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1436900000018

第18章 园艺 园林与花艺中的梅花(上)(1)

景致与方式

一、园景建置

梅花的栽培与观赏是整个梅花审美文化活动中最直接、最核心的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园艺栽培;二是园林营建;三是花艺欣赏。它们构成了整个梅花欣赏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他审美文化活动多由此触发、衍生而来。下面分三章进行论述,本章就上述三方面的基本方式与相应的审美情趣作一系统阐述。

在我国古代园林植物中,梅花是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一种。最迟从汉代开始,梅花就用于园林和城市行道种植。魏晋以来,梅花在园林中的使用更为常见,唐宋以来,尤其是宋以来梅花在园林种植中的地位大幅提升,成了最为重要的园林植物,相应的景观形式多种多样,而风格传统也鲜明深厚。主要的方式如下:(一)种植规模

不同的种植规模、布局及搭配,其景观形态也就各异其趣。

1梅林

这是较为常见的梅花景观,大片种植即成梅林。南朝陈张正见有《赋得梅林轻雨应教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册第2496页。,可见此时南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皇家、贵族囿苑已植有大片专类林园。两宋之交李光《和杜得之探梅之什》:“家山富梅林,开落纷无数。”《全宋诗》卷一四二一。所写当是浙江上虞故园梅林之景。林景一般以清香弥漫、花雪繁盛取胜。古代梅花名胜一般规模较大,明清时苏州邓尉山、杭州西溪梅花绵延十多里甚至方圆数十里,人们以“香国”、“雪海”称之。古人深知,私家园林若种植盈亩,数百成林,则“早春破萼,香雪周遮,独坐长吟,清人心腑”高士奇《北墅抱瓮录》。,意境极其奇妙,令人陶醉。为了延长观赏时间,古人还总结出不同花期的品种混植的经验:“早梅冬至前即开,晚梅春分时始放,如多植,则相继而开最久。”陈淏(子)《花镜》卷四。

2丛植

小规模的种植,在一般士大夫宅园与别业专题小景中较为常见,而且也更能展示梅花疏淡萧散之神韵。前者如宋扬无咎《柳梢青》所说:“屋角墙隅。占宽闲处,种两三株。月夕烟朝,影侵窗牖,香彻肌肤。”扬无咎《柳梢青》其十,《全宋词》第1197页。后者如梅亭、梅阁、梅台、梅坡一类营景多属此类。宋卫宗武《为僧赋梅》:“何必江头千树暗,未如屋角数枝斜。”清高士奇《北墅抱瓮录》:“水涯篱次,丛竹怪石之畔,间植数株,横斜郁曲,各具标格。”说的即是三两丛植之幽雅韵致。

3孤植

南朝陈徐陵《梅花落》:“对户一株梅,新花落故栽。”《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册第2526页。唐杨炯《梅花落》:“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全唐诗》卷五○。小园浅院、墙隅屋角、窗前檐下这样一些小块地面,一般只宜于小株孤植,风味独特。宋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六。,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一些地位低下、生计惨淡的村居野士、山寺贫僧艺梅更是以竹篱茅舍、一枝萧散作标榜。赵崇嶓《窗前》:“窗前寻丈地,种得一株梅。明月清风我,红尘不复来。”《全宋诗》卷三一七一。释永颐《看梅杂兴》:“青松古院一株梅,寒殿无人花自开。日暮老僧清梵罢,夜深偷照月华来。”同上,卷三○二一。而一些老梅古株,枝干广硕,一般也多是孤株成景。如宋邹浩《梅园记》:“岭南多梅,土人薪视之,非极好事,不知赏玩。余之寓昭平也,所居王氏阁后半山间一株,围数尺,髙数丈,广荫四十步。”《道乡集》卷二六。范成大《梅谱》所记临江和成都枝干匝地盈园之古梅均是此类。

