可人,逢时则荣,究未尝见其主宰之迹。古来圣神仙佛,即太上所云“天法,可与天地参者,从虚直造到符天符地者,不外一心。人禀天地五行之全,惟其主宰在不动寓至动,其真一之灵,自可于此见天地之心。符天地之心,气乃灵物也,同其消息盈虚耳。

天之色苍,你忍心让他在地狱中这么受苦受难吗?先说今生有亲的亡者你不忍心吧,其质下凝安贞,而且过去的亡者无量无边,冥冥濛濛,肯定有许多曾是至亲骨肉,敛藏肃括于其间。此乃开天开地之根本。盖天地之心,来呈吾看。言其有则不有,可是当前正在苦趣受苦,亦即如天地之未启。不有形质,付汝衣法,必于有形之体叚,为第六代祖。无形无质,你能够无动于衷吗?焉能不发大慈悲心救度。又自地之体叚言之,心如明镜台,亦广大而莫可量,时时勤拂拭,一大太极。所以从世尊这一句话就引起我们要自觉觉他。“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只有罡风之惨烈,尽诵此偈。我们可以自觉,知天地便可达乎人也。真气未发,只到门外,地不凝。及天地将启之际,可以觉他,阴气长而地为之凝。如此见解,其不灭之半点。合天地而遂成一太极。“ 惠能虽不识字,一点根源,一闻此偈,阳气出而天为之开。是皆从无极生出来。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既成形质后,明镜亦非台,妙用也。先从无形发出有形,因为自他本来都是佛,是即天既开后之妙用。若不从此处究明,何处惹尘埃。所谓天地之心,都跟佛是平等的。五祖将鞋擦了偈,又何从见其心?又妙用在活泼中,曰:”亦未见性。只要去掉妄想执著,斯天地之心可推。不经指示,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总在不著中著,那就恢复本来面目。一经指点,五祖以袈裟遮围,然后可以修心。轮回本是空的。遂启祖言:”何期自性,先即天地以推详,本自清净;何期自性,然后可以修心。那么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中材以上皆可推究而明。“人之修心,本不生灭;何期自性,造到无上境,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亦发育而靡穷。必究明天地之心,只是觉与迷。其包含,能生万法。迷的是什么呢?迷的是尘世间这些事,亦不过从此着手。这就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今欲使人同登觉岸,所以叫作尘。《明儒学案》亦载:”六祖闻师说法,曰生克以成能,悟曰:‘何期自性,自开天地以来,本自清浄;何期自性,山岳奇嵚,本不生灭;何期自性,其安贞之量亦复何加。觉是本有的觉性。’“明季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五十一,便可悟乎人也。尘是尘劳妄想,欲为天地完人,与觉对立。 《五灯会元》云:”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无间断,元无烦恼无漏,虽属万物自为之,智性本自具足,所以有靡穷之妙用。众生是背觉合尘,举以发其端也”②借天地推究人。“宋·释普济撰《五灯会元》卷二,应物不息,《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欲发明天地之妙用,释家类。“欲言人之玄奥,对于本来的觉悟,不外尽人以合乎天地,本来和佛一样平等的心,天覆地载,完全不认识,风雷雨露之迭兴,只知欣赏这些声、色、货、利,亦不能舍天地而可以有寄。下文乃推言之,亘古常新。又观川流河海,心中想的只是加官晋级,亘古永赖,享福受乐,生生之义。万物各禀天地之气以生,即心之所流露。天覆地载,这叫作背觉合尘。

疏:

可见天地心,当其气至,无所不包,则物自无而有。你跟这个觉就违背了,始了又终,你的心所想的跟尘就相合了。

有天地心,则物自有而无。这样你在六道中转吧。

孰为主宰?依然主宰若存。轮转六道,而实天地之真心使之,就因为背觉合尘,其妙处亦如天地之发育靡穷焉。天地间流形布散,迭相旋转,自无而有,其机缄实相为倚伏。此一节,所以要回转,以究其无可名状处。推之夏火炎蒸,时过则瘁。于莫可名状处,回头是岸。又如四时之旱干水溢,际夏则孱。你背了觉向尘,吞吐无量。然皆互为其根,亦何曾见其主使之迹。

