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西南史地与民族: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
1436000000014

第14章 宋代的“泸夷”(1)

题记:

所谓“泸夷”,泸州夷人之谓,实即指“戎泸”或“泸叙”宋之泸州即今治,今宜宾北宋晚期政和年间之前称为戎州,后改称叙州,两地合称“戎泸”或“泸叙”。,或曰“泸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宋代主要是北宋时期,“泸夷”活动颇不平静,冲突错综复杂。当地原住之僚民,一度被北上的乌蛮部民族征服,且为之提供“赋税”。乌蛮诸部一度抵达泸州至宜宾的长江南岸,在戎泸地区几度与宋朝军队发生冲突与争战。直至北宋徽宗时期,乌蛮诸部才最终退回到赤水河一带,僚民仍然在泸南休养生息。北宋泸南“乌蛮”有两部,吕告蛮属后世为彝族芒部土司所属,阿永蛮属后世彝族永宁土司所属,两土司分别位于今滇东北地区和川南叙永、古蔺地区,这种地理格局的分布正是宋代形成的。故可得而言之,宋代的“泸夷”是泸南民族发展史上的关键,明代泸南民族与王朝大规模冲突正是宋代开始酿成的。

在宋、乌蛮、僚人三方势力的冲突和交流中,与宋朝政府配合的僚人都掌蛮、罗始兜两部乘机而起,发展壮大一直到明代后期。史言,“牢盆之利,夷汉争之”,所争者自然也不仅是牢盆之利(食盐)。利益的冲突是“发展”的反映,交流与进步必也在其中。宋人所谓当地民族“粗识囷仓之积”,从当地本已存在的“市易带群蛮”,到夷汉数千人的博易盛况,则显非偶然。“吕告蛮”、“阿永蛮”考述

“吕告蛮”和“阿永蛮”是宋元时期活动在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相邻地区颇有影响的两支少数民族集团。但是,他们在史籍中的记载时断时续,支离散碎。后人编纂的有关地方史志中对其历史则多付阙如。今人有言及者,也是语焉不详,讹误不少,甚或认为此“二族在泸南历史均无可考见”谭其骧先生在旧作《播州杨保考》中持此看法。谭文初载1941年浙江大学《史地杂志》第1卷第4期,后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在新增写的《后记》中,对某些观点作了一些说明,但未对上述看法提出新的解释。又,方国瑜先生《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四章第二节“参考十六”的按语中,对吕告、阿永两部史实的论述,多有可商榷之处。另有多篇论文提及此二部时亦多舛误,这里不尽详列。吕告,或作“吕郜”。我们在研究宋代西南地区的历史时,深感有清理这两支少数民族集团史实的必要。本文拟就“吕告蛮”、“阿永蛮”有关诸问题作一些考察,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北宋泸州地区乌蛮的活动

宋代的西南地区,总的来说民族间的冲突较少,可是相当于现今泸州、宜宾的这片地区却是个例外。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北宋王朝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前后长达百余年。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乌蛮集团的活动特别令人瞩目,而乌蛮集团正与我们将要考察的“吕告蛮”、“阿永蛮”有关。因此,我们首先考察北宋时期乌蛮集团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情况。这里顺便说明,今泸州市(包括属县)以及宜宾地区的大部分及其相邻的云南、贵州地带在北宋时均属于泸州(包括羁縻州)的范围之内,故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乌蛮)在宋代被总称之为“泸夷”。

明确记载北宋时期泸州地区乌蛮活动情况的,以南宋李焘所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编》)为最早,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已有“乌蛮狃广王子”[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一,大中祥符六年乙未。的记载。整个北宋一代,乌蛮集团势力在泸州及邻近地区显示出实力和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有三次,兹分述如下。

