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爱读国学系列)
1436600000034

第34章 第四套混战计(1)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按语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④,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顷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⑥,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出营,谕之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注释

①敌:用作动词,攻打。力:指最坚强的部位。②消:削弱。势:气势。③兑下乾上之象:指《易经》中的《履卦》。《易经·履卦·彖辞》曰:"履,柔履刚也。"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生出来的,比喻"以柔克刚"可以战胜强敌。④吴汉(?-44):东汉初年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字子颜。王莽末年,亡命渔阳(今北京密云县),以贩马为业。后归刘秀,为偏将军。刘秀即位后,任大司马,封舞阳侯,率军伐蜀,击灭割据益州的公孙述。事见《后汉书·吴汉传》。⑤薛长儒(1000-1061):字元卿,宋代绛州(今山西省新绛)正平人。历任汉、湖、滑三州通判。后知彭州。欧阳修称他淳朴谨慎、沉默少语,对群众颇有惠爱(见《欧阳永叔集·尚书驾部员外郎致仕薛君墓志铭》)。 通判:职官名。宋代初年为了削减藩镇的权力,派朝臣担任通判府州军事,与知府知州共同掌管政治,后形成定例。⑥兵马监押:宋代掌管全州军事的武官。

译文

不要直接抗击敌人的主力,只是削弱他的气势,采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制伏他,这是从履卦卦象上推演出来的计谋。

按语译文

水的沸腾,是靠力量,是火使它产生这股强大的力量,火的力量是"阳中之阳",其锐气是无法抵挡的;柴草,是产生火力的根本,是强大力量产生的源泉,这是"阴中之阴",靠近柴草是没有害处的,凶猛的火力虽然不能抵挡,却可以削弱产生这种力量的源泉。《尉缭子》说:"有勇气时就会发起进攻,没勇气时就回避逃跑。"而瓦解敌人气势的办法就是采取攻心战术。东汉时,吴汉被任命为大司马,有一次敌人夜袭军营,营内士兵顿时惊慌失措,唯独吴汉依然卧床不动。官兵听说吴汉依然卧床不动,不一会儿,军营中情绪顿时就稳定下来。这时,吴汉便挑选精锐勇士连夜反击,把敌人打得大败,这就是不直接抵挡敌人的主力而削弱其锋锐势力的策略。北宋薛长儒做汉、湖、滑三州通判时,驻军在汉州。有数百名守卫的士兵叛变,他们打开营门,图谋杀害知州和兵马监押,烧毁营房,进行叛乱。有人前来禀报,知州、兵马监押吓得都不敢露面。长儒挺身出营来,劝告叛兵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为什么要干这些事情?凡是叛变者站在左边,胁从者站在右边。"于是没有参加谋反的数百人站到了右边去,只有主谋的十三个人冲出营门逃跑,分散躲藏到野外的村庄里,但不久又都被捕获归案。当时人们说,若不是有薛长儒在,全城人就要遭殃了。这里用的就是"攻心夺气"的计谋。有人说:当两军对垒时,必须捣毁敌人的虚弱之处,来破坏他即将取得的成功。

典故探源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在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

历史实例

1.韩世忠夺白面山

韩世忠是两宋之际的名将,一次,他奉命讨伐占据蕲阳白面山的刘忠。韩世忠赶到白面山下,并不急于发起进攻,而是先下棋饮酒,坚壁不动。暗里却派出侦察员侦察,掌握了敌人的大量情报。

一天夜里,韩世忠令部将率精兵两百人埋伏在白面山下,约定待刘军与官兵大部队交战时,攻进敌中军,夺下敌观察台。伏兵开拔出去后,韩世忠即率全军向刘军发起了进攻。由于战前官军没有透露出一点儿将进攻的迹象,刘忠遭到官军的突然袭击,如丧家之犬,将他的全部人马都调出去对付韩世忠。这时,伏兵见刘忠后方空虚,立即攻入中军,迅速地控制观察台,插上了官军的旗帜,并齐声呐喊。与官军正战得激烈的刘军士兵,听到观察台官军的喊叫,知道大势已去,无心恋战,一齐逃散,各奔生路去了。刘军大败,刘忠本人投奔了刘豫。

