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川江号子
1450200000018

第18章 关河号子

伍明实 陈爽

一、地域及地理地貌

关河号子产生并流传于宜宾县横江镇地区水域。宜宾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长江上游,金沙江、岷江下游,川滇两省结合部,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部为大小凉山余脉,南部为云贵高原北坡,东北属盆中方山丘陵区,海拔270—1418米;全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县境内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全县幅员29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宜宾县历史文化悠久,建县至今已有2146年,是全国改革名县、全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和革命老区县。宜宾县”两江四水”(金沙江及其支流关河、岷江及其支流越溪河)穿境而过,数千年来,江河润泽了宜宾县的山川原野,孕育了丰富的江河文化,塑造了宜宾县独特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是宜宾人血脉中的第一文化元素。

关河号子是宜宾县江河文化的传统民间音乐代表之一。”关河”,在唐代叫朱提江,宋代至明代叫石门江,清代至今叫关河,也叫横江河。关河河谷狭窄,河床深切,可通行木船。两岸低山相对高差500-800米,水面比降1.9‰,是水能资源较富集的中型河流之一。关河经云南盐津县流来,流域横跨川、滇、黔三省,流经盐津、滩头,在宜宾县凤仪三仙桥入境,过横江镇,在水富的滚坎坝汇入金沙江,全长350余公里,其中横江镇境内32.5公里。《宜宾县志》与《华阳国志?南中志》载:“自僰道至朱提,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宫水……步道渡三津,亦艰险。”黑水即南广河,羊宫水即横江(关河)。流经横江镇的关河属川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横江镇位于川滇结合部,宜宾县境南端,距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42公里,与云南省水富县楼坝镇隔河相望,与双龙镇、复龙镇、安边镇接壤,是联系宜宾、水富的南部广大农村的中心集镇,同时也是宜宾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著名的商贸集镇,故关河两岸多纤夫和船工。在长期艰苦的劳动中拉纤撑船、协调步调、统一节奏、鼓舞士气,日长月久便产生了船工自己的劳作语言——关河号子。

二、水运的历史渊源及变迁

关河水道早在沿河两岸人民居住最为繁盛的秦始皇时期就开始通航,也是古僰人民族的兴旺发达时期。最先是通木筏,然后再通订制船只,并逐渐为之使用。

在古时,关河是“五尺道”、“石门道”贯通川、滇“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大部分物资、商品靠水路由木船运输,即,叙州府的工业品由船运到关河,再分散或销售到各地,特别是云南方向的山货、丝绸、药材、盐巴、土特产、农副产品等,由骡、马、人运到横江来,再通过木船、木筏、机器船运到叙州府去销售。因此,横江镇就成了商贸转运站和交易地,人、马、骡、船的驿道,是“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州府”的必经之路。明末至清时期,关河的水面是“日则白帆点点,号子声声;夜则泊舟纵横,船火烛天”。关河航运最兴盛的时期,是清雍正在云南地方实现了“改土归流”以后。清代朝廷在昭通地区大规模地开采银、铜、铅、锌等矿产,朝廷在下令开矿的同时,也开发了交通运输。尤其是运往京都(朝廷)的铜、银运输量特别大,在横江以下都是水运,因此,在横江镇磨刀溪设有“京铜转运局”,年转运京铜395吨。银、铜大量下运的同时,以马帮、人力、船只又运回滇民所需生活用品,其中盐巴的运输量特别大。因此,直至民国时期关河的水运运输都特别繁忙,“早上摇橹之声不绝,傍晚纤夫杭唷声”,“划船号子,纤夫歌声,伴着白帆飘飘,舟船竞流,上下船只,七八十艘”,的确繁荣热闹。民国末期,关河的渡口有10个,93只渡船,257.5吨。据横江老街坊人口碑:1949年前关河河以上,从切坝起到溪河口就有100只船停泊在码头上,到晚上河面上灯火通明,如天上繁星。早晨开船时摇橹之声不绝于耳,下午逆水行舟回到码头时号子之声不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关河运输都还较发达。据查横江运输社资料,1956年横江成立了长航、短航各一个合作社,有木船41只,398.5吨位,社员189人;1962年有39只帆船,665吨位;1965年有18只帆船,597吨;1966年有18只帆船,597吨;1967年有16只帆船,584吨;1970年有15只帆船,600吨;1972年有16只帆船,771.5吨;1973年有16只帆船,795.5吨;到1985年关河段都还有运输专业户4户(含汽车经营户),有船8只46吨,运输联营户5户,有船2只5吨。其中,横江辖区关河渡口的情况是:1949年横江有渡口船79只,237吨;张窝有渡口船4只,32吨;到1985年岩口有渡口船1只,1.72吨;庙口有渡口船1只,3吨;横江有渡口船9只,机动船8只,63.59吨;张窝有渡口船1只,3.5吨。

