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1438800000002

第2章 百年孤独话国学(1)

近年来,国学成为热门,但是如何真正走近国学,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为了理解“国学”的概念,不妨从近代国学的命运开始谈起。一百多年来,国学也饱经百年变迁之沧桑,随着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的剧烈动荡而一波三折。然而,越是这种曲折与磨难,越能彰显出国学深厚的人文意蕴与民族特色,有利于我们通过百年沧桑来认识国学的基本特征。

一、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国学并不玄妙,它是“一国固有之学术”,即中国传统的学术简称,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凝聚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中。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国学的主干是经史子集,其他的枝脉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学术的四个部类。其中“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史”是指历史典籍;“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分为楚辞类、总集、别集、诗文评、词曲等门类。中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时编修《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来整理和编修的。

国学四部不仅是目录学的概念,而且蕴涵着现代学科的意思在内。一般说来,经部、子部相当于现在的哲学学科,史部相当于历史学科,而集部接近于现代的文学学科,这也说明国学与现代西学学科分类是可以互相兼容的,不存在水火不容的问题。当年的北大与清华国学门,也是将四部与现代学科互相融合的。从学理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学科平台上振兴国学。当然,中国传统的学术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近代以来,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从国外引进的新兴的学科,比如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也在充实与丰富着国学,对此,我们也应当将其纳入国学的视野之中,但是国学的主体是中国固有之学术,它采用汉字表达,凝聚在经史子集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国学与西学的关系,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差别,也是当今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学的学术价值观与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是一种人文思想与价值体系,表现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它的主干是儒家的尊重先祖、进德修业、内圣外王的哲学,以及道家的逍遥独立的追求、禅宗的心灵自由的境界、屈原的浪漫热烈的精神气质等,是一种多元的精神文化体系。它的精神价值与思想方法是高度一致的,即讲究阴阳和合、对立统一、开放包容,能够吸收外来文化,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同时,国学如果从完整的意义来说,乃是指运用现代立场与眼光来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一门学问。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传统学术的内容;其二是用现代眼光来阐释与创新传统的学术。因而振兴国学不仅是指光大传统,更主要是指激活国学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后者尤其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选择时所要秉承的融合古今、会通中西的能力。

二、国学的兴衰沉浮

中国的学术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这种文化情操在近代国学人物身上彰显得特别清晰。从国学的历史来看,它与中华文明的兴衰起伏息息相关。与中华民族面临从19世纪到20世纪以来动荡变化的文化选择相关。近代以来国学的兴起,正同中华文化在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相关,可以大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之前国学思潮的滥觞。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古老封建帝国的衰朽,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滞后与愚钝也显示出来,于是在西方科技文明与学术文明的影响下,先进的中国人在呼唤政治改良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最早的林则徐、魏源到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都体现出这种融合中西、寻求变法图强的学术精神。国学思潮正是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百日维新的失败,使人们看清了封建顽固势力的衰朽与残忍,也对于中体西用文化路径的无助,于是引起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物一方面引入西方的启蒙思想,另一方面则对于传统文化加以倡导,以激发民族革命的思想,并且将二者有机地加以联系,比如当时的革命党人与著名学者章太炎即是一位国学大师,他对于西方的学术也很有兴趣,曾宣传西方的进化论与自然科学,写有《菌说》这样的文章,但章太炎更感兴趣的是他原先所受的国学教育。章氏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上面发表了许多弘扬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与文化的文章,以达到激励民族精神、宣传反清革命的目的。鲁迅在1936年写的《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中,曾说章太炎当时的主张有两条,一条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另一条则是用国粹(国学)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章太炎早在1906年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时,刊登《国学振起社广告》,谓:“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为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章氏于1906年在日本东京创立国学振起社,仿效日本一些学者用一国固有之学问来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章太炎的国学振起社培养了近现代中国的许多国学大家,鲁迅即接受过他的教育。中国近现代的国学思潮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现在中国许多著名高校的国学学者,从学术源流来说,均出自于章氏门下。

辛亥革命后,军阀统治使人们对于原来的革命十分失望,再加上传统文化中一些不好的东西泛滥一时,国粹主义与袁世凯倡导的尊孔读经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厌恶的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西方学术长驱直入,导致了20世纪初以来,人们在西方民主与科学影响下的文化思路,于是五四运动在猛烈批判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的同时,开始了对于西方政治体制与学术文化的全盘接受。矫枉过正,走向文化的偏激也是在所难免的。

第二阶段,自1920年五四运动之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学的昌盛。这是国学研究最为辉煌的时期。因此我们在这里要作重点介绍。自五四之后,随着人们对于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思考,于是中国固有之传统再度被人们所审视与反思,正是在这一反思意识之上,形成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国学兴盛时期。当时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率先开办国学门等形式的国学教育,其中蕴涵着明显的文化选择与教育改革的意识。1925年夏天,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在清华大学国学门开学典礼致辞时感叹:

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悉心研究。所以本校同时组织研究院,研究高深之经史哲学。其研究之法,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并参以中国考据之法,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