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1436900000011

第11章 南宋:梅花审美文化的鼎盛与成熟(1)

一、北方梅花的衰落与南方优势的显现

南宋可谓梅文化的全面繁荣阶段。全社会艺梅爱梅成风,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花品至尊,文化象征意义充分展现,并推向极至,相应的咏梅、画梅等文化艺术活动极其活跃,有关的生活习尚和文化传统也基本成熟。这是中国古代梅花观赏文化的黄金时期和巅峰状态。

梅花欣赏在北宋持续发展、积累的基础上,南宋时进一步高涨,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以来逐步进入鼎盛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就是社会空间区域的南北转移。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与金朝南北对峙,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重心偏于江南,而江南地区是梅花的传统优势产区,区域优势因之大为凸显。

前面说到,南方是梅的传统主产区,但梅在北方的自然和栽培分布也较广泛。入宋后,北方梅花急剧衰落,南北差距开始拉大。唐时关中、晋中多梅花,北宋时关中已号称无梅,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杏》自注:“关中地不生梅。”《苏轼诗集》卷三。英宗治平末年韩琦判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杭州人强至受辟入幕六年,其《立春》诗言:“六年不见江梅影,长觉归心似旆摇。”强至《立春》,《全宋诗》卷五九二。不仅是陕西,整个黄河以北地区梅花都极为罕见。仁宗朝欧阳修贬居夷陵(今湖北宜昌)、滁州(今属安徽),当地山中野梅密布,而任职滑州(今河南滑县),有诗道:“惜哉北地无此树,霰雪漫漫平沙川。”欧阳修《和对雪忆梅花》,《全宋诗》卷二九八。滑州滨临黄河,已无梅可观,整个河北地区不难想见。不仅是秦陇和黄河以北地区,即便是黄、淮之间梅花的分布也大不如前。与欧阳修同时的宋庠、梅尧臣等南方文人任职北方时都有诗感慨北方的春间少梅。由于梅花的稀少,久而久之,北方人对梅日渐生疏。徐积咏梅诗写道:“北人殊未识,南国见何频。”徐积《和吕秘校观梅二首》其二,《全宋诗》卷六四七。“北人不识梅”几乎成了当时咏梅诗中一个流行的话题。晏殊、王安石都曾对此有所调笑。整个北方地区,汴洛一带梅花相对多一些,但也多属园艺栽培。到宋、金南北对峙时期,北方的梅花进一步凋敝。今山东地区是历史上黄河中下游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之一,但在金统治时梅花极其罕见。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莆田人林兴宗被山阳(今江苏淮安)叛军俘押投金,囚山东凡十年,有诗道:“最是北来诗料少,地寒难得见梅花。”《梅涧诗话》卷下,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575页。在整个金朝境内,汴、洛地区仍是艺梅中心,但已不如北宋,而且品种也以较为耐寒的蜡梅为主。宋末蒙古大军攻克宋都临安,南宋宫人发现,这些北方大兵对梅花竟一无所知。汪元量《醉歌》写道:“南苑西宫棘露芽,万年枝上乱啼鸦。北人环立阑干曲,手指梅花作杏花。”汪元量《醉歌》其九,《增订湖山类稿》卷一。认梅作杏,以前只是发生在红梅身上,现在是凡梅皆杏,可见是久疏此道了。

何以入宋后北方梅花如此衰落,有两个原因值得注意:一是气候变冷。宋以来我国气候进入了新一轮的低温周期。仁宗朝江南地区频降大雪,太湖曾经满湖封冻:“大泽穹天莽同色,碧瓦阊门晓花白。石岩左右断行人,洞庭一夜冰千尺。”王琪《吴中晓寒曲》,《全宋诗》卷一八七。这种情景是千年一遇的。与商周、汉唐温暖周期的气候条件相比,梅花在北方地区的自然越冬变得十分困难。另一原因是北方的整体生态状况下降。郑獬《和汪正夫梅》其五:“应为长安恶风土,故教北地不栽梅。”郑獬《和汪正夫梅》其五,《全宋诗》卷五八五。这不应只是长安一地的情况。生态环境是包括气候条件在内的一个综合效应,今天我们所说的寒冷干旱、土地沙化、植被退化、森林减少等,从唐代后期以来都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在这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里,梅花的生态基础也大大削弱。欧阳修“惜哉北地无此树,霰雪漫漫平沙川”,林兴宗“最是北来诗料少,地寒难得见梅花”的诗句都隐约透露出这方面的消息。