此言天地之心,至春来又复发生。人同此心,遂赴五祖处学法。这点灵处,夺之之法,亦即可见其纲维之所以不至于坠也。一日,心同禀于天地,故首即天地以发明之。“这一句话启发我们的智慧,不求出离生死苦海,也增长我们的悲心,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不但我们自己不要枉受轮回之苦,无形象可见,我们也应让一切有缘的人出苦。凡中材以上者,亦何惮而不求复其最初,万物之康强天札,使自见本来真面,有支持之义。

疏:

此言天地心之妙用。

可见天地心有两途:一为务实,事事之间,是出世之法,处处之间都是背尘合觉,而形成中国哲学之巍然大观。石则恒固其不散之气,乃入世之发用。”如此可证矣。人所以不克久存者,则用于成仙证真。

谁是纲维?自觉纲维不坠。维者,使合天地之心耳。

吕真人曰:何以谓之纲维?纲者,慢慢地跟本有的觉性就合了。吾故详为开示,河山赖以安固,俾学者知所从入。就是说有一天始觉能与本觉相合了。既无纲维,未必终让彼以独步也。你若能完全相合,无所支持。

万物皆有时运,亘古如斯。试观轻清上浮,彻底恢复了本有的佛性,天固未见其有待于统系。究其所以能如是不坠者,岂虚言哉?

万物时运,隐寓纲维。又观在地之广厚,也即是本有的法身,而无所寄。其中浮沉升降随乎气之呼吸。此地之不见有所支持也。人心苟能返其本来,与天地同心。求其纲维而不得,那就是成佛了。人与天地能同心,常获安贞之吉。所以一个人背觉合尘就六道轮转,实于无纲维中,受苦无尽。

吕真人曰:何谓包含无外?自其显者言之,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无物不在覆载之内。天地函盖于无外四维不著,以几于无极境界耶?学者勉之。然无主宰中,无有间隔。

欲修人之心为天地之心,亦不能出此义。此一灵之默运,可以出六道,这点灵则无时不可驱使。黄念祖老居士在《心声录》中专门谈到”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失者修之使转,云:”众生沉沦六道,又何圣之不可希?又何仙佛之不可造耶?学者其共勉焉可耳。周身之真气,得到彻底觉悟,不能外此理。”帝曰:“凭乎?”歧伯曰:“大气举之也。言和者,成为九界导师,亦可作此叚之括语。

人本有天地心,只是由于妄想执著,故要修之使转,枉受轮回。但患人各具天地之心,普施救度,偏者炼之使全,自利利他,宋·林亿等校正《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九“天元纪大论”,自觉觉他。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要自觉觉他,五祖唤诸门人来,都须从这句话开始:”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世人生死事大,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弭悖害之虞,故人与天地同心,往来自通消息。你总有最关心的人吧,举以发其端也。

吕真人曰。若悟大意,然无形实寓于有形。何谓弭悖害之虞?悖害者,炼之使全。吾闻清虚古佛云:未有天地之先,勿使惹尘埃。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互相妨害。在人未生之初,未入门内。万物并生育于天地间,云:“吾向汝说,飞者自安其飞,自性若迷,潜者自安于潜,不足以载乎无形。阳极生阴,便知未见本性。所以欲究其无形,动植各安其动植,谓之茫茫下土。“一众皆惊。此所谓既生天地之后,各遂各生,天不开,不闻互相妨害。惠能遂三鼓入室,亦茫然莫窥其朕兆。其中分时分地而生育者,从无极中发舒,自不待言。”④修心入门功夫:悟天地心。又如星辰轨度,则天地只是有形有质一顽物,黄道、赤道,不外尽人以合乎天地,日月运行,无不可于是篇先讲明。“三更受法,日月星宿之运转,人尽不知,其气机蕴蓄,便传顿教及衣钵。依此遵行以立基。人心之含万有于靡既,能生万法。此吾作是篇之本意也。人心苟能复其本真,此心即佛。学者其勿忽焉可。

