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1437100000027

第27章 幼 学 琼 林(7)

他娶了两房妻室都没有生出儿子,别人劝他纳妾,他弟弟早已过世,他说:“兄弟的儿子就像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将来可以照料我。”④张范,三国时魏国人。曾有盗贼抓取他的儿子和侄儿,他去说情,强盗把儿子交还给他,他却提议用自己的儿子交换侄儿,于是强盗将他的儿子侄子都放了。

译文把侄儿带走,把儿子抛弃,这是晋代邓攸的义举,人们都可怜他没有后代;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叔父,这是唐人柳公绰做官之后的德行,人们都羡慕他懂得孝道。卢迈没有儿子,他却说兄弟的儿子就像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将来可以照料他;张范的儿子和侄子被盗贼抓走,只把儿子交还给他,他却提议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侄儿去死。

师生

原文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①;孔子居杏坛②,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称教馆曰设帐,又曰振铎③;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④。

注释①马融,东汉著名经学家,他设帐授徒,门人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都是其门徒。他不注重名教礼节,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开魏晋清谈家破弃礼教之先河。绛帐:红色的帷帐。②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后泛指授徒讲学之处。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人。③振铎:摇响有舌的铃铛。古人布政施教时,常常振铎以吸引民众。④舌耕:用口舌授课换取粮食,即以教书谋生。

译文东汉的马融设帐授徒,前面教导弟子,后面却有女乐为伴;孔子在杏坛讲学,先后培养了三千多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形容别人设立教馆讲学叫作“设帐”,又叫“振铎”;谦称自己做教师叫作“糊口”,又叫“舌耕”。

原文师曰西宾①,师席曰函丈②;学曰家塾,学俸曰束修③。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苜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

注释①西宾:坐在西边的宾客。古时对家庭教师的尊称。②函丈:古时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函丈指代讲学的坐席。③束修:送给老师的报酬。修:古时指干肉。本字应作“脩”。

译文家塾教师叫作“西宾”,教师的坐席叫作“函丈”;在家里教学叫作“家塾”,给教师的学费叫作“束脩”。“桃李在公门”,是形容教的学生多,硕果累累;“苜蓿长阑干”,是形容教师的俸禄少,饮食很差。“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战乱时去南方避乱,是用来形容学生强过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用来形容弟子强过师傅。

原文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①,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②。

注释①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通晓经传,博览群书,但不愿做官,一生以设塾授徒为己任,学生多达数千人,可以和孔子相媲美,当时人称“关西夫子”。②贺循:晋人。③卢迈,唐代人,字子玄。他博览群籍,尤精三礼之学,朝廷有难题的时候就去问他,他都能依据礼经而回答。时人称他是“当世儒宗”。

译文还没有进入师门,叫作“宫墙外望”;已经得到师父的秘密传授,叫作得到“衣钵真传”。杨震的学生多达数千人,可以和孔子相媲美,人们称他是“关西夫子”;贺循博览群籍,精通礼学,世人称他是“当世儒宗”。

原文负笈千里,苏章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②敬师之至。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注释①苏章:西汉北海人,曾经背着书箱不远万里寻找老师。②游杨:指游酢和杨时,他们都是程颐的学生。他们初次去拜见程颐时,程颐正闭目休息,他俩就侍立在门外,当程颐发现他们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译文“负笈千里”,是形容苏章寻找老师的殷勤;“立雪程门”,是形容游酢和杨时对老师程颐的尊重。学生称赞老师善于教导,就说像坐在感化育万物的春风中一样;学业有成,感谢老师的教导,就说受到了符合时令的雨露的滋润一样。

朋友宾主

原文取善辅仁①,皆资②朋友;往来交际,迭为主宾③。尔我同心曰金兰④;朋友相资曰丽泽⑤。东家曰东主⑥,师傅曰西宾。

注释①取善辅仁:吸取朋友的长处来培养自己的仁德。善,长处。仁,仁义。②资:凭借,依靠。③迭为主宾:双方互为主宾。迭,交替,轮流,更迭。④金兰:《易经·系辞上》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形容志同道合的人,后来则引申为异姓兄弟之间的结拜。⑤丽泽:比喻互相资助。⑥东家:古人待客,按照礼仪,主人坐在东面向西面,所以称作“东家”或“东主”。宾客坐在西面,字伯道,面向东面。

译文吸取朋友的长处来培养自己的仁德,讲的是依靠朋友;朋友之间的往来交际,是轮流做主人和客人。你我同心的朋友叫作“金兰”,朋友之间的相互资助叫作“丽泽”。东家叫作“东主”,师傅叫作“西宾”。

原文父所交游,尊为父执①;己所共事,谓之同袍②。心志相孚③为莫逆④,老幼相交曰忘年⑤。

注释①父执:父亲的朋友。执,就是至交,好友的意思。②同袍:同穿一条战袍的战友,后来多比喻特别有交情,关系十分密切的人。③心志相孚:心意相通,以诚相待。孚,符合。④莫逆:没有抵触,思想感情一致,比喻情投意合,感情深厚。⑤忘年:就是忘年交。指两个人年纪或辈分悬殊,但却可以称为知心的朋友。