第一次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年间。《长编》卷一三八载:庆历二年(1042)十一月甲午,泸州当局向朝廷报告说,除本州管下溪洞羁縻十州之外,当时还有“乌蛮所居族盛,旁有旧姚州,废已久,乌蛮累使人诣州,愿得州名以长夷落”,于是宋朝政府“以泸州乌蛮王子得盖所居为姚州”,“其后,得盖又请降黄敕,亦许焉”。《长编》卷一四九又载:庆历四年(1044)五月乙酉,谏官余靖说,得盖等因“朝廷赐以郡印而不与其官,由是怨望。今者得盖作过,为朝廷忧”。这些资料说明,到庆历年间,乌蛮集团势力已经伸入到宋代泸州地区,其在边境“作过”,已使宋政府感到担忧,得盖又得以授姚州(应为羁縻州)之职,说明这是一支值得重视的力量。

大约三十年后的宋神宗时,乌蛮集团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显著加强。熙宁六年(1073),朝廷命熊本负责处理泸州地区羁縻晏州和淯井监等地少数民族的活动。对于当时活动在泸州“晏州六县夷”之外的“外蛮之强者”,亦即以甫望个恕和晏子为首的两支乌蛮集团,名相王安石建议采取羁縻政策,他支持“抚二酋以王命”这样的主张,认为可以“绝其兼并之谋”[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四,熙宁六年四月乙未;卷二四五,熙宁六年五月癸丑。 。他还说:“缘甫望个恕羁旅能略有生夷自立,必粗有才略,或是豪杰。若不羁縻,任其并吞,以彼生夷不难并制,遂致强大,即为一方边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七,熙宁六年十月壬申。熊本后来报告说此意见可行。在“晏州六县夷”事平之后,宋朝政府据熊本所请,分别授与乌蛮各部首领以封号:仆夜知羁縻姚州,甫望个恕知羁縻归徕州,沙取禄路、乞弟并为把截西南蕃部巡检。可以推想,在镇压“六县夷”的过程中,宋朝官军得到了乌蛮各部首领的某种合作和支持,故而乌蛮首领们得以一一受封。这也表明,宋政府再次承认了乌蛮民族在戎泸地区所显示出的强盛实力,此时的乌蛮势力,已远较仁宗时为大了。

最后一次是在此几年之后的元丰年间,宋朝政府与乌蛮乞弟部之间发生了严重对立和冲突。乞弟部因协助宋王朝军队镇压泸州纳溪寨附近的“罗苟夷”后未能得到事先允诺的赏赐,起兵反宋。不但攻掠已成为宋政府治下的“熟夷”,而且把前来救援的宋军打得大败。恼怒的宋政府乘机派大军进剿,力图把乞弟这一支乌蛮势力彻底根除。在数万大军的追击下,乞弟被迫率部退却,于元丰五年(1082)正月失去其根据地归徕州。不久,宋朝政府把归徕州赐给了罗氏鬼主。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到神宗元丰年间,乌蛮势力在泸州地区最盛,前后四十来年。乌蛮势力一度逼近长江南岸,此后便向南收缩了,也未再与宋朝政府发生大的冲突,和平相处和交往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二、吕告、阿永二部为乌蛮晏子、甫望个恕之后裔

通过以上对北宋时期泸州地区乌蛮三次主要活动的考察,我们发现,在北宋泸州地区活动的乌蛮各部之间虽然有许多联系,但却分属三支不同的血缘集团。

《长编》载:“庆历二年,乌蛮王子得盖居姚州,为刺史。得盖死,其子窃号罗氏鬼主。鬼主死,子仆夜袭其号。仆夜稍不能令诸蛮,其部有甫望个恕、宴子二酋为最强。”《长编》又载:“沙取禄路者,晏子之子也;乞弟,甫望个恕之子也。”[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四,熙宁六年四月乙未;卷二五三,熙宁七年五月己亥。据此,乌蛮各部的血缘承袭关系为:

得盖——口口(窃号罗氏鬼主)——仆夜

晏子——沙取禄路

甫望个恕——乞弟

如果我们对这三支乌蛮集团的谱系作进一步的考究,将会发现:得盖部之后裔为黔西北地区的彝族水西部,宴子后裔则称为“吕告蛮”,甫望个恕之后则称为“阿永蛮”,他们分别为彝族芒布、扯勒两部的先民集团。

