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四川文艺年鉴
1450000000011

第11章 文学(9)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弘扬传统美德,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推动学**活动常态化,广泛宣传、学习全国和我省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活动,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机关文化建设,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坚持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相统一,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浓厚氛围。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坚决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土壤。深化“百城万店无假货”、“百家食品企业承诺”等主题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推动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校园文化。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建设。开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深入推进省市县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等主题活动,建设文明新村示范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共建。培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建设社区乡镇志愿服务工作站,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和谐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反腐倡廉和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氛围。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大力倡导各领域各行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炼形成导向鲜明、各具特色、富有凝聚力的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三)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培育“感恩奋进”文化。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的内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当代四川的恢弘体现,是永载四川史册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建设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把“三基地一窗口”纳入四川红色旅游线路,广泛开展参观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主题宣讲、理论研究、典型宣传、文艺创作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感恩解放军、感恩社会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感恩奋进”文化扎根在灾区和全省人民思想中,深入到我们的血脉里。大力开展以“感恩奋进”为主题的全民阅读、诗歌朗诵、歌曲传唱、故事传说等系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抗震救灾英模人物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东汽精神”,推进“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把“感恩奋进”内化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转化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

(四)培育塑造新时期四川精神和文化形象。立足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积淀,弘扬坚韧、乐观、豁达、包容和自强、自立、敢为天下先的巴蜀人文精神,总结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围绕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的伟大实践,广泛开展理论研究、文化论坛等活动,动员全社会挖掘凝炼四川文化特质及其内涵,培育塑造新时期四川精神和文化形象,提升四川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全省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

创作生产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全省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开拓创新的辉煌业绩。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积极追求文化产品健康向上的社会效果。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创造有利于文艺作品推陈出新的良好环境。党报党刊和文艺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要开辟专栏,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原创能力。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把群众意见、市场影响、政府导向充分结合起来。发挥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对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科学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出一批理论创新成果。实施决策智库工程,整合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开展理论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度重视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改进和完善社科课题立项及评奖办法,建立获奖成果跟踪机制,充分发挥省社科基金示范引导作用。实施社科普及工程,广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着力打造基调正确、特色鲜明的人文社科讲坛。加强党报党刊、核心期刊、网站及各类论坛、讲坛、研究会等社科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完善社科组织党的建设。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支持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社科院及社会主义学院社科研究基地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三)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把握媒体发展新趋势,以党报党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和户外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机制,壮大主流媒体实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主体明确、协作高效的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注重社会效果,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推进舆情组织体系建设,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科学及时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引导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和“绿色频率频道创建”等活动。健全新闻从业人员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强对高校新闻院系的指导,强化对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四)推出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艺作品。推行文化领军人物项目负责制,以优秀人才为核心聚集创作、生产、经营人才,打造“文化川军”,推出具有巴蜀特色的文化品牌。建立重大选题市场招标机制、重大作品立体开发机制、文化产品营销传播体系,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格局。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围绕重大革命题材、抗震救灾题材、西部大开发题材、历史文化题材、民族团结题材、廉政建设题材、新农村建设题材、现代生活题材等,着力打造舞台艺术、文学、书画、音乐、曲艺、广播电视、电影、民间文艺品牌,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艺作品和优秀出版物,积极争取更多作品和人次获国际级、国家级大奖。实施振兴川剧工程,推进“巴蜀画派”建设。

(五)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培育健康、文明、诚信的网络文化。建立以网上信息内容管理部门、互联网行业管理部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部门等部门为主,教育、文化等多部门横向联动,省市县三级纵向贯通的互联网管理体制。各地要加强对互联网管理工作的领导,配强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完善工作制度。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上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实现政务信息、商务信息及其他公共信息资源网上共享。支持四川新闻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发挥在川落户知名商业网站的建设性作用,形成重点新闻网站、政务网站、商业网站和特色网站共同发展格局。加强互联网地方立法和行政执法工作,明确电信运营企业、接入服务企业、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域名注册管理服务机构、信息服务企业和信息发布者的法律责任,推动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大力整治网络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严厉打击和依法惩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加大管理力度,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经营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制度。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确保信息安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积极引导,加大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管理力度,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活动,推进绿色网络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发挥网络文明志愿者作用,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市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数字电影院,市(州)建设博物馆;城镇街道和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社区书屋和报栏报亭;乡镇有文化站、广播影视站和出版物发行网点;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固定电影放映点、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社区)书屋。推动乡镇、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合并建设,注重社区与学校文化设施共享,发挥综合效益。建设省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推进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新建四川大剧院、四川社科馆、四川文艺家之家、省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省文化演艺中心、省新闻发布中心。支持和鼓励各地建设区域性公共文化设施。增加文化部门为城乡规划委成员单位,促进城乡建设中公共文化设施优化布局、科学配套。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活动。实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军史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城镇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基础作用,推动社区文化活动常态化。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地区培育发展农民演艺网式农村演出团体。在少数民族地区州、县建好文艺演出队伍,特别是要在牧区大力发展“乌兰牧骑”式群众文艺队伍。

(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提高现代传播能力。支持四川媒体做强面向国内和国际的传播通道,构建西部领先、国内一流、海外知名的西部传媒新高地。推进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点新闻网站优化经营模式、拓展传播领域、创新传播业态、延伸传播链条,实施全媒体化、全域化的转型升级战略,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传媒。切实支持民族地区媒体和民族语言类媒体发展,支持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把康巴卫视和四川民族广播频率建设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藏语频道和民族频率。大力推动牧区、山区广播电视信号落地覆盖,推动广播电视进寺庙,依法规范和维护广播电视接收行为和传输秩序,支持县级广播电视台办好服务当地的新闻和社教节目。加快全省有线广电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快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应急广播电视系统,推进全省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地面覆盖。加强重要出版社建设,建设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影视资源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