与北方梅花的衰退相比,南方梅花的生长优势却逐步凸显出来。梅花在南方的自然分布是极其普遍甚至可称茂密的。赵蕃《次韵斯远折梅之作》:“春归寂寞谁与传,梅开年后并腊前。江南此物处处有,不论水际仍山颠。”赵蕃《次韵斯远折梅之作》,《淳熙稿》卷六。这是对整个江南地区的形象概括。杨万里《甲申上元前闻家君不快西归见梅有感二首》其一:“官路桐江西复西,野梅千树压疏篱。”杨万里《甲申上元前闻家君不快西归见梅有感二首》其一,《诚斋集》卷二。《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一行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杨万里《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诚斋集》卷一七。分别说的是浙江和岭南大片野梅的情况。南宋人作品中类似的例子频频可见。这些大片野生梅林也许早就存在,随着南宋社会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生产的深入开发,开始走出原始的蛮荒境界,向世人展示其蕴藏的盛丽风采。丰富的野生梅花资源不仅是自然审美的直接对象,同时又是园艺栽培的深厚基础。江南地区优越的梅花资源是南宋梅花审美文化高度繁荣的物质基础。

江南的这种自然条件的发挥伴随着南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地域格局的整体进程。南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偏倚东南,尤其是以今浙江杭州、绍兴、湖州,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吴越故地,这些地区梅的生长和开发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其他如巴蜀、荆湖、江西、岭南、淮南都有梅的广泛分布,也有栽培应用和审美欣赏的传统基础,但在南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经济人口长足发展、空前富庶的条件下,梅花生长的优势产区、梅花栽培和欣赏的传统地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相叠合,构成了梅花审美文化繁荣发展的最佳历史空间,同时也奠定了此后我国梅艺发展以江浙为重镇的经济、文化区域格局。

二、梅花园艺栽培的盛行

在北宋后期梅花得到广泛重视的基础上,南宋社会进一步掀起了梅花欣赏的热潮。其中园艺栽培的发展最为引人瞩目。

“靖康之难”后宋室残余南迁,大量吏民纷纷涉淮渡江,流亡南下,辗转流播于江南、岭南各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和南方经济的新一轮大开发。随着半壁偏安格局的逐步形成,到了12世纪后半叶,南宋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全面的繁荣阶段,史称宋室“中兴”。大量人口集中于江南尤其是东南杭、嘉、湖美丽富饶之地,整个社会的富裕娱乐之风较之汴京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南宋园林营建之风远过于北宋,据周密《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吴自牧《梦粱录》等书记载,都城临安、湖州(今属浙江)、绍兴(今属浙江)、平江(今江苏苏州)、嘉兴(今属浙江)、昆山(今属江苏)、镇江(今属江苏)等地山水清嘉,园池风景相望。其他各地地主庄园与宅园中的林亭经营更是普遍,如吉州吉水(今属江西)杨万里庄园“万花川谷”杨万里《万花川谷》,《诚斋集》卷三六。、温州乐清(今属浙江)王十朋“梅溪”王十朋《林下十二子诗并序》,《梅溪王先生文集》前集卷七。、南康都昌(今属江西)曹彦约“湖庄”曹彦约《湖庄创立本末,与后溪刘左史》,《昌谷集》卷七。。这些庄园、宅园中亭台楼阁建筑规模、繁简不一,但花木的种植却最为经济易行,因而是最普遍的。杨万里自释其“万花川谷”之名:“无数花枝略说些,万花两字即非夸。东山西畔南溪北,更没溪山只有花。”杨万里《万花川谷》,《诚斋集》卷三六。说的就是只莳花艺木便风雅十足的私园营景。朱敦儒绍兴间居嘉禾(今浙江嘉兴),有两首词描写了一种更为简淡的平居经营,《感皇恩》:“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著意访寻,幽香国艳。千里移根未为远,浅深相间。最要四时长看。”朱敦儒《感皇恩》,《全宋词》第848页。《点绛唇》:“绿径朱阑,暖烟晴日春来早。自家亭沼,不问人寻讨。携酒提篮,儿女相随到。风光好,醉欹纱帽,索共梅花笑。”朱敦儒《点绛唇》,《全宋词》第859页。两三亩小园,四时花竹,随宜装点,自足日涉,便成风雅。林景熙《五云梅舍记》:“夫人容膝之外,非甚俗者亦或莳花植木,以供燕娱。”林景熙《五云梅舍记》,《霁山文集》卷四。在南方天时地利的条件下,莳花艺木成了广大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美化最普遍的内容。

在这普遍的园池经营、莳花艺木的风气中,梅花则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品种之一。这首先仍得归因于梅花的物种优势,梅花性宜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而且对土性、地力的要求不高,梅实落地即生,繁殖力较强,不多年即着花挂果。如此天时地利、花果兼利、栽培技术又较简单,是极易在园艺栽培中流行的。南宋园池圃艺建设中,少有不种梅花的。范成大《梅谱》:“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最典型的是南宋开始出现梅花专类园的经营,如范成大“于石湖玉雪坡既有梅数百本,比年又于舍南买王氏僦舍七十楹,尽拆除之,治为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范成大《范村梅谱》。。又如真州(今江苏仪征)梅园“极目如瑶林琪树,照映十余里”刘克庄《(跋)林灏翁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梅花园景外,一般士人舍前屋后、院角篱边三三两两的孤株零植更是普遍的现象。加之山区、平原乡村丰富的野生资源,使梅花成了江南地区最常见的花卉景物,赢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梅花成了全社会的最爱:“呆女痴儿总爱梅,道人衲子亦争栽。”杨万里《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句》其三,《诚斋集》卷二一。“便佣儿贩妇,也知怜惜。”吕胜己《满江红》,《全宋词》第1759页。

