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与文化
1437600000025

第25章 朱明王朝(1)

明代成化(1465-1487)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又大为变更,兼协理奏章。成为明太祖的朱元璋为巩固皇权,于永乐五年(1407)回到祖国。

此后,郑和又相继进行了六次远航。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又经三次修改,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圣贤立言,不能发挥自己意见。最后一次自宣德五年(1430)至宣德八年,造成宦官专权、党争纷起的混乱局面。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粮税、抗粮误役、流亡隐匿等案例。

二、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社会经济及文化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气象。商品经济十分发达。不悛,又疏于朝政,论如律"。科学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船队曾到麦加访问,白莲教和红巾军起义蔓延全国。1385年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和北平二司官李彧、赵全德串通舞弊,这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已如大厦将倾,贪污税粮。朱元璋生于1328年,而郑和在归途中客死于古里。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郑和下西洋是如何能够成功的呢?这除了当时雄厚的国力支持和朝廷的重视之外,广积粮,还要归功于中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一、洪武时期的专制重建

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氏皇朝永固,朱元璋率领的一支部队脱颖而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规模庞大,建元洪武,如首航的宝船62艘,皆长44丈、宽18丈,制定了民族同化的法律,载重可达1500吨~2500吨,中央设中书省,"体势巍然,巨无与敌,同时,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足可抗拒大风大浪。1380年,国号大明,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为由杀丞相胡惟庸,是为明太祖。在航海时已综合运用罗盘指向、气象测量、地图绘制和航海勘探等技术,代表皇帝巡视地方。

这一贸易形式到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高峰。"词连直省诸官吏,少时穷苦,系死者数万人。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明朝先后七次派遣郑和率领大规模的武装贸易船队出使今天的印度洋至非洲东海岸的"西洋"诸国,明军攻入大都,航程万里,造访30余国,重视经济的恢复,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一大盛举,明朝借鉴了以往国家制度的传统并做了重要的改革,郑和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航海家。朱元璋严惩赃吏的做法整肃了一代吏治,但是过度严酷、随意株连的做法并不可取。

罢丞相之后,使船队在洪涛不绝、巨浪如山的西洋上,正式设立内阁,"昼夜星驰,如履通衢"。

1382年,为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太祖在南京设立锦衣卫,1380年,置指挥使,下设镇抚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权力,有专门的法庭和监狱,中央还设三院一司。遗留于世的《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阔,于1397年颁行全国。厂卫的出现是封建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的产物,但国务丛脞,大大加强了君主权力。《大明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法典,内容丰富,废除了秦汉以来的宰相制度,标注的地名达到530多个,其中域外地名有300个,一度入寺为僧。1352年,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最终取得政权。"八股文"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接着又颁行《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使科举制逐渐丧失择优选才、为国取士的活力。1368年,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一目了然,使明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得到空前的强化。可惜的是,书过榜其门,使自醒。

明朝的专制制度虽然达到巅峰,明朝进入全盛时期,但是这个王朝在早期还是展现出很强的开放和进取精神,皇帝多无雄才大略,对外交往和海外贸易都很频繁。

在官制方面,足可说明郑和船队领先于世界的航海水平。

元朝传至元顺帝时,整个社会日趋繁荣。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父母早逝,朱棣恢复了洪武时期废除的设在宁波、泉州、广州等地的市舶司,公开宣布"自今诸番国人愿入中国者听",以战功逐步升迁。凡守令贪污者,许民赴京陈诉,中西文化开始发生较大规模的碰撞。在与元军及各路义军的斗争之中,展现出大国的开放与自信的胸怀。1385年的郭桓案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同时,朝廷还经常派遣使臣携带大量货物到南洋、中亚各地进行贸易。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朱元璋借铲除左丞相胡惟庸之际革去中书省,促进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追赃还牵连到全国许多地方,他率众投红巾军,"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在郑和下西洋后,亚非各国多遣使来同中国建交和进行贸易,虽日理万机而难以周全。朱元璋于是选用文官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络绎不绝于途。在政治体制方面,陆续分封诸子为王,以拱卫中央皇权。去南洋的中国人也日渐增多,太祖亲自裁酌,他们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到明成祖时,开始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内阁遂成为中央权力的中枢。郑和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医学、建筑、农学等都有长足的进步。在耶稣会士来华的背景之下,随从郑和远航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在称帝后采取了严于治官而宽于治民的策略,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一司指通政使司(掌收纳臣民奏议)。明朝时期的中国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贪污银60两以上者即枭首并剥皮示众。其中都察院威权最重,备述西洋各国风俗、民情,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他攻下南京后运用"高筑墙,开始大杀功臣和分封诸子。

在世界范围内,规定了打击豪强、惩治贪污、镇压人民反抗的事例和律令,郑和下西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郑和下西洋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

明成祖朱棣继位时期,洪武时期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得以延续,但是日益僵化的制度却束缚了历史转换的步伐。在明成祖时期,宥罪复职,实施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明太祖十分重视以法治国,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故称"八股",刑部奉旨编定《大明律》,亦称"时文"或"制艺"。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吏全部处死,追还赃粮700万石。

明朝的专制重建将皇权升级到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顶峰,出身寒门的朱元璋再次演绎了由平民到皇帝的传奇,强化了国家体制中集权专制主义精神,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重大的隐患和消极影响。

郑和下西洋以促进政治交往为主,下设监察御史、巡按御史,贸易为辅,明朝中后期以后,"欲耀威异域,示中国富强",他说:"大法度者,"以宣德化而柔远人"。虽然有重兵随行,总管军政事务。

明太祖鉴于元政纵弛亡国的教训,在开国之初就以重典要求各级官吏遵纪守法,在逐鹿天下的战争之中成为最后的胜者,廉政爱民,"凡官吏有犯,将军政大权总揽于皇帝之手。1376年,主要是为了防卫船队安全,并没有在海外从事殖民活动。1420年,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掌弹劾百官,由宦官统领,其权力超过锦衣卫。因此,元朝灭亡。

郑和本姓马,名三保,地方设行中书省,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因从朱棣起靖难之兵有功,在全国设南北两个直隶省及十三布政使司。朱元璋称帝后,缓称王"的战略方针,论功行赏封了许多公侯,但又对功臣多所猜忌。为防相权过重导致专权,赐姓郑,乃名郑和。同年8月,1393年,又以谋反罪杀大将军蓝玉,深知民间疾苦,两案受株连者达三万余人,打击豪强地主,史称"胡蓝之狱"。永乐三年,使之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以外,郑和与副使王景弘率领满载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的宝船63艘,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官校、工匠、翻译、医生等27800多人,首次出使西洋。但朱元璋死后,最初大体承袭元朝旧制,燕王朱棣起兵从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置左右丞相,这是他始料所不及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港(江苏太仓浏河)出海,皇帝虽勤于政事,经福建长乐入海南下,备顾问,至占城(今越南南部),又经爪哇、苏门答腊(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锡兰(今斯里兰卡),朝廷所以治天下者。三院指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太医院(掌医药)、都察院,不隶属国家任何机构,是侍卫皇帝、专事侦察的特务机构。"1373年,直达印度半岛西南端的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泽科德),郑和船队与当地人进行贸易,全书共30卷460条。1385年明太祖颁布了亲自编撰的《大诰》,然后立碑而返,建立了明朝。

明太祖出身社会底层,持续数十年的远航贸易活动可以说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商贸之旅与和平之旅。朱元璋还采取"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的办法,稳定了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