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道还元注疏
1435500000044

第44章 无碍心印详解(3)

吕真人曰:何谓虚空法界?此指佛道之门而言,佛以虚空为修持,此心万缘汰尽,一手无所牵,故谓之虚空法界。法界即心也。凡持心一有所染著,此心便不能符合于太虚空之界,亦犹之儒言遏欲存理耳。何谓大妙由大觉而生?妙者,灵慧灿著之谓。凡人心染着尘缘,则如有物以塞之,此心便实,而冥顽不灵,古佛万缘净尽,心既同于太虚,一点元神,出没隐显,慧光遍彻,此大妙之生生不不已也。大妙生时,功已将就,然当其下手,非有大觉无以几。大觉者,将世间万事万物,凡有形质者,恍然能觉悟为虚妄幻境,有敝坏,有了期,人处其中,抱此形质,凡事物不过逢场作闹,且连自己形质亦不能久留,其可常留者,惟此无形质之一点真灵,藉此形质而寄寓于心。若不借此形质,及时养育,则此灵不能固,迨至形敝则无所寄,究从何而养育耶?是以古佛下手,先贵能觉悟此真伪两途,方能认定反真路径,到虚灵慧生,其妙实自喻而不能自言,惟其先在觉悟孰为幻孰为真,故曰大妙由大觉而生。清静功修者,即上虚空二字里面事,清则离郄尘浊,静则不入纷扰,惟能清能静,而心体乃得虚空,所以未到虚空,必先清静以为修持,故曰清静功修。到得功修完满,慧觉充足,又与初醒觉不同矣。于其慧觉圆成,普照大千,自然能度生死苦,谓之化。然此化地,是无碍上境,非一蹴遂可几,其初心贵此心诚一不杂,然后乃得归清静以渐近上理,可知化地实本于一诚而始,故曰能化以能诚为本。此一节,首言佛道印心无碍本领,以下乃申言之,细观便知作用源头,释与儒相符也。

疏:

《天原发微》云:”释氏以虚空法界为己身“。宋·鲍云龙撰,明·鲍宁辨正《天原发微》卷五下,《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数学之属。

《五灯会元》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宋·释普济撰《五灯会元》卷十九,《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释家类。

《明儒学案》云:”佛子寂灭,老子清静,切切然,惟恐做那仙佛不成。其意可谓诚矣。然大差至于如此,正为无格致之功故也。但格致之时,固不可不着实去做,格致之后诚意一段工夫,亦是不可缺也。“明季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二,《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

收万物之灵以为灵,昙花焕发;合两间之气以为气,玉宇馨流。

吕真人曰:何谓收万物之灵以为灵?盖万物负阴抱阳,无非天地之灵布散而生,是万物之灵,即天地真一之灵也。古佛印心之功造到完满,将天地阴阳之灵,合而蕴蓄于一心之内,而万物生化源头,已翕聚而无一毫之散溢,则万物之灵,尽归一心矣。是谓收万物之灵以为灵。何谓昙花焕发?昙花者,即真灵所结,无形无质之真身,如云英之灿烂,奇葩之鲜新。焕者,有光辉之义,发者,著也。真灵所结,光辉发越,故谓之昙花焕发。后之学者,徒看几句空门奥义,不解其所以然,遂自以谓真元已得,上境已造,殊不知口耳之学,一心罔然,并未曾翕聚万物之真灵,真自从何而见,无碍神通又从何而几?今详开示,自宜参悟其微。何谓合两间之气以为气?两间即天地也。其气之流行,至轻至灵,无时止息,亦无处不周,而要皆真一所流。人之生来,原禀乎此,但人为百邪耗散之,不能合住于此心耳。惟古佛印心功全,举天地真一之清气,含蓄于内散,则浩然内充,谓之合两间之气以为气。何谓玉宇馨流?玉宇即指心而言,天下惟玉为纯洁无瑕,宇有中虚外密之象,心无异于是,故直以玉宇比之。馨者,芬芳之谓,一心真气内充,举万种邪秽皆涤尽,自然因洁而馨生,故谓之玉宇馨流。此中微妙,可得而知,不可得而形容。人苟能印心到此境地,是内之无碍也。安得有志者,勉力几此,相与默默共证耶?