译文父亲的朋友尊为“父执”,与自己共事的人称为“同袍”。心意相通又以诚相待的朋友称为“莫逆”,老人和年轻的人交朋友称作“忘年”。

原文刎颈交,相如与廉颇①;总角好,孙策与周瑜②。胶漆相投,雷义之与陈重③;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④。

注释①刎颈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战国时赵国大将军廉颇不屈居于蔺相如之下,扬言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计私忿,对廉颇一忍再忍。最后廉颇深受感动,上门肉袒负荆请罪,与相如结为“刎颈之交”。②总角用来比喻童年时代就是很好的朋友。总角就是古代儿童把头发梳成一个向上的小辫,这里指童年时代。孙策:孙氏政权的建立者,其弟孙权称帝追尊其为长沙桓王。周瑜:字公瑾,帮助孙氏创立政权,辅佐孙权。③胶漆相投用来比喻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亲密无间。②视叔犹父:唐人柳公绰和其子柳仲郢对叔父非常尊重,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雷义、陈重:东汉人。雷义、陈重分别举茂才和孝廉,二人先是互相谦让,太守和刺史都不同意,最后二人同拜尚书郎。所以人们称他们的关系就像胶漆一样坚固。④《后汉书·范式传》载:东汉时候,山阳金乡的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字元伯)是京城洛阳太学里的同学,关系特别要好,后来各自回家。范式约定两年后到张劭家拜访,转眼约期已到,张劭杀鸡煮黍准备待客,他的母亲说:“分别两年,千里之外,怎么能相信。”张元伯说:“范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后来范式果然如期而至。后来用“范张鸡黍”来表示朋友间的信义与深情。

译文“刎颈之交”,说的是战国时候的蔺相如和廉颇生死与共的情谊;“总角之好”,说的是三国时期的孙策和周瑜在孩提的时候就是很好的朋友。像胶漆一样互相黏合的友谊,说的是雷义和陈重坚不可破的友情;虽然隔了两年依然杀鸡作黍等待好友到来,他只能带一个孩子逃走,说的是范式和张劭的约定。

原文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①,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②,久而不闻其臭。肝胆相照③,斯为心腹④之友;意气不孚,谓之口头之交。

注释①芝兰之室:比喻贤士所居的地方。②鲍鱼之肆:比喻恶人所聚集的地方。鲍鱼,腌鱼。③肝胆相照:比喻朋友之间以诚相待。肝胆则比喻真诚的心。④心腹:推心置腹的朋友。

译文和好人交往,就像进入放着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就和芳香味融合了;和恶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盐渍鱼的店铺,时间久了也和腥臭味融合了。以诚相待,这才是推心置腹的朋友;志趣不同,只可算作口头上的交情。

原文彼此不合,谓之参商;尔我相仇,如同冰炭。民之失德,干糇(hóu)以愆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②。落月屋梁③,相思颜色;暮云春树④,想望丰仪。

注释①民之失德,干糇以愆:《诗经·小雅·伐木》:“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意思就说是人们如果道德都沦丧了,一块干粮这样一件小事情在朋友间也会引来纠纷。干糇:干粮。愆:差错,失误。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别的国家的贤才可以辅佐本国,就好像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做琢磨玉器的石头一样。后来则用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朋友。③落月屋梁:唐代李白曾被流放到夜郎。杜甫写《梦李白两首》其中有“落月满屋梁”的诗句。④暮云春树: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有这样的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译文彼此之间的不合,称之为“参商”;你我相互仇视,就像不能兼容的冰炭。人们如果丧失道德,朋友间连干粮这样的小事情也可能引来纠纷;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落月屋梁”是描绘杜甫梦见李白的容颜;“暮云春树”则表达了杜甫想念李白之情。

原文王阳在位,贡禹弹冠以待荐①;杜伯非罪,左儒宁死不徇君②。分首判袂,叙别之辞;拥彗③扫门,迎迓(yà)之敬。

注释①汉代的王阳与贡禹是好友,王阳做了官,贡禹也拿出帽子,弹掉上面的灰尘,等待他推荐自己。后来用“弹冠相庆”指因将做官而相互庆贺。②杜伯、左儒是周宣王时的人。周宣王无缘无故杀害杜伯,左儒力争,后也被杀死。③拥彗:拿扫帚。古人迎接宾客,常拿着扫帚以示敬意。

译文王阳当了官,贡禹就弹掉自己帽子上的灰尘等待被推荐做官;杜伯没有罪而被杀,左儒宁愿与朋友一起死也不屈从周宣王。“分首”和“判袂”是表示朋友告别的词语;“拥彗”和“扫门”,则是迎接客人的到来而表示的敬意。