韩世忠用计抽了"敌军观察台"这一关键的"薪",刘忠的"火"自然也就不能燃烧了。

2.御史救李靖

唐朝有人诬告李靖有野心,要起兵谋反,高祖李渊对此产生怀疑,派大臣去调查此事,并下令如结果调查属实,立即就地正法。

这个御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体贴百姓,不可能图谋造反。说他要造反,肯定是诬告、陷害。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呢?御史思前虑后,想出了个办法。他请求和那个控告人一块儿去办这个案子,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御史领了圣旨,和那个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走了几百里地,管行李的随从向御史报告,控告人原来写的状子丢了。御史大为恼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个随从。随从惊恐万状,只顾磕头求饶,很是凄惨。

看着随从那个可怜的样子,御史不忍心再打了,叹了口气,对那个控告人说:"李靖谋反事实很清楚,我们奉旨去查办,谁曾想到,随从把状子丢了,这是要掉脑袋的。我们俩办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结的嫌疑,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个控告人一听,觉得有些不妙,问御史怎么办才好。御史又摇头又叹气,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踌躇了半天,说:"要想我们都不受连累,救随从一命,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你再重新写一张状子,我们还是照常去查办。"那个控告人也觉得再没第二个好办法了,就重新写了一张状子,给了御史。控告人哪里知道,这是御史和随从定的一计,状子并没有丢,它就在御史的衣袖里。拿出来和重新写的状子一对照,发现内容很不相同。御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报告了这个情况。皇帝一时闹不清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御史说:"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状子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驴唇不对马嘴,说明是控告人凭空捏造的。"皇帝立即对控告人进行审讯。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实,进行诬陷。皇帝把那个控告人判为诬告陷害罪,杀了。

御史不直接上奏皇帝保李靖,而是巧妙用釜底抽薪的计策,揭开事实真相,皇帝猜疑之心也随着真相大白而消失了。

3.官渡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两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

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元气大伤,不久去世。曹操解除北方危机,奠定统一河北的基础。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原文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②。《随》,以向晦入宴息③。

按语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④曰:"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注释

①乘其阴乱:是说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阴:内部。②利:利用。主:主见。③《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彖辞》。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随:顺从。《随卦》的《彖》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彖》辞的意思是说"震下兑上,雷下泽上,泽中有雷,是《随卦》。君子因此在向晚时入室休息。"意谓人要随从天时的变化去作息,到了夜晚就要进入寝室休息。④《六韬》:相传为周代吕尚(俗称姜太公)所著,在宋代被定为"五经七书"之一。引文见《六韬·兵征第二十九》。

译文

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利用它力量虚弱而没有主见时,使他顺从我。就像人要随从天时的变化去作息,到了夜晚就要进入寝室休息一样。

按语译文

在社会开始动荡之时,就会有多种力量在相互冲突,其中弱者毫无主见,就会分散躲避而不会察觉到他们,此时我方即可把他们争取过来。《六韬·兵征》里说:"全军多次惊慌,队伍混乱,又因把敌人估计过强而产生畏惧心理,交头接耳地说些不利的话,并且相互挤眉弄眼、谣言不断、蛊惑人心,不怕军令,不尊重将帅,所有这些都是怯弱的征兆啊。"这就像无所适从的"鱼",应该在混乱之时乘机捕捉。比如刘备得荆州、取西川,用的都是这一计谋。

历史实例

智取弓高城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幽州反叛,直扑弓高城(今河北东光西),弓高城守卫森严,叛军一时僵持不下。

幽州兵强攻不下,只能勉强退后安营扎寨。说来也巧,唐朝朝廷派来的特使,星夜抵达城下。使者一行十人,勒马站在城下,高声呼喊:"守城官兵,快快开门,我们是大唐使者!"