疏:

《周易集说》云:”人为万物之灵,亦万物中之一物耳,以变对物而言,则物者,有是物也,变则无矣。人之生也,气聚而精凝,则显而可见,是为物及其死也。气散而魂游,则隠而不可见,是为变,谓之变,则与物异矣。“宋·俞琰撰《周易集说》卷二十八,《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周易集说。

黄花翠竹皆法身,山河大地是如来。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云:”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涅槃虽云常住,恒河难量布施。

吕真人曰:何谓涅槃常住?古佛奥义。涅者,不生之谓。槃者,不灭之谓。非死灰是不生也。凡夫之心,猿马奔驰,举万感之缘,皆足以牵引,愈引而猿马愈奔,无时安静,好比阜螽之跳跃,则谓之生。不生者,本体寂然,真灵内藏,而常觉杳冥,若于穆之天,毫无奔投跃动之情态,谓之不生,即谓之涅。不灭者,何?真灵凝固而不散也。凡夫之真灵,多被凡欲销烁耗散,故一团阴邪,而此灵遂灭。佛之真灵,圆光无碍,亘万古而常存,何灭之有,故谓之不灭,即谓之槃。心体到此,是无上境出,惟心体之灵光,不生不灭,寂然内守,故曰常住。此种寂然真灵内固,自常人论之,皆谓不生不灭之佛灵,无功施于世,此清静寂灭之讥,所由来也。岂足以知佛哉?佛虽真灵寂守,而本此真灵普作无量度人,由一人得保守真灵之妙,传之人人,由一时而传及后世。凡达此微奥者,从未遽登上境,而天真自不丧失,此中真功施,实无可限量,非如后世邪僧伪尼,以秃发出家为教,遂谓得佛真谛也。果如此,诚何补于世耶?古佛只以无碍大悲心度人,欲人人共保此厥初生来之本真,使此真灵不昧,结成不生不灭,其功德之布施,果有限量乎?故曰恒河难量布施。恒河者,域外不可比量之河,言其广而莫可测也。究之佛以真灵度人,其布施之无量,实一如其未曾布施。其导人归还本真,非有所施予,惟其无所施,而布施所以难量。印心无碍,以此为极功。观此便觉古佛亦不过以持心为教,以无碍为归,非有异说也。后之误入佛教迷途者,当反而求其真也可。

疏:

涅槃:①佛教语。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②作为死亡(佛或僧人)的美称。”涅槃“是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槃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槃。“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槃、圆寂。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盘,那么学佛修行的人,当要彻底明白它,不可轻易忽略它。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若据新译——玄奘法师则译为”圆寂“,此义比较来得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约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今略释之: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这就是涅盘的境界——圆寂。圆约进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约灭恶方面言(断惑灭苦)。据此研究起来,圆寂似乎大乘无为的涅盘,寂静、灭度等为小乘涅盘。要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成佛即证此真心,故涅槃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槃。当知梦想,根本是由本觉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如镜子去一分尘埃,即现一分光明),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是证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此云大圆寂,刊定《准(准疑唯)识论》说有四种涅槃:一、自性清净涅槃,凡圣同有;二、有余依,即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身,出生死苦无依故。然小乘以灰身灭智为无余。无余有三:一、烦恼余;二、业余;三、果报余。大乘则以究竟宝所为无余,故《智论》说四住地烦恼尽,名有余依;四、无住处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槃故,即大乘之无余。四种之中,无住处涅槃也,谓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断涅槃,即真无住,名为无余。

恒河(英文:genges,印度称:genga)是印度文明的摇篮。作为印度第一大河,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全长2700多公里,中、上游有2100多公里在印度境内,下游500公里在孟加拉国。恒河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它创造出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四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Varanasi)圣城。恒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条清净的圣河,虽然事实上河水相当混浊。但信徒们依然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净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和罪孽。也许河水再脏,也不及人世腌NFDA8吧。在印度教徒的眼里,恒河是净化女神恒迦的化身,而恒河里的水就是地球上最为圣洁的水,只要经过它的洗浴,人的灵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获健康生命。每年都有众多的朝圣者虔诚而来,在恒河水里举行自己的重大宗教仪式。更有甚者在恒河水里自尽,以期洗去此世的罪孽和冤狱。于是,恒河上有时会漂浮着尸体。人们将尸体打捞起来火化后,会遵死者遗嘱将骨灰洒在恒河里。就这样年复一年,恒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成了印度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可印度教徒依然我行我素,他们沐浴在此,饮用在此,却很少中毒或者得病。难道恒河水真的因为其神圣而具有了某种自我净化的能力吗?