4梅屏

宋代所见的一种植梅构景方式。宋徽宗汴京艮岳中有蜡梅屏一景,李质《艮岳百咏·蜡梅屏》:“冶叶倡条不受羁,翠筠轻束最繁枝。未能隔绝蜂相見,一一花房似蜜脾。”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二。可见是由竹竿拦束蜡梅丛枝而形成的屏风状景观。南宋绍兴间(1131-1163)杭州西湖西北鲍家田尼庵梅屏,名动京师,宋高宗曾派画师前往图绘以进释居简《梅屏赋》,《北涧集》卷一。。姜夔词中提及:“马城在都城西北,梅屏甚见珍爱。”《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夔次韵》,《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第95页。稍后释居简《梅屏赋》专为描写,从其中“玉颓可扶,雪妍可编”,“若堵立十丈于蓬莱千仭之巅,北枝奔而不殿,南枝徐而不先”云云《北涧集》卷一。,可见其形制与艮岳蜡梅屏大致相同,改以江梅为之,密植花树,编枝成屏,形似一堵高墙。这种造景方式刻意求奇,背离了梅花疏秀淡雅之特色,同时张镃《玉照堂梅品》中即把“蟠结作屏”与“种富家园内”、“酒食店内插瓶”等同视为十二条梅花“屈辱”之事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五。,因而后世未见沿袭。南宋后期几种临安方志和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纪事》等都未见提及,可能此时年久失护、衰敝不名了。

5配植

梅花与其他花卉配种组景,就自然生态而言,梅、柳同为春信之先,常被视为早春的代表景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陶渊明写其园田“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蜡日》,《陶渊明集》卷三。,即是古朴的庄户营景。但就整个园林种植而言,梅与竹的组合搭配是最为普遍的方式。竹与柳一样,无论自然生长还是园艺种植,分布都极其广泛,因而无论野生还是栽培,梅竹交错相映的景象就极其常见。中唐刘言史《竹里梅》:“竹里梅花相并枝,梅花正发竹枝垂。”《全唐诗》卷四六八。晚唐韦蟾《梅》:“高树临溪艳,低枝隔竹繁。”同上,卷五六六。北宋文同《梅》:“寒梅引旧枝,映竹复临池。”《全宋诗》卷四三三。写的都是这种景象。梅竹配植有这样几个看点和意趣:一是“竹孤青,梅酽白”,相互映衬,景象清雅,有因此命名“青白轩”的向子《更漏子》,《全宋词》第971页。。二是如苏轼咏梅诗所写“竹外一枝斜更好”,竹竿纵向挺直,而梅枝长势多横斜,两相配合,颇有纵横交错之美。三是茂竹修林,疏梅杂植其间,苍色掩映,幽香暗生,多具“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白石道人诗集》卷下。那样的幽致和妙趣。南宋以来,“岁寒三友”成了最为流行的品目,反映在园林中,“三友径”、“三友亭”之类营景极其常见,而“寒梅”、“修竹”、“幽兰”、“秋菊”王质《真珠帘·栽竹》,《全宋词》第1648页。一类典型的“四君子”组景在南宋也开始出现。(二)山水构景

因不同的地形环境种植梅花,因势造景,形成的景观也是随宜有致、风光各异。

1梅岭

大庾岭自古多梅,世称梅岭,后世营景者多附其风雅而制名仿建。如宋徽宗政和间汴京大型御苑艮岳梅岭,僧祖秀《华阳宫记》:“高于雉堞,翻若长鲸,腰径百尺,植梅万本,曰梅岭。”王称《东都事略》卷一○六。可见是一逶迤长岭,岭下种植大片梅花林景,如此规模的梅花景观,非皇家园林莫属。

2梅坞

坞是四面环山之谷地,地形弯环幽闭,与梅花的幽隐品格比较相宜。历史上梅坞出现的时代较早。唐末陆希声隐居阳羡(今江苏宜兴)东南三十六里之颐山(一作阳山),有桃花谷、松岭、李径、茗坡、桃溪、含桃圃等营景,梅花坞居其一,不久毁于战乱,宋时其名仍存。其《阳羡杂咏十九首·梅花坞》诗:“冻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全唐诗》卷六八九。可见正是山坞植梅,风景深僻幽静。宋末赵崇袍在浦江仙华山麓“植梅数里,名曰梅坞”《(嘉靖)浦江县志》,嵇曾筠《浙江通志》卷四七引。,性质相同,规模更大。明时南京钟山灵谷寺旁梅花坞比较闻名,焦竑《灵谷寺梅花坞六首》其一:“山下几家茅屋,村中千树梅花。”张豫章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明诗》卷一一八。除了这些典型的山景外,一些小规模的官舍或宅园植梅,也多有称梅坞的。如李石《梅坞记》:学舍“屋檐之南有老梅,株如柱轴一根,别为三四股,可荫十许步,环以数小竹,外悉芟去之……与静境相接,如行村坞,因以坞名之。”李石《方舟集》卷一一。沈懋孝《〈家园十咏之二〉序》:“三泖碧湖之隈,石庄古里,家园在焉……池上有来青亭,其前又有梅花坞、菊坞。”沈季友《槜李诗系》卷一三。名实虽不相符,但立此名目正在标榜幽谧之境、闲隐之趣。

