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1439000000007

第7章 "拜上帝会"释论(1)

在许多历史论著和历史教科书中,凡是讲到太平天国革命的,差不多都会提到"拜上帝会"。但我们对"拜上帝会"的了解还是很少很不清楚;近来还有根本不存在"拜上帝会"之说。本文提出有关"拜上帝会"的几个问题,并进行一些探讨。

一、"拜上帝会"是存在的

关于"拜上帝会",现在我们能见到的主要历史资料是瑞典人韩山文(TheodoreHamberg)著、简又文译的《太平天国起义记》。我们主要是根据它才得以知道太平天国起义前有"拜上帝会"并加以称述的。

韩山文(1819-1854)是基督教传教士,1847年受巴色会派遣到中国,在广东东南部香港、新安等处传教。上述《太平天国起义记》是他根据洪仁玕提供的材料写出的。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和最早的信徒之一,他虽然没有参加洪秀全、冯云山等在广西的活动,但洪秀全在1848-1849年自广西回到广东期间,常同他在一起谈论广西的事。金田起义后,洪仁玕去广西附义失败,辗转逃到香港,于1852年4月26日由族人洪亚生(HungAsen)介绍在香港与韩山文相识,1853年9月20日由韩山文为之施洗,1854年5月由韩山文资助去南京,但没有到达。(洪、韩关系,参考CarlT.Smith,NotesonFriendsandRelativesofTaipingLeaders(1977)并《太平天国起义记》译序中引用的韩山文信。)韩山文与洪仁玕有较密切的关系。洪仁玕向韩山文提供了他所了解的太平天国起义前后的情况。这本书就是根据洪仁玕所提供的材料写出的,甚至可以说是根据洪仁玕所提供的材料译出的。(韩山文1854年5月给教会的报告说:"我为洪(仁玕)和他的朋友已花了不少钱,为了不使教会负担此款,我已将他的叙述译成英文并写成一本小书,现在已将印行。"

据CarlT.SmithNotesonFriendsandRelativesofTaipingLeaders引用。

《太平天国起义记》,见《太平天国》,第6册,853页。)这本书于1854年首次以英文出版于香港,原书名直译为《洪秀全之异梦及广西乱事之始原》,简又文中译本改题为《太平天国起义记》。

据《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起义前有"拜上帝会"的组织。它在叙述有很多人信仰上帝以后说:

此等新教徒即自立一会结集礼拜,未几,远近驰名,而成为 "拜上帝会"。(《太平天国起义记》,见《太平天国》,第6册,853页。)

这是关于"拜上帝会"的主要史料来源,历来为许多论著所引据。但近来却对这段话的译文提出了疑问,认为韩山文的原文并未说他们"自立一会",因而也说不上有一个称为"拜上帝会"的组织。韩山文书的这一段英文原文是这样的:

Theyformedcongregationsamongthemselves,gathering togetherforreligiousworship,andbecamesoonextensively knownunderthenameof"TheCongregationoftheworship-persofGod"。(参见1935年燕京大学图书馆重印本韩山文原书。据简又文译序称,此书为香港1854年原本影印本。)

简又文的译文的确有值得商榷之处。关键似乎在于对"Congrega-tion"的理解。"Congregation"在这里并非泛指"人群"、"集会",而是指宗教团体、宗教集体。在基督教《圣经》中,"Congregation"常译为"会众",但也译为"会",意为这些教徒所形成的集体、全体。(关于"Congregation",Websters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的几种释义中有一义为:"基督徒全体,或某一特定地区信徒的一种有组织的团体。"NewPracticalStand-ardDictionary释义中有:"一个宗教集体、团体或教派。")所以,对韩山文书中上述一段原文,据我的理解,似可试译为:

他们自己成立了一些宗教团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宗教礼拜,很快就以"拜上帝会"之名闻名远近。

"Congregation"是指一个"会",一个宗教团体,这不仅从它的字义上,而且还可以从韩山文书的其他叙述上找到证据。

韩山文的书虽然是用英文出版的,但对某些词句和诗歌,书中除译成英文外,还印上了原来的汉字。"拜上帝会"就印有汉字原文,英译为"TheCongregationoftheworshippersofGod"(引号原有)。可见对"Congregation",韩山文并不是作为一般的"人群"、"集会"等名词来使用,而是作为汉文"拜上帝会"之"会"这一个词的对译。