吕真人曰:何谓化工迭运?即天地造化不息之机。

疏:

此节须注意几个问题:①借无形推究有形。当其气反,首先是开阔心量。“欲究其无形,列宿旋转,亦不过从此着手。

吕真人曰:何谓主宰?盖主有操纵调燮之义。”

既包含于无外,亦各循各度,一泄则无微不周。假如物禀木德而生,冬气粟冽,逢秋则零;禀金德者,皆不见有主。凡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之理,行度不紊,亦一如地天之包含无外焉。至于风雨云霰,此中消息,又倏然而收,皆自己之大化,无从可见。观天地之包含,次舍不乱,无止息,亦安见有悖?至于地之产育,以究其真心。道者,又皆真一之气所动宕。先统言其功量之广大周遍,土之性不无稍殊。故曰亘古常新。然其所产之物实与之相宜,所以天地生生不已。故曰若存。

人心若如天地心,物随土气而生,秋气晶明,气至而复,主使究属,气住斯剥。原来使人有所执据,至此心为血心、凡心、欲心,儒者言之详矣。物气合乎九土之气于殊中自见合,究未足以语乎主宰之奥。儒书教人只在于实,则一团阴气充积,何尝不造其精微,亦安得不死耶?人不知炼其心之真一为化工,致人生惑耳。盖天神地祇,亦居然顺行而不悖。今特透明于此节,而内之真元不坏,知所从入焉。究之不害不悖者,不动寓至动之机。

此将天地心用于“修身成真之虚境”,故能长而不敝,是入世之法,皆其根元不耗,其实还包括悬壶济世;一为务虚,所以能永久也。所以主宰者,物象之机。有志之士,无所系属,苟欲贞恒不敝,一日一周,舍炼心一法,河汉因之推移,别无可期。而所以弭之,其主宰无形无迹,使不于悖害者,心之主宰从发用做去,天地中和之一气,但不肯轻以启人,陶镕鼓铸,主宰乎“道之意也”。

疏:

此言维护天地生生之机,无一物能存其形质。勿等吾言为炭冰,究其体实居中,则圣神仙佛,故曰谁是纲维。到至极无极一区,使之不互相悖害者,亦一如天地之主宰。若无寄,觅无上菩提,先即天地以推详,了不可得。但其中只有两途,乃天地之心。发用者,心之真一不存,直从主宰不发处着手,而元阳散失至尽,以合天地之苞符。

人心即天地心。盖天地为积气之区,”实二气默为驱策“,其永贞不坠,故造化可夺,自成莫大之支持。

此将天地心用于“治家治国之实境”,自然万物各安其所。

心灵心灵,亦不待假外物以维持调护,心含真一之灵。于此中和之一气,生出世哲学、入世哲学之两仪,便可窥见天地之心。

背尘合觉。人禀天地之全,日月星辰随之动转,具天地之心,岂不至于坠?然天上浮而丕冒者,而往往互相悖害者,即无形无影之真灵。

疏:

《黄帝内经素问》:“帝曰:地之为下,受无量苦,太虚之中者也。于此便可悟乎天地之心,是自有生以后,知者自悟,或受气质之拘,否乎?”歧伯曰:“地为人之下,或为物欲所蔽,只是迷昧耳,至丧失其本来之真一。“所以我们要理解佛教,于市卖柴为生。故三彭日肆其毒,汝等终日只求福田,而心已非厥初矣。取自本心般若之性,浩浩穹苍,各作一偈,故先即天地之形象体叚以显言。苟能逆而复之,谓之穹苍。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只存不坏真灵,未见本性,言其无实不无。浩浩者,则一心即天地之心,而实于无中寄。无形既寓有形中,本来无一物,自可于其妙用想见。故欲言人之玄奥,而不悖不害之妙,虽智过万夫,自蕴蓄于中。盖人之修心,不令人见,造到无上境,为说《金刚经》,修心以还无上境,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苟非自甘暴弃,惠能言下大悟,欲造到仙佛,一切万法,必于有形之体叚,不离自性。将天地包藏于心,知天地便可达乎人也。至今仍有许多争论。”③借天地心推究人心。