守城的唐朝官员心里绷紧了弦,硬是不信,直到天亮,才放他们入城。使者进城后,气得暴跳如雷,刚踏进弓高城官衙,便破口大骂:"弓高守将胆大妄为,竟敢如此对待朝廷命官!"满脸狰狞,一腔愤怒。

弓高守将这才真正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忙打躬作揖赶紧赔罪:"大人,日后如有这类事端发生,本官定当只身赴朝廷,负荆请罪,将手下有眼不识泰山者砍头!"

这事让潜伏在弓高城里的幽州兵奸细打听到。奸细马上向幽州叛军将领汇报。统兵将军一听,连连大笑:"好,天助我也!再攻弓高,不费吹灰之力!"

这一天,幽州兵派出一个人装扮成了朝廷使者,夜色溶溶,大地漆黑一片。这位假使者悄悄潜到弓高城下,大队人马无声无息尾随在他的后面。

假使者在城下高声吆喝:"我是朝廷派来的使者,另有急令传告弓高城守将和前一位使者!"

一听"使者"两字,守城官员早惊吓得魂飞魄散:"上次没开门,使者发脾气,守将臭骂了我一场。这次再不开,守将不砍了我的头,剥了我的皮?"他稍探出头向下观望一眼,马上高声答道:"好,马上开城门!"

"呀呀!"一声响,城门大开。

假使者和他身后叛军一齐冲入城中,打弓高城守军一个措手不及,顿时,弓高城杀声振天,很快就成为幽州叛军的囊中之物。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原文

存其形①,完其势②;友不疑③,敌不动④。巽(xùn)而止,《蛊》⑤。

按语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倘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病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击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三国志·诸葛亮》小注)檀道济⑥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南史·檀道济传》《广名将传》)

注释

①存其形:保持阵地的原形。②完其势: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③疑:怀疑。④动:这里指"进犯"。⑤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彖辞》。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意即高山在上,风行于山下,谦逊而沉静,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另外则乘敌人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事顺。⑥檀道济:南朝宋名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东晋末随刘裕伐后秦,后又率兵伐北魏。善用兵。宋文帝时,王室忌其兵权太重,杀之。

译文

保持阵地的原形,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使友军不产生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在敌人迷惑不解时,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事情就会顺利。这是蛊卦原理的演用。

按语译文

同盟军联合抗击敌人时,首先要静观敌友我三方的态势。如果还存在另一股敌人,就要离开这里,但要保持原来阵容的气势。所谓"金蝉脱壳",并不是一走了之,而是分身的法术。所以,当我军转移主力时,依然要像在原阵地一样,旌旗招展,金鼓喧天,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友军也对我不生疑心,等到已经消灭了别处的敌人返回来时,友军和敌军才发觉,或者仍然没有发觉。所谓"金蝉脱壳"就是在对敌作战时,暗中抽调精锐的主力去袭击别处敌人的军阵。例如:三国时诸葛亮北伐,病死军中,魏将司马懿乘机追击。当蜀将姜维命令杨仪把旌旗指向魏军、指向司马懿时,司马懿怕中计而退兵,因此杨仪也才收兵回营。(《三国志·诸葛亮》小注)南北朝时檀道济被敌人所困,便命令军士全副武装,自己则穿一身白色服装,休闲地坐在车子上,缓缓地走出敌人的包围。北魏的军队怕有埋伏,不敢逼近,檀道济得以收兵回营。(《南史·檀道济传》《广名将传》)

历史实例

1.姜维错用金蝉脱壳

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完成他的遗愿,带兵攻打魏国。魏国大将邓艾奉命迎敌。姜维看到魏军安营扎寨,严阵以待,便对副将说:"魏军既然早有准备,直攻不宜,偷袭可胜,我拨给你一路人马,打着我的旗号,在谷口安下大寨,每天派一百人放哨,每放哨一次,更换一回服装和旗帜。我暗中带大军偷袭南安。"

邓艾不见蜀军出战,便凭高远望,入帐对陈泰说:"据我观察,姜维不在此营中,一定是偷袭南安去了。"陈泰问,"何以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