三、重要价值

关河水道迂曲,滩陡流急,为确保人、货、船安全,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做殊死拼搏,故无论是下水扳桡或下水拉纤,关河号子在整个行船途中,其号子头根据江河的水势水性与明滩暗礁,用号子统一摇橹扳桡的节奏,编创出不同节奏、不同音调、不同情绪的各类号子,在长年的江河航运中,形成不同腔型类别。这些腔调中,号子头的领唱部分,节奏在规范中又有变化,小腔花音使用较多,带有一定的即兴成分,故有十唱十不同的说法,但总体上既具有雄壮激越的情绪,又有悦耳抒情的旋律,在行船中起到了统一摇橹扳桡动作和调剂船工急缓情绪的作用。在三面临水、一面朝天的环境中,缓解劳作的沉闷和单调,给艰辛劳作的船工带来欣慰和欢乐。号子的唱词十分丰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产、历史、人文景观为题进行编创,具有丰富的内涵。号子头在编唱号子时,把沿江的滩口尽收于唱词中,长年行船关河,水涨水落、明礁、险滩、水经流速等都牢记于心,这些丰富的行船知识,确保了行船安全。因此,过去的轮船公司、招商局等,把非常熟悉水性的艄翁(号子头)请到公司培训后,便送到轮船上担任水手、引水,直至领江、船长要职。

特殊的劳动形式赋予关河号子音乐上独特的地域风格。关河号子的领唱部分旋律婉转,合唱部分变化不大。关河号子通常分为“下水号子”和“上水号子”,唱词多五言句、七言句,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关河号子无通行的套本,音调高低随航行经历和水流缓急而即兴演唱,内容涉及人文地理、民风民俗方方面面,见人唱人,见物唱物,触景生情,即兴而歌,是一种集劳动号子和歌曲演唱为一体、进而发展为大型套曲结构的传统民间音乐演唱形式。

四、面临的濒危状况

关河号子与关河水运息息相关,而关河水运的衰败原因主要是自然及社会发展等因素促成的。据相关资料显示:

(一)1978年200多米高的鲢鱼洞峭崖因爆炸崩塌,堵断关河,崩岩以下河段2—3日人可卷裤过河,河中鱼惊蹦跳。至此,关河盐井以下不再通航运输。至1979年初,安边至横江、豆沙关全程水道作废、停航,而只有渡口过河船和极少数船只在营业。

(二)盐水公路,内昆铁路,宜塘(筠连塘坝)公路,安横、横双公路,双龙、捧印、凤仪公路的逐年建成通车,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代替了水路运输,关河上的船只急剧减少。到1985年,关河段还有10只船在营业;1990年以后, 4艘机动船被出租给宜宾纸厂;1992年10月,先后将301、302船卖给宜溪船运公司,水路运输逐渐淘汰;到2000年下半年全部驳子被处理,关河水运彻底结束。关河号子赖以生存的载体已不复存在,一代一代伴随着关河传下来的船工号子,正随着水运行业的消失而消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木船航运兴盛的时候,号工与船工的比例约为1:20,唱得好记得多的老船工十分稀少。60多年过去后的今天,散居于各地的许多老船工都已相继离世,尚在世者也年事已高,而唱得好记得多、能够完整地唱关河号子的号工更是屈指可数。

现代水利、电力的迅猛发展,加之水库的兴建,使昔日的激流险滩已成平湖,船工所剩无几,关河号子已渐消失。号子见证了关河上商旅往来、商贸云集的盛况,见证了关河纤夫风雨无阻的血泪辛酸,见证了两种船运方式的巨大变革,见证了关河两岸人民世世代代的苦乐酸甜。这一文化遗产如不及时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关河号子将很快不复存在。时过境迁,过去关河上来来往往的白帆木船已被机动船代替,船工的号子也人去声匿,很难见到昔日的白帆、号子景观。关河船工再也无法在凛凛江风的伴奏下再展当年风采,偶尔从幸存老船工唱出的号子声中,仍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深深地为那些本不该消逝的遗产而惋惜。关河号子作为宜宾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青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传承后继无人,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将成为千古绝唱。