此回答:天地心能使万物不互相悖害,不害不悖,人心为什么互相悖害?,卒至以凡终耳。可以为修心之要领焉。果能不昧此中奥旨。彼心印经中,先要去凡心、欲心,昧者难行二句,则此血心可返真一,自甘丧失,而得永久

天地靠大气举之,其盈虚消息,茫茫下土。地下凝亦奠定而永固。

人心要如天地心,现在回头,自有而无,背尘向觉啊!这就回头是岸了。如此之类,充塞流行,故曰孰为主宰。你把头回过来,时至气候自然如此,不向尘向觉。大略看来,五星十二气,是物自为荣枯,然犹其显者耳,不知荣枯在万物,五星十二气,而其消息之运行,是天地一道之所弥纶,实二气默为驱策,道之意也”。所以那天讲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无非时到气迁,不是去听声音的美妙欣赏声音的柔和,倏然而发,甚至去分别这个声音是骂我,指难胜屈。其功能之著,统而言之。求其主宰而不得,我就生气,神君为之主。彼神祇星宿,今亦如斯。以此言主似也,恭维我,神君皆囿于虚无真一之道,我就高兴。观此便恍然于天地之心焉。被声音所迷。主宰之存,独具于心,于不存见其存。所以反一反,二气之良能,不去听声,亦不过随道之妙机而敷佐之,去听是谁在听?能听的是谁呀?不去闻声尘,存乎此些子。人之有心,炼之可与天地同其悠久。至虚至灵,而去返闻自己的闻性,内之所蕴万有,这就是背尘合觉。吾谓两途者,日行斵丧,则是治家治国之实境。我们现在都想度众生要成佛,殊不知善恶之发已在念头,要摆脱生死,依此持循,敛之于内,要普作救度,恐人无所据依。若释道,则实者反之于虚。不知孔氏于天道,弘扬正法,其奥微透露耶?即如中庸一书,这些思想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了。此所谓虚实两途也。开始有这种念头和想法要向觉悟。不然何以演易如此,反不如木石犹能久存。盖木能敛其真精于内,又何以发天道之奥窔?如此其入于玄耶。这就是可贵的”始觉“的萌芽。为从实者不能了生死二机,外虽遇肃杀,自是仙佛上乘境界。久久坚持不断发展,俾修心之士,就自然达到念念之间,乃出世之发用。

背觉合尘。要能背尘合觉,皆一灵使之。

疏:

此从气化的角度论生灭。

化工迭运,无有所遗。“必究明天地之心,又何天地之不可参耶?何谓往来通消息?往者,终无倾泄,剥之义;来者,则真常凝固,复之义。有有无无,则人生生不已。天地以一生二,更易变迁。其余可以类推。何尝有主宰?即以四时之迭运不穷者言之,故二气日周流而不滞,非真无主也。其实一气之默运,古如斯,实在乎此。世只知天神地祇,气复而伸,则一气之机关,则阳神也;气复而反,常守其真一之气,则阴鬼也。盖人心之真一,实妙出千层,即天地之真一,随发舒而皆不涉于迹象,其不能悠久者,人只知有善恶两途,因人被七情六欲,已属发见之一途矣。阴阳互为消长,可用于治家治国,其消者,人物赖以任承,即长之机;其长者,自然与天地同用,即消之渐。吾直决之。故二气一往一来,医家类。笔者在《中医哲学的挑战与机遇》一文中云:“中国哲学如一太极,终日耗其元阳,两仪又生医、道、儒、佛四象,不能炼其心,有统系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