韩山文书中使用"Congregation"还有多处。如:第七节,"所有入会者"(AllwhojoinedtheCongregation);第九节,洪秀全回花县谈论"在广西的会"(theCongregationatKwangsi),杨秀清"入会"(joinedtheCongregation),"这个会的创立者"(thefounder ofthisCongregation);第十节,遵守"会规"(rulesofCongrega-tion)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把韩山文书中使用的"Congrega-tion"一词一般地释为"人群"、"汇集"从而认为当时不存在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是扞格难通的;相反,我们从字义和书的内容来考察,当时的确存在一个拜上帝者的团体,拜上帝者的"会",即"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之名究竟是他们的自称还是当时地主阶级加于这批拜上帝者的称呼?韩山文说拜上帝者的宗教团体以"拜上帝会"之名闻名远近,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拜上帝会"是信徒们的自称,而不能证明这是别人或地主阶级加之于他们的称呼。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去太平天国访问过的几名外国人的记载和理解。密迪乐(T.T.Meadows)说,他们建立的会以"拜上帝会"(theSocietyof God-worshippers)之名而被远近周知;费熙邦说,他们原先满足于"上帝会"(theSocietyofGod)的名称;伟烈亚力说他们建立了"拜上帝会"(theSocietyofGod-worshippers)。(参见T.T.Meadows,TheChineseandtheirRebellions,85页,1856;E.G.

Fishbourne,ImpressionsofChina,57页,1854。)显然,这些当时的外国人都以为"拜上帝会"就是洪秀全、冯云山所组织的团体的名称。同治十三年(1874)《浔州府志》卷二十七谭熙龄《紫荆事略》一文说,洪、冯等"煽惑愚民","而上帝会之名流播闾阎";又说在金田起义前夕,"流贼蜂起","顾向之从贼者,类皆自逸去,而拜上帝会则必家属子女俱,产业贱售"。他在《桂平历年群盗事迹》中又说,洪、冯等"以符篆惑众,倡拜上帝会"。谭熙龄将"拜上帝会"之"拜"字理解为"参加",以为拜上帝会即参加上帝会。他的记述都不能表明上帝会这个名称是他加诸洪、冯等人的,相反,倒都可以理解为是洪、冯的自称。金田起义前,桂平紫荆山区鹏隘山李进富参加"拜上帝会",起义后不久被俘,供词中说,"三十年(1850)八月内与哥子同去拜尚弟会"。供词是清吏所录,故将"上帝会"改为"尚弟会",但从这里并不能看出这不是李进富自己的称呼。他还多次提到"拜会"、"会内人数"等字句(参见《李进富供词》,原藏英国伦敦公共档案局,见《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更进一步证明当时确有一个"会"。金田起义后,清钦差大臣赛尚阿的翼长、广西按察使姚莹在1851年8、9月间写信给胡林翼,说:"此次粤贼情形本分两种,一为会匪,乃广东人,习天主教传染而来,其党沿及粤西、湖南、贵州各省……粤西现在名为上帝会,实即天主教之会也。"(中复堂遗稿》卷五,《复贵州黎平府胡》。)就"粤西现在名为上帝会"一句的文义来说,理解为这是粤西"会匪"自己的名称,比之理解为这是姚莹所加予的称呼,是更为恰当的。

从以上种种看,"拜上帝会"的存在是一个历史事实,否认这个组织或它的名称,是缺乏根据的。

二、"拜上帝会"的创建者和存在时间

洪秀全在多次应试落第后,1843年读梁发的《劝世良言》,开始信仰上帝,并感服了冯云山、洪仁玕等为最初的信徒。于是人们以为这是"拜上帝会"的创始,洪秀全在这时建立了"拜上帝会"的第一个小组。"拜上帝会"是洪秀全在1843年创立的,这是较普遍的说法。

拜上帝一直是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洪秀全在后期迷溺于宗教,严重脱离实际,宗教世界观对他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于是又有太平天国的失败即"拜上帝会"的破灭之说。这是认为,"拜上帝会"与太平天国相始终。

这两种说法并没有根据--没有一种历史资料说洪秀全在1843年建立了"拜上帝会",说太平天国直到失败时还存在着"拜上帝会"。推原这两种说法的来由,似乎都在于把拜上帝的信仰和活动等同于"拜上帝会",有这种信仰和活动就有"拜上帝会"存在。因而,有的就直接认为,"拜上帝会"就是太平天国的上帝教。

但"拜上帝会"是"会",是拜上帝者的组织或团体,在逻辑上事实上,都是不能与拜上帝的信仰和活动完全等同的。

《太平天国起义记》第四、五、六节很详细地叙述了1843年洪秀全、李敬芳读《劝世良言》后"大觉大悟"、自行洗礼和洪秀全随后感服冯云山、洪仁玕等人的情况;叙述了1844年洪秀全、冯云山等外出传教,在广西贵县受洗者逾百人和洪仁玕在广东清远传教受洗者五六十人的情况,但始终未提及此时有"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起义记》接着讲洪秀全自贵县回花县,冯云山不回广东而到广西浔州府紫荆山,这时说:

云山在紫荆山地区数年,以巨大的热诚传教,获得成功,有很多人,甚至全姓全族的人,受了洗礼。他们自己成立了一些宗教团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宗教礼拜,很快就以"拜上帝会"之名闻名远近。(中复堂遗稿》卷五,《复贵州黎平府胡》。)可见,"拜上帝会"的出现是冯云山在紫荆山工作的成果。这时,洪秀全远在广东。

《太平天国起义记》第九节还明确地说冯云山是"拜上帝会"的"创立者"(founder)。考虑到这本书的材料是洪仁玕提供的,我们确实可以相信,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是一种事实,而不会是掠洪秀全之美的溢美之词。但冯云山拜上帝的信仰直接得自洪秀全,冯云山同洪秀全有密切的友谊,他独自在广西传教时一定会述及洪秀全的启示和宗教经验,因而使洪秀全在"拜上帝会"中早已遥享权威(参见《忠王李秀成自述》:"在家之时,并未悉有天王之事,到处皆悉有洪先生而已,到处人人恭敬,是以数县之人多有敬拜上帝者此也。自教人拜上帝之时,数年未见动静。自道光廿七、八年之上下,广西贼盗四起……因而逼起。"揣其文义,道光二十七八年以前已到处知悉洪先生),并使洪秀全在1847年来到紫荆山后成为"拜上帝会"的首领。《太平天国起义记》说:"虽然冯云山原是这个会的创立者,但人人都承认洪的优越地位,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实施权威,在众多的各类人中实行严格的纪律。"(《太平天国起义记》第九节。据英文原本校改了译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拜上帝会"是由洪秀全、冯云山共同创立的。

韩山文记"拜上帝会"建立于已有很多信徒之时,但未写明具体年份。冯云山于1844年夏与洪秀全分手自广西贵县去桂平,"与张永绣留滞浔州月余,后至古林张家。乙巳年(1845)南王寓紫荆山高坑冲张家,南王时将此情教导人,间有信从真道焉。"(《太平天日》,见《太平天国》,第2册,645页。)这时冯云山到紫荆山落脚不久,活动的成绩不大,倾心归服的不过十人左右。(参见《太平天国起义记》第六节。)第二年,"丙午年(1846),南王寓黄泥冲曾玉珍家,南王亦时将此情教导人。曾玉珍子曾沄正颇有信德见识,一闻此情,即回心在天父上主皇上帝面前悔罪,遵守天条。"(太平天日》,见《太平天国》,第2册,645页。)曾家是紫荆山内有地位的客家富户,父子均从冯云山信上帝,并且热心发展教徒:"曾沄正四处代传此情,大有功力,故人多醒也。"(同上书,648页。)这一年大概有了较大的发展。次年即1847年夏,洪秀全自广东再去广西,在贵县表兄家"得知云山在过去两年中在紫荆山教书,并得知由于他的工作,已有很多人皈依上帝。秀全赶紧去访问在那里的新团体"(《太平天国起义记》第七节。据英文原本校改了译文。)。这是说,当洪秀全1847年夏再到广西时,"拜上帝会"已经存在了。这样,我们可以大致认为,"拜上帝会"是在1846年建立的,或者说,它建立于1846年至1847年夏以前的一段时间内。

"拜上帝会"是拜上帝者的团体,是一个宗教团体。"拜上帝会"是金田起义的核心力量,所以它也是一个政治团体。它是否一开始就同时具有政治性质,这同我们对洪秀全早期革命思想形成过程和太平天国革命兴起过程的理解有关。但无论如何,"拜上帝"始终是"拜上帝会"要求于它的会员的必备条件,是这个团体区别于当时广西社会中其他人群和组织的特征。因此,在广西,在冯云山建立了"拜上帝会"后,"拜上帝"和"拜上帝会"就有了不可分的联系,也可以说在那个时期,"入会"就是"入教",就是"拜上帝"。

在一个社区中,一部分人因其信仰与周围其他人不同以至受到排斥、引起矛盾因而自行成立一个团体,这是很自然的。洪秀全、冯云山等的起义准备活动处在秘密状态时,以"拜上帝"为标志把群众组织在一个"拜上帝会"中,也是很必要的。但到金田起义时,他们从秘密状态脱颖而出,"拜上帝"成了太平天国旗帜下所有人的共同准则。在太平天国社会中,至少在理论上、原则上,人人都要信拜上帝,因而在这样的社会中拜上帝者成立一个团体,已经没有必要了。同时,洪秀全为了发动起义之需要,将群众另按军、师、旅、卒、两的系统加以编组,这种组织方式逐步发展完善,也必然会取代原有的"拜上帝会"。述及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以后历史的文书文件没有提到"拜上帝会",可以认为"拜上帝会"在金田起义以后已逐渐消失,"拜上帝会"只存在于从冯云山建会到金田起义前后的几年时间内。

曾到天京访问的英国船长费熙邦这样理解"拜上帝会"和"太平天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