彼岸既超,白雪莫方其洁;阿僧入定,赤日曷比其光。

吕真人曰:此就后学功候将成境界而言。何谓彼岸既超?岸者,道岸也。凡人心坠尘缘,千般劫磨,万种愁苦,此心之真灵,混入于恶道而分散,好比大海茫茫,纵共禀此天地英灵,乃沉坠于其中,齐归汩没,惟能不入障迷,惺然回头,寻着此心真谛,反归本来地上,养得真元充足,万邪潜消,则此心常在道岸上行,不沉欲海,谓之彼岸既超。此际光景,乃一尘不著时也。以此心之体言之,光明朗彻,无一毫瑕垢之留,其皎洁实到极处,即白雪无以比也,故曰白雪莫方其洁。何谓阿僧入定?佛义,元精耿耿谓之僧。阿者,大也。人同禀天地大元精,而藏于心,所以有灵气知觉,得被物欲牵累,此元精之灵气,遂引而出去,久而无所归。惟把万缘放下,寻久而元精自复,真灵内固,举众邪不能牵。常默守此雪光之窍,谓之阿僧入定。到此时,则一心之真宰,光辉灿烂,比之于赤日其光灼,殆尤甚焉。盖赤日能照昼不能照夜,此心真慧,无时不照,故曰赤日曷比其光。惟洁胜白,交逾赤日,是以能无碍也。世之指佛道为迂谈者,吾谓其并昧儒学之真宗,果能达其微,一明自无一不明也。学者可勿察乎?

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从第解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最终能修证无上正等正觉,亦即是说,可证佛果,这清楚地说明了大众行者依般若而登彼岸;就是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法门而得成正果。故《大般若经》中说:”般若是一切咒王。“是真实无虚。又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一小段咒,犹如虚空本境,正定不偏,诵念它感应力很大。这部《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部大智慧经,希望大家能依佛所说,依经所教,好好的修学,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大众行者归依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无明贪嗔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 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不着半占杀机,万种邪魔潜迹;惟凭三品真乘,亿载人类托灵。

吕真人曰:何谓不着半点杀机?此指心体浑全时,满腔慈和而言也。人心酷烈处,固是杀机,即刚猛处亦是杀机,惟心德造到浑然粹美,则并无一刚猛气,此心真与天地同其慈和,故曰不着半点杀机。慈和内充者,最易混于尘欲之邪魔,殊不知此种慈和,实从百炼得来,心体如铁城之固,慈和已归到圆寂,不假严厉之杀机,而群邪自不能入,故曰万种邪魔潜迹。此以和柔见凡体之无碍也。何谓三品真乘?三品者,中乘,上乘,最上一乘也。三品之真乘,皆同此本源,而功效自有高低层级。凡印心无碍者,皆从此中层级由渐而进,不可躐等待功力到,即臻圆成,便可为天地完人,而灵光无碍,百劫不磨矣。从可知人禀天地之灵,不可不求所以保之也。然欲保此真灵以造其极,必循此三品真乘之层级,乃可几于不磨极地,是三品真乘之功,实隐系于人真灵之聚散存没,古如是,今如是,后世及无尽世亦如是。故曰亿载人类托灵。此一节,上半截言无碍心,下半截言印心无碍之功候。学者当知所渐进也。

疏:

”刚猛处亦是杀机“,此当深入体会,以更好泯灭杀机,为造生生之和。

有这样的谶言(如庙里的签,称骨歌,命家的断语,所批的八字之类):”佛心慈和是首要,有教无类德智高;断恶修善积厚德,忘却烦恼任逍遥。“

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小乘是指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问,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中乘是指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大乘是指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值三十二福因,可证无上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