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正说孙子兵法(大众阅读系列)
1438200000031

第31章 天地孰得——正说《地形篇》(2)

姜维在探知到“钟会治兵关中,欲窥进取”的消息后,仍没有能当机立断变更作战部署,立即将沓中的蜀军主力转移到汉中,扼守诸险隘,以抗击魏军的进攻。而仅仅是上表刘禅,建议派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率军守卫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但这一建议也受黄皓的阻挠而未得实施,蜀汉方面再次错过了据守险厄以抗魏军的机会。

魏军主力出发一个月后,三路大军即按预定计划,同时向汉中、沓中、武街与桥头发起进攻。魏军主力在钟会统率下,迅速突入汉中要地,袭占阳安关,杀死蜀军阳安关守将傅佥。然后分兵进围汉、乐两城。钟会本人则自率主力“长驱而前”,企图一举夺取剑阁(今四川剑阁北),进逼成都。

与此同时,姜维率领沓中的蜀军主力向汉中方向移动。在东移过程中,蜀军遭遇到邓艾部队的追击骚扰,损失很大,但谢天谢地,靠撤退迅速,蜀军终于摆脱了邓艾的追兵。数日之后,姜维大军进抵阴平一带。

在这节骨眼上,魏军庸将诸葛绪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当时他已经占领了武街和阴平桥头,姜维的归路实际已被切断。姜维见状不妙,遂走了一步险棋,故意北出孔丞谷(今甘肃武都西南),向诸葛绪侧后迂回。诸葛绪果然中计,把军队后撤三十里驰救,让出了要道。姜维见奇谋奏效,立即回军通过桥头隘道,会合廖化、张翼、董厥诸部退守剑阁。剑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蜀境之巨防”,汉中通往成都的咽喉。姜维凭借剑阁之险,设防固守,钟会大军久攻不克。因粮道险远,军食匮乏,钟会计无所出,不得不考虑引兵回国。由此可见,魏军对阴平桥头战略要地的得而复失,是己方攻势受挫,蜀方形势暂时稳定的关键。

驻守在阴平一线的邓艾见钟会有撤兵之意,急忙向钟会提出出奇制胜、偷渡阴平的袭击方案。邓艾是这样分析形势并提出对策的:蜀军已遭到沉重打击,现在应乘机进攻。如果从阴平出发,由小道经德阳亭(今四川江油东北)出剑阁以西百里,去成都仅三百余里,以奇兵出击蜀汉之腹心。如果姜维放弃剑阁而救援涪城,您就率兵长驱直进,如果姜维老鼠不挪窝,仍龟缩剑阁,涪城的守兵一定很少,我便统兵直取成都。不管怎么样,灭亡蜀汉乃是瓮中捉鳖,手到擒来。钟会采纳了这一建议。

于是邓艾挑选精兵一万人,于十月中旬从阴平出发,沿白水河谷(景谷)东行,登上摩天岭,行经荒无人烟的山陵地带七百余里,凿山开道,架设便桥。山高谷深,军粮又逐渐不继,处境相当危险。邓艾知道自己已无退路,便鼓励部下说:快速进入平地,就有粮食,否则就只有被饿死在这里,成为野狼的美餐。至马阁山时,路不能通。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着身体,从山上一滚而下。兵士也都手攀树木,沿着悬崖,一个接一个地越过深涧。就这样,邓艾军很快抵达江油(今四川江油),蜀汉江油守将马邈毫无准备,猝不及防,乖乖地向魏军投降。魏军得到给养补充,士气大振,邓艾遂率军迅速向涪县(今四川绵阳东)挺进。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遣诸葛亮之子、官拜军师将军的诸葛瞻率军迎击邓艾。诸葛瞻抵达涪县后,屯兵休整,部将黄崇再三建议:“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黄权传附黄崇传》。)但未为诸葛瞻所采纳。邓艾军因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得以逾越险阻,径抵涪县,击败了诸葛瞻的前锋部队,诸葛瞻无计可施,被迫退守绵竹(今四川德阳)。邓艾命令其子邓忠和司马师纂分左、右两路猛烈夹击诸葛瞻军,大获全胜,击杀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攻克了绵竹。

绵竹失守,蜀国上下陷入一片混乱,大臣谯周等人极力主张投降。刘禅眼见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成都难守,逃遁无路,遂于同年十一月自缚请降,邓艾大军趾高气扬开入成都,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就此覆灭。

纵观魏灭蜀汉之战,双方对地形的认识、利用上的优劣高下,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蜀军对险形地域、隘形地域的汉中地区,疏于戒备,违背了孙子所说的“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等原则,而让主力远驻沓中,等于是洞开门户,给魏军的大举开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占据剑阁险要成功,一度遏制住魏军的凶猛攻势之后,又未能及时考虑到对手从阴平小道偷渡奇袭的可能性,以至腹背受敌,完全陷入被动。而蜀汉唯一一支战略机动部队——诸葛瞻军未能及时进兵据守要地,则使得冒险偷渡阴平成功的邓艾军更加牢固地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终于导致军队弃甲、社稷覆亡。