先论述得盖部的传袭。清道光《大定县志》有据彝谱所得的《水西安氏本末》,文载:仆夜为彝族“六祖”之一慕齐齐之后,以慕齐齐开始后的第五十代为阿阔。此后为:

阿阔卒,阿得袭。阿得卒,沮区袭,无子,以弟初之子则额为子。初亦先卒,叔弟盖摄事。夷法连父名,称得盖。……已而得盖老退,则额乃受事。先是普里大宗绝,初出后之。至是,则额以其父尝继大宗,因窃号罗氏鬼主,于是卢鹿部始有鬼主。则额卒,仆夜袭。

据此,得盖部的世系为:

慕齐齐(一世)……阿阔(五十世)——阿得①沮区

②初——则额——仆夜

③盖(得盖)

得盖摄事时,正值嗣承关系上多变之秋。老彝文社会历史巨著《西南彝志》记载这段历史说:

阿阔额迭,为五十一世。阿阔额迭子,日额迭德初。……五十二世君,乃额得纪杞。纪杞乃长房,无子以立嗣……兄终乃弟继,兼管德初业。……纪杞忍额继,为五十三世。……忍额濮额继,为五十四世贵州民族研究所、毕节彝文翻译组:《西南彝志选》第二章第八节《德施氏源流》之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这里的叙述与《水西安氏本末》大致相同。除了译音上的差异外,不同处是《西南彝志》未提到得盖。但是,既言“兄终乃弟继,兼管德初业”,应该说包括了得盖这段史实。得盖仅暂为“摄事”,未正式列入世系计算中。丁文江编《爨文丛刻》(甲编)中的《帝王世纪》,将其五十四世译为“忍一卜野”,与仆夜音同。故我们以为《水西安氏本末》所记世系是基本可信的,仆夜乃慕齐齐开始的第五十四世,为水西安氏之祖。

至于晏子之后即为“吕告蛮”,其承嗣关系可以从《宋会要辑稿》中窥见。宁宗嘉定九年(1216)七月二十日,阿祥承其父阿永之职,充西南蕃都大巡检使,据潼川安抚司的报告说:

长宁军申:阿祥始祖沙取,……男鳖备承袭……次高祖尧所承袭,次吕告承袭……次落祇承袭……次阿祥翁普磨承袭,次阿祥父阿永承袭。本军照得普磨、阿永两世乞行承袭,缘未及朝廷给降真命,皆衔恨而死。……九世相传,即非诈冒[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四一、四二。称九世相传,但所记从始祖沙取到阿祥仅八世,可能有遗漏。吕告之后为落抵:“兵部勘当落抵承袭父吕告,初补武略郎,充西南蕃部大巡检使。”又载:“落抵事故,乞令男判孺承袭。……从之。”又说:“诏判孺男晓措特意补承信郎。”[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九。落抵、落祇,当传写之异,未知孰是。今据上述资料试拟其世系表如下:

晏子—沙取—鳌备—尧所—吕告—落祇囗囗—普磨—阿永—阿祥

判孺—晓措

另据《宋史·蛮夷传四》载:“沙取禄路死,子鳖弊承袭。”沙取当为沙取禄路之省写,鳌备、鳖弊乃传写之异,落祇、落抵亦为传抄之异无疑。阿祥的世系是本人申报的,因前两世普磨、阿永皆“未及朝廷给降真命皆衔恨而死”。依宋制,属羁縻范围内的少数民族首领每世承袭时,均由地方政府上报中央,经兵部审核后方给发新命。落祇、判孺承袭时,合乎既定程序。可能落祇之后有两支,阿祥为另一支之后。

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鳖备承袭其父后,“降到内殿崇班、西南部都大巡检使”。吕告承袭世职后,又于“政和年内收复晏州夷贼,给降武略郎”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四一、四二。 。辑稿另条记此事为:政和五年(1115),“晏州夷族罗氏鬼首吕告向化,诏补武略郎、西南蕃都大巡检使”[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七。吕告因助宋有功,受到宋王朝政府的嘉奖,由此势力更加扩张,成为其部的一个重要首领。其后裔遂以吕告为号,这是符合彝族先民传统的。