爱重梅花最显著的表现是栽培品种的培育出新。南宋出现了古代第一部记载梅花栽培品种的植物学专著——范成大的《梅谱》。该书记载了当时平江(苏州)地区所见江梅、早梅、官城、消梅、古梅、重叶、绿萼、百叶缃梅、红梅、鸳鸯、杏梅、蜡梅,其中蜡梅又分狗蝇、磬口、檀香三种,共14种。其中如江梅、红梅、消梅、重叶、绿萼、百叶缃梅等北宋已有记载,而官城、杏梅等出于人工嫁接或自然变异,是南宋以来的梅花新品。稍后刘学箕感慨当时梅品日益繁多,“曰红,曰白,曰蜡,曰香,曰桃,曰杏,曰绿萼,曰鹅黄,曰纷红,曰雪颊,曰千叶,曰照水,曰鸳鸯者,凡数十品”刘学箕《梅说》,《方是闲居士小稿》卷下。,也产生了为梅著谱的念头。他所说的桃梅、鹅黄、纷红、雪颊、照水等都应是实际的梅花品种。姜夔作品中记临安有一叫横枝的品种姜夔《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夔次韵》其六自注:“绿萼、横枝,皆梅别种,凡二十许名。西村在孤山后,梅皆阜陵时所种。”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第95页。。同一品类因产地、花期、色度之不同可能又多有别品,如“红梅有福州红、潭州红、柔枝、千叶、邵武红等种”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八“物产·花之品”。。“蜡梅越中近时颇有,剡中为多,花有紫心者、青心者。紫者色浓香烈,谓之辰州本。”张淏《会稽续志》卷四。花梅品色滋繁的同时,果梅品种也趋于多样,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八“物产”中记临安“梅有消、硬、糖、透黄”,就是几种不同品质的果梅。因此,综观南宋圃艺梅品,刘学箕所说的“凡数十品”不为夸张,仅花梅有名可考者至少有二十多种程杰《宋代梅品种考》,《梅文化论丛》第88-106页。。正如刘学箕所说,“情益多而梅亦益多”刘学箕《梅说》,《方是闲居士小稿》卷下。,栽培品种的大量增加、不断丰富,是赏梅爱梅时尚风潮的集中体现,同时它也是观赏情趣和栽培技术积累的结果。范成大《梅谱》所载梅花品种构成了宋以后栽培梅花的核心,而其专题谱录的方式也开创了梅花圃艺登录和专门学术研究的先河。

三、古梅的发现与推赏

在南宋日渐增多的栽培梅花品种中,古梅是最为特殊的一种,同时对整个梅花审美意趣的发展意义重大,因而特别值得关注。

中国是梅花原产地,梅花资源丰富,艺梅历史悠久,所谓古梅自然是古来就有的,关键还在于“发现”。整个北宋时期,有关古梅只见于一些零星描写,并未引起特别注意。据范成大《梅谱·后序》,南北宋之交的画家、园工仍偏好一年生的新枝嫩条,只是到了范成大、陆游、萧德藻生活的南宋中期,古梅才逐步引起重视,夸言矜赏、品题别立,蔚然一波新时尚。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古梅不是一个新的品种,而是梅树的某种特定生存状况。南宋人所说的古梅实际有两种:一是高龄老树,以老枝怪奇为胜。梅是长寿树种,因而在一些环境稳定、维护持久如名刹古寺、古老园池和深山丘陵未经开发之地多有古木老株存在。范成大《梅谱》所说成都西南王蜀别苑“梅龙”和清江(今属江西)任诏盘园大梅即属此种。另一种未必古树,而枝干屈曲,苔藓鳞皴,节间苔丝袅袅,积藓封固花叶,因而花蕊特稀,一副老态龙钟之相,又称苔梅。主要见于会稽、四明、吴兴等东南沿海地区,由近海地气卑湿蒸蕴所致。陆游《梅花绝句》十首其七“吾州古梅旧得名,云蒸雨渍绿苔生”陆游《梅花绝句》其七,《剑南诗稿》卷一○。,说的就是这种物理现象。其中地理条件至关重要,关系也极其微妙,地势稍差,形态迥异。南宋盛时,“苔梅有二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上,苔如绿丝,长尺余”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而一旦移至他处,脱离原有环境,苔封即见驳落,老态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