魏军方面则充分认识到了利用地形,避实击虚的重要性,尤其是邓艾出奇制胜,翻越天险,神速挺进,袭取成都,堪称为“敌无备,出而胜之”的杰出典范。而魏军在此役中曾经一度兵顿剑阁之下,几乎功败垂成、徒劳而返,其主要原因也在于西线魏将诸葛绪没有坚守住阴平桥头这一险阻,而让姜维大军从容退守剑阁造成的严重失策。魏军在这场战役中的作战指导得失成败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证明了在军事活动中遵循孙子军事地形学基本原理,巧妙运用地形条件以出奇制胜的必要性。

当然,孙子的军事地形学思想作为冷兵器作战时代的产物,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中不少内容已明显陈旧过时,成了明日黄花。譬如像“半济而击”,“以主力扼守隘塞险阻”等战法也许早已进了历史的博物馆,没有哪一个指挥员会在战争中再加效仿,除非他头脑不正常,神经出毛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新的时代,自有新的战法,也自有新的利用地形条件的做法,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现代战争是全方位、多维空间范围内的高技术较量,它对地形的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只要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展开,地形条件对战争活动具有制约意义这一根本属性就永远不会被改变,熟悉地形,利用地形就始终是战争指挥者驾驭战争、赢得胜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战争虽然是全方位、多维空间范围内的高技术较量,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正成为战争运作的主宰,这样,就对地形的认识和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形条件的重要性有了本质的改变,地形环境、气候因素对于高技术兵器效能的发挥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例如在北约空袭南斯拉夫联盟之战中,以美、英为首的北约空军战机投下了无数的炸弹,其中精确制导炸弹的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个比例要远远超过海湾战争时期多国联军投掷的同类型炸弹。可是战场评估显示,它的杀伤效果却比较有限,至少要比海湾战争时差上许多,南联盟军队的主力并没有因此而遭到摧毁性的打击。这中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南联盟境内多为高山丘陵地带,地势高低起伏,植被严实茂盛,其军队的机动、武器的配置均可以凭借这些特殊地形进行巧妙的伪装、隐蔽,从而使得北约的高技术兵器的能量释放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像美军统帅部所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不可一世。这就是现代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地形继续影响或制约军事活动的一个典型例子。至于孙子重视利用地形的思维方法及其基本精神,则更是永远不会失去其魅力的。

不过,南联盟尽管顽强抗争,利用包括地形条件在内的各种有利因素,同北约这个强大的对手死缠硬磨,整整坚持了七十多天,但最终还是挂出白旗,向北约投降了,实际上失去了自己对科索沃地区的控制,“南联盟”解体,领导人被押送上海牙战争法庭。这个结局说明,地形条件虽然对军事行动有影响,但其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所以夸大它的作用也是不正确的。

本篇除论述军事地形学理论外,还讨论了由于将帅指挥失当而导致军队作战失败的六种情况——“六败”:“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具体说明了“六败”各自的外在表现。而“六败”的原因,完全缘于人事,而非天意,主要责任应由军事指挥者来承担。所以孙子对将帅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这就是要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这一卓越的见识,是那个时代那些唯主上之命是从的庸人们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本篇中,孙子还阐述了官兵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张将领既要关心爱护士卒,使其感恩戴德;又要严格治军纪律,使其敬畏权威。做到“爱”、“严”结合,奖惩适宜。这一治军理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对后人也不乏启迪。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1],有挂者[2],有支者[3],有隘者[4],有险者[5],有远者[6]。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7],利粮道[8],以战则利[9]。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10]。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11],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12],我无出也;引而去之[13],令敌半出而击之[14],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15];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16]。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17];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18]。远形者[19],势均[20]。难以挑战[21],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22],将之至任[23],不可不察也。

【注释】

[1]地形有通者:地形,地理形状、山川形势。《商君书·农战》:“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民力,以待外事。”通,通达,指广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地区,梅尧臣注曰:“道路交达。”

[2]挂者:挂,悬挂、牵碍。《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挂,悬也。”此处指前平后险、易入难出的地区。赵本学曰:“往则顺而下,返则逆而上,前低后高,如物挂者然也。”

[3]支者:支,支持、支撑。《左传·定公元年》:“天之所坏,不可支也。”杜预注:“支,持也。”这里指敌我均可据险对峙、不易于发动进攻的地区。梅尧臣注曰:“相持之地。”

[4]隘者:狭隘险要之地。这里特指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梅尧臣注:“两山通谷之间。”

[5]险者:险,险恶、险要,指行动不便的险峻地带。

[6]远者:指路途迂回曲折、敌我双方相距甚远的地区。

[7]先居高阳:意为抢先占据地势高隆且向阳之处,以争取主动。杜牧注:“通者,四战之地,须先据高阳之处,勿使敌人先得而我后至也。”

[8]利粮道:指保持粮道的畅通无阻。“利”,此处用作动词。杜牧注:“利粮道者,每于津厄或敌人要冲,则筑垒或作甬道以护之。”杜佑注:“无使敌绝己粮道也。”

[9]以战则利:以,为的意思。《玉篇》:“以,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