甫望个恕的后裔号为“阿永蛮”,这在史籍中更有明确的记载。甫望个恕之子乞弟失去根据地归徕州后,“无所依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八,元丰七年八月庚午。,不久就狼狈死去。“新立蛮头领阿机”继为首领[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戊戌。阿机以何种资格继任此职,史载未明。乞弟之子阿永摄事之后,于政和年间归顺宋政府。据明《永乐大典》所载,北宋末政和年间(1111-1118)赵遹在镇压“晏州夷首领卜漏”之后,“于是乞弟之子阿永始诣遹投谍,愿复归顺。遹奏闻,补阿永夷界都大巡检使,岁入中马”《永乐大典》卷二二一七《泸州志·风俗形胜》。南宋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四中记载说,乞弟子阿永曾于绍兴三年(1133)四月以此身份赴泸州献马。我们推测,大概乞弟死时(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其子阿永尚幼,阿机以某种身份代为管理其部事务,阿永成人后方行首领之责。此阿永显然非晏子后裔之阿永。乞弟世系应为:

甫望个恕—乞弟—阿永

阿永之世,恢复了与宋王朝的臣属关系,由于阿永对自己部落的功绩和贡献,故其后裔“自述犹称阿永焉”《永乐大典》卷二二一七《泸州志·风俗形胜》。

三、吕告、阿永二部之地理位置

前面所述三支乌蛮集团不但各有自己的血缘系统,而且他们的活动地域也是各不相同的。得盖、仆夜及其后裔水西安氏的居住地离泸州地最远。得盖虽曾被称为“泸州乌蛮王子”,并授为羁縻姚州刺史,但其势力并未深入泸州内地,甚至还在宋初泸州管下羁縻十州之外,所以与宋朝政府的直接往来并不多。元丰年间,其部罗氏鬼主未能直接与泸州政府联系,只得辗转通过南平军的官员表示已发誓不助乞弟。由于所居地在乞弟部之南,故有时该部又被称之为“后蕃”[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五,元丰五年四月戊辰。彝族水西部聚居于今贵州西北部大方、毕节一带,这是比较清楚的,与其先辈得盖、仆夜等活动的地区完全吻合,本文不再赘述。

至于另外两部,《长编》卷二五三熙宁七年五月己亥条载:“晏子隶淯井监,甫望个恕隶纳溪寨,皆仆夜诸部也。晏子距省地绝近,犹有淯井之阻。甫望个恕近纳溪寨,舟下泸州不过半日。”《宋史·蛮夷传四》还说:“晏子所居,直长宁、宁远以南;斧望个恕所居,直纳溪、江安以东。”可见聚居活动地完全不同。

《宋史·地理志五》载:长宁本为泸州之羁縻州,熙宁八年,其地置淯井监。政和四年,建为长宁军;宁远原为泸州江安县所属之寨,后归长宁军管辖。故可知,长宁、宁远大体在今宜宾地区长宁、珙、兴文三县地带。在此之南,亦即为今南广河上游之地,离汉地“有淯井之阻”,此为晏子所居。政和时,晏子后裔吕告助宋攻晏州(今属四川兴文),势力向北有所发展,故被称为“晏州夷族罗氏鬼首”[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七。其后吕告蛮部一直活动在长宁军之南,故嘉定时阿祥申请承袭世职时,须经过长宁军申报。正如南宋末吴昌裔在《论湖北蜀西具备疏》中报告说:“由吕告可通长宁”[宋]吴昌裔:《论湖北蜀西具备疏》,载黄淮、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九。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庆符县”条更载:“南广水在县东南,旧《志》云源出吕郜蛮部。”《贵州通志·土司志》“姚州罗氏条”说:“晏子所居盖今镇雄之地。”也就是今滇东北地区、南广河上游之地,这是言之有据的。所以可以确定,这个地区即为晏子及其后裔吕告部的聚居地,从北宋开始后的数百年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大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