原文陆凯折梅逢驿使,聊寄江南一枝春①;王维折柳赠行人,遂唱阳关三叠曲②。频来无忌,乃云入幕之宾③;不请自来,谓之不速之客。

注释①《荆州记》载:三国吴陆凯和范晔是好友,后来两人一个在江南,一个居住长安。有一年冬日,途中遇到盗贼,刚好从南方来了一个传递公文的官员,陆凯便折了一枝梅花,叫他带给范晔,并且附去一首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后来用此比喻对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②王维:唐朝诗人,曾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后人据此谱成《阳关三叠》的曲子。于是他就把弟弟的孩子带走,把自己的孩子抛弃。③《晋书·郗超传》载:晋代谢安与王坦之曾去桓温家里议事,桓温叫郗超躲在帐子里听。结果来了一阵风,把帐子吹开,看见郗超,于是谢安笑笑说:“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幕,指帷帐。

译文陆凯折一枝梅花托驿使转给范晔,报道江南早春的信息;王维折一枝柳条送给即将远行的朋友,于是唱出了《阳关三叠》曲。经常来往没有顾忌的人,称之为“入幕之宾”;不请却自己来的客人,称之为“不速之客”。

原文醴酒不设,楚王戊待士之意怠①;投辖于井,汉陈遵留客之心诚②。蔡邕倒屣以迎宾③,周公握发而待士④。

注释①西汉楚元王与穆生交情很好,穆生不喜欢喝酒,元王每次设宴都为他准备甜酒。后楚王戊继位,开始也常备甜酒,后来渐渐忘了准备甜酒,穆生说:“可以离去了。”后来用此来形容对人的敬礼渐渐减少。醴酒:甜酒。②《汉书·陈遵传》载:陈遵,好客,留客之心诚,每次宴请宾客,总是关上门,取下客人车轴的辖投入井中,使车不能行,不让客人走。辖:固定车轮与车轴位置,插入轴端孔穴的销钉。后来用“陈遵投辖”表示主人好客,盛情招待。③《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载:蔡邕富有才名,在朝廷地位很高,家中常常车马盈门,宾客满座。有一天,突然得知王粲上门求见,蔡邕慌得倒拖着鞋子出来迎接,并向众宾客介绍说:“王粲有异才,我不如他。”④《韩诗外传》卷三和《史记·鲁周公世家》都有记载:周公为了招揽天下的贤士,曾经“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意思是对求见的人不怠慢,即使是正在洗头、吃饭,也立刻停下来接待。

译文宴会不再设醴酒,说明楚王戊对待士人的心意已经不如以前恭敬了;把车轴上的销钉丢入井中,说明汉代陈遵挽留客人的心很诚恳。蔡邕急着迎接客人,把鞋子都穿倒了;周公洗头发的时候,客人来访,他捏着头发就出去了。

原文陈蕃器重徐稚,下榻相延①;孔子道遇程生,倾盖而语②。伯牙绝弦失子期,注释①存侄弃儿:晋代邓攸,更无知音之辈③;管宁割席拒华歆,谓非同志之人④。

注释①《后汉书·徐稚传》载:豫章太守陈蕃很器重隐士徐稚,专门为他准备一个坐榻,徐稚一走,就把坐榻收起来。②《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在郯地路上遇到程子,两人停车交谈,车盖互相倾斜,双方意见投合,一谈就是一整天。③《吕氏春秋·本味》载: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子期都能心领神会,一听便知。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这样的知音了。后来用“伯牙绝弦”比喻哀悼亡友或慨叹无有知音之苦。④《世说新语·德行》载:东汉末年,管宁与华歆同席读书。一次,有人乘坐大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放下书跑出去看。管宁于是将席子割成两半,说:“你不是我要的朋友。”从此与华歆分开坐。后来用“割席”指朋友绝交。

译文陈蕃特别器重名士徐稚,专门设一个床榻接待他;孔子在路上遇见程生,停车亲密交谈,车盖倾斜靠在一起。俞伯牙弄断琴弦不再弹琴,是因为钟子期死了,这个世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琴音的人了;管宁割断席子拒绝和华歆同坐一席读书,是因为他们不是志同道合的人。

原文分金多与,鲍叔独知管仲之贫①;绨(tí)袍垂爱,须贾深怜范叔之窘②。要知主宾联以情,须尽东南之美;朋友合以义,当展切偲(sī)之诚③。

注释①齐国人鲍叔牙曾与管仲一起经商,因管仲家贫,总是多分钱与管仲。②《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战国时范雎曾受须贾陷害,几乎死去,后改名张禄逃到秦国担任相国。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破衣去见,须贾送他一件绨袍。第二天,须贾才发现范雎已担任秦国相国,于是肉袒谢罪。范雎因为须贾赠予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所以便宽释了他。后来用“绨袍情”来比喻不忘贫寒旧友。③切偲之诚:以诚相待,表示互相切磋、勉励的诚意。偲:相互劝勉监督。

译文经商分利时宁肯让管仲多拿一份,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很贫穷;把绨袍送给范雎,是须贾对他的困窘深表怜悯。要知道主人和宾客要靠感情来联络,那么双方都应该是东南一方的名人;朋友之间的交往要合乎道义,双方都要表现自己的诚意。

婚姻

原文良缘由夙缔①,佳偶自天成②。蹇(jiǎn)修③与柯人④,皆是媒妁之号;冰人⑤与掌判⑥,悉是传言之人。礼须六礼⑦之周,好合二姓之好。女嫁曰于归⑧,男婚曰完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