3梅谷

谷者,两山间之水道或沟地,与山坞一样,胜在幽邃曲折。山间谷地地势低凹,一般较为潮湿,尤其是沟底,春夏间多有流水经行,不宜梅花生长。因此所谓梅谷,更多的属于一种心灵的想象。“梅,幽花也;谷,幽地也。树梅于谷,幽之幽者也”,因而更具“离群独立”之意境何梦桂《王梅谷诗序》,《潜斋集》卷七。。宋元人多有号梅谷者,明唐寅有《梅谷》画王世贞《唐伯虎画梅谷卷》,《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六九。,宋程俱《山居》组诗有梅谷、竹林、菊泉、崇兰坞等名目程俱《北山集》卷六。,所指当是私家园墅之景。

4梅坡

这也是古代梅花营景常见的名目,无论山坡水岸、规模大小,凡坡地植梅,均可以此称呼。“湖陂种柳不种梅,梅花合向阳陂栽。”查慎行《题乔石林侍读梅花庄图,兼送其罢官南归》,《敬业堂诗集》卷八。梅根不耐水湿,宜植于向阳坡地。南宋时无论皇家御苑,还是一般士人园墅,以梅坡为名的景观都较为普遍,如楼钥《鹿伯可郎中园池杂咏·梅坡》《全宋诗》卷二五四二。、史弥宁《邵阳郡圃梅坡》同上,卷三○二六。所写。在古人看来,梅坡之名情趣较为别致,宋元以来以此为斋号者也多。明初陈谟《梅坡记》:“夫溪涧之植,未离于奥渫;亭轩之种,或近于亵玩;深山穷谷,又至于荒寒,非梅之佳致也。坡虽高可亲,梅至清不杂,质之清、居之高,不杂于众,而可亲焉。”陈谟《海桑集》卷七。说的是梅坡给人的感觉高雅而不失亲切,闲雅而不致幽僻,与梅坞、梅谷之类有所不同。

5梅溪

自然生态中,南方山地沟壑溪涧地带多梅花分布,因而古来名为梅溪的地方极其普遍。在梅花营景中,梅溪也出现较早。中唐元和年间开州刺史所营盛山风景即有梅溪一目,其《盛山十二诗·梅溪》:“夹岸凝清素,交枝漾浅沦。”《全唐诗》卷四七九。可见是一处小溪潺潺、两岸梅枝交接的景观,同时也不难感受“疏影横斜水清浅”的相映之趣。南宋以来两浙梅景多见此名,在文人别号中出现也多。

6梅涧

两山夹水为涧,与山谷一样,山涧也是一道幽邃的风景,种梅于涧,更得深隐高雅之意。宋姚勉《梅涧吟稿序》:“梅之在涧,其硕人之在涧乎?……然则求诗于诗,不若求诗于梅;观梅于梅,不若观梅于涧。”姚勉《雪坡集》卷三七。但实际营景很难做到名副其实,具体情况与梅谷相若。宋姜特立《刘晁之家园六咏·梅涧》姜特立《梅山续稿》卷一三。所写实际只是一般梅景而已。

7梅池

池塘边植梅之景。宋徽宗艮岳中始见。李质《艮岳百咏·梅池》:“玉钿匀点鉴新磨,香逐风来水上多。”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二。此景简单易行,一般士人园墅也便于营造,且得花枝临水之趣,因而较为普遍。宋陈元晋《题曾审言所寓僧舍梅屋》:“作屋延梅更凿池,是花最与水相宜。”陈元晋《渔墅类稿》卷八。说的即是。

8梅渚

水中陆地为渚。宋徽宗艮岳大池中有芦、梅二渚。李质《艮岳百咏·梅渚》:“只借晴波为晓鉴,不随花岛作江云。未须吹笛风中去,多得清香水际闻。”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二。渚上植梅,诗中描写了花浮波面、香飘水际的空灵幽远之趣。

此外还有梅径刘跂《梅径》,《全宋诗》卷一○七三。、梅岩薛嵎《林氏梅岩》,《全宋诗》卷三三三九。、梅屿陈允平(一作刘学箕)《赋林景参梅屿》,《全宋诗》卷三五一六。、三友径楼钥《鹿伯可郎中园池杂咏·三友径》,《全宋诗》卷二五四二。等。(三)建筑营景

建筑与植物的密切结合是我国园林的一个传统,梅花种植与不同的园林建筑相配合,可以构成功能不同、风格效果各异的景观。

1梅亭

亭是中国园林中较为普遍的建筑,一般造型独立,体量小巧,建筑风格与梅花素雅秀逸之品格神韵比较协调,功能也在“停憩游行”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三、第80页。,因此在梅景经营中最为习见。其出现时间也较早,南宋谈钥《吴兴志》卷二○引南朝刘宋山谦之《吴兴记》:“乌程有梅墟、梅林、梅亭,德清有梅埭。”此处梅亭或为地名,并非后世园亭之筑。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全唐诗》卷二二六。,这可能是亭边植梅最早的例证。南唐“李煜作红罗亭,四面栽江(江,一作红)梅花,作艳曲歌之”李颀《古今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上册第233页。。入宋后旁植或环植梅花与建亭组合构景的现象很是普遍。如黄庭坚《题徐氏姑寿安君寿梅亭》《全宋诗》卷一○一八。所说为祝寿所建梅亭、邹浩《留题昭平王氏來仙阁》《道乡集》卷三一。所记昭州(今广西平乐)拱梅亭。朱弁《曲洧旧闻》卷三:“顷年近畿江梅甚盛,而许洛尤多,有江梅、椒萼梅、绿萼梅、千叶黄香梅凡四种,许下韩璠景文知予酷好梅也,为予致椒萼、绿萼两种各四根,予植之后圃,作亭,遂以‘绿萼’名之。”吴潜《疏影》词自注:“梅圣俞诗云:‘十分清意足。’余别墅有梅亭,匾曰‘清足’。”《全宋词》第2749页。是为梅花建亭而另有匾题的。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下记载:“赵春谷梅亭曰东风第一,贾秋壑梅亭曰第一春。”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一三:“香月亭:在山椒环植梅花,仍大书林逋诗一联刻于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都是梅亭题匾立名的典型例子。后世爱梅、问梅、折梅、玩梅、忆梅、六梅、百梅等亭名更是不胜繁多。至于说亭子的造型,更有一种建为梅形,计成《园冶》记载:“先以石砌成梅花基,立柱于瓣,结顶合檐,亦如梅花也。”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三、第99页。亭若梅,梅拱亭,相得益彰,主题更为鲜明。

2梅台

台者四方而高,平整敞亮,便于观赏,是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形式。南朝梁何逊《咏早梅诗》:“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何逊《咏早梅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册第1699-1700页。所写建邺(今江苏南京)萧伟芳林苑的梅花即环植于凌风台下。北宋仁宗朝宰相晏殊有“梅台冷落收灯夜”的诗句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第51页。。北宋中期西京洛阳园林繁盛,其中富郑公园、湖园李格非《洛阳名园记》,《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四、二五。、张氏南园司马光《和君贶宴张氏梅台》,《全宋诗》卷五〇九。均建有梅台。从当时司马光、邵雍等人登临之诗可知,其形制是高地植梅,梅花丛中建台。花时呼朋携酒,登台观赏,花气烘托,极其风流。南宋范成大《骖鸾录》记载向子临江(今江西樟树临江镇)芗林别墅“梅台最有思致。丛植大梅中为小台,四面有涩道,梅皆交枝覆之,盖自梅洞中蹑级而登,则又下临花顶,尽赏梅之致矣”。四周梅枝交覆如洞,梅台高敞其中,沿径登台,颇芳香氤氲,豁然开朗之致。

3梅阁

阁与楼同类,都是两层以上建筑。徐一夔《梅阁记》:“作层屋出梅花上,每冬深梅花骤发,俯槛盻睐,玉雪灿烂,芬芳袭人。”徐一夔《始丰稿》卷一○。正是登阁俯赏梅花之独特情趣。梅阁始见于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红梅阁:吴感字应之,以文章知名。天圣二年省试为第一,又中天圣九年书判拔萃科,仕至殿中丞。居(苏州)小市桥,有侍姬曰红梅,因以名其阁。尝作《折红梅》词曰:‘喜轻澌初泮,微和渐入,芳郊时节。春消息,夜来陡觉,红梅数枝争发。’”可见阁外植有红梅。红梅为梅中艳品,阁者较之亭、台也偏富态,两者配合相得益彰,因而梅阁称红梅者颇多。如南宋常州荐福寺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历代诗话续编》上册第175页。、临安(今浙江杭州)府治周淙《乾道临安志》卷二。、温州府治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四八。均有